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范例(3篇)

时间: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39-01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因骨关节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生理功能衰退、反应迟钝等,易受到外伤,发生各种类型骨折。由于老年骨科卧床患者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做好综合护理,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特殊性,提高老年人护理工作效果。

1老人骨科患者特点

(1)复杂性。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年龄范围为65岁以上,并且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一旦受到外伤,由于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极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老年患者,尤其是术后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

(2)易引发护理合并症。老年骨科患者一般长期卧床、骨折后活动受到限制。这都易造成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老年患者存在着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多皱褶等情况,骨折后长期卧床易造成褥疮。

(3)心理复杂。老年患者由于丧失自理能力,听力障碍、记忆功能减退等,常常表现易怒、恐惧、激动、失眠等。

(4)手术风险高。老年患者雌激素水平低,易发生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或不愈合,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

2护理工作中引发风险的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部分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没有做到依法执业。虽然护理工作中有多种护理核心制度,但假如管理者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指导监督机制,也会造成护理行为有章不循,进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2.2专业理论知识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老年骨科患者一般长期卧床,骨折后活动受到限制,护理并发症高。假如护理人员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预防并发症准备不足,就很容易导致并发症或加重病情;随着骨科手术较快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若缺乏对护理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护理知识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出错。

2.3教育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由于工作繁忙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宣教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及时性。在病人不了解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出现过早下地、过早活动发生钢板断裂;由于翻身或坐姿不当,股骨头置换的病人造成脱臼;术前病人没有禁饮食而推迟手术时间等,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3护理措施的探究

3.1加强基础护理知识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国家卫生部多次提出,护理工作需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以患者为中心,进行人性化护理”的号召。要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必须加大基础护理的管理力度,注重细节,加强护士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立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性。为防止基础护理环节疏漏,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及终末控制并随时改进。

3.2重视老年骨折患者入院的安全教育:骨折属于中医学“心身疾病”范畴,病情过程程长,并且反复难愈,对患者人院安全宣教,不但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了解到自身及其病区潜在的危险因素,还能够使其能够配合,主动参与护理过程,以达最佳护理效果;护士主要以身心统一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象、病因与病机诸方面进行望、闻、问、切,综合进行人院评估,通过观察其神色,能够分析患者正气的盛衰变化;然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其心理状态对骨伤患者诊疗、术后康复及其预后的影响,使患者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3心理护理:老年人因各自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性情、文化程度不一样,心理变化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骨科患者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护理。当患者来医院求医,首先见到的是护士、医生、病人、病房。迎来的是检查、治疗、手术,大多数都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有的则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等,这些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我们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他们沟通,搞好关系,消除患者思想负担。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依据患者业余爱好、经济状况及家庭情况等,利用不同方式与患者进行交谈,取得其信任,使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对手术后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充分了解,树立打败疾病的信心。其次,我们可通过设立老年病房,加强与老年患者的病情、心理沟通,使患者处于轻松、健康的心理状态。然后我们需要正确引导老年病人之间的心理沟通,使他们之间产生愉快的心理共鸣。

3.4病情观察及护理:骨科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机会被破坏,而且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这就要求护士患者病房巡视,观察病情,缜密观察患者面色、生命体征的变化,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让患者感觉到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其容易接受,假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抢救。

3.5营养护理:由于年龄较大,老年患者存在脏腑功能低下,骨质疏松,致使其修复功能弱,骨折愈合较慢。加速骨折愈合和骨骼肌肉功能的恢复只有通过加强饮食的护理。所以骨折后,提倡平衡膳食。不食或少食肥腻、煎炒、坚硬、生冷、粘稠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宜新鲜。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所以饮食指导应嘱患者低盐、低脂,多食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老年人又因牙齿脱落,饮食困难,食物应细软,常用红枣、莲子、扁豆、白术煮粥食用,可达补脾健胃。早期骨折患者应供给低脂、高维生素、含水份多、清淡味鲜、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后期患者应予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热量、适量脂肪的饮食。即遵循以下八条原则:①食物繁多,谷类当先;②多食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食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常食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适量和体力活动要平衡,体重要适宜;⑥有清淡少盐的膳食;⑦饮酒需适量,少吸或限制吸烟;⑧吃干净的食物。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优质服务已经成为患者选择医院就诊的重要条件。老年人是特殊人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是我们的护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淑珍,郑敏,陈志灵.骨折老年病人特点[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2(6),58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循证护理;老年;脑卒中;压疮预防

