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例(3篇)

时间: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

【关键词】树突活细胞;瘤病毒;尖锐湿疣

由于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尖锐湿疣的治疗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本治疗是对HPV病毒感染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综合治疗方案。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临床医疗模式也发生改革。本治疗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治疗技术,通过定向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从根本上治疗反复发作性尖锐湿疣的一种新型生物治疗方法。这种疾病采用传统的激光及放化疗均无法治愈,普通理化治疗只消除外在的增生,而非针对特异病毒及特异病理改变,对深部及周围的游离病毒、胞内病毒和潜伏病毒无效,所以要做到根治人瘤病毒(HPV)十分困难。目前主张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免疫学技术,获得患者被感染病毒致敏的活性免疫细胞,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及免疫活性,深入到病灶深部及周围病变组织,彻底杀灭感染深层及周围的游离病毒和胞内病毒,并提高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类型的免疫功能,对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我们自2004年5月~2005年7月采用该项目用于尖锐湿疣的临床治疗,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例尖锐湿疣患者接受了该技术的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获得满意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复发率由普通疗法的75%降至4%,并为预防泌尿生殖器系癌变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措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

(1)临床上检查为典型尖锐湿疣及5%醋酸白试验阳性者;(2)患者年龄不限,性别不限;(3)无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4)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试验方案用药及随访。

1.2病例排除标准

(1)未按规定完成疗程者;(2)未按时复诊者。

1.3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54例,男26例,女28例,平均发病年龄40.6岁,平均病程8个月。对照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平均发病年龄41.2岁,平均病程7、6个月。

1.4治疗和试验方法两组患者均首先予以激光治疗,去除大部可见的疣体组织,但保留个别典型疣体作为治疗观察的靶皮损。对照组用重组干扰素治疗,300万U/天,肌肉注射,疗程1个月;治疗组采用树突细胞免疫治疗方法,抽患者外周血20ml,留取1ml做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余提取单个核细胞,用HPV6,11,Ll抗原诱导,常规方法培养树突细胞,培养致敏7天后,离心收集树突细胞,于原发病部位及周围皮下注射,治疗流程第一天取血、第七天回注,重复6~8次为一疗程。疗程次数需据病情而定。治疗期间患者应(1)加强营养,树立信心,按时治疗。(2)避免与他人的性接触,每天换洗内裤,保持个人卫生。(3)保持与医务人员沟通,如有不适,及时报告。注射部位红、痒或轻微烧灼感为正常现象。疗程结束后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

1.5.观察项目

(1)临床指标:治疗后复发率,复发时问及次数;复发程度:面积,部位,疣体数量;并发症与转归。(2)实验室检测指标:人瘤病毒PCR检测;病理学检测。

2结果

2.1临床病情变化

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54例中,未复发者50例,占全部治疗组95%以上。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3、4、6周时复发,另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3个月时复发,但复发程度较轻,仅又长出1~3个较小疣体。继续治疗后,有一例因在直肠部位无法治疗外,均未见复发。对照组54例中,未复发者13例,占全部对照组25%,4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4―8周内复发,疣体生长较快,数目多且体积较大,随访观察期间需多次切除。两组复发例数差异有显著意义(P

2.2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主诉注射部位红、痒或轻微烧灼感,一般在注射细胞1天后即消失,无其它不适。对照组因多次反复切除,局部易感染,并可出现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等。

3讨论

3.1有利于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国内外目前对HPV感染的治疗普遍采用激光、高频电刀、冷冻、放射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或外涂抗代谢药物等化学治疗乃至手术治疗,治疗目的都只限于消除外在的增生,仅针对表面已形成的病理改变,而非针对特异类型的病毒及其所造成的特异病理及免疫改变,可谓治标不治本,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治HPV感染及其病变,更不能阻断HPV感染的传播及预防相关癌变的发生。因此临床上良性增生特别是尖锐湿疣的复发率居高不下,慢性感染潜伏、迁延,导致多种相关癌肿发生率提高并容易合并其它感染。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免疫学技术,获得患者被感染病毒致敏的活性免疫细胞,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及免疫活性,深入到病灶深部及周围病变组织,彻底杀灭感染深层及周围的游离病毒和胞内病毒,并提高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类型的免疫功能,有利于对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3.2与传统治疗技术比较优点显著

