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例(3篇)

时间: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货币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让它们共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使用了慕课、学习通和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首先,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在优课联盟和智慧树两个国内领先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自有的慕课资源既为线上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无限次反复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其次,线下授课既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进行学情反馈,对学生形成督促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又使用学习通进行考勤、课程提问、投票、互动讨论、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课堂管理工作,这使得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便利了课堂管理,从而使得课堂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最后,课程QQ群的建立主要用于日常学习、考试等事项的通知,学习资料的发放,学生和教师聊天提问等沟通活动的需要。“慕课+学习通+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联动,直接作用于我们课程教学的线上学习、线下授课和课后拓展三大环节,其中慕课主要用于提供学习资源和反馈学情,助力于学生的线上学习;学习通主要用于课堂管理,为线下教学发挥作用;QQ群则更多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日常的学生指导,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三大工具各司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一种联动效应,共同助力于混合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2.

[2]孙长永,闫召华.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2,(4):21-27.

[3]张勇斌,张亚洲.“以学生为中心”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2,41(S1):119-123.

[4]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2,(8):78-96.

[5]谭永平.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分组协作;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育的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课堂模式不同,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进行智慧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智慧教育、人机互动学习、大数据统计等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进阶为多元化、智慧化的生态教学[1]。“材料工艺学”是材料科学和设计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授课内容包括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平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两者,以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老师授课乏味,学生课堂兴趣低、课后作业完成度低以及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的结合,实现教学媒介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化,旨在使学生能够实际掌握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今后实际工程案例中合理、高效地设计和使用现代装饰材料。

一、“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工艺学”为例,该课程主要面向环境和室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每年授课人数约500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应用材料和性能、加工和成型方法、如何正确选用材料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具备在产品设计中选择材料的能力,根据其材料特性设计产品的造型和结构,并以低成本、合适的工艺方式实现其设计理念。具体到产品的设计上,需要基于材料自身特点,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优化设计方案,以保证产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材料工艺学”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是否切实的掌握材料和工艺相关知识,将决定学生在课程设计实习以及工作中设计成品的好坏。这是因为“材料工艺学”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学生需要对材料的外观、性能和工艺特点等有精准的了解,从而结合客户需求来制定设计方案。

二、“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该门课程在我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使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因“材”设计。我校“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材料工艺学”课程内容庞杂,范围比较广泛,加上课时数少,致使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所有内容进行翔实的讲解。此外,作为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该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连续性。在本课程授课时,学生当下可以很清楚明了地获知“材料工艺学”课程重点和难点,但本课程结束后相关材料的应用场所和特点就忘记了,从而导致在后续课程设计实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出现了无法正确选择设计材料的问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以及知识应用的持续性。(2)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随着新材料的快速发展,“材料工艺学”教材和知识体系逐渐趋于多样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授课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任课老师为教学主体,课堂上的讲学讨论拖沓,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能充分活跃课堂氛围,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限制了学生对知识主体和主观认识能力的自主探索,抑制了学生对问题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主动能力。在授课内容上,主讲石材、陶瓷、木材、玻璃等传统材料,缺乏新型材料的引入,不能紧跟材料发展前沿,从而使得学生对“材料工艺学”知识掌握不全面。(3)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外训练机会。“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应用型的设计专业的学生,然而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有限,学生对相关产品或建筑材料没有实际接触经历,对课程内容没有代入感,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考核方法单一。多采用试卷的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所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及时进行合理的教学反思。针对上述“材料工艺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三、“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设计

根据“材料工艺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来设置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多分析实际建筑和设计成品案例。教学方式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手段和线上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联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3种授课方式展开教学。

