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6篇)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篇1
关键词:木兰科;遗传多样性;研究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是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分布于亚洲、美洲的热带至温带,我国有11属约9O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华南至西南的地方[1]。据记载,木兰科是被子植物中受到严重威胁种类最多的科,其中有8属35种是中国濒危稀有植物[2]。
生物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物种或居群的延续及维持物种的进化潜力[2]。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既是其维持繁殖活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同时又是其它一切多样性的基础[3],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居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因此预测这个居群未来的发展趋势[4]。种内遗传变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以及物种进化的基础,对物种保护有重要意义[5]。
近年来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学最关注的问题[6],从一个居群或物种的遗传数据可以估算出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漂变的影响力、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了解这些数据是防止这个居群或物种灭绝必须做的第一步[7]。因此,了解木兰科植物中如华木莲、巴东木莲、乐昌含笑等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并据此分析其致濒原因,这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益于研究木兰科的系统分类,系统发育、分布及其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
1华木莲属(Sinomanglietia)
1.1华木莲(S.glauca)
在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华木莲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根据IUCN(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2001)公布的“2001IUCNRedListCategoriesandCriteria”,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活区域不超过100km2,仅存一个居群,且个体数量还在持续减少,则这个物种属于极度濒危物种。华木莲仅分布于27°34′N~27°36′N,114°19′E~114°22′E[8],总面积仅16km2左右,属于极度濒危物种。因此,对华木莲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濒危的原因将对华木莲的保护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林新春和俞志雄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华木莲的l9个天然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华木莲居群在遗传距离为0.205处可分为三大类:玉金山居群、模式标本树周围居群、模式标本树对面山上的其余居群;19个居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介于0.7000~0.9389之间,遗传距离值介于0.0931~0.3808之间,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5444和1.3l34,平均基因多样度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847和0.2782[9]。
华木莲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一般物种。与其它濒危植物相比,它低于观光木、北美鹅掌楸及中国鹅掌楸,高于版纳青梅,可能与水杉相当而高于银杉。其居群间的分化可能主要受环境因子选择和基因流阻隔的影响,华木莲陷入濒危之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境破坏严重和它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应对华木莲现有生境进行保护,并人工促进生长更新,扩大现有居群,提高遗传多样性,并开展迁地保护。
廖文芳和夏念和运用ISSR标记对采自江西宜春的华木莲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与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平均水平,还是与同科的乐昌含笑和观光木,或其它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相比,华木莲的遗传多样性都是很低的,其遗传结构显示了它作为珍稀濒危物种的特性[10]。研究指出了导致华木莲遗传多样性较低的两个可能原因:一是华木莲演化历史与生境破坏。最早的、最可靠的木兰科大化石出现在白垩纪[11],第三纪时,木兰科植物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12],到第四纪,我国东部出现了干冷与湿暖气候的交替变化[13],极不利于当地植物的生长,华木莲的生长可能在历史的气候变迁中遭遇了严重的瓶颈效应,从而遗传多样性极低。二是人为破坏。华木莲是国家保护树种,而且个体很少,竹林中的成年华木莲大树在当地的林业部门有记录,而幼苗则无记录,农民为其自身的利益,常在竹林管理时将华木莲幼苗清除,使华木莲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直接导致了华木莲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人为破坏是导致华木莲遗传多样性低的直接原因,而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导致华木莲濒危的主要原因。
在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中,栖息地的保护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由于华木莲种群数量稀少,生长区域狭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抗干扰能力弱,因此,对华木莲的保护应以就地保护为主,将华木莲的整个生长区域保护起来,以提高其遗传多样性。为了增加遗传变异,在就地保护的同时,还应该进行迁地保护。在迁地保护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从华木莲的整个生长区引种,由于华木莲靠昆虫传粉(主要是甲虫),种子的传播主要依靠鸟类,在进行迁地保护时,应充分保证移栽后华木莲的正常繁殖,在选择栽培地时,尽量选择与华木莲原始生境相似,受外界干扰少的区域,以保证移栽后华木莲的成活及生长;同时,应该尽量避免移栽幼苗,而采用种子培育的方法进行移栽[10]。
2木莲属(Manglietia)
2.1巴东木莲(M.patungensis)
