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炒股体会范例(3篇)
新手炒股体会范文
近两周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新股IPO。上周股指大幅下挫,主因是新股开始申购,3只新股就吸引了3000多亿资金,同时因为打新抛售了350多亿元老股。本周继续申购新股,又继续冻结资金。不同的是,本周主板指数小阴小阳,而创业板指数阳多阴少,周四反弹已接近上周反弹的高位。周四的奇观是,3只新股均涨了44%左右,但成交量都只有20多万股,换手率最低的飞天诚信只有1.02%,最高的龙大肉食也只有2.71%。这些新股上市首日,很少有人愿意卖。于是,另一个景观出现了,就是创业板放量上涨2%点多,尤其是今年一、二月份上市的次新股纷纷大幅上涨,涨停板的有10只以上。往深处说,这次新股IPO改革,机构动用大量资金却只能买到极少量股票,而散户申购的中签率也非常低,都不得不转而到二级市场来买,二级市场也不好买,那就去炒上市不久的次新股,老股们,尤其是大盘蓝筹股还是只有陪太子读书的份。这些都是新股IPO的影响。
由于A股属于新兴市场,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都对新股IPO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从管理层来说,设立A股市场初衷主要是融资,为国企解困,为经济发展服务。后来随着A股市场的发展,又把新股IPO作为调控市场价格的工具。股市疯长,就加快新股发行节奏和加大发行数量。由于急速大规模扩容引起股市大跌,又暂停新股IPO。自A股市场设立以来,新股IPO暂停和重启共有8次,每次都伴随着新股IPO的改革,但每次都留有需要进一步改革的问题。比如,初期申购新股与二级市场的市值不挂钩,结果大量资金长期囤积在一级市场打新,只赚不赔,而二级市场的资金大量失血,股指大幅下挫。又比如,新股IPO市场化改革,管理层一度不干预股票定价,结果有的新股发行市盈率高达93倍。这样的新股上市肯定破发,长期套牢炒新者。今年一、二月份发新股时又出现比例过大的存量发行问题。这次发行新股,市盈率被控制在20倍左右,资金蜂拥炒新,主板市场仍然难以提振,后续效果还有待观察。
投资者对于新股IPO的情结比较复杂:新股发多了,股市大跌,就希望停发新股;停发时间长了,新股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都想通过打新、炒新大赚一把。长期以来,A股市场形成了一种打新和炒新的氛围。今年初至今,主板市场走势平平,甚至大幅调整,而炒新潮却一浪高过一浪。有些股票,十五、六个交易日股价就能翻几倍。炒作理由就是新,盘子小,没有套牢盘。等高潮过去,又会有一大批资金被牢牢套住,然后就是新股变老股,又是割肉斩仓去打新股。这恐怕是一种恶性循环。
新股IPO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注册制。美国等成熟市场,早就实行注册制,新股发行市盈率大体与市场相关板块和个股的市盈率相若,并没有那么多资金去抢,去疯炒。回顾这么多年新股IPO改革的历程,要想真正实行适合A股的市场化发行,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打新和炒新始终是绕不过的情结。只有当新股IPO经过不断改革,成为A股市场的一种常态,这种新股情结才会得到缓解。
新手炒股体会范文
关键词:炒新词
“炒”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①炒\(形声。从火,少声。本义:煎炒,火干)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锅里加热翻动使熟或使干,一般先要放少量的食油。如:炒肉丝;炒花生②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材放在锅内加热、翻动至一定要求。炒时不加辅料叫清炒;加辅料同炒的有:麸炒、土炒、米炒、酒炒、醋炒等③吵闹。通“吵”。如:炒炒(吵吵,许多人乱说话);炒刺(吵闹)。本来只有着简单的字面意思,在不断的变化中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深层次的含义。
一、炒房
这里的“炒”不再单单是烹饪方法那么简单。炒房是一个新兴名词,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投资行为。由于政策影响,房市攀升,一些人借机囤积房源,转手获利,这一类的特殊投资行为被称为炒房。炒房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不能套用任何一种法律上已知的定义进行界定。
2003到2004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个新兴名词“炒房”,提到炒房,就不得不提到温州人,温州炒房团横行于各大售楼中心,看到中意的房源便以团体姿态向销售人员索要折扣,而销售人员为了提高销售额当然十分乐意给予炒房团支持来获取一笔不小的提成收入。长此以往便造成虚假的供求不平衡,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
对于炒房的种种或好或坏的影响本文暂时不予赘述,单说“炒房”这个词。这里的“炒”字不能简单的用以上三种注释中的任何一种加以解释。这里的“炒”仍旧是动词,意思引申为对房价进行某种调整――低价买进,造成房源紧缺,供不应求的假象――进而促使真正的消费者消费。由于“供不应求”,此时的炒房团即使以高价出手,也仍有消费者一拥而上,从而成功将房价“炒”高。这里的“炒”本质上与“炒”的本意相同,都是运用某种手段将某物价值抬高或者由生到熟,只用了一个字便表达成功出一种社会现象。
二、炒股
炒股就是买卖股票,靠做股票生意而牟利。炒股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证券市场的买入与卖出之间的股价差额,实现套利。股价的涨跌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变化,之所以股价的波动经常出现差异化特征,源于资金的关注情况,他们之间的关系,好比水与船的关系。水溢满则船高,(资金大量涌入则股价涨),水枯竭而船浅,(资金大量流出则股价跌)。
这里的“炒”与“炒房”中的“炒”意义相似,同为动词,不过是将房价改为股价,目的则同为盈利。不过,适度的炒股对于经济市场则没有炒房那么大的负面影响,相反的,还可以对经济市场产生促进的作用。
三、炒作
