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中西医结合研究(6篇)

时间: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1

把严格要求放在第一位,这是培养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准则,也是做一切科研工作的关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人才选拔、理论学习、临床轮训、课题研究、、毕业评审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正处于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的阶段,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只是提出设想,但尚未证实。在努力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治学标准,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牢固树立“要成才,先成人”的思想,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及专业学科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顾名思义即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医学是一个以有生命、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医生是以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职业,这种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培养研究生繁荣中医事业。继承中医学术思想的目标和志向[4],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兼具严谨、诚实、负责、谦逊、随和的作风和态度。结合到中西医结合专业来说,对自身专业的热爱及对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探索,是每个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应该牢固树立的信念。(2)专业兴趣。专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投身事业、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动力所在。对于临床研究生来说,无论将来专注于临床,还是致力于科研,工作都比较繁琐和单调,只有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能成为医学领域的“常青树”,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掌握研究中医学的方法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5]。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学科,许多内容尚待开发和完善,培养一批真正喜爱该专业并致力于该专业建设的后备军,是长远之计。从后天培养着手,一步一步形成好的专业兴趣,是每个研究生应该也是必须做到的。(3)关心病人和良好沟通。临床专业研究生应始终把临床工作放在第一位,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因此,在临床经验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好医患沟通,处处为病人着想,关心和了解病人的切身感受,这样才能为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练好基础

(1)基本技能。加大研究生在相关科室及本专业科室轮训中临床工作能力考核的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上都加强了临床技能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加强中医临床辨病辨证思维的训练,更要加强对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重视科研环节,开展中医实验研究与教学,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并发展中医,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综合分析的方法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5]。这样一种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对于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更加有益。(2)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生顺利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学习新理论,接受新知识,促进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基础是一层一层向上叠加的,这一次的提高便是下一次提高的基础[6]。通常具备良好的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都比其他人要得心应手。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在基础理论体系上,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因此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其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除了本学科基础理论外,还要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对新理论、新知识也要有所熟悉,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因为他们担负着中西医结合的重任。(3)科研素质。科研创新能力是解决临床问题、升华临床工作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7]。一个研究生的科研知识,如果涵盖所有范围的话,将包括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所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及进行科研的必须工具(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设计类型和方法等)。以上几点中,最后一点往往最容易被学生们忽视。对科研理论的关注是必要的,但对科研工具的忽视却是不对的。只有熟练掌握和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科研的规范和有效。

3培养创新精神

(1)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在科研能力培养上应大力发挥研究生们的独立思考、设计、实践能力[8]。研究生在工作和科研中,如果遇到一些一时无法解析的现象时,不能套用现有的理论方法,更不能随意放过,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角度、敢于革新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以事实为基础,一步一步寻根溯源,很多被忽略的问题就会被发现,现有的理论又被大家重新审视和讨论,科学研究才可能有创新性的突破。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使用创新性思维,发现新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中西医结合来说,用中医的优势理论来归纳西医的量化内容,或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规范中医的定性概念,也就是用新的方法思考旧的问题,所得的结论是我们进行创新活动的灵感源泉。同样,这也是现阶段被大家所认可的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法学之一。(2)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但真正对社会发展进步起作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问题被真正解决,才能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实践,新的探索和发现才能继续进行。问题久久悬而未解,发展也就随之停滞。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要勇于挑起中西医结合的重担,在方法学上就要有所创新,一方面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在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的基础上,沿其固有的思路和理论体系发展下去,也就是促使中医现代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中西医结合点,使之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在这样的方法学指导下,努力解决前进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加快科学发展的良好循环。

4培养协作精神

目前,我们研究生的很多论文往往都是在他(她)们师兄师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协作精神。当今世界的科学研究极少有单打独斗的,常常是通过一个团队,通过多方面、多学科的努力才能完成一个项目[9]。因此,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就应该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素质,将来做研究工作,甚至做一切工作就会取得成绩,就会具有凝聚力。

5导师自身建设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2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西医结合