巴东木莲隶属于木兰科木莲属,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范围狭窄,仅见于湖北、湖南、重庆及四川的局部地区,且极为零散,很多居群的个体数量不超过10株,较大的分布点估计有30株以上。垂直分布多见于海拔600~1000m的密林中[14],其树形美观、四季常绿,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树皮为中药厚朴的代用品。尽管我国的植物学工作者对其繁殖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15,16],但整体来看研究较少,资料欠缺,尤其在居群遗传多样度及遗传结构方面。
何敬胜等[17]采用等位酶分子标记的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对巴东木莲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巴东木莲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此为18号文献,与17号文献的顺序应该调整一下。]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与其繁育系统等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及生境特点有关。其次,巴东木莲为长寿命多年生的树种,而且种子萌发能力较强[18],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保持原有的遗传多样性。最后,巴东木莲所处的长江流域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在第四纪冰川期成为许多第三纪古老植物和特有植物的避难所,并形成一个遗传多样性孑遗中心,也是木兰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更大的北美相比,该地区更有利于物种在冰期保持遗传多样性,从而削弱冰期后的瓶颈效应。
巴东木莲目前仍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说明导致它濒危的不是遗传基础,而是生境破坏。因此,建议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必要补充[17]。
3含笑属(Michelia)
3.1乐昌含笑(Mi.chapensis)
乐昌含笑,木兰科含笑属植物,自然分布于我国中亚热带偏南地区,是南方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原始林因受人为砍伐的影响,现呈间断零散分布,水平分布东起福建武夷山,西至贵州黔东南山区,南至广东怀集,北达湖南慈利,包括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六省[19]。乐昌含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作为优良绿化树种推出后,在华东地区得到广泛研究利用,其引种育苗、嫁接繁殖等方面的技术很快被攻克了。但是,由于乐昌含笑开发利用前期被无节制地采种和砍伐,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遗传多样性受到严峻考验。
姜景名和滕花景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方法分析了珍稀木兰科植物乐昌含笑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探讨了其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揭示乐昌含笑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Shannon指数为0.4751,多态位点频率高达81.98%,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22.26%[20]。
乐昌含笑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所以在进行种质收集或种源试验时,可以适当地在群体内加大取样单株的数量,以增加遗传变异的来源[20]。
4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鹅掌楸属现存2种,一种是生长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山区的中国鹅掌楸(L.chinese),另一种是生长在美国中西部至加拿大东南部一带的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既是地球上残存并处于濒危状态的双种属,被称为跨洲际分布的特殊类型“树种对”,又是优良的杂交育种配对亲本种[21-22]。
20世纪90年代Parks等人[23]和Parks本人[24]分别利用等位酶标记和RFLP技术进行了中国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的遗传分析,计算出Nei’s遗传距离为0.434,北美鹅掌楸的群体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大于其他异交授粉树种。国内同时期的研究得出了鹅掌楸育种潜力大,中国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各自空间格局形成的假说[21,25]。1997年朱晓琴等人通过等位酶分析研究,认为鹅掌楸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内遗传变异的20.6%分布在群体间、79.4%分布在群体内,东部分布亚区的多样性水平和群体问分化程度高于西部,其遗传多样性水平随着纬度增加而递减[26-27]。近年来,逐步开展了鹅掌楸花粉流标记和检测鹅掌楸属种间杂交的花粉污染等研究[28-29]。
刘丹和顾万春运用群体遗传学原理、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DNA分子水平阐述鹅掌楸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变异规律等,探讨中国鹅掌楸、北美鹅掌楸遗传变异丰富程度及杂种鹅掌楸的偏重亲本杂交程度,为鹅掌楸遗传资源保存、测定、评价和利用提供实验依据[30]。
RAPD所提供的遗传信息与已发表的中国鹅掌楸等位酶揭示的遗传规律大致相符。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了中国鹅掌楸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证实了北美鹅掌楸遗传多样性要高于中国鹅掌楸。
在中国鹅掌揪、北美鹅掌揪的等位酶研究中,用RAPD分析结合表型研究的结果都表明鹅掌楸存在着广泛而丰富的遗传变异,但为什么又处于濒危状态?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多数人认为是生殖上隔离和濒危生态造成鹅掌楸日趋濒危,但如何挖掘其广泛的遗传资源,还有待探讨。
5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
5.1观光木(Tsoongiodendronodolum)
观光木是木兰科单种属植物,其形态与含笑属相近,因其聚合果于果熟时愈合而与含笑属不同,是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方面的重要材料。该种分布区很广,包括湖南、江西南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东部及海南,但种群通常较小,为稀有植物,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31]。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篇2
关键词:药用植物;重点保护;植物区系;空间分布;生活型;药用部位;中国
中图分类号:Q949.95;Q948.5;P96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439-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27
Geographic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theNationalKeyProtected