《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本(第五版)给“炒作”一词这样的定义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炒作可以看做是一种新型宣传方式,虽然有时会给大众带来某些影响令人们对其产生反感,但炒作毕竟初衷是健康的,本身也是中性词,不应被人们歧视或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它。
在炒作出现的最初,媒体只是通过增加曝光率,反复宣传,来达到某种以最快的速度使某人或某事蹿红的目的。这时的大众只是刚刚接触炒作,并没有对其产生反感,而是带着好奇的眼光关注着。不过,随着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面孔涌入大众的视线,难免有些遭到忽略,这也就造成媒体的炒作行为渐渐的“不靠谱”――炒作的方法开始以某些空穴来风的事件为基础,进行大肆添油加醋毫无根据的宣传,这也就促使大众对“炒作”产生了反感。这也多少反映出现今社会,由于网络的日益发展,相对自由的网络世界满足了人们的自由发言欲望和对名人的生活的好奇,正由于大众的这些需求,给了媒体一个平台,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不惜进行假消息的大肆宣传,炒作的负面影响便得以体现。
四、炒冷饭
本义是将凉饭在锅中加温炒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的内容。同时也比喻游戏厂商把老游戏不添什么新东西就复刻出来叫炒冷饭。
春晚中最期待的赵本山的小品也被人说成是“炒冷饭”,几年不变的“你太有才了!”,每年一次的“摔倒”,常年不变的包袱――念错字或者说错话。其实,用“炒冷饭”这样的词汇形容这样一位每年无法陪伴家人过除夕夜,绞尽脑汁只为搏观众一笑的老人多少有些冷酷。人无完人,江郎也有才尽的一天,更何况是处在这个观众的笑点越来越高的年代,本山大叔的敬业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为他鼓掌。
相比之下,那些“炒冷饭”的泡沫电视剧倒是更亟需观众们的“批判”。反反复复的桥段,狗血的剧情,不是主角得绝症抱憾而死就是高富帅爱上不是同一世界的灰姑娘,或者爱到最后发现两人竟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妹,这才真真是炒冷饭的典范啊。可也许是人们的生活实在太安逸,多老套的剧情都总会有人看,也难怪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
五、炒鱿鱼
“炒鱿鱼”起初只是像它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只是一道菜名,但是从北方人开始到广东,香港打工起,这个词就开始变得不再简单。
以前,到广东、香港打工,雇主多事包吃住的,所以打工者只需带一些轻便的行李,像一张竹席,可以随时在地上打地铺。当这些打工者被老板解雇的时候,简单收拾下细软,将铺盖卷一卷就可以轻装上阵,最初,解雇又叫“卷铺盖走人”,后来,人们发现,炒鱿鱼是,原本平整摊在锅里的鱿鱼片最后会像铺盖卷一样卷起来,由此,便改称解雇为“炒鱿鱼”。后来,不止老板开除下属叫“炒鱿鱼”,下属主动辞职也可以称作“炒鱿鱼”。如:“我炒了老板的鱿鱼。”
简单一个“炒”字就有这么多的引申意义,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可见一斑,仅用一个字就简单概括一种社会现象的广大群众也不容小觑,本文仅从五个小方面简单概括了“炒”类新词的含义及用法,未触及的方面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慢慢探索。
注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
新手炒股体会范文篇3
4月28日,证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正式拉开帷幕。面对证监会来势凶猛的几套IPO发行改革组合拳,一度靠打新赚得盆满钵满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已纷纷开始转变策略。
从“高价格”到“高换手率”
据统计,从4月28日至6月1日,共有22只新股发行,其中主板5只,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分别为6只和11只。22只新股中只有宏昌电子首日涨幅超过100%达到137.78%;有3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证监会抑制“三高”的各项措施确实收效明显,但医得了“头痛”,却引起了“脚痛”,新股“换手率”黯然高涨。
数据显示,在5月24日至6月1日新上市的8只新股中,浙江美大、东诚生化和顺威股份成为实施全流通后首批新股。上市首日,浙江美大上涨,盘中因换手率超过50%被临时停牌;东诚生化上涨10%,先后因换手率超过50%和涨幅超过10%两度停牌;顺威股份下跌2.72%。而作为上交所全流通第一股的华贸物流上市首日高开14%,午后因换手率高达80%停牌,最终以涨幅20.87%收场。炒新热情整体减弱,其中一周内就有3家公司首日跌破发行价。
有涨即卖,见好就卖
对炒新的投资者而言,没有了锁定期,似乎就等于没有了观察和适应的磨合期,一上市就要你死我活的打硬仗。一些机构索性选择了离场观望,静待裁判和其他玩家出招;一些机构则打算用“上市首日不管涨跌,一律抛售”的“笨办法”应万变。新股上市日似乎就注定成了抛售日。
数据显示,全流通后上市新股首日卖出的前五名席位中,主力均为机构,而在新政前却是营业部大户居多。浙江美大等8只新股在上市首日总共遭到机构席位卖出29次,总金额约5.65亿元。
有涨即卖,见好就卖,新股一下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机构首日“跑路”的同时,也给市场留下了低价介入的可能。那些未询价成功并对某些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认可的的机构和大资金,也在等待着较低成本介入的机会。
“薄利”交易可否细水长流?
对炒新的投资者而言,靠单次交易赚一大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那就来几次“薄利”交易。这也是目前大部分炒新专业玩家的主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