(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授课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而提高综合素质[2]。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异,但并不属于两种相对的教学系统。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实践教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和理论价值的深刻认识,并为理论的创新提供经验[3]。其次,两者均属于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两个方面任一的缺失都将导致学校整体教育系统的不健全,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起到相互强化和补充的作用,任一方的衰弱均会导致另一方教学效果的下降。所以,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成为了地方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材料工艺学”的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叉融合,通过在课堂上分析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新型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案例,把课堂理论和实践应用相关联;将材料带上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材料本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每2周组织学生观察身边产品或建筑的使用材料,并进行课堂分享汇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自我分析和认知能力;通过穿插2—3次课外实践课程,以装饰城、家具卖场和新地标建筑等为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亲自体会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所有装饰材料。此外,依托学校“产—学—研”平台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在企业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材料工艺学”理论知识、行业需求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二)“分组协作学习”授课

分组协作学习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习,且在交谈过程中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分组协作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进而使学习优势得到更好发挥[4]。针对“材料工艺学”课程,在分组方面,根据学生基础和水平的差异,适当搭配,学生之间互相查漏补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任务分配方面,让每位组员都能够参与到材料和工艺的专题讨论中,并且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结束,向学生公布本学期的“材料与工艺”相关专题,要求学生以典型建筑为例,研究性学习一种或多种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及特色;此外,鼓励学生组队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执行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指定计划、分配任务、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效果评估方面,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课堂汇报表现、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打分。

(三)“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授课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材料工艺学”课程应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利用网络上的设计实例视频来展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课上就实例视频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构建以教师授课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体系[5]。针对“材料工艺学”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的问题,利用线上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同时课程结束后学生还能够继续回顾,从而达到时间的合理利用和课程的持续性目的。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把VR技术运用到“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上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6]。VR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材料的加工过程、材料的应用情景、产品的外观构造等。同时,VR技术有助于“材料工艺学”课程的线下教学讲授,其在解决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问题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材料工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单一的线下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材料有直接的感观接触,从而使得学生在设计实践或工作中出现不能因“材”设计的问题。借助VR技术能够将平时接触较少或者无法近距离参观的建筑、工艺品、景观等,以3D形式展现出来,进而让学生对这些建筑、工艺品、景观等有全面了解,并能够掌握其中产品设计的细节。线上线下互动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探索、课中指导、课后拓展3个部分。课堂授课前,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知识的储备情况,查找相关材料和工艺的制作视频、流程图、幻灯片、景观或建筑的VR视图等,通过钉钉软件分享课前导学作业和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线上)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等资源,从而提升学习乐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此外,在平台上课程测试习题,并设立答疑/讨论专区,学生可以在此专区内讨论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程建议,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及时在专区内帮助学生解惑,并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醒未完成课前任务的学生。此外,通过收集学生的线上反馈,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聚焦教学的重难点。课中,点评学生在线遗留的问题,采用集中性讲授的方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材料工艺应用案例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学习”,再结合实践学习所获的知识,将所学所想分享至线上讨论学习,有助于同学们随时相互查阅,并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布置思考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根据作业完成度对学生进行评分。总之,教师根据线上反馈制定线下教学方案,通过线下教学成果整合线上资源内容,使得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

四、“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结束后,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背景,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于材料和工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86.5%的学生表示该课程改革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的理论理解,82.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效率,81.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8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效果见下表。此外,以2017级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本课程考试的平均分较16级同专业的提升了近6%。

(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认识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材料工艺学”课程更具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材料实际应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通过实际案例的讲授和课外现场实地教学,使得学习内容更有代入感,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作业完成率和正确率也均有了大幅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变得更加灵活,解决了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而且,教师能够实时在线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通过跟踪线上的答疑/讨论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分组协作讨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解决了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扩展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课程学习的持续性。总之,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出现思维疲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有助于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轶,谷士艳,李金洋,刘越洋,薛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以《风能工程》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

[2]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4]叶天赋.分组协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7(8):987-988.

[5]曹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4(2):106-109.