本疗法与传统的治疗技术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个体化治疗。在传统医疗过程中,无论是外科手术或内科用药,都是病理形态相同就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这就导致如HPV病毒感染这类因基因而异的疾病只能缓解,无法根治。个体化治疗则有的放矢,为人瘤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治疗模式。(2)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免疫综合治疗。通过特异抗原及其可体内表达的DNA与具有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充分接触,免疫系统具有了特别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的活性免疫细胞,彻底消灭清除病毒。精确长久的免疫记忆,为防止复发、再感染或癌变提供了长期保护。(3)靶向清除。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治疗疾病,能产生特异性的靶向免疫杀伤力,只清除癌变或被感染的异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无害。(4)安全。采用患者自体细胞可避免血源叉感染。采用经抗原致敏的树突细胞为主的主动免疫治疗方法,对人瘤病毒感染导致的反复复发、难治型生殖器尖锐湿疣有满意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复发率。且在治疗中采用患者自身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副作用小、费用低。我们的研究再次证明,细胞免疫功能在人瘤病毒感染的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清除病毒,提高疗效。纠正HPV感染引起的机体特异免疫缺损,特别是感染局部皮肤粘膜特异免疫缺损,不仅可祛除外在的增生,而且可破坏清除潜伏的病毒感染,从而达到根治及防止复发、防止合并其它病原体感染的疗效。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细胞治疗;预后;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R73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1(b)-0104-05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clinicalefficacyofchemoradio-therapycombinedwithcellimmuneinthetreatmentofextensivesmallcelllungcancer(SCLC).MethodsTheclinicaldataof21patientswithextensivestageSCLCinNo.81HospitalofPLAfromAugust2011toJanuary2015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Thecomprehensivetreatmentapproachincludedchemotherapy,radiotherapyandcellimmunotherapy.TheKaplan-MeierandCoxestimationwereusedforthesurvivalrateanalysis.ResultsThemediansurvivaltimeofpatientswas20.7months,1-yearand2-yearsurvivalratewas85%and19%respectively.Single-factoranalysisshowedthattreatmentmethods(P=0.000)andnumbers(P=0.001)significantlyaffectthesurvivaltimeofextensivestageSCLCpatients.Moreover,multivariateanalysisindicatedthattreatmentnumbers(P=0.087)andmethods(P=0.053)wereindependtlyassociatedwiththeriskofcancer-relateddeathinextensivestageSCLCpatients.Whereassmoking,age,tumorlocation,neuron-specificenolaseandlactatedehydrogenasehadnosignificanteffectsonprognosis.ConclusionTheidealtreatmentforextensivestageSCLCremainstobefurtherstudied,however,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isexpectedtofurtherimprovetheprognosisforthesepatients.

[Keywords]Smallcelllungcancer;Combinationtherapy;Celltherapy;Prognosis;Survivalrate

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约占肺癌总数的15%[1],具有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治疗手段较局限,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目前细胞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且安全有效的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现就对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生物治疗科(以下简称“我科”)收治的广泛期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预后因素,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22例广泛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performancestatus,KPS)评分≥60分,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其中1例失访,失访率为5%,余21例均有至少一次的随访记录。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其中男17例(81%),女4例(19%),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是62岁。7例患者仅治疗1次,余14例治疗均≥2次。15例(71%)患者有吸烟史。脑转移患者6例(29%)。肿瘤位于左肺者12例(57%),右肺者9例(43%)。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程序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且全部患者都签署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知情同意书。

1.2分期标准

临床分期采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分期标准(1973年),局限期为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及区域淋巴结,淋巴结包括双侧肺门、纵隔及锁骨上区域。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喉返神经受累均为局限期。超出局限期范围即为广泛期。本组患者均为广泛期。

1.3方法

治疗方案综合治疗为化疗+放疗+细胞治疗,共16例(76%)患者行综合治疗,余5例患者因身体状况或经济原因仅行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或细胞治疗联合放疗,细胞治疗为树突状细胞疫苗(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方案。化疗患者多采用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多数患者为4~6周期。18例放疗患者中6例行全脑根治性放疗及胸部放疗,余12例仅行胸部放疗,其中2例行头颅预防性照射。在放化疗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时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放疗剂量。

细胞培养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肿瘤患者外周血,加淋巴细胞分离液,制备PBMC,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2h,吸取悬浮细胞,用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液及培养瓶中,常规培养24h后加CD3单抗(50ng/mL)培养,定期给予补液及分瓶处理,根据细胞扩增情况,分3次收集CIK细胞并回输,附有贴壁细胞的空瓶中加入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第2、4天时半量换液,第5天加入小细胞肺癌抗原(NCI-H446),第6天加入rhTNF-α(500U/mL),第7天收获DC细胞,制成悬液,于皮下注射回输至患者体内。回输前进行研究细胞的质量检测及流式细胞表型鉴定分析[3]。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方案以采集PBMC当日计为第0天,DC于第7、14、21、28天行6点皮下注射,注射部位为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均为淋巴结引流区域,期间将扩增至一定数量及状态良好的CIK细胞分3次静脉回输。此为1个周期细胞免疫治疗,每周期间隔3个月[4]。细胞治疗前后均行乳酸脱氢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治疗后数值上升即为升,数值下降即为降,以首次和末次检查数值为准。乳酸脱氢酶检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乳酸脱氢酶测定试剂盒,NSE检测采用康乃格诊断公司生产的NSE检测试剂盒,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检测。