MedicinalPlantsinChina
WANGMin-hui
(Huangg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Huanggang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125speciesofmedicinalplantswerecollectedasthenationalkeyprotectedmedicinalplantsinChinafrompresentliteratures.Theresultsshowthat.ThefloristicelementsarerelativelycomplexofthenationalkeyprotectedmedicinalplantsinChina,andthereare15distributionzonesand4variabletypes,whichwaswidelydistributedinplantkingdom.Inhorizontaldistribution,thenumberof46to60speciesinSichuanprovincewasthemost,thenumberof16to30speciesand31to45species'administrativeprovinceare14and13respectively,accountingfor43.75%and40.63%.Thenumbersofthenationalkeyprotectedmedicinalplantspresentaopeningdownparabola,andthehighestpeakwasbasicallyconcentratedinthe800to1400mrange,whosenumbersofthenationalkeyprotectedmedicinalplantsarefrom48to52.Theratioofperennialherbsinmedicicalplantswasmost,accountingfor69.6%.Andtheratioofroot-likeorrootstalk-likeinthenationalkeyprotectedmedicinalplantsinChinawasmost,accountingfor56%.TheprotectionofthenationalkeyprotectedmedicinalplantsinChinashoudbestrengthened,especiallyforrareandendangeredwildlifespecies.
Keywords:medicinalplant;thenationalkeyprotected;floristiccomposition;spatialdistribution;lifeform;medicinalpart;China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对中药材的需求加大,人类对名贵中草药基源植物的过度采挖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诸多药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濒临灭绝;同时,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区域在逐渐缩小,自然储量急剧下降,许多以往蕴藏量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已逐渐失去了种群优势。众所周知,中药材的道地性非常突出,即使其他地区进行人工栽培,也难以达到传统地域出产药材的业界影响力和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本研究对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加强国内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国土面积约960万km2,受不同地理位置的水平与垂直地带交错影响,地形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本研究收集的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源于有关文献[1-3],以林瑞超[4]的研究结果作为是否被认定为药材的标准,并收集了周跃华[5]的部分研究数据作为补充。从这些文献中共收集到125种药用植物作为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植物区系、空间分布、生活型、药用部位4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植物区系以相关文献[6-8]作为主要依据;空间分布分别进行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比较;生活型按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灌木、藤本、一(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6类分别统计;药用部位按根和根茎类、皮类、枝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全草类、菌类和其他类共8类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植物区系
2.1.1区系组成整理统计出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有44科68属125种,其中菌类3种,蕨类2种,裸子植物6种,被子植物114种;中国特有(中国特有植物、中国特有药用植物和中国名贵中药材)的有28种,占总数的22.40%。
2.1.2区系成分植物区系是一个地区植被的基础,是植物在一定历史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长期演化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可划分为15个分布型,包含4个变型。鉴于广布型也在保护范围内,在统计区系成分比例时也将广布型纳入。总的来看,在68属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中,广布型有7属,占68属的10.29%;泛热带分布有7属,占10.29%;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有1属,占1.47%;旧大陆热带分布有4属,占5.88%;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有5属,占7.35%;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有2属,占2.94%;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热带印度至华南)有6属,占8.82%;北温带分布有9属,占13.24%;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有6属,占8.82%;旧大陆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有2属,占2.94%;温带亚洲分布有1属,占1.47%;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地中海区至温带、热带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间断)有3属,占4.41%;中亚分布有1属,占1.47%;东亚分布及其变型(东喜马拉雅至日本)有9属,占13.24%;中国特有分布有5属,占7.35%。因此,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在属的区系成分中,所占比例(含广布型)最高的为北温带分布和东亚分布及其变型,但比例都不高,两者均为13.24%。由此可以得出,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在植物界分布广泛,区系成分比较复杂。
2.2空间分布