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患者服务[1]。是神经内科老年脑卒中病人如何避免压疮发生的一个护理难点,我科在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21例脑卒中病人实施了以实证为基础的循证护理,采取相应的预防压疮的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脑卒中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2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6例,出血性脑卒中5例。住院卧床时间10~40天。

1.2方法

运用循证思维方法对21例患者在并发症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制定护理措施。

2循证护理

2.1循证护理问题

2.1.1护士缺乏压疮预防知识

对压疮防治的新进展了解不够,知识观念陈旧落后,表现为预防压疮的知识老化,评估不到位,收集不到有效资料,医护人员缺乏压疮有关知识是压疮防治的主要障碍之一。对重症患者的压疮预防缺乏经验和信心;对患者引起压疮局部皮肤的情况交接班不到位。

2.1.2病人家属缺乏压疮知识

压疮的发生、发展与病人及家属掌握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的多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1.3病人自身状况

有无易患因素存在。脑卒中卧床病人反应力、活动能力、感觉功能等都较差,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因此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问题,需要循证。

2.1.4根据临床经验及病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家属的需求,提出:①压疮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②如何对压疮高危病人进行评估?③如何有效地防止局部皮肤受压?④如何变换体位?⑤如何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⑥如何做好易引起压疮局部皮肤的情况交接班?

2.2循证支持

根据存在的护理问题,检索相关文献,查询近10年的文献。按照检索关键词压疮、护理,在数据库中检索国内相关资料10余种,共200多篇文献。根据检索的文献提供的证据,我们对其中老年脑卒中患者致压疮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查询发现: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危险因素[2]。应用循证医学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做出了具体的评价,最后选定7篇文献,用以指导我们的临床护理决策。

2.3根据循证依据结合临床制订护理措施

2.3.1加强护理人员对压疮知识的学习

护士长利用床头交接班或晨会时评鉴在班护士对患者压疮的评价和预防措施实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或在护理质量检查时抽查压疮预防干预的质量。并组织护士学习压疮的相关文献,介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引用新的护理方法,让护士掌握压疮的危险因素评估和防治方法。

通过对护士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护士对压疮的认识、重视程度和防范意识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是有效护理干预的一部分。

2.3.2健康教育

患者及家属常有患了脑出血不是死、就是残的错误想法。病程长、生活不能自理者,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而悲观失望,丧失生活信心。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利用一切机会与患者交谈,用自己的言语、行为和表情去影响并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给患者鼓励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并且因势利导,有效地为患者排忧解难,使其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给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压疮防护知识,提供相关信息,如:如何促进病人的自主运动,局部减压、翻身的技巧等。对病人及家属解释压疮危害和必要的个体化的预防程序,供病人及家属了解压疮产生的基本原因,对预防程序给予合作。2.3.3积极评估易患因素

以我院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作为危险因素预测工具,并对每个入院病人进行评估并建档,对得分低于16分的病人每天评估,低于12分的每班评估并建立皮肤护理单。根据不同压疮发生的风险系数为病人安置床位。对压疮发生风险高的病人直接采用压疮防护气垫床,减少人为搬动的次数。对有压疮发生风险的病人确定一个最基本的、个体化的运动计划,通过有规律的改变病人的体位,进行局部减压。

2.3.4有规律的变换体位

有报导当组织承受70.3mmHg压力下持续2h以上,即可发生不可逆转损伤[4]。因此我们提供自制能降低局部压力的“U”型垫置于患者的尾骶部,帮助和指导患者使用,并每30~60分钟移动1次“U”型垫放置的位置,改善受压部位的压力。坐位时床头抬高取5°~30°[5]以减少剪切力,仰卧位时左或右斜30°[6],经常更换体位,必要时使用充气式床垫,定时减压。

