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保护雨林的建议范例(3篇)

时间:

保护雨林的建议范文篇1

也许,我该先从马悠的故事讲起。

第一次见马悠,他穿着一件印满了树叶、动植物的热闹的布衬衣。生长在“冬天的堂话”德国的生态学家马悠博士,是前欧盟生态官员,SUN认证系统的创始人,研究的是雨林再造的农业技术。德国没有雨林,他说,这注定了他一生旅居和离群索居。的确,在菲律宾一个岛屿上寂寞地呆了十年,他成功地创造了生物多样性雨林种植模式的榜样。被菲律宾采用为其森林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措施获菲律宾总统奖。如今,汉莎航空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马尼拉的航班上,机上的电视还在讲述着这个雨林修复神话艘的故事。

在自然灾害频繁和生态危机的全球背景下,马悠又循着雨林的神秘生命景观来到中国南方的西双版纳,为了地球,为了《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他在澜沧江一湄公河边的座荒…上住了下来,又是十余年,马悠的脸上有了一种宗教式的干净。我想,他心里一定有一座雨林的圣殿,否则,一个人怎么有力量每天去面对人类的急功近利、狂妄无知、环境污染、贫困、砍伐、物种湮灭……这些连E在叹息的难题呢。至今我还记得,去年,在香港中银七十楼顶的一个茶会上,马悠又说又画地讲述他关于景迈山有机茶园生态系统的构建。那天,他面对的是一群社会精英,财团名流,我不知道在坐的有几个人听进去了他的演讲。同机回来,看他独自牵着给他做翻译的八岁的女儿琳达,挤在经济舱里,脸上写着一种无言的落寞、倦意与沉静。但依然很干净

这些年来,他总是这样不断地去说服影响异国的政府、土著民族、农民、商人……

马悠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湄公山庄”,因为旁边就是那条著名的东方大河。十几年时间,他和他生于当地的夫人一起,静悄悄地将这座坟山胶林再造成了一个有近千种植物的生态多样的小系统:我住在他们自己建造起来的木屋里,每天在纺织鸟的叫声中醒来时、兰花和树蕨探进窗来,枯叶蝶闪动着翅膀,说不出名字的虫儿在桌子上愉快爬行。透过密林的晨光下,马悠穿一身白色麻织的中式对襟衣,递给我一杯他自酿的雨林蜜酒……

那天,他带着夫人、两个金发的女儿、狗,一身泥水灰尘地从偏远的版纳的布朗山回来,在那座很久以前曾经是种鸦片的山岭,后来变为轮歇地和放牛场的荒野里,马悠准备在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再造一片生物多样性的茶树园林。前天,他们在那儿建的小小的水电站刚刚发电,全家人露营在外住了几天。晒得红朴朴的,却兴奋得像是从一个盛大的童话舞会上回来,是的,对每五秒钟就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雨林消失的地球来说,那的确是一个再造雨林的童话。

我们可以预期未来,我们却无法臆测生命。

马悠走了。正值盛年的他,放下手中那么多关于修复雨林、再造生物多样性系统、关于恢复景迈山、布朗山有机茶园的努力,还有他可爱的妻子和女儿……就这么很突然地走了。如今,他一个人独自躺在那个没有写完童话的布朗山上。

我知道,一个人实在太微小了,他很难守护和修复得了正在消亡的雨林。但是,地球知道,他可以为上帝守护人类和竭尽对自然最后的良知。

普洱市那个关于茶园改造的会议还在继续……

有决策者说:“渡过狂躁时期,我们到了理性地思考我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时候了……”

保护雨林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对策;勐罕镇;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0503

