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例(3篇)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种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变化,我县水稻病虫害呈逐渐加重趋势,给粮食稳定丰收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迁飞性害虫连年严重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由上世纪80-90年代的3-5年一次,上升到平均每两年一次,发生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次和17万亩次以上。二是二化螟等钻蛀性害虫成逐年加重趋势,年发生面积达到18.9万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33%。三是稻瘟病流行频率增加,年发生面积14万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约42%,特别是*、05年的水稻穗颈瘟,造成一些地方水稻大面积绝收。四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死灰复燃,年发生面积达到*万亩次以上。
针对上述情况,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措施,把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措施来抓,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也应当看到,有的地方水稻病虫害还没有得到很好控制,甚至出现了区域性大暴发,这既有自然气候的作用,也暴露出了一些乡镇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准备不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往往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常常是等到出现病虫害后才回过头来反思,研究解决办法,没有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没有把握生物灾害的发生规律,导致病虫害防控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二是技术准备不足。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控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系统的跟踪研究。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气象、环境、耕作、栽培等因素变化与生物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病虫发生和危害规律,集成和应用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技术。然而,目前,我们对机械收割、免耕栽培、秸秆还田等措施可能带来的植保问题以及台风频繁发生对稻飞虱迁飞路线和发生区域的影响,还缺乏对策措施和前瞻性研究。
三是应急准备不足。**年褐飞虱大暴发和穗颈瘟大流行,社坛镇大堡片水稻大面积绝收。就其原因主要是监测预警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监测预报不到位;有的地方虽然监测到了,但信息上报机制不健全,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重视和进行相应准备。褐飞虱暴发初期,一些地方防治指导和宣传没有跟上,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大暴发以后,各级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全面施药防治,出现了有效药剂供应不足问题,有些地方急于把稻飞虱压下去,又出现了重复用药甚至滥用药剂问题。这反映出我们应对重大生物灾害暴发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应急动员、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没有到位。
今年,我县水稻生产采取了一些新的增产技术,全县水稻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等原因,水稻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预计发生面积142万亩次。由于5月份的几次暴雨天气,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从南方提前迁入我县,三建、龙河、江池、武平等乡镇田间虫量剧增。迁入时间早、数量大、峰次多,平均百丛虫量是去年同期的21.6倍,最高达405头/百丛,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水稻病虫发生和危害形势,站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着力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
今年的粮食生产要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目标,必须扎实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争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力争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其他病虫不大面积扩散危害,单个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内。防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方针”、贯彻“两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搞好“四个结合”。“一个方针”,就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两个理念”就是进一步贯彻“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要充分认识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公共服务性质,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控。“三个重点”就是突出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四个结合”就是系统监测与群查群报相结合、源头防控和区域治理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应急防治与综合防控相结合。为此,要着力抓好几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抓好宣传引导。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科技赶场、印发资料、出动宣传车和召开现场会、院坝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防治要领,引导农民及时防治、科学防治、有效防治。做到“四个到村到户”,即:认识问题的解决要到村到户,防治技术的培训要到村到户,防治工作的指导要到村到户,防治所需资金物资的解决要到村到户。
第二,要抓好监测预报。今年病虫害防治的重点是“两迁”害虫(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和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县植保部门要加强病虫害发生的长、中、短期趋势预测,及时病虫情动态。各乡镇农服中心要确定专人,认真开展病虫情普查工作,定期向县农业局上报普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发展群查群报,建立群众监测点,通过知识宣传和采取测报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群众监测和报告病虫发生情况,力争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把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第三,要抓好技术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合理施肥管水等农业防治措施,全面推行科学防治。一是要开展好田间技术指导。各镇农技服务人员要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要不厌其烦地向农民讲解防治技术,做到指导到田头、服务到田头,将防治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为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及时开展提供技术保证。二是要抓好示范片防治。县农业局要加强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防治组织化程度。重点抓好高镇、十直、社坛三个市级科技兴粮示范镇的病虫害防治。各乡镇要重点抓好粮食高产示范片病虫害防治,通过以片带面,促进全县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三是要引导科学合理用药。从稻田生态出发,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措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技术,保护病虫天敌和生态环境,减轻农药残留和药害,尽量避免水源和面源污染。四是要掌握好防治关键时期。稻飞虱的防治关键时期是孕穗期施药预防,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关键时期是3龄前(即卷叶初期)施药。稻瘟病的防控重点环节是孕穗末期(破口初期)至齐穗期,主要预防穗颈瘟发生。对于水稻螟虫,要在螟卵盛孵期内,以正处在孕穗期的水稻为防治重点,抓住破口初期,及时施药防治;稻曲病的防治关键时期在水稻破口前5至7天。
第四,要抓好统防统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具有种类多、早期症状不明显、流行速度快、发生地域广等特点,如果到爆发流行时再防治,已错过防治最佳期,其防治的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都很强,农民一家一户难以有效开展;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出,病虫害防治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科技含量下降、施药技术落后、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残留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以企业、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依托的多元化、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在重大病虫暴发前,全面开展预防性的统防统治;在区域性暴发时,及时开展应急性专业防控,解决一家一户难以按统一时间、药剂、剂量开展病虫害防治的问题,防止出现你防我不防、一户漏防危害四邻的情况,控制病虫害进一步传播扩散。