研究易损斑块及血栓形成和发展的机制,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的稳定性和阻止血栓形成,对ACS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斑块的形态功能和组织学特征

斑块主要由脂质核心和纤维帽组成,脂质核心由胆固醇结晶、胆固醇酯、氧化脂质、泡沫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的残骸组成。纤维帽由细胞外富含胶原的基质和平滑肌细胞构成。纤维帽的厚度与炎症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活性,特别是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金属蛋白酶(MMPs)密切相关。

炎症与斑块易损性:1999年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对ACS病人的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斑块中存在大量的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细胞既能分泌大量具有活性的降解细胞外基质、使纤维帽变薄的MMPs,同时还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并激活白细胞中核因子-KB(NF-KB)。上述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加剧了炎症反应,间接地增加了MMPs的表达,加快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影响了斑块的稳定性。大量研究已证实,炎症细胞因子对预测临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具有更大的意义。

内皮细胞的损伤、凋亡与斑块易损性:经研究证实,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氧化应激反应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两大因素,bax、Fas和p53等的表达产物,是促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在AS斑块的形成和易损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重构与斑块易损性:1987年,Glagov首次提出血管重构的概念,认为随着AS的发展,血管外弹力膜向外扩张以容纳斑块,保持管腔的容积不变。当斑块面积大于40%时,管腔才出现狭窄,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和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分泌的MMPs导致血管重构的发生。血管的重构包括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血管正性重构易发生斑块破裂,因这种正性重构斑块具有较大的脂质核和较多的巨噬细胞浸润。血管正性重构是不稳定斑块的重要标志,而稳定斑块多为无重构和负性重构。其他因素如感染因子、新生血管、外界因素等,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不稳定斑块的动物模型研究

目前,不稳定斑块模型多集中在斑块破裂上。通常分为:自发破裂及血栓形成和人工诱发破裂及血栓形成。2004年,我国张氏等首次利用外源性p53基因转染兔AS斑块,成功建立了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p53基因转染后VSMC的凋亡率增加,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了斑块纤维帽明显变薄,促进斑块向不稳定方向发展。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斑块的破裂率为85.7%,高于国外的同类研究。

对不稳定斑块的干预

Ambrose认为稳定不稳定斑块的途径包括支架植入、抗凝治疗和早期的降脂治疗。

西药治疗:①降脂类药物:近20年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在大剂量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基础上,LDL-C降低30%~50%时,冠脉事件随之减少30%~50%;持续降低LDL-C1mmol/L约5年,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25%。降脂药通过减少及清除斑块内的脂质、增加纤维帽的厚度、将胆固醇变成胆固醇晶体等作用,使临床心血管事件减少22%~34%,虽然斑块面积未见明显减少,却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从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2003年11月12日AHA年会公布的RESERSAL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80mg治疗可阻止和减缓AS斑块的进展,稳定斑块。大规模的ESTEBLISH试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②ACEI类药物:ACEI类药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形成而降低血压,减少血流剪切力,抑制NF-KB、MMPs基因的表达,减少巨噬细胞聚集,降低胆固醇含量和增加细胞外基质,从而稳定斑块。③抑制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中,不仅能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血小板激活物的合成,还能降低IL-6、CRP、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④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减少斑块所承受的剪切力和机械应力,从而稳定斑块。⑤钙离子拮抗剂:可该善内皮功能,预防血小板聚集,并可通过减慢心率而抑制斑块破裂,常用药物为二氢吡啶类药物。

单味中药研究证实,不同活血药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环节,包括降脂、影响胶原代谢、干预炎症反应、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抗血小板粘附聚集、改善血液黏度等。活血中药赤芍、丹参、川芎、三七、桃仁、酒大黄能够干预ApoE基因缺陷小鼠成熟斑块的进展,有一定的斑块稳定作用,其稳定斑块作用亦有所差别,以破血药酒制大黄稳定斑块作用最佳,几乎达到与西药辛伐他汀类似的效果,三七次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郭氏等对活血药的有效组分丹参素和川芎嗪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均可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ANP和肌动蛋白-β(β-actin)基因表达的增加,具有防止心肌细胞肥大作用,从而防治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