2.2.1水平分布以中国的省为单位,将中国行政区划与物种数据结合,统计了125种药用植物的分布区域,结果见图1。从图1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若将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数目按15种为1个单元进行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则可将全国分为4大类。其中,具有0~15种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省级行政区域有4个,分别是重庆市、天津市、上海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16~30种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省级行政区域有14个,分别是北京市、青海省、海南省、江苏省、河南省、台湾省、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具有31~45种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省级行政区域有13个,分别是吉林省、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湖南省、广东省、贵州省、自治区、湖北省、云南省;具有46~60种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省级行政区域仅为四川省。由此可以看出,四川省分布的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数目最多,分布16~30种和31~45种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省级行政区域分别有14个和13个,分别占全部省级区域的43.75%和40.63%,而分布0~15种和46~60种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省级行政区域分别占12.50%和3.12%。
2.2.2垂直分布利用每种药用植物在海拔分布的上、下限研究其垂直分布规律,将0~5000m按每100m间隔进行划分,共得到50个海拔区间。不过由于无法从现有资料中查到其中的34种药用植物海拔分布,因此有34种植物未纳入统计范围。图2为本研究得到的重点保护药用植物与海拔区间的垂直分布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重点保护药用植物分布数目呈现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变化,峰值出现在800~1400m区间,此区间的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数目为48~52种;在1~800m区间上升的斜率远大于1400~5000m区间的下降斜率。将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数目按15种为1个单元划分,则可分为4个大类,其中0~15种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海拔区间有11个,占全部海拔区间的22.0%;16~30种的有19个,占38.0%;31~45种的有12个,占24.0%;,46~60种的仅有8个,占16.0%。显而易见,所占比例最高的是16~30种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海拔区间。
2.3生活型
在125种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中,若按生活型来划分,则常绿乔木有11种,占总数的8.8%;落叶乔木有10种,占8.0%;灌木有7种,占5.6%;藤本有2种,占1.6%;一(二)年生草本有8种,占6.4%;多年生草本有87种,占69.6%;这表明在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中多年生草本生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长期以来,人类对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的利用频率高、强度大,与一(二)年生草本药用植物相比,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的被破坏情况也较严重,由此造成的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受到的生态威胁与濒危程度也最为突出。
2.4药用部位
在药用部位方面,统计结果是根和根茎类有70种,占125种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56.00%;皮类10种,占8.00%;枝叶类24种,占19.20%;花类5种,占4.00%;果实和种子类16种,占12.80%;全草类16种,占12.80%;菌类4种,占3.20%;其他类5种,占4.00%。因此,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中根和根茎类所占比例最大,其他类的比例都较小。
3小结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25种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在植物区系成分上有15个分布型和4个变型,在植物界分布广泛,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在水平分布方面,四川省的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种数最多,约有46~60种;分布有16~30种和31~45种药用植物的省级行政区域分别有14个和13个,分别占全国总省份数的43.75%和40.63%。在垂直分布方面,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重点保护药用植物分布数目呈现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变化,高峰基本集中在海拔800~1400m区间,此区间的重点保护药用植物数目为48~52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的生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达69.6%;在药用部位方面,根和根茎类所占的植物种的比例最大,达到了56.00%。
曾有学者明确指出研究药用植物区系毫无意义,毕竟药用植物不是真正的自然分类对象,单纯来看也似乎如此;但从植物区系角度来看,药用植物在植物区系成分中的分布非常有利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重点保护药用植物区系成分在植物界中分布广泛,这对药用植物在空间的分布研究意义重大,并且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分别进行比较是本研究的一个创新点。生活型是植物长期适应外界综合环境而在形态上的表型特征,是对环境的综合响应。药用部位是药用植物资源存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根和根茎类药材是以牺牲全株植物为代价的,因此根和根茎类药用植物的被破坏程度较大,特别是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而言,采挖一株就很有可能造成一个物种的灭绝。因此,加强对国家重点药用植物的保护,特别是对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保护迫在眉睫,这也是本研究的初衷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殷波,苑虎,喻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的评估[J].生物多样性,2011,19(1):57-62.
