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夏季作息时间范例(3篇)

时间:

夏季作息时间范文篇1

但夏季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是:有一阶段呈现出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人容易倦怠,身体还是需要注意调理。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夏季养生保健的重点是养阳气、护阴液、避炎暑、忌湿气、防伤阳耗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

一、运动锻炼上,多习练健身养生功法,宁心安神,养阴扶阳,调养脾胃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容易出汗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季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应以少许出汗为宜,以免出汗过多而损伤心阴。心和夏季对应,夏季心阳最旺盛,养心应该成为酷夏之际的重点,其次还应注重脾胃的调养。中医上讲的“心”并不完全是平常说的“心脏”,而是指除了心脏外还有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所谓“心静自然凉”,夏季养心最先就是静心,听舒缓的音乐,外出旅行,游泳、慢跑、练健身气功、太极拳等都可以使心情舒畅,对提高身体素质,调节自主神经及体温都有很好的效果,有利于调节精神而养心。早晨或傍晚在公园、湖畔进行健身气功的习练就是不错的选择,幽雅的环境和柔美的动作令人心旷神怡、身心舒展,以M快忘掉烦闷的心事,暑热顿消。具体习练功法如下。

易筋经之韦驮献杵第一至三势,三盘落地势。韦驮献杵第一至三势是密切相关的,这一系列动作主要在于调息凝神、收气敛神。第一势双手合于胸前,心澄貌恭,目视前下方,可达到平心静气、气定神敛的作用;第二势以中指领,坐腕立掌充分向身体两侧外撑,可刺激到心经、小肠经、心包经和三焦经;第三势通过两臂上托,身体上下拉伸,可调理到中焦脾胃。练习三盘落地势时,当屈膝下蹲,两掌下按,口吐“嗨”音时,意念应从掌心劳宫穴往下贯注到足心涌泉穴,可达到水火既济,宁心安神的效果。

五禽戏之熊戏和猿戏。熊戏包括熊运和熊晃,通过两拳随着腰部、腹部的转动进行画圈和身体左右晃动,提髋行走,这些动作让习练者的脾胃得到了很好的调理。猿戏包括猿提和猿摘,“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通过勾手提腕,收腹提肛,缩脖耸肩,提踵上行聚气于膻中和缓慢放松下落,这些动作对扩腔体积,增强呼吸强度,改善脑部供血情况和对按摩心脏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猿摘这一式动作主要通过模仿猿摘东西时的姿势和神态,可以让习练者的大脑神经系统得到适度放松,并能使身心愉悦,对神经紧张、精神忧郁等症状得以缓解。

六字诀之呵、呼、嘻字诀。口吐“呵”字并配合捧掌和翻掌动作,可使肾水上升,心火下降,达到养心降火的作用。口吐“呼”字并配合双掌在腹腔范围进行伸缩运动,可使肠胃加速蠕动,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口吐“嘻”字并配合肢体动作带动全身气机的升降,可调理到中焦脾胃。

八段锦之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一式通过双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身体对拉拔长,可使习练者“三焦”通畅,气血调和;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一式,通过一手上托一手下按的上下对拉动作进行腹部牵拉,同样对中焦脾胃起到按摩和调理作用。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一式,通过摆尾时运动腰骶关节,刺激脊柱和命门穴等,引导肾水上行;摇头时刺激大椎穴等引导心火下降,进而达到水火既济,“去心火”的目的。

大舞之抻腰势,摩肋势,飞身势。习练抻腰势时,通过前抻和后坐这两个动作环节,两手始终合掌收于胸前膻中穴的位置,可以很好的调理到心肺两脏。大包穴为脾之大络,而摩肋势的主要特色在于按摩大包,通过退步落脚力点在脚大拇指内侧隐白穴和手掌劳宫穴摩运腋下大包穴,可达到健脾养胃,凝心顺气的功效。习练飞身势时,通过两臂的摆动可疏通心经、小肠经、心包经和三焦经等经络,进退起落时对腹部脾胃起到按摩和调理作用。

