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例(3篇)

时间: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绘画识字,易学难忘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简单机械的重复识记汉字,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遗忘。识字教学中,绘画能将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兴趣,是一种高效的快乐识字方法。

比如教学生认识汉字“雷”时,可以画这样一幅图:雨点滴在了田地上。请学生猜一个汉字。认识“刃”字时,可以先画一把菜刀,“这把刀生锈了,有缺口了。”然后把菜刀画成缺了口的菜刀,告诉学生,刀缺了一个口,就变成“刃”字。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刀”和“刃”这对形近字。在教一些形象的汉字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笔给字配画。又如学“羊”字时,学生会画一只可爱的小羊,学“明”字时,学生会画上太阳和月亮。很多学生很容易将“乌和鸟”混淆,老师们如果能把简笔画运用到教学中,效果更佳。学习《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小鸟。马上就有学生发现:“老师,小鸟的眼睛您忘记画了。”我故作惊讶地问:“小鸟没有了眼睛,就变成了什么字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乌鸦的乌字。”“你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

通过绘画迁移到汉字,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对这堂课记忆深刻。经过多次有意识的训练,许多学生积极踊跃地走到黑板前绘画,请大家猜汉字,课堂上学生们识字兴趣特别浓厚。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绘画学文,深化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课文选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朴实,内容浅显,学生很喜欢,但往往理解不深入,一知半解。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如果灵活运用绘画教学,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上二年级课文《画风》,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画出了风,你们能不能也拿起画笔,画一画风呢?看谁画得最有创意。”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在空中飘荡,有画小女孩裙角飞扬,有画孩子在公园放飞风筝,有画妈妈骑自行车头发飘扬,还有的画大风吹倒房屋……孩子用手中的画笔告诉我“风来了,风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和大胆的创作能力令人惊讶。孩子们画的每一幅画都是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品。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四季》《画家乡》《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的教学中。

三、借“画”学诗,创设意境

小学低段的古诗词教学,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惑教师们的一大难题:语言精炼、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但由于学生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欠缺,即便他们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往往也很难真正理解诗词的意义,总是处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状态。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多,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教学中注意有感情的范读,配合诗意绘画实施教学。

在教学一年级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诵读古诗,请他们说一说在读古诗的过程中,看到一幅什么画面,并把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学生们说,他们仿佛看到了村庄,美丽的亭子,鲜艳的花朵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在古诗中写出的乡村美景,我及时出示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乡村的房子升起了炊烟,也许是农民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回家做饭呢!”还有的学生说:“这个村庄很美丽,远处有古色古香的亭子,里面有过路的行人在休息谈天。”还有的学生观察到,画上有牧童悠闲地骑在牛背上,不禁感叹到:“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真幸福呀,我真想到这个地方玩一玩,看一看。”接下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图,你们能不能尝试这古诗背下来呢?”“能!”学生们胸有成竹地回答。学生们轻松熟练地背诵了古诗,愉快地体会了这首古诗表现的乡村美景。古诗学习,通过精美的图画,教师深情的诵读,学生的感悟,能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绘画拓展,激发灵感

所谓“写话”就是写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应该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

在教授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为学生续编儿歌做好铺垫。我精心设计了一幅画满绿色荷叶的池塘,当学生们读出“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就把蜻蜓的画片贴在荷叶上。当学生又读出“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教师可以将几条生动有趣的“小鱼儿”贴在“荷叶”下……教师鼓励读一读儿歌中描写它的句子。”让学生带上这些动物的头饰,一组组去讲台上朗读表演儿歌,学生们既神气,又认真,儿歌读的特别有感情。接着,让学生当一名小诗人,学着创编儿歌。孩子们说:“荷叶是鸭子的太阳帽,鸭子在荷叶下睡着了;荷叶是鱼虾的被子,它怕鱼虾着凉了;荷叶是小朋友的扇子,夏天就用它扇风乘凉……”说的多妙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不正是一个个小诗人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口头说话练习,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绘图写话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运用绘图写话让学生在自己观察体验中找到写话的灵感,孩子们在绘图写话中,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经常在学生们的作业中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开展绘图写话展览,一定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挖掘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恰当地指导学生绘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真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贾宇,梁萍萍.浅谈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05,(13).