2.3.5基础护理

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大小便护理,保持全身皮肤,特别是会阴部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轻拿、轻放,衣服、被子尽可能使用透气性好的柔软棉制品。进行皮肤护理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皮肤情况,做好及时的评估,给予护理干预。

2.3.6增加营养

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内在因素[7]。良好的营养状况对压疮的预防和促进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可进食的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膳食,对不能进食者可静脉滴注白蛋白、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以达到营养治疗的目的,增强患者体质,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

3小结

21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护理后,压疮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除1例老年患者因原有基础疾病多,此病人高龄全身营养状况差,加之脑疝出现,不宜翻身所致。我们采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合临床经验,考虑患者需求,寻找了最适合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方案。结论:使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不仅提高了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真正提高了基础护理的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减少了住院时间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护理人员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喻姣花,任小英,王桂兰,等.临床循证护理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4):254-256.

[2]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0-21.

[3]葛兆霞.压疮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80-82.(1):15-18.

[4]白姣姣,冯秀卿.老年人褥疮护理及治疗进展[J].现代护理,2002,8(10):780-781.

[5]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7

护理老年人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64-04

作者简介:张烨(1971―),男,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副教授,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老年服务与康复医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438)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100所大中专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或涉老课程,其中高职院校近50所(全国养老教育产业联盟统计数据)。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各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养老行业的发展状况研究设计了课程培养体系结构,并且各有特色,有代表性的诸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然而,由于受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全国养老行业发展滞后、社会大众对养老行业和人才培养的认知度受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今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培养模式、教学大纲、培养教材、质量控制等并没有统一标准。湖北省的养老行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研究机构众多,但目前正式开设并实际招生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仅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一所。

笔者结合湖北地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专项抽样调查工作,重点围绕养老行业企业对于学生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相关要求,采用整理归纳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三核”课程体系构建,同时进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一、调查方法与与对象

调查湖北地区30家养老机构,其中武汉市内20家、武汉市外10家。设计有针对性的调研表格两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行业企业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网站搜索、政策咨询等方法,并对差错问卷进行排除。

二、调查内容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分析表》主要针对职业岗位类别、主要工作任务、职业技能、必备的理论知识、基本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行业企业调查表》主要调查企业近三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企业实际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要学习的课程、企业认为学生最需具备的职业证书、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解决的素质缺陷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

通过座谈、填写调查表、归类分析整理等,我们得出调查结果如下页表1、表2。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职业岗位

通过调研得知,养老服务产业链十分广阔,毕业生能够从事的岗位种类众多,主要集中在护理员、康复保健师;同时,医生和护士也有较大需求,但目前按照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及专业性质归类要求,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公共服务类,学生不具备医护从业资质;另外,根据养老机构开展的业务范围、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高低等情况,也涌现出对行政助理(秘书)、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养老产品营销等职业岗位的需求。据此,相关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实行分专业方向培养的方法。

(二)知识和能力

根据养老企业对相关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得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老年生活照护、常见疾病预防、基础护理、康复护理、中医保健、推拿按摩、老年心理、健康管理、市场营销、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现代化信息办公技术、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养老相关法律精神。

(三)素质

学生的素质包括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通用职业技能(计算机、英语、普通话、写作、沟通等)、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人文素质包括孝道文化、文明礼仪、爱岗敬业、企业忠诚度、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同时,对学生工作纪律、岗位认同感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五、“三核”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工作任务分析及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提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构想。我们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模式重组为“三核”课程体系,包括内核课程体系、中核课程体系和外核课程体系。

(一)内核课程体系

内核课程是指结合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而匹配的主干核心课程。根据调研得知,学生需要掌握的岗位技能主要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护技术、老年人医疗保健和养生技术、养老机构营运管理能力等三大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由此我们设计出6门核心课程作为“内核课程体系”,分别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技术”“老年康复护理技术”“老年推拿保健技术”“老年福利机构经营与管理实务”“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养老机构质量标准体系”。这6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基层养老护理员服务岗位不断突破职业发展空间,上升到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层级,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根据用人单位工作实际分类从业,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