1引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1],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7[2]。中国的热带雨林,西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向东延伸到云南的西双版纳,经广西南部进入广东、海南、福建和台湾南端,呈一条不连续的细带状分布,面积较大的仅有海南和西双版纳。与西双版纳处于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是稀疏草原、荒漠和沙漠,成为“回归线沙漠带”。而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总面积约19000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2%,却分布着近4669种维管束植物,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种数的1/6,占云南省种数的1/3(西双版纳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因此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也被国际上确认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一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和热点地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特殊的、罕见的、不可替代的,也是濒危的热带雨林,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问题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及其生物多样性都带来直接威胁。因此加强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势在必行,控制经济林比重,加强天然林保护体系网络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森林生态效能,使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及其生物多样性得以有效地保护。

2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勐罕镇位于景洪市境东南部,总面积321.91km2,其中山区面积达264km2,占全镇国土面积的82.2%,可以说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乡镇。全镇林业用地约9411hm2,其中国有林地3698hm2,集体林地5713hm2。全镇天然林总面积为3323hm2,纳入公益林管理1528hm2。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区位优势明显。年平均气温21.8℃,空气湿度大,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67.9mm,年平均日照2615.3h。辖区内有1个国营农场、9个村委会、84个村小组,2015年全镇常住人口34287人。

由于勐罕镇为山区乡镇,经济较为滞后,与坝区群众相比,存在比^大的贫困面。部分人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私自侵占国有林地,开垦种植经济作物及砍伐集体天然林、农业用地天然林地种植经济作物情况多有发生。

3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3.1国家相关补偿标准偏低,产生了经济利益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2015年,中央财政提高国有部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年75元/hm2元提高到每年90元/hm2。这是继2010年、2012年国家提高集体个人部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后,首次提高国有部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但与林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比,补偿标准还是偏低。根据景兆鹏等的研究表明,2001、2005和2009年西双版纳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分别为1221.44亿元、1100.64亿元和1066.32亿元,有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降低,而橡胶林和农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在逐年上升[3]。可以看出,在橡胶、茶叶等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偏低的生态补偿难以起到让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要求将林地划出公益林范围的情况。

3.2群众保护森林生态意识薄弱

山区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交通不畅、信息不流通等原因,落后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认为划分到自己家的林地,可以随意管理,部分群众擅自种植经济作物或是直接把土地流转给他人,希望短期内就能获取经济利益,其他人无权干涉。不会考虑森林是否涵养水土等问题。同时,有部分山区群众存在排斥当地林业部门到村里宣传林业法律法规知识,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产生林业部门制止其私自侵占国有林就是断群众财路、断生路的极端思想。

3.3林区村寨经济落后,致富途径单一

虽然十几年来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山区林区的投入,但还是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思想,仍根深蒂固。传统的山地种植业有台地茶、菠萝及山稻,较为单一。近10年来,由于橡胶价格猛涨,部分山区群众不顾山高坡陡的实际情况,大量种植橡胶树,并有部分是私自侵占国有林地毁林种植,不仅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益,还使大量天然林被毁,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变得单一,管理的投入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4基层执法力度薄弱

有林地种植经济作物现象屡禁不止,毁林面积不断增加。据调查,截止2016年底,勐波、曼么两个山区村委会范围内侵占国有林种植经济作物的面积约388hm2,这些地块已全部种植橡胶。虽然有些地块在过去也进行过适当的清理,但由于基层执法力度薄弱,每次清理都不彻底,导致侵占国有林事件时有发生。

4对策与建议

4.1科学增加林区村寨增收致富途径

“靠山吃山”是山区群众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运作模式,因此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大。而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经济来源途径少,过度依赖橡胶、茶叶等经济收入的现象明显,不利于山区村寨长期的经济发展。结合“挂包帮”、“转走访”等扶贫工作,加大基层农技推广培训、入户培训,积极组织培训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林下养殖项目,如土鸡、茶花鸡、黑山羊、黄牛等家禽畜牧养殖。探索林区农业发展新模式,以村或组为单位,成立农民合作社,如种植本地小柠檬、菠萝,借鉴其他地方的“公司+农户”模式,引进咖啡、澳洲坚果等种植企业,公司指导,农户种植,农产品由公司回购。大力发展林区冬季蔬菜种植,当地农业部门组织培训、指导蔬菜种植,果蔬套种等农业技术。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