中医药复方制剂研究:张氏等通过研究证实,稳斑护脉颗粒通过上调纤维帽合成因素与下调纤维帽降解因素的双向靶标,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斑块纤维帽中胶原纤维降解与合成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张氏等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具有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易损斑块,有效缓解血管痉挛,防止微血管病变等作用。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3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胺吡啶;氢化可的松;灌肠;中药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1)19-159-02

EffectsObservationofCombining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

ZHANGGuorong

NanxunHospitalofCombinedTraditionalCheneseandWesternMedicine,HuzhouCityinZhejiangProvince,Huzhou31300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ofefficacyofcombining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MethodsNintypatientswithulcerativecolitis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Controlgroup:sulfasalazinetablet,injectionofhydrocortisonesodiumsuccinateplussaline,asretentionenema.observationgroup:treatmentmethodsinthecontrolgroup,plusChineseproprietaryretentionenema,andoralmedicinedecoction.ResultsMarkedlyeffectiveratewas73.33%(33/45)inobservationgroup,itwerehigherthan48.89%(22/45)incontrolgroupwith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totalefficiencywas100.00%(45/45)inobservationgroup,itwashigherthan86.67%(39/45)incontrolgroupwith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Nosignificantadverseeffectsinbothgroups.ConclusionCombining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goodefficacy,andsafe.

[Keywords]Ulcerativecolitis;Sulfasalazine;Hydrocortisonesodiumsuccinate;Enema;Chinesemedicine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内科炎症,病程漫长,并常反复发作[1]。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了4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2]患者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17~67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2±12.6)岁,轻型19例(42.22%)、中型17例(37.78%)、重型9例(20.00%);对照组4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36.7±13.8)岁,轻型18例(40.00%)、中型18例(40.00%)、重型9例(20.00%)。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上海三维制药,国药准字H31020450),口服,1g/次,4次/d;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烟台北方制药,国药准字H20084319)100mg,加生理盐水100mL,作保留灌肠,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保留灌肠。基础方:黄连、青黛、白芨、乌贼骨、贝母、赤石脂各3g,珍珠粉0.1g,大便不带血者去白芨,加罂粟壳3g,冰片0.1g。腹痛甚者加三七参3g。共为细末,用温生理盐水(40℃)150mL制成混悬液,保留灌肠,1次/d。同时口服中药汤剂:马齿苋15g,败酱草15g,白术15g,白芍15g,补骨脂15g,云苓12g,肉豆蔻12g,薏苡仁12g,厚朴10g,干姜6g,木香6g,甘草6g。每日1剂,分两次煎服。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停3d,再行下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评定疗效。

1.3疗效评价

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排便正常,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恢复正常。②有效: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改善,肠镜检查显示黏膜轻度水肿,血管纹理清晰,溃疡面接近正常。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尚未好转或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两组均具有较高疗效,但观察组显效率73.33%,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8.8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3,4]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不等,常呈活动期与缓解期反复发作交替出现,在中医则归属于“泄泻、久痢、腹胀、腹痛、积聚、肠疡”等范畴,病因多外感六淫疫毒,内伤饮食七情,使脾胃损伤,升降失调,清浊相混,迫于大肠,酿生湿热,阻滞气血,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成疡,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结为标,病位在脾、胃、大肠,与肝、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以实证为主,湿毒瘀滞是其两大病理,因此中医治之,重在解毒、祛瘀、健脾和胃,兼以清肠、温肾、疏肝、止血、敛溃[5,6]。