(二)中核课程体系

中核课程是指为了保证内核课程的顺利学习而设置的基础性课程。为了适应内核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学生需要前期掌握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基础知识、营养保健知识、社会工作知识,了解国内外老龄化趋势,同时应具备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中核课程体系和内核课程体系之间充分体现了“适应岗位需求,能力逐层递进”的学习规律。基于此,我们设计出8门课程作为“中核课程体系”,分别是“老年学概论”“医学基础”“基础护理技术”“社会工作概论”“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与膳食”“管理学基础”“社区居家养老照护”等。

(三)外核课程体系

外核课程是指为了适应和丰富养老服务岗位工作能力而设置的拓展延伸课程,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素质要求的培养。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从就业稳定性和企业忠诚度角度来讲,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甚于专业技术要求。根据企业调查数据,我们把素质培养划分成三大领域,并转换成教学执行计划,分别是通用职业素质课程领域、职业道德课程领域和人文素质培养领域。

1.通用职业素质课程领域

主要是指为了适应当今国家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职场人士基本素质所需要的公共职业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2.职业道德课程领域

主要是针对养老服务特殊岗位需求而设计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现,主要在课外进行。我们设计三种形式:一是成立学生“颐和阳光”社团,每年开展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并执行有系统的实践报告和考核体系;二是邀请专家讲座,每学期邀请行业专家和养老企业榜样人物来校为学生开展讲座;三是开展养老政策法规讲座及养老文化团体联姻活动,积极联合湖北省工会、湖北省老龄委、湖北省老年文化艺术协会、老年群众艺术馆等单位与学生一起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得到了楚天都市报、湖北经视、楚天商报、360教育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四)“三核”课程体系的拓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并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在“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开展了教学方法改革、职业资格培训考证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三核”课程体系不同类别,把内核课程体系定位于“实践技能课”,要求培养过程做到“实践技能操作为主,理论为辅”,教学环境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课堂教学为辅”;把中核课程体系定位于“理―实一体化课”,要求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学环境以“校内教室和实训室相结合,辅于养老企业认知实践”;外核课程体系定位于“理论知识课”,要求“知识讲授为主,辅于项目任务完成”,教学环境以“校内教学条件为主,校外开放和联姻相结合”。经过改革,任课教师在编制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时均能大胆创新,校内外活动丰富开展,多元化培养方式逐步形成。

2.职业资格培训考证

内核课程体系的设计链接了养老行业最主要的三大职业工种资格证考证项目,分别是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和社会工作者。教学计划设计分别按教学进度对应学生培训考证项目,学校也积极争取建立了相关职业工种鉴定基地,包括“国家特殊职业工种培训鉴定中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内核课程体系的教材选用和培养方式全部按照相关职业工种的培训要求执行。

3.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保证“三核”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高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重点获批“湖北省大学生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武汉侨亚置业集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建设规划及执行全部按照“三核”课程体系总体要求进行。在全面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及相关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同时,为了丰富和完善“三核”课程体系,我校正在养老产业营销(主要是养老服务营销和养老地产营销)、行政秘书等方向上进行有益的尝试。

六、“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

“三核”课程体系建立在养老企业对职业人才需求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之上,避免了“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体现了市场需求。在前期专业建设和养老行业专家、养老企业一线调查的过程中,对核心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养老护理、保健康复和社会工作能力”三大主要能力任务要求,同时提出了对高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三核”课程体系的设计并执行是对养老用人市场要求的积极响应。

(二)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内涵建设

教育部门多次重申,高等教育要实现特色和品牌院校建设,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其核心要素是鼓励各高校抓办学内涵和质量建设。“三核”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给予了恰当的定位、明确了课程结构体系、拓展和丰富了教学活动,有利于学校和教学管理机构以教学为中心抓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办学条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

“三核”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内核和中核课程结构的性质定位,特别是对外核课程体系的设计,系统、规范性地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体系的培养,甚至于素质教育体系的培养要求胜过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对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职业道德、通用能力起到了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珏辉,姬栋岩.老年护理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岩松,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兼论我国首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Constructionof"ThreeCore"CurriculumSystemforTrainingProfessionalsofAgedCareandManagement

ZHANGYe,WUChang-you,WANGYu-jiao,LIUJi-wen,JINGLi

(WuhanCollegeofCivilAffairs,WuhanHubei43007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