[2]杜艳艳,贾谦,仲海亮.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5):379-381.
[3]侯方淼.《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解析及其在我国的履行.[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林瑞超.中国药材标准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周跃华.关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修订之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9):1-12.
[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1-83.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篇3
关键词: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成为了我们的首要任务。虽然我们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和平稳定社会的新时期,加强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当前我国的进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进展状况50多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立法,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加强迁地保护工作,拯救、繁育了部分濒危动物稀有种类;开展动物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活动,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执行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市场检查和监督,严厉打击走私和贩卖野生动物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律意识。
1.2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自然保护区总体建设布局不尽合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管理体制不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不强;动物资源总量不足,部分物种资源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全社会对加强此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依然有待提高;对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普遍陈旧,逐渐失去功能,并大多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专项扶持政策,科技落后,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问题的建议
2.1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使野外种群得到良好保护从确保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要求出发,当前应在其重点分布区域抢救性地建立一批保护区,实行抢救性保护。同时从维护野生动物种群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已有保护区的布局和网络体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须重视保护区之间的廊道、破碎化的栖息地的连接等工作,完善保护区体系建设。
2.2积极发展极度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种群,确保物种不灭绝根据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成果,深入研究分析种群濒危程度,对陷于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物种,在强化栖息地保护的同时,确定必须立即辅以人工繁育以免灭绝的物种名录,应用先进的微观技术和现代科学手段,对濒危野生动物系统地研究救治、饲养、繁育、野化和放归技术,搞好种源繁育和基因保护工作,促进物种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2.3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科技含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当前国际的发展潮流看,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用途越来越多。类型齐全(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沼泽、湖泊、海岛、港湾等不同类型);功能多样(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生产等相结合),并趋向综合化。随着保护区的综合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有趋于经营化和企业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将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4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全面贯彻“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发挥野生动物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维护和改善人类自然生态环境,为丰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野生动物产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5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完善市场监管手段在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工作中,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于濒危物种,要依法严格限制直接消耗性利用。对于允许适当利用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对利用量较大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要在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及时掌握物种资源消长动态的基础上,按照“资源消耗量小于增长量”的原则,实行限额管理并合理确定出口限额,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恢复与增长。
3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野生动物是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因素之一。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野生动物蕴藏的巨大生物遗传资源潜能,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仅脊椎动物就有约6481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以上。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1331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大熊猫、金丝猴、朱、华南虎、藏羚羊等455种野生动物更是我国特有的物种。
然而,由于过度利用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已导致许多物种面临生存危机。正确处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对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4结束语