保留灌肠的方中赤石脂温涩,敛湿止泻;黄连清利湿热,调胃厚肠;白芨活血化瘀并止血,解肠腑秽毒;青黛咸寒,泻热解毒;乌贼骨、贝母、珍珠粉涩肠止泻,生肌敛溃,加速疮面愈合。诸药相伍,正合病机。采用灌肠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又可避免胃肠消化液及肝脏对药物的影响[7,8]。口服中药汤剂方中马齿苋、败酱草,清解肠道蕴热之邪;白术、云苓、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补骨脂、肉豆寇、干姜温补脾肾之阳,固肠止泻;厚朴、木香行气消胀;白芍柔肝,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健脾清肠、温肾固肠、行气止痛之效[9,10]。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口服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保留灌肠治疗,显效率48.89%(22/45)和有效率86.67%(39/45)均有限;但在观察组中加用中药方剂保留灌肠,并同时口服中药汤剂后,显效率73.33%(33/45),明显提高,总有效率更是达到100.00%(45/45)。而且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可靠,安全性高[11]。

[参考文献]

[1]王亚瑞,陈丹丽.溃疡性结肠炎应用中药汤剂治疗观察[J].河北医学,2009,15(8):964-966.

[2]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S].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3-136.

[3]伍彦.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1):39-40.

[4]张国旗.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1):38-39.

[5]韦昌国.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60例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0):16-17.

[6]孙静,仇彦飞.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5):40.

[7]乔国民,胡翠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4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4):16-18.

[8]梁小平.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0,2(4):25-27.

[9]刘红,许雷.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6):74-75.

[10]杨哲,张卫卫.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7,(4):34-35.

[11]陈德强,游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73.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中的多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白带增多、腹痛与腰骶痛,发病范围主要为卵巢、盆腔结缔组织与输卵管,常常波及腹膜,该种疾病有病情顽固、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征[1]。近年来,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这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与生育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山东安丘市中医院对于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取得了理想的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04年《妇产科学》第六版的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妊娠、分娩等操作史,年龄为21~55岁,平均年龄为(33.2±4.6)岁,其中,42例伴月经不调,67例有下腹痛、腰骶部酸痛或者腰痛表现,53例痛经,31例白带过多。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从年龄、病史、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治疗方法对于观察组60例患者,在确诊后,让患者在每晚睡前将大小便排空,在清洁之后,置入1枚康妇消炎栓值7~15cm位置,如果遇到月经来潮,则加用250ml甲硝唑与0.3g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1次/d,月经完全干净后,继续使用康妇消炎栓,18d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后统计疗效,检查患者体征与症状。

1.2.2对照组治疗方法对于对照组60例患者,在月经第1天静脉滴注250ml甲硝唑与0.3g左氧氟沙星,1次/d,直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在用药前,询问患者病史,检查肝肾功能。

1.3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种,治愈即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阳性体征,子宫附件检查结果正常,盆腔无积液、无包块,输卵管造影检查结果正常;显效即临床症状显著好转,B超与妇科检查结果显著好转;有效即临床症状好转,B超与妇科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无效即临床体征无变化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2]。

1.4统计学方法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

2结果

2.1疗效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与78.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数据对比示意表(n,%)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60212312493.3

对照组601012251378.3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有疼痛的情况,考虑与塞入方式有关,其余119例患者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近些年来,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临床病理改变主要为输卵管积水、慢性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等,多由于急性盆腔炎的浅析导致,该种疾病是导致异位妊娠、不孕症、盆腔粘连、盆腔疼痛等疾病的原因,其发病原因多与流产、分娩、宫腔手术、经期不洁等因素有关。部分急性盆腔炎患者在发病初期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病情不愈,转为慢性,慢性盆腔炎病程迁延,病情顽固,难以实现彻底的治愈[3]。

在临床中,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较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方式就是药物治疗,由于炎症的刺激,患者盆腔组织充血、粘连、积液,血液循环较差,单独使用抗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虽然静脉注射可以控制好厌氧菌与需氧菌,但是往往难以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在西医治疗的同时予以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炎症的渗出,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本组研究结果也证实,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康妇消炎栓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3.3%,对照组仅为78.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治愈率,降低患者痛苦,该种治疗方式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更加的理想,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范明慧,张峰莉,任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2(15):117-118.