1.4评价标准

疗效评估WHO肿瘤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而免疫治疗中,一些判定为PD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免疫细胞大量浸润引起,且细胞治疗期间,多数患者表现出精神、睡眠及食欲上的好转,因此,患者的个人感觉亦是评判标准之一。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行非参数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生存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疗效随访截止于2015年5月1日,有12例(57%)患者死亡,其中8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例随访不足1年。治疗后患者中0例CR,1例PR,3例SD,17例PD。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7个月,其中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19%。见图1~3。

2.2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对21例广泛期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示治疗方式(P=0.000)及细胞治疗次数(P=0.001)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而年龄、性别、吸烟、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见表1。

2.3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把治疗方式及细胞治疗次数纳入Cox比例模型中,显示治疗方式(P=0.053)及细胞治疗的次数(P=0.08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796、0.251。见表2。

3讨论

SCL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因而其预后很差,约60%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5],单纯的局部治疗效果较差,虽然SCLC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出现耐药性,且化疗方案较为单一,近年来,Meta分析示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优于非顺铂组[6],目前,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成为SCLC的常用治疗方案,且4个周期和6个周期化疗对生存的影响不明显,而延长化疗周期对患者生存率无作用。多数研究支持早期同步放化疗,早期放疗将减少肿瘤细胞的再增殖效应,2010年NCCN关于SCLC胸部放疗剂量推荐为1.5Gy/f*bid,总量45Gy或1.8~2.0Gy/f*qd,总量60~70Gy。

肿瘤的免疫逃逸在肿瘤复发和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SCLC患者体内存在功能缺陷的多种免疫细胞[7],而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即DC+CIK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NK)疗法等。采用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向肿瘤患者体内回输带有特定抗原的免疫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8]。DC与CIK的结合可更好地提高CIK细胞数量,经过DC的刺激,CIK细胞增殖能力更强,能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胞质颗粒,直接杀伤靶细胞,且能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不仅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间接杀死肿瘤[9-10]。理论上负载肿瘤抗原的DC及CIK有机结合能产生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双重抗肿瘤效应,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首选方案,在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上均取得较好疗效[11]。

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开展,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此治疗。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DC+CIK疗法,3个月为1个周期,配合放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20.7个月,蔡述华等[5]在研究66例广泛期SCLC时发现,仅使用化疗联合放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马楠等[12]研究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个月和16个月,提示细胞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13]。郑晨宏等[14]利用Meta分析发现,相比于单纯化疗,CIK细胞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组患者通过Cox分析发现,细胞治疗次数及综合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免疫治疗需一定的时间建立免疫应答,进而有可能与出现长期的临床效应有关[15],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逐渐提升,体内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从而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组中部分患者(约30%)在第1周期细胞治疗时即出现精神、体力或食欲上的好转,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加,比例有所上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其科研机构在研究癌症治疗性疫苗时发现,DC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能够反映生物活性的变化情况,因此采用与免疫治疗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16],且免疫治疗通常需治疗数月后才能见肿瘤的明显回缩,甚至有时由于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汇聚于肿瘤部位而导致肿瘤体积增大[17],因此不应单从肿瘤大小变化来判定肿瘤治疗的效果,目前仍需进一步探寻其评价标准。

在SCLC中,NSE多升高,且与疾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本组患者中,有11例(52%)患者行细胞治疗后出现NSE下降。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中,无论是SCLC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其升高均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18],Meta分析示乳酸脱氢酶对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组21例患者中,10例(48%)患者治疗后乳酸脱氢酶上升,但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均考虑可能与患者数量偏少、年龄大、体质较弱有关,亦可能与SCLC进展太快有关。

肿瘤的治疗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化疗、放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且化疗药物易出现耐药性,而细胞治疗不同于放化疗,是一种安全性极高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19],可配合手术、放化疗,减少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且可减轻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然而,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仍存在很多困难,包括标准治疗方式、放化疗与细胞治疗的结合时机等,但应加强不同治疗手段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21],从而能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RiazSP,LüchtenborgM,CouplandVH,etal.Trendsinincidenceofsmallcelllungcancerandalllungcancer[J].LungCancer,2012,75(3):280-284.

[2]LeemhuisT,WellsS,ScheffoldC,etal.AphaseⅠtrialofautologous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forthetreatmentofrelapsedHodgkindiseaseandnon-Hodgkinlymphoma[J].BiolBloodMarrowTransplant,2005,11(3):181-187.

[3]蔡凯,艾月琴,张闯,等.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后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3,20(4):449-455.

[4]郑拢江龙委,姚露,等.DC-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4):459-464.