4.2科学合理利用天然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

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对森林旅游发展的投入,利用扶贫、生态补偿、森林抚育、林业基本建设、林业重点工程、旅游发展基金等多个渠道资金,加大对森林旅游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包装推出一批贫困地区森林旅游优选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森林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开发。改善森林旅游扶贫的设施条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较差,发展森林旅游推进扶贫攻坚需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以财政投入为主,支持森林旅游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贫困林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发传统森林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开发森林探险游、避暑森林生态游、森林体育游、森林养生游、“森林人家”体验游等特色森林旅游产品。结合当地森林资源特色,在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中,建设各类林业观光园、采摘园和特色森林文化园,丰富特色森林旅游项目。同时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和富有文化创意的森林旅游纪念品。

4.3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事物,其目的主要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种植或养殖的动植物,形成一个较合理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发展林业生产的经济模式[4]。各个山区村寨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除天然林外,还有大面积的人工林,这些资源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林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西双版纳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同时也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及龙头企业等,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5]。因此,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成立合作社,有针对性的发展林下经济,同时也可通过合作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除去群众的后顾之忧。

4.4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作为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大面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要处理好目前西双版纳在发展和保护中存在的远期与短期利益、局部与全局利益矛盾中突出的问题,需从西双版纳的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通过向上申请对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上的天然热带雨林资源提高相关资金补偿。西双版纳是云南省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虽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获得一定的资金,但由于财力薄弱,因而须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投资,建设热带雨林生物走廊带,开展热带雨林修复工程,实施生态移民、兴建野生保护动物食物源基地,帮助地方发展经济等,所需资金以国家、省全额拨款为主,无需西双版纳配套资金或只作少量配套。

4.5健全地方性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并完善监督机制

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自治州,依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具有民族立法权。应当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民族立法权,在自治州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制定森林生态补偿和森林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款,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提供法律支持。如对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单位、企业征收生态旅游资源补偿费,对开发矿产资源的单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4.6加大对林区群众的教育投入、宣传力度

林区大多属于贫困山区,交通、信息等各方面相对落后,笔者认为,当地教育部门应对林区贫困地区制定相应的相关教育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质。结合森林防火期宣传、日常宣传等活动,积极开展对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组织林区群众参观学习有关热带雨林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保护热带雨林的参与意识。对于当地乡(镇)、村干部及少数民族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青年,进行重点培训,提高他们对热带雨林的保护意识和生产实用技术水平,使他成为林区扶贫开发、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科技骨干。

参考文献:

[1]郭贤明,王兰新.我国林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综述[J].四川环境,2015,34(3):1~5.

[2]焦玉海,玉钰,蔺皙.第八次全车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公布-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北21.63%[N].中国绿色时报,2014-02-26(1).

[3]景兆鹏,马友鑫.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9):87~93.

保护雨林的建议范文

(一)狠抓营林生产促林场后劲

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振兴林业,使我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开拓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做到青山常绿,后继有林,就必须把营林生产放在工作首位。因此,我场始终不渝地把造林、抚育摆在全场工作的重要位置。

1、计划完成造林300亩,实际完成316亩,成活率在95%以上,且生长良好。

2、计划出材3037立方(其中间伐37立方),采伐楠竹1.77万根。实际完成出材3037立方(其中间伐37立方),采伐楠竹1.77万根。

3、计划完成中幼林抚育XX亩,实际完成2685亩。

4、销售木材1940立方,楠竹6800根,实现销售收入94万元;加工厂实现销售圆木1000立方,销售收入35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同时安排了4名同志就业。

5、完成退耕还林500亩,配套荒山造林750亩,且层层签订了合同,现正在整地造林。

(二)狠抓管理促林场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抓好经营管理工作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巩固林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决策。因此,我场把管理工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财经制度当作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具体为“四个管”工作:

1、管人

我场坚决贯彻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抓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安全学习。方法上我们采取开会上课与讨论消化相结合,学习文件与讲解精神实质相结合,会议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全场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今年我场就有欧治平,卢玉兵两位同志晋升为技师职称。在用人上我们任人唯贤,做到看得准,用得上,靠得住,信得过,受到全场上下的一致好评。

>

2、管劳动纪律

我场采取劳动任务与劳动福利挂钩,分片包干负责,并以合同的形式规范起来,有效避免了吃“大锅饭”的弊端,同时也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特别是支部党员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力地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管理产品质量

我们对产品管理实行“三对口”即:内山收方与集材验收要对口;集材验收与入库数要对口;产品出库与财会帐目要对口。在整个业务过程实行“谁出错谁赔偿”制度。由于产品管理制度的健全,多年来未出现过霉烂变质现象。

>

4、管财务

在财经管理上,我们坚持一只笔审批,有效控制了乱批乱开支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另个还由财会人员每月公布一次收支情况。大大增强了财务透明度。

(三)狠抓护林防火促林木蓄积量增长

实践证明,护林防火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林场的前途和命运。加强护林防火工作,是保护森林资源,增加立木蓄积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场今年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护林防火工作:

1、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具体领导

坚持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成立了新的安全领导小组和应急扑火队,大小会议上讲护林防火,制定措施并总结表彰先进。

2、加强护林防火宣传工作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生产、护林防火是林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场年初在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的同时,大力进行安全宣传,张贴安全标语1700多条,出动宣传车30台次,做好护林防火牌600多块,每月专门召开一次护林员会议,支部成员下工区讲安全、督生产。

3、健全安全生产制度

场部与各工区、各线、加工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完善了护林防火值班制度,配备各种防火用具。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坚持“护林防火、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打早、打小、打了”的火灾扑救措施。

4、加大查处消灭隐患

安全检查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工作。今年我场多次突击检查各工区、各线、加工厂的安全情况,发现隐患,立即勒令整改。由于我场上下同心抓安全,全年无一起大小安全事故和火灾报警现象。

(四)狠抓班子团结促各项工作的平衡发展

场党支部是全场的领导核心,建设好一个领导班子,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我场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廉洁奉公。七月份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是把班子建设推向高潮,场支部乘势带动工会、共青团跨入先进行列,计划生育工作同时也被提到党支部的重要议程,全年无一例违反计划生育案件发生。

二、取得的突出成绩

我场今年除在营林生产和管理和安全工作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外,还有以下四项突出成绩。

>

(一)改建办公楼和职工住房

我场职工住房及办公楼原系70年代建电站时的办公和保管房,加之林区雨雾经常,对楼房刷蚀十分严重,可以说是下雨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场支委也多次研究改建改建,但限于资金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今年,我场投入23.8万元,对其进行改建装修,新修职工住房12套,改建办公房16套,添置电脑、传真机、家庭影院等办公设备及职工娱乐配套设备。该项目建设于七月份建成使用,有力提供了职工安心山区、以场为家的物质保障,美化了林场形象。

(二)硬化东徐公路路面

东徐公路65%纯属山路,路面基础极差,且弯道多而陡,是我场木材运输、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在局党委、加义镇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下,由我场牵头,几经周折,多方交涉,终于在今年五月份争取到了该段公路路面硬化的工程。我场计投资45万元,县林业局拨款10万元,合计投入55万元,加上周边企业和村里出资出力,筹集国家拨款外资金。目前,该项目已处于收尾阶段,估计在本月月底通车。

>

(三)战胜罕见冰雪、洪水灾害

去冬今春,我场遭受了的六十年一遇冰雪和洪水灾害,林区公路冲刷、木竹折断翻蔸,损失十分严重,共计冲走土方1652立方米,石方523立方米,水洗路面2546米,冲毁涵洞16个,冲走木材125立方米,竹材962根,直接经济损失近30万元。面对困难,场支部立即召开支部会及职工代表大会,积极采取灾后自救措施,投入资金26万元,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及时投入公路维护、木竹集材工作,保证了灾害带来的损失到最低限度。

(四)买山经营,盘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