另外,每一套健身气功功法的起势和收势动作都能起到排除杂念,调息凝神和内安脏腑,使身体和精神达到身心合一的放松状态。

二、生活起居上,晚睡早起,适时午睡,防晒避暑,不可贪凉

稍晚一点睡觉,是为了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夏季若能养成午睡的习惯,对养生将大有益处。午时,即中午11点~下午1点。此时心经当令,同样也是机体阴阳交会的时间,因此除了晚上休息好之外,午觉也非常重要,此时应该心情平静、调息定身。午睡时间的长短,一般以0.5-1小时左右为宜。时间虽然短暂,但有利于补足必需的睡眠时间,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疲劳消除,可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有效地防止中暑。

另外,现在的住房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容易吸热,空调和汽车的普及,更让气温更加酷热难耐,所以夏季要特别注意避暑。人们可多亲近自然,而且绿色能安抚人的情绪,让人感到“心静自然凉”。其次,夏季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防止在烈日下过度暴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穿浅色或素色服装,戴遮阳帽等。居室环境尽量做到自然通风凉爽,若自然通风不足,可辅以电扇或空调。但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贪凉过度,冷水洗浴,或彻夜露宿,或电扇不离身,或长时期待在空调房内。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宜受风寒湿邪侵袭。如果整夜睡觉对着空调,又没有保护好腹部、头部及脚底等,则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等身体损伤。

三、饮食调摄上,清淡为主,多食蔬果,适量酸咸,少油腻生冷

天热而食欲欠佳,爱吃清淡可口的素菜,这是非常合理的,也符合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也不要过分地强调素食,可适当吃些荤菜(瘦肉、蛋、奶、鱼)及豆制品,以免造成身体营养失衡。夏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能达到降低血压、保护血管、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的作用。夏季是日常疾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还应多吃些葱蒜类的蔬菜,对各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等能够起到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对于出汗多,食欲不好的人们,可用各种营养保健粥或汤来开胃,调理身体。如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此外,绿豆汤或粥、银耳汤或粥、葛根粥、苦瓜粥等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夏季适当吃酸味食物,能够开胃,敛汗、止泻、祛湿;在菜肴中稍多加点盐,以补充人体因流汗而失去的盐分,避免人体虚脱。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会买冷饮吃,吃完后就会感到十分清爽、心旷神怡,但是也不能吃得过多。另外,需要特别注意运动后别用冷饮降温。有的人运动后习惯吃冷饮,事实上,在身体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吃冷饮会伤害肠胃和损伤心阳。平时家里还应备些防暑饮料和药物,如酸梅汤,藿香正气水等。夏天常会心火过旺,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切忌食用,如果吃了就会造成“火上浇油”的效果,也不能吃太多的油腻食品,易造成消化不良的病症。

四、情志调节上,保持恬静愉快心境,切忌大悲大喜

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张开,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所谓“壮火食气”使然。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遭到破坏。在炎夏酷暑之时应尽量不作剧烈的体力活动和紧张的脑力思考,以免劳神伤津。

夏季的暑热还常常会导致人心志烦乱,易怒发火,这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是相当不利的。夏季神气调养要做到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使心神得养;切忌过喜过悲,焦躁激动,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身的目的。因此,在夏季,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文娱、夏令营活动,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五、夏季灭“火”,因人而异;抓住机会,冬病夏治

中t认为,人体的心脏具有夏季“火”的属性。心开窍于舌,其表现在面部,其液在汗,其味为苦,功能为统领全身的血脉运行,以及人的思维意识。人到了夏天心脏功能活动像火一样炽热,全身血脉运行通畅,肌肉发达,面色红润,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心情愉快,喜爱欢笑。可是如果心脏有实热,则面色通红,头昏脑涨,口舌生疮,胡言乱语,甚则脑血管破裂而致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心气不足则面色苍白,气短懒言,或言多错忘,手足心发热,心神不定。所以,概括来说,夏季是要灭虚火的。但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夏季灭“火”不可一概而论,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辨证论治。