[5]蔡述华,李建成,吴君心,等.190例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年,17(1):28-31.

[6]SandlerAB.Chemotherapyforsmallcelllungcancer[J].SeminOncol,2003,30(1):9-25.

[7]WangW,HodkinsonP,MclarenF,etal.SmallcelllungcancertumorcellsinduceregulatoryTlymphocytes,andpatientsurvivalcorrelatesnegativelywithFOXP3+cellsintumourinfiltrate[J].IntJCancer,2012,131(6):E928-E937.

[8]柳菁菁,张爽,李慧,等.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4,17(6):474-480.

[9]李高峰,蒋永新.肺癌术后过继免疫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7,19(5):99-100,103.

[10]翁剑锋,于丽伟,李砚屏,等.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9):1040-1043.

[11]OliosoP,GlancolaR,DiRtiM,etal.Immunotherapywith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insolidandhematopoietictumours:apilotclinicaltrial[J].HematolOncol,2009,27(3):130-139.

[12]马楠,马东初,丁震宇,等.化疗联合DC-CIK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J].医药杂志,2015,27(1):37-40.

[13]IwaiK,SoejimaK,KudohS,etal.ExtendedsurvivalobservedinadoptiveactivatedTlymphocyteimmunotherapyforadvancedlungcancer:resultsofamulticenterhistoricalcohortstudy[J].CancerImmunolImmunother,2012,61(10):1781-1790.

[14]郑晨宏,谢晓华.CIK细胞联合化疗对胃癌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3):363-368.

[15]沈丽琴,陆玉峰,陈志刚,等.自体组织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9):742-745.

[16]UlinkA,RadordKJ,MeliefC,eta1.Dendriticcellsincancerimmunotherapy[J].AdvCancerRes,2008,99:363-407.

[17]魏晓莉.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41(1):57-62.

[18]闫瑞华,盛辉,乔青,等.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对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4,29(1):48-51.

[19]OhiraM,NishidaS,TryphonopoulosP,etal.Clinical-scaleisolationofinterleukin-2-stimulatedlivernaturalkillercellsfortreatmentoflivertransplantationwithhepatocellularcarcinoma[J].CellTransplant,2012,21(7):1397-1406.

[20]丁震宇,韩雅玲,朴瑛,等.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一线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J].医药杂志,2015,27(1):31-40.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篇3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抗甲状腺药物;粒细胞缺乏症;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078

目前,通过对甲亢患者主要采取抗甲状腺药物治疗(ATD治疗),粒细胞缺乏症是其治疗时出现严重的副反应[1]。其发生率据文献报道为0.2%~0.3%,但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炎症感染,危及生命[2]。临床上对于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主要通过药物刺激白细胞生成,对于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同时增加激素治疗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效果,从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两方面评价其效果。现对研究内容进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0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6例甲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甲亢的诊断标准且经ATD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1.2方法所有患者停用ATD治疗,加强隔离以免感染。常规服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利血生(15mg/mg,t.i.d.),维生素B4(15mg/mg,t.i.d.)和鲨肝醇(20mg/次,3次/d)。根据患者病程轻重选择不同的服药方式和服药种类。出现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支持治疗,可输入丙种球蛋白。观察组除了上述常规治疗外还增加少量激素治疗,激素选择泼尼松,控制服药剂量在15~30mg/d,开始逐渐加量,直至粒细胞恢复正常后逐渐减量。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粒细胞恢复至正常所需要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感染人数、血压升高和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感染、血压升高等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甲亢是临床内分泌比较常见疾病,但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却罕见,仅发生于少数患者,通常发生于开始治疗后2~3个月,也可发生于治疗时或者治疗后的任何一时期。其发生目前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副作用干扰了粒细胞核酸的合成。孙洁英等[3]报道指出ALA-DRBI基因是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的易感基因,即与基因易感性有关。据有关文献[4]报道显示,丙基硫氧嘧啶是抗甲状腺药物中粒细胞缺乏症最多的药物,其次是甲巯咪唑。有学者认为粒细胞缺乏症与ATD的治疗剂量有关,其认为使用ATD剂量越高更容易出现粒细胞缺乏症,也有部分学者的观点与孙洁英等[3]一致,认为它与过敏有关,因人而异。

本研究发现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升白细胞治疗(P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能有效缩短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在慎重选择激素种类和控制药物剂量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文谊,林颖,李军,等.抗甲亢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11例临床分析.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3):151-152.

[2]杨郁,巴颖,杜建玲,等.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6):546-548.

[3]孙洁英,叶山东,莫蔚林,等.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17例临床分析.临床中老年保健,2002,5(1):26-27.

[4]邱哲峰,张木勋.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31例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20(2):90-92.

[5]蔡晓频,杨文英,杨兆军,等.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8):73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