通过对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问题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中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向。因此,在生态环境的后续发展中,要进一步研究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的问题,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合理性的意见。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篇4
(1.乌兰察布市林业种苗站,集宁012000:2.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林木种苗站,四子王旗011800)
摘要:文章概述了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通过乌兰察布市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发现了主要问题,探讨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保存利用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4-08
作者简介:薛利忠(1968-),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人,高级工程师.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种及种以下分类单位及各个具有不同基础的林木个体和群体的各种繁殖材料的总称。林木种质资源承载着高度的遗传多样性,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基础资源,是多门学科研究、发展的基础材料。丰富的森林植物种质资源,是植物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是挖掘、培育新的物种、品种、类型的原始材料。保存种质资源能确保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的持续经营,把种质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并使之保持领先地位。通过选择适应不同时期需要的育种材料,开发利用具有不同遗传性状、形式多样的种质资源,可以培育出具有人类需要性状的新品种,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更高的生产力。随着环境的改变,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天然林木种质资源日益减少,甚至个别种类已经濒临灭绝,调查、保护、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已成为林木种苗工作的重中之重。
1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意义
林木种质资源既是一种可以保持物种多样性、可以创造新品种的再增殖资源,又是一种失而不可复得的灭绝资源。过去,由于长期对森林植物不合理的利用,引起生态环境破坏,导致一些树种的遗传多样性锐减,有的植物濒临灭绝,成为濒危树种,甚至消失。形成一个物种,需要漫长的历程,但一个物种的消失却只需很短的时间。物种的灭绝,就等于某些独特资源的绝对消灭,物种的毁灭是一项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一个物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则意味着减少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失去了用以遗传改良的物种种质资源。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是防止遗传资源侵蚀,保护物种的发展和挽救濒危物种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物种的灭绝与资源流失已刻不容缓。通过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选择适应不同时期需要的育种材料,开发利用具有不同遗传性状、形式多样的种质资源,可以培育出具有人类需要性状的新品种,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更高的生产力。
2乌兰察布天然林木种质资源现状
2.1自然条件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中部,南邻山西省,西与呼和浩特市毗邻,东依河北省,北与蒙古国接壤。位于东经110°21’~114°49’,北纬40°09’~43°23’之间,东西长约368km,南北宽约354km。
乌兰察布市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明显,灾害性天气种类多、影响大,日照时数2800~3300h,年平均气温介于0~6℃之间,大部分地区为3~5℃,无霜期82~121d,年均降水量150~400mm。
乌兰察布市地貌类型复杂,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平原、平原等,多呈带状分布。由于地形条件的不同,境内植被类型主要包括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山地草甸植被、荒漠草原植被、森林灌丛草原植被、盐生植被等。
2.2乌兰察布天然林木种质资源现状
为了查清乌兰察布市林木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乌兰察布市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利用4a时间,到2013年底完成了全市范围内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普查工作以旗(县)、市(区)为单位,以13个国有林场为主进行普查。目前,乌兰察布市天然树种、古树名木、珍稀濒危树种的外业调查已全部完成,共查清乌兰察布市现有乡土树种30科62属109种。经调查,乌兰察布市共有内蒙古自治区珍稀濒危树种12种,其中,列入一级保护的木本植物有胡杨1种,列入二级保护的木本植物有文冠果、樟子松、黄菠萝、胡桃楸、水曲柳5种,列入三级保护的木本植物有油松、沙木蓼、柄扁桃3种,列入珍稀濒危保护的木本植物有柠条锦鸡儿、叉子圆柏、霸王3种,已经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主要有胡杨、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古树名木有1000a的古榆树、150多a的柳树、近100a的杨树、2株内蒙古最大的近百年的暴马丁香、胸径16cm乔木状的沙棘等,这些树种主要分布于乌兰察布市的各个旗(县)、市(区)。做好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利用和管理工作,对挽救乌兰察布市濒危树种,发展珍贵林木,促进林木良种选育,提高林木种苗质量,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存在问题
3.1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不全面
乌兰察布市林木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长期以来未按照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过科学的调查,家底掌握不清,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虽然乌兰察布市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种质资源普查,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受资金、时间、技术的限制以及聘请专家的时间较短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普查的线路较少,标准地设置少,调查内容还不够详细,采集的标本不够完整,有的标本缺少花和果实,个别树木志上记录的树种还没有找到。另外,随着园林城市的建设,乌兰察布市又引进了龙桑、香花槐、火炬、碧桃、竹柳、金叶槭、金叶莸、银中杨、金银忍冬、紫叶矮樱、紫叶风箱果、金叶风箱果等一大批新树种,引进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变化。