[2]王顺顺,范荣,郭建红.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抑郁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1,18(12):85-86.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学科特色;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7-096-01

医学应当是无国界的,在当今世界更应当注重医学之间的融合发展,从而更好的造福全人类,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中西医结合学科主要就是以增强治疗效果为出发点,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相关医学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关注中西医之间内在联系,建立一种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并在世界范围内重塑对中医的认识。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设,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医学类的一级科目,并且不断完善中西医学科的理论体系,众多医学人才也将中西医结合看作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纷纷投入到中西医研究项目中来,可以说,中西医结合学科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对中西医学科内容的完善,不断探索创新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实效性。

1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特色

1.1治疗方法的有机统一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实现了中医学与西医学治疗方法的有机统一。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治疗方法讲求辨证,对患者采取望闻问切等治疗手段对疾病进行整体把握,重在疾病的外在表现与身体内部之间的关联。西方医学的治疗方法讲求实验,即通过对患者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发病原因,重在对疾病的微观分析。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而经过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融合,能够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汲取各自的长处使之完整的用于疾病的治疗,通过这种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1.2治疗理念的和而不同

中医学和西医学体系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渊源,在这两种学科长期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医学治疗理念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医学理念的精神内核是以人为本,西医学理念的发展基础来源于近代科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目标不是要将这两种理念进行融合,也不是單纯的寻找两种理念中的共同点,而是要发现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不同,寻找两种理念存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西医结合学科不是对中医和西医的简单总结,而是要通过对矛盾的转化形成中西医理论基础上的新的理论认知,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疾病,拓宽疾病的治疗空间。

1.3治疗手段的推陈出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在对一些重大疾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想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只考虑一种治疗方向,而是要转变治疗思路,实现治疗手段的推陈出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为探索多种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很多国外的医学专家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发现了很多可借鉴之处,这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治疗手段的创新,还为世界医学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2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途径探讨

2.1疾病诊断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重视对发展途径的研究,只有找准了研究方向,才能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在诊断阶段,首先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病人进行科学的病例分析,获得更为直观的诊断依据,再通过一定得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的把握,分析患病症状与病人内在身体状况之间的联系,在获得较为完整的认知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最终能够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2.2临床实验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就要重视相应的临床实验,在组织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验证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的临床试验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目的合理的设置实验过程,将中医理论知识与西方医学解剖方法结合起来,在中医的用药指导下,观察实验动物的治疗效果,或者结合西医治疗理念,创新中医的用药方法,最终达到辨证诊治和综合治疗的统一。

2.3治疗手段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手段的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大创新。传统的中医学对人体的经脉有着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所独创的针灸疗法具备重要的医学价值,西方医学则通过解剖学和病理学对人体的微观组织有着科学认知,将其与中医针灸疗法进行结合是治疗手段的一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已经产生了较为完善的针灸麻醉等的治疗方法。

2.4人才培养的中西医结合

要想实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长远发展,就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培养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中西医结合专业需要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综合的运用治疗方法,即能够实现同一个医生既能采用中医的方法也能采用西医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培养这种综合型人才能够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6

关键词: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73-03

干眼症指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如: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畏光、及视力下降等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干眼症属祖国医学的白涩症,指白睛不赤不肿而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眼病。

1病因

11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干眼症的原因众多泪腺疾病:如原发性泪腺疾病、HIV、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泪腺阻塞:因沙眼、瘢痕性类天疱疮、多形性红斑、烧伤等而继发;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眼睑位置异常、瞬目异常、局部放疗;屈光手术如LASIK、PRK及白内障手术可加重干眼;反射性的泪液分泌缺乏:如神经麻痹性角膜炎、面瘫、配戴角膜接触镜等;黏蛋白缺乏;服用导致泪液减少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帕金森氏病药、某些抗高血压药及抗心率失常药、口服避孕药等[1]。

12祖国医学的相关认识本病多因外感疫邪停留或余邪未尽,隐伏脾肺二经,阻碍津液疏布,或日久风沙尘埃侵袭或长期空调房及近火烟熏等刺激,致肺卫气郁不宣,化燥伤津,目失所荣;或沉酒恣燥、肥甘厚味,致脾胃蕴结湿热,郁久伤阴,或劳瞻竭视、过虑多思。房劳太过致肝肾亏虚,精血暗耗,目失濡则;或劳作过度,体虚气衰,气机衰惫,肝肾之亏虚,不能敷布精微,充泽五脏,上荣于目致目失濡养[2]。

