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内涵范例(3篇)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西宁市;指标体系;生态系统健康
PrimarystudiesonconstructionofgreenecologicalcityzoneinXining
ZHANGjian-guo,CHENke-long*,ZHANGliang
(1.DepartmentofGeographyandResourceEnvironment,QinghaiNormalUniversity,Xining810008)
Abstract:Itisthefinaltrendofurbanizationinourcountrytofindtheroadofnew-typeurbanizationwithcharacteristicofintensive,intelligence,greenandlow-carbon.Ithasbecomeafocusabouthowtobuildgreenecologicalcityzonerelatedtolocalfeature.TakeXiningasexample,thispaperbasedontheconceptofgreenecologicalcityzone,withthetheoryofecosystemhealthandit’sresearchmethod,studiesthecurrentsituationofecosystemhealthinXining,putforwardhelpfuladvicesaboutconstructionofgreenecologicalcityzoneinXining.TheresultshowsthedeficiencyoftheconstructioninXiningisinsufficientattentionofgreendevelopment.Thesolutionisbothbuildingandindustry,toachievethegreendevelopmentofbuildings,andthegreentransitionofindustry.
Keywords:greenecologicalcityzone;Xining;indexsystem;ecosystemhealth
中图分类号:Q142.9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1.1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旧城镇化模式背后潜藏着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指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此后,如何顺应新的形势,及时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各地研究的热点。
1.2绿色生态城区的概念及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XJY012,10CJY015)
通讯作者简介:陈克龙,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开发区、功能区、新城区等[1],尺度为3-15平方公里[2]。在新型城镇化路线提出后,如何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在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于西部地区重要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将以西宁市为例,以绿色生态城区内涵为基础,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手段,研究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
2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1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源自于Rapport等[3]提出的“生态系统医学(Ecosystemmedicine)”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是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通过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揭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整、运行机制是否高效、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等问题的科学理论。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涉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内涵的探讨[4,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9]、评价模型的建立[10,11]、评价实例的开展[12-14]等领域。
2.2研究区概况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城市中心地理坐标为101°49′E、36°34′N,平均海拔2261m,市区面积7665km2,常住人口217.79×104,平均年降水量380mm,平均年蒸发量1363.6mm,平均年日照为1939.7h,平均年气温7.6℃,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西宁气候宜人,素有“中国夏都”之称,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青藏铁路的贯通,给西宁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西宁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西宁市作为生态大省青海省的省会、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理应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走在大多数西部城市的前列。因此,评价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驱动机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可以为西宁市城市建设管理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15-17],参考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6-9,12-14],确定了包含了四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标准值,见表1。
表1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值
2.4评价方法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篇2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对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涵义、目的、原则和内容进行了研究,为后续进行有效的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如何通过合理的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并满足人们需求,是目前设计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1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涵义
生态设计是指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以及人为的生态环境设计。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是将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中,不仅对园林使用者要达到最优化,而且对自然环境也要达到最优化,要尽可能地保护或恢复环境,同时为人们创造满足视觉景观美、内涵丰富、有益健康、令人愉快和安全的环境,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和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
2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目标
2.1体现美学价值
城市风景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体现美学价值,提高园林的景观质量,让园林在美化市容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2改善生态环境
风景园林不但能够体现美学价值,还能够调节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在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中功不可没。
2.3满足生态位要求
通过生物群落的合理配置,能够满足各种生物的生态位要求,从而形成合理的时空和营养结构,最大限度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并与周围环境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2.4体现区域文化
风景园林生态设计需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
2.5环保节能
在园林道路、铺装等用材方面,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质,满足最佳使用性能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
2.6与人的和谐统一
人是风景园林使用的主体,园林应该满足对人的安全性、保健性、舒适性和易达性等要求。
3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3.1最少干扰原则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离不开一定的场地,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所谓生态的设计就是将这种干扰降到最低,并且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
3.2尊重场地生态发展原则
自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着强大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尊重自然的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为当代城市园林风景设计与生态理念相融合的典范。
3.34R原则
4R原则指Reduce、Reuse、Recycle和Renewable。Reduce即缩减消耗,指减少对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Reuse即再利用,指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cle即循环回收,指重复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Renewable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4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内容
4.1城市风景园林的视觉形象设计
体现美学价值是城市园林生态设计首先考虑到的问题。能否提高城市景观质量、美化市容,是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关键考虑因素之一。我国在城市园林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变化多样的设计手法,如对景、借景、框景、障景、引景、漏景等等。以苏州的古典园林为例,设计者将园林中的水体与其周围的山石、林木、建筑形成“虚实相生”的感觉。在现代园林生态建设中,更加注重利用植物来营造景观,充分利用植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合游步道、园林小品等景观元素以及周围环境,可以营造空间富于变化、具有丰富内涵并且能满足人们视觉要求的优美的景观效果。
4.2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中包括复杂的天然特性和文化特性。没有融入文化内涵的生态设计是无法感染人的,因此园林生态设计应注重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的体现。体现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也决不意味着拘泥于传统的形式,我们应该开拓新的景观、新的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结合城市的历史背景及民俗文化风情,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城市绿色环境,实现两者间的和谐。
4.3城市园林的环境生态效应
(1)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园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园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园林生态系统发挥服务功能的基础,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景观格局来保持生物多样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想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考虑到植物间的化感作用、多样性生境的建立、边缘效应的利用和生物链的维持。
(2)结合地域自然环境条件,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的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态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园林的建筑,设计出能有效减少对地形和植被破坏小、修建方便、对环境污染小的建筑;最后,还应加强园林基础设施的建设,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园林适宜性设计,城市风景园林的享受主体是人,因此要从人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的基本要求。
5结语
城市风景园林的生态化设计能够使使园林风景在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文章通过对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涵义、目的、原则和内容进行了研究,为后续进行有效的城市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叶德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探讨,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
生态城市内涵范文
关键词:城市;防护林;生态效益
随着大气污染、热岛效应、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立健康、安全、舒适的人居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生态环境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森林覆盖率偏低;二是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自然灾害还没有彻底根治,城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三是城乡结合部及近郊造林绿化相对落后。因此,建设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维护生态平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保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城市防护林
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分指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
森林植物群体在其生长、形成过程中进行着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循环,其间除了建造森林生物量自身,并为人类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和副产品外,又以其与环境因素间的依存关系,对环境因素(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产生着深刻的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防护林这一林种就是人们运用森林对环境特有的有利影响,通过配置和营造森林,以及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充分发挥其防护作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2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当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3城市防护林生态效益内涵
防护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3.1涵养水源效益城市防护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被誉为“绿色水库”。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1m深时,1hm2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
3.2固土保肥效益城市防护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等。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3.3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和死根,在水、土、光、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入。
3.4固碳制氧效益防护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防护林生态系统不仅为各类生物物种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而且还为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条件。
3.6净化环境一是树叶树枝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能分泌黏性油脂和汁液等,所以能吸附、粘着一部分粉尘,从而可以降低大气中的含尘量;二是森林还可以依靠生态系统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吸收、过滤、阻隔、分解等生理生化过程将人类向环境排放的部分废气物利用或作用后,使之得到降解和净化,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三是许多树木和植物都能分泌杀菌素,能够很好的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