3.2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滞后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重要性和宣传工作不到位,领导不重视,必将导致种质资源保存、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批种质资源仍处于原始分布状态,不能得到及时开发,无法发挥其科研、社会、经济价值。在普查过程中发现,四子王旗的胡杨和古榆树、后旗的古榆树、凉城的古暴马丁香、集宁的古榆树、卓资的古榆树等大部分保护较好,也有少数古树名木、珍稀濒危树种缺少有效的保护,甚至连基本的围栏和挂牌都没有,必然导致林木种质资源减少或灭绝。
3.3缺乏配套的项目资金
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后续投入,一切规划都难以实施,更谈不上对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1976年乌兰察布市苏木山、上高台林场的华北落叶松良种基地开始建设,一直处在初级阶段,现在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甚至种子园的个别树木已遭到破坏。
3.4当地的林木种质资源利用得较少
乌兰察布市的乡土树种虽然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处于野生状态,开发利用的乡土树种并不多,开发利用的乡土树种大约能占到乡土树种的12%,主要用在林业生态工程的造林上,如油松、沙棘、柠条、山桃、小美旱杨、旱柳、榆树、山杏、枸杞等。在城市园林绿化、公路两旁的绿化中,乡土树种却利用得很少,大部分树种都是从河北、甘肃、青海、辽宁等外省调运来的。原因主要是前几年当地培育的大规格苗木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或者是没有进行人工培育,如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有胡杨,却没有进行人工培育,无法用于绿化,集宁新区的植物园只能从额济纳旗引进胡杨,二年来长势良好,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高。
4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方法及建议
4.1加强对古树名木、濒危树种的保护利用
古树名木、珍稀濒危树种多为乡土树种,是长期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代表着某一地区森林植物组成和阶段特征,是当地风景园林绿化的先锋和指示性植物,可以为绿化工程建设及树种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要加大对古树名木、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和抚育管理,如察右后旗林业局在古榆树周围制作了围栏、宣传牌,介绍其生物学知识以及相关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等,适时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把他变成旅游景点。
4.2合理利用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经过大自然长期选择而形成的最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和适应性强、成功率高的优点。在查清现有树种资源和种质资源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乡土树种,筛选出新的造林绿化树种,为营建多功能、高效益、结构稳定的人工林增加新的树种。如生长在四子王旗的蒙古莸,耐寒、耐旱,适应性很强,开花时间又长,聚伞花序,蓝色花也很好看,通过驯化培育,可用于园林绿化代替引进的金叶莸,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乡土树种的利用率。
4.3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发展规划
根据种质资源普查结果,统一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发展规划。对于引进树种、濒危树种、古树名木,按照适宜分布区,配合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进行中长期保护,如凉城县充分利用贺龙纪念馆的有利条件对暴马丁香进行了保护。
4.4良种基地建设
由于近几年良种基地没有投入,乌兰察布市的种子园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良种基地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根本无人采集良种。因此,在保护种质资源的前提下,对原有的种子园、母树林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开始二代种子园建设,使良种基地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篇5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篇6
对于袋鼠,大家并不陌生,可对于袋狼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它跟袋鼠一样都属于有袋类动物,袋狼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上,头像狼,身子像狗,还长着像老虎一样的斑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脚奔驰,还可以像小袋鼠一样用后脚跳跃行走,这样一种动物在1933年以前很常见,可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开发利用,这种动物渐渐从人们眼前消失了,而除了袋狼以外,还有很多这样的野生动物都永远地消失在人们眼前了。
根据现在科学估计,每一秒中都有一两种物种在灭绝,保护它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持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不仅仅是把这个物种留下来放在保护区或者动物园里。那么什么是濒危物种呢?濒危的程度又是如何定义的呢?十万头大象和一百只蝴蝶,如何比较它们的濒危程度呢?十万头大象数量看上去很多,可它的繁殖率很低,大概十年左右才能生一头;而像蝴蝶,虽然说只有一百只,但是一只蝴蝶能产上百个卵,所以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它们对濒危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们很早就对这些物种的生存状态、数量面积等生物学特性用一系列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它们分出了灭绝、野外灭绝、濒危、近危几个标准。灭绝指的是像一百多年前北美洲的旅鸽,这种鸟类数量在当时特别多,也非常好捕捉,因此当地人用网、枪甚至大炮等来捕杀它们作为肉食,甚至是肥料。在经过几十年的捕捉以后,1900年有档案记录了最后一只野生的旅鸽被杀,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旅鸽,这就是灭绝这一类。濒危是什么呢?比如麝香是我们国家名贵的中药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据专家的估计我国大概是在一百万头以上,现在大概是不到六万头,从那个时候开始它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为国家一级,这就是濒危。还有一个就是近危,拿果子狸来说,它在野外还有一定数量,但生存还是受到一定威胁,接近濒危。
任何人只要你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不可能跟野生动物脱离关系,野生动物不单单包括我们大家日常所认为的那些动物,还有鱼、虫、贝、虾等,它们都是野生动物,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很多物种,包括植物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其实从生物环境的重要性来讲,植物比动物要重要,因为它是整个地球生命系统最基本的一个生产者,它要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的能量转化为其他生命所能利用的能量。
但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对它们进行绝对的保护。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利害关系是因地制宜的,对于那些与狼群相伴的当地居民来说,他们的安全我们也要保护,保护动物不只是合理控制动物的数量,更要设身处地地去考虑生物链上的所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