2诊断标准

主观症状如眼干燥感、烧灼不适感、严重者分泌物增多、羞明而无流泪、感情受刺激时泪液不增加;Chirmer氏试验,滤纸浸润小于10mm;加上泪膜破裂时间(BUT)小于5s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或BUT小于10mm,虎红染色阳性,亦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1]。

3治疗

目前干眼症的治疗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中医治疗采用清热利肺,滋阴润肺,清利湿热,宣畅气机及补益肝肾,滋阴养血等辨证治疗进行内在调理;局部治疗主要依赖于人工泪液和剂。

31辨证治疗沈莉[4]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将对照组给予0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局部点眼;治疗组中肺阴不足型予养阴清肺汤,肝肾阴虚型给予六味地黄汤,虚火浮越型给予金匮肾气丸,脾虚气弱型给予归脾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宁立法[5]单纯西药组给予内科治疗,如工泪液,给予泪然滴眼液;抗炎治疗(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环孢素A等)以及修复角膜损伤(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剂)等;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共分为4型:肺阴亏虚型,给予养阴清肺汤;肝肾阴虚型,方选六味地黄汤;虚火浮越型,选用金匮肾气丸;脾气亏虚型,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单纯西药组有效率为75%,中医结合组有效率为90%。谢碧华等[6]用人工泪液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泪然,再次是保泪液,延缓其排出及蒸发:如封闭泪点,配角膜接触镜,口服必嗽平、新斯的明等,中西医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之上,肝肾阴虚取方杞菊地黄丸加减,以滋阴养肾、明目降火,若伴有口噪咽干者,加知母、玄参以助养阴清热,伴少寐多梦者,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者为925%,其痊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郑晓霞[7]将观察组在对照组(爱丽滴眼液、维生素A及抗生素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沙参10g,生地15g,冬麦15g,10g,芍药10g,百合10g,玄参20g,枸杞子15g,当归10g,决明子10g及密蒙花10g,脾虚血少患者加大枣、党参、熟地和白术;阴虚火旺患者加墨旱莲、地骨皮,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中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获得优势。黎喜燕等[8]针对泪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分别给予西药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潇莱威眼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对其进行辨证治疗,中医辨证分型:肝肾阴虚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汤加减;肺阴不足型养阴清肺、生津润燥,养阴清肺汤加减;湿热伤阴型:滋阴利湿,宣畅气机,三仁汤合二至丸加减,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24%。

32专方治疗余明华[9]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干眼症取得满意疗效,主要运用爱丽滴眼液滴眼,若有明显局部炎症者酌情配合使用抗生素眼液眼膏和氧氟沙星眼膏,同时口服A族维生素,局部湿热敷,早晚各30min,按摩患眼并擦洗;治疗组加用逍遥散合地黄丸加减以疏肝养血,生津明目,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6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赵学章[10]认为以局部用药结合中药方剂治疗干眼症有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轻,还可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将对照组采用泪然滴眼液,维生素A胶丸口服;治疗组加服中药:生地20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9g,桑椹子15g,何首乌10g,女贞子10g,枸杞子15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柴胡12g,升麻6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李利文[11]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给予玻璃酸钠,观察组加杞菊地黄丸治疗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占永良等[12]采用中药配合眼药水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治疗组在滴用润齐眼药水的基础上,另用黄芪20g,生地15g,麦冬12g,茯苓12g,白术12g,玄参12g,赤芍10g,丹皮10g,枸杞15g,杭白菊12g,甘草6g,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加白蒺藜15g,谷精草15g,畏光流泪明显加防风9g,羌活9g,眼红灼痛明显的加黄芩12g,栀子12g,乏力、便溏明显的加党参15g,怀山药15g,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045%。徐秀华[13]将对照组用局部点泪然眼液,维生素A胶丸,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另用润燥明目汤,沙参、黄芪各30g,鬼针草20g,生地、枸杞子、天花粉、、葛根、桑葚、玉竹、赤芍各15g,枳壳、茯苓、五味子、山茱萸、麦冬各10g,甘草6g,治疗组总有效为775%,对照组为625%。巴景斌等[14]给患者每日使用替诺滴眼液并服用中药制剂,成份:枸杞20g,麦冬15g,15g,党参、车前草、熟地各10g,治愈率为98%,取得满意疗效。黄洲基[15]给予治疗组口服润目汤,药用:生地黄15g,麦冬15g,沙参10g,玄参20g,10g,百合10g,当归10g,芍药10g,枸杞子15g,密蒙花10g,决明10g,对脾虚血少者加党参、大枣、白术、熟地黄;对偏阴虚火旺者加地骨皮、墨旱莲,并滴卡波姆眼液,有效率分别为9375%、7000%。