另外,医学上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如果冬天有容易发作疾病的人们,如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引起的毛病,在夏天病情稍为稳定时应扶正进补,如此可以增加抗病的能力,固本培元,从而可以使疾病不在冬天再出现。

夏季作息时间范文

夏天是声音的季节,各种声音能汇成美妙的乐曲;夏天是色彩的季节各种颜色汇集在一起,可以构成最和谐的图卷;夏天还是追梦的季节,遥望蓝天白云,有时候会有一群不识时务的黑鸟扑啦啦的飞过去,真是煞风景哦~

面对这些,你一定会有许多的遐思和梦想吧?作为一名初中生,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压力使我们已经没有了小学生的天真和幼稚,但是我们已经学会了理智的幻想,至少我是这样子的!在自己的那一片幻想的世界偶尔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夏天不仅是色彩的季节,也是声音的季节。绿水青山也足以让我们心旷神怡,而那美丽的彩虹更让我们心驰神往。雨后的彩虹,透露着微风吹来的讯息,是浪漫的瞬间,让人觉得神奇。回忆起冬天躲在被窝,将头埋在围巾里轻轻的喘息。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像忍者一样,仿佛来无影去无踪。夏季的海洋,澎湃无常,仿佛像一片蓝色的绸缎,蓝的梦。我盟总是抱怨世界越来越丑了,其实,有时候我们只是太忙了,忙的与美丽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我们要学会去找,而不是等美丽的事物自己出现。

让我们相约在夏季,去感受夏季的一切事物,让我们相约在夏季,一同追寻蓝色的夏之梦!~

夏季作息时间范文

一、夏季与心的关系

在五行中,心属火,与夏暑相应。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脉(主管人体的血液循环)、主神志(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五脏中起着主宰作用,称“君主之官”,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开窍于舌。

夏季的气候除了炎热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天暑下迫,地湿蒸腾,所以夏季为暑与湿当令。夏应心气,暑性炎热、升散,易于耗气伤津,损伤心阳。故夏季摄生主要应护心降火,同时也应避暑防湿。

二、夏季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人体感觉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8℃。气温达到或超过36℃时,易导致体内神经组织和内分泌组织的调节功能异常。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为适应炎热的气候,人体皮肤毛孔张开排泄汗液以调节体温。但是汗液为心之液,汗液过度排泄,易导致人体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中暑。特别是大量出汗和气温增高易造成人体脱水,使血液浓度提高,容易使老年人或体弱者脆弱的血管发生阻塞,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塞、脑血栓、高脂血症等的发生。

三、夏季的养生保健

1.首要护心。夏主火,内应心,心的阳气是推动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以维持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炎热夏季,人体内血流加快。心脏负荷加大,心神易受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心情烦躁。《黄帝内经》曰:“暑气通心”“暑气入心”。所以夏季应注意对心脏的养护,不可有过激之举。我们应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暴忧。心静自然凉。静则阳平阴和,阴阳协调。这样才能保养心脏。我们应按时令作息。有道是“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早点起床到室外、操场、公园、河边或田间小路走一走,活动身体,调养精神,对增强体质大有好处。当然,夏季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再加上天气闷热,人很容易感到疲乏,因此我们应适当安排午睡时间,以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持精力充沛。

2.注意补充水分。夏季气候闷热,易造成人体内大量水分通过汗液外泄,而一些有益的无机盐也随之丢失。所以我们应当主动补水。汗液中含有0.1%-0.5%的无机盐,因此在出汗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应喝含0.3%的淡盐水。不感口渴时我们也要喝水,特别是要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三四点、晚上就寝前这4个最佳饮水时段饮水,并逐渐养成定时饮水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