线上授课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损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努力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是指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面对面的教学弥补互联网教学的不足。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式教学概念引入国内,他的观点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之后,一些工作在一线的教授、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互联网+”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的内涵

2015年,两会工作报告提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在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互联网热。向人大提出了“互联网+”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对“互联网+”,解释为“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互联网”的趋势下,教育凭借信息化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与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方式不同,W络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教育,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将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模式,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及混合学习等模式并存。同时,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形式,促使其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续的学习服务。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率先提出的一种原创意义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将传统式课堂教学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使师生个体和群体充分享各自教和学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动态环节中进行师生角色定位和适时转换,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讨论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的3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详见图1。

对分课堂所定位的合理教学目标是,对大多数课程而言,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一本优秀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几点不同:(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减轻教师授课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从图1可知,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须讲解课程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3)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教师及时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4)提升了学习效率。对分课堂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教师讲授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综上所述,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其优势,但其讲授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强调和有效利用功能强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缺少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对分课堂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对分课堂与互联网优势互补,是本文研究所在。

二、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面对面的教学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必须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课堂”二者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教与学的新型策略。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如图2所示。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对应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

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前下一次课教学任务和思考题,学生接受任务,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微视频等,带着问题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预习。学生认真建构与新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预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答案,教师查看学生的问题记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常见问题和学生的知识背景。

课中,共需要2次课(每次2学时)。第1次课,以讲授为主。教师根据已经掌握的学生课前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设计和修改课堂教学活动,以便有效地进行课内的面对面教学。课前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互动,使学生对讲授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课上利用多媒体资源讲授框架、重点和难点。因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第2次课,以学生讨论上次课内容为主,教师引导答疑,形成师生互动。

课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过程,不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利用强大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领域,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次课堂学习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讨论课堂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教学评价来说依据课程的教育功能,研究科学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功能,使考核真实反映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克服“考前突击”的现象,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和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前的准备活动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是每次课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基于网络资源的信息化教学又是对学生预习和课后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和提高,网络自学可以促进学生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以上“教与学”的活动,充分结合了网络学习和对分课堂学习的优势,使得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探索问题和协作能力得以增强,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探讨了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后,将此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网络资源和对分课堂,二者相互贯穿、相互补充。以下从网络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进行阐述。

(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土木工程材料完成了多媒体课件、教案、每章学习指导与习题、试验指导、工程案例、材料检测、试题库以及知识拓展等内容;其次,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学校视频教学网站,依据课程的知识点录制了微视频;再次,师生教学互动系统应用。利用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强大的学校网络平台,还支持网上作业提交、师生讨论、在线考试等多环节。另外,学校教学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网络资源实现了无缝链接,为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

(二)教学实施

土木工程材料课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为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合理使用材料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材料基本知识。新模式在工程管理专业2014级(共43人)“混凝土”章节进行了应用。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材料的重点章节,理论授课12学时,每周2次课。首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设计,整合为四大模块:分别为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技术性质、配合比设计和质量控制、其他品种的混凝土。最后一个模块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完成,前3个模块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精心组织实施。每一模块,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预习;课中(2学时)讲解重点、难点,并布置作业和思考题;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授课音频资料及时温习,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并拓展。第2次课把学生分组,每4人(前后位)一组,第1节课学生按小组开展讨论,温习课本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难点,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第2节前半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后本节对学生学习成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或提问。本章教学完成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网上在线测试,学生成绩与其他没有实行新模式的章节在线测试成绩相比,平均成绩提高了10.8分。

教学效果上,混凝土章结束后,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83.4%的学生支持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86.3%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比传统课堂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79.2%、75.7%的学生对师生互动和在线考试满意度较高。

(三)教学评价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考核(占60%)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40%)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限时网上在线测验、课内外讨论、小论文和试验6部分组成。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概念的理解、材料性能、工程应用和标准,题型以工程案例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充分结合了网络学习和对分课堂学习的优势,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实现了有机融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此模式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中只用在混凝土一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整门课程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师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和做好每次课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31):1-6.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