33其他疗法赵莉[16]将对照组滴眼液改善眼睛表面湿润度,帮助其提高视力,观察组在滴眼液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等中草药治疗,同时配合攒竹、承泣、迎香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60%,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陈海兵等[17]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对照组清洁眼睑,去除睑板腺分泌物的有害成分,补充不含保存剂的人工泪液,热敷、按摩、清洗治疗,治疗组另外加用川芎10g,芍药10g,黄柏10g,知母10g,、木贼草各10g,白蒺藜10g,当归15g,熟地10g,草决明、柴胡、薄荷、青皮、黄芩、栀子、桔梗、陈皮各10g,甘草6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52%。唐颖[18]将对照组采用01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口服自拟中药(生地20g,熟地20g,麦冬15g,玉竹10g,女贞子15g,柴胡6g,10g,石斛15g,黄芪20g,黄精15g,枸杞15g),同时每天采用中药冰片、天花粉熏药治疗,隔日针刺治疗1次,针刺取穴:攒竹、承泣、鱼腰、丝竹空、太阳、风池、合谷、三阴交。余洁[19]认为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治疗干眼症的首要,并采用局部滴用人工泪液,羧甲基纤维素钠基础上保持每日饮用菊杞茶,并用茶水局部湿热敷双眼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眼部的泪液分泌功能,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7381%。毛菊代[20]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干眼症的疗效,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西医对照组给予贝复舒及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免煎剂冲服配合眼局部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明目熏洗液”(院内制剂)熏洗眼及耳穴(眼、胰、内分泌、肝、脾、肺、肾、神门等)压豆等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西医对照组为700%。

4小结

目前干眼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主要采用人工泪液,还可以佩戴硅胶眼罩、湿房镜、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注意对中重度干眼可选用泪小点栓塞或泪小点封闭术等。同时采用中医辨证选用滋补肝肾生津等药物全身调理,也可考虑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如压耳豆、针灸,中药熏蒸等综合治疗,以标本兼治,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干眼症属于慢性疾病,医师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提醒患者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少接触空调烟尘环境多眨眼、闭目养神,眺望远处;工作的姿势和距离也是很重要的,此外注意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维生素A等的摄入,其机理和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张梅干眼症的诊断[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1):665~668

[2]段俊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3~137

[3]罗兴干眼症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6):69

[4]沈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6):464~465

[5]宁立法中西医结合对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157~158

[6]谢碧华,许海嘉补益肝肾中药结合人工泪液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27~28

[7]郑晓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42例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1,49(20):117

[8]黎喜燕,赵伟,谭泳昌中西医结合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68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11):1078

[9]余明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7(1):98

[10]赵学章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63

[11]李利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8~19

[12]占永良,程志娟,徐盈,等中药配合眼药水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125(1):21~22

[13]徐秀华,陈粉扣,陈海林,等中西药合用治疗干眼症4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5):304

[14]巴景斌,王晓航中西药结合治疗干眼症1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8:11(18):154

[15]黄洲基中西结合治疗干眼症4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34

[16]赵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38

[17]陈海兵,周慧萍,金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92~93

[18]唐颖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