[2]王君,李林.语文教学引进绘画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1995,(07).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由“画”生趣,萌生“写作”欲望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刚开始接触语文,识字量还比较少,有时连一句话都很难写全,让他们看图写一段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我发现低年级孩子非常热衷于“绘画”。于是,我便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绘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能在绘画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写话的学习。

一年级的第一节写话课,我一踏进教室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教室里一片沉默,学生个个向我投来疑惑的眼神。最终,一个小家伙还是忍不住站起来:“老师,这是语文课。”我神秘地笑了笑:“是啊,老师知道是语文课,可今天老师就是想让大家画画,不过可有一个要求,你画完了就要说出你画了什么,并将其写下来。”很快,一幅幅漂亮的图画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之后,学生又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编起了一个个小故事并写了下来,孩子将自己的绘画用语言表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绘画作为前提,才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了。可见,将绘画引入语文写作教学中,能让学生在画画、说说、写写中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不再感到写作学习的枯燥,而是在无形之中萌生了“写作”欲望。

二、借“画”添“色”,萌发“写作”热情

虽说小学生天生酷爱绘画,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不能将心中所想的都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这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解说”给“绘画”增添色彩,也就让学生在画画、写写中悄悄萌发了“写作”的热情。这样,既避免了枯燥单一的讲解,又让绘画与写作浑然一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描写冬天的景色时,学生先画出了雪地、雪人、雪白的房屋等,然后学生用语言把画中的景色描述出来,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好美的雪景!谁走进了美丽的雪景之中?他在干些什么呢?他又会想些什么呢?”问题一出,孩子们立刻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展开了讨论。有的孩子说:“我要在美丽的雪景中画上妈妈和我,我们两个人一起堆雪人、拍照片”,有的说要添上很多小朋友,他们在美丽的雪景中打雪仗;还有孩子说:“我要画上爷爷,爷爷站在麦田边,开心笑了;因为瑞雪兆丰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借助于自己的绘画作品,再加上孩子们的动“话”,写作热情就这样萌发。

三、由“画”生情,“写作”水到渠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课都有插图。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不仅如此,通过绘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于图画的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图画,让学生由“画”自然生情,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自然地产生想“说”、想“写”的欲望。有了写作冲动,学生的写作就不再是头疼的事,他们也就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了。

在安排写景的练习时,要求写春景,我先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出来。学生们个个都兴致勃勃的,春天的美景也在孩子们的彩色水笔下诞生了:有嫩嫩的柳芽,粉红粉红的桃花……“孩子们,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想法,感受都写出来吧!”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但他们看到美丽的图画,心中的话语也自然的多了起来。有孩子这样写道:“悄悄地,春姑娘来了,它吹绿了大地,吹醒了柳树。”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篇3

一次语文课后,我发现班上一个小女孩正在做手工,便好奇地凑近一看,原来她正在完成“大作”——皮贴画,用的材料是她妈妈皮件厂里废弃的皮边、皮角料等,真不愧是咱皮件之乡的孩子,懂得废皮利用。我不禁被她专注的神情所吸引。再细看那幅作品,画中景物栩栩如生,还呈现出别样的立体美。其实,自己的“画”是孩子眼中最美的!

翻开现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插图都会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插图有的是照片、有的是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深深吸引着儿童的目光,激发着他们求知的欲望。它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望着那孩子美滋滋欣赏大作的神情,我的脑海中便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为何不使用我们自己绘制的插图呢?既体现了我校的皮艺特色,又能巧妙地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使学生学起语文来省时、省力、省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插图的艺术性,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贴”在板间,情在心中

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我仍认为“插图”是不可或缺的,它的便捷、灵活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只不过随着新课改精神的贯彻,全新的理念应该逐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凸显。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地运用插图,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儿童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应如何巧妙利用这一宝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

在平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的插图我都会预先精心设计,尽可能地体现图形美、结构美和整齐美,让它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成为整堂语文课的一处亮点。

之前上一堂公开课《爱如茉莉》前,设计插图时,为了让孩子们被文中淡淡的真情所感染,于是,我抓住体现中心的爸妈的细节动词,看似无规律地写于画板上,再用白色的皮精心剪出三朵相偎相依的茉莉花,边上点缀以绿色的线条,淡雅清新。这样一来,这幅插图简洁、清晰、美观。相信这几朵洁白纯净的茉莉花所散发出的缕缕幽香,定会在课堂上弥漫开来,让孩子们沉醉于茉莉花般芳香的亲情中。那轻轻勾勒的几笔看似随意,实则有心。

老师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经过雕琢后,让它成为你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贴画”是我在插图设计中的常用的“伎俩”,也是让许多老师羡慕不已的一手“绝活”。真可谓是:画在妙处,贴得妙哉!花虽然是“贴”在了板间,但那份真挚的情感却早已留在心中。

二、师生共创,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图文并茂的课文兴趣比较浓厚,学习效果相对要好。于是,我更为自信继续研究着,充分利用自绘插图,给学生开辟合理的想象空间,提供自由驰骋的广阔情境。

闲暇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又在创作新的皮贴画了,原来是在准备参加“赵小校园文化艺术节”皮贴画制作赛的作品。他们一个个设计得精美绝伦,剪皮小心翼翼,贴画专心致志,俨然是一幅动人的立体画。突然,我联想到我们的自绘插图,“画”“贴”时不也应如此吗?当我们握笔、提剪、黏贴时,不能随意涂鸦,也得讲究技巧。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古诗《江雪》时,发现这首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通过描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景象,抒发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和顽强抗争的斗志。虽然寥寥20字的诗句,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很难通过文字分析来体味诗中的意境。

于是,我就想来个大胆的尝试,示范起了插图的绘制。一边讲,一边绘,还注意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想、边记。我用手中的“笔”绘画,配以剪过的皮和布,巧妙布局于画面中,孩子们仔细看着我的每一个步骤。不多时,一幅与诗句内容相符的山水皮、布贴画就完工了。接着我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自学诗句,给老师刚绘制的插图找“碴”,再让他们根据诗的意境,加上诵读后的感悟,动手改画,再现诗中描绘的意境。他们顿时来了兴趣:读得书声琅琅,摇头晃脑;改得头头是道,技术还算是“精湛”。这样的创作,自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参与皮贴插画的绘制过程,体会诗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创作插画时,需精技巧,要新方式。师生创作精心设计,细心勾画,小心剪裁,耐心拼贴,最终才能呈现出完美无瑕的画面,孩子们自然就会在“画”前驻足欣赏,在“诗”中流连忘返。

三、“文寓画里”,趣味盎然

自绘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这些美丽的图画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好的插图既是对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体现,又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它渗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思熟虑,对教学重点的研磨提炼,对课堂教学重心的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在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找机会适当运用插图,这样才能突出重点,以求最佳效果。要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步入“文寓画里,画添锦上”的境界。

当我看到孩子们用皮贴出的课文插图时,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到欣喜。他们用各色的皮剪出了绚丽的《五彩池》,亲手贴出《变色龙》的可爱模样,更用布和皮装扮出了一幅安宁、平静的《清平乐村居》图……在全新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早已把文中的字句印在脑海中,再让它变成画面,展现在眼前,分享着彼此收获后的喜悦。

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文包诗”的课文时,在和孩子们感受依依不舍的真情,吟诵李白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前,我大胆放手,让孩子踏上讲台,带领大伙儿一起学习这首送别诗。“小鬼”见有机会“当家”了,自然很积极,高高举小手,个个自信满满。选好小老师,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其余则先预习。“同学们,上课了!”一声令下,他踏上讲台,带着甜甜的微笑,笃定的神情,边讲边“画”的娴熟技巧。在感情诵读之余,文中描绘的美景:黄鹤楼、江水、孤帆……逐一在他手下“诞生”,再贴于画中,这幅自绘插图为他的讲课锦上添花。他讲得条理清晰,大家学得津津有味。他们,不就是优秀的“老师”和出色的“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