三、切实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各乡镇要成立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水稻病虫害防控指挥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增加投入,落实防控措施。要加强病虫监测动态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信息上报制度,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从6月初到8月底,要实行值班制度,每周上报一次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发展趋势和防治情况,特殊情况要随时上报。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制定水稻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防控准备。要建立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凡因病虫防治工作不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物资储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和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及其发生特点,搞好高效对路药剂的生产供应和余缺调剂,确保主要病虫防治季节主治药剂不脱销断档,确保防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农业部门要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机制、资金物资、技术措施、专业防治等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县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
四、关于当前的其他几项工作
一是农村沼气建设。今年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共涉及12个乡镇58个村,要建设农村沼气池“一池三改”配套建设示范户6837户。去年12月15日,县上组织召开了农村沼气建设动员大会,现在时间已有半年了,但实施进度很不理想,全县12个乡镇实际安排沼气建设仼务6719口,农户自筹资金上交1539户/口,占任务数27.91%,己完成建池465口,仅占下达任务的6.92%。就其原因,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宣传发动不充分、示范现场推动不力、考核机制不健全。下一步,各乡镇要着力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要强化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考核,实行重奖重惩,调动工作积极性;要集中精力抓示范点工程建设,督促落实项目区的村社干部、党团员和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带头按“一池三改三结合”标准建好沼气,典型引路,点面结合,大力推进建设进度;要落实责任,定人、定岗、定责、定村、定任务,集中领导、人力和时间,汇战6个月,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篇2
关键词: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3-90-04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自2006年农业部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安徽省植保工作者紧紧围绕这一植保工作理念,不断探索水稻、小麦、玉米、茶叶等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建立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示范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使示范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667m2防治次数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667m2使用量下降30%~40%,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及食品的安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概况
1.1制定方案,开展试验示范2010-2013年,省植保站连续4a制定并印发了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实施基点和任务,细化了防控措施。示范区做到“五个一”,即一块核心示范田、一块示范标牌(1m×1.5m)、一个实施方案、一套主推技术体系、一名技术指导人员。同时,设定绿色防控区、农民自防区和不防治区3个处理,进行不同防控技术的效果对比,重点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治效果。2010年建立了42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32个、小麦7个、棉花1个、果树1个、蝗虫1个。2011年建立了30个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水稻18个、小麦7个、玉米、棉花、果树、蝗虫、茶树各1个。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小麦、2个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013年茶树、蔬菜作物示范区数量进一步增加。粮食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133.33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67hm2;园艺作物核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6.67hm2,辐射面积不少于66.67hm2。
1.2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近年来,安徽省植保总站多次利用有关业务活动或组织人员现场观摩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示范效果;2010年,在肥西县召开全省水稻二化螟性诱技术培训班,重点对全省应用水稻二化螟性诱剂试验示范的县(市、区)植保技术人员开展培训;2011年召开了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交流会。此外,还分别在宁国、萧县、霍山等县(市)召开了水稻、玉米、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观摩交流会。各地也通过举办培训班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普及;植保技术人员结合病虫防治工作,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正确掌握和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1.3总结技术模式与经验全省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认真进行不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田间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及评价方法等研究,并开展经济、生态和社会3大效益评估,积极探索与总结新型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推广经验,为进一步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主要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在省农委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各级植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性诱、物理诱控技术示范应用
2.1.1性诱剂技术示范应用性诱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具有安全性高、兼容性好、选择性强、防效突出、无抗药性、无损于天敌、无环境污染等优点,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在安徽省得到广泛的示范推广与应用。
(1)大面积多点开展性诱技术应用示范。为进一步加大性诱剂应用示范力度,2010-2012年省植保总站连续3a安排专项经费,大范围开展性诱技术应用试验示范。3a共计投入128.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购置二化螟、斜纹夜蛾、玉米螟、蔬菜蛾类、茶树害虫等昆虫性诱剂,3a共计采购诱芯12.2万个,在居巢、颍东、蒙城、霍山、肥西、庐江、桐城等20多个县(市、区)建立示范区,年示范面积超过2000hm2(0.67万hm2次),示范防治对象包括水稻二化螟、棉花斜纹夜蛾、玉米螟、莲藕斜纹夜蛾、蔬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茶黑刺粉虱、茶毛虫等。同时,还在全省15个试验点共7种害虫上进行了性诱剂测报应用技术试验。
(2)应用性诱剂防控梨小食心虫。砀山县连续多年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拿出专项经费,大力推广应用性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2009年拿出100多万元,采购梨小食心虫性诱剂85万粒,防治面积2万hm2次,占全县梨树面积43%。2010、2011、2012年,又分别投入60万、100万、150万元用于黄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所需的经费补贴,2012年建立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面积达2666.67hm2。该县应用中科院动物所研发的性诱剂诱杀食心虫,同时结合杀虫灯、黄板、套袋等其它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好,可将梨虫果率压低至3%以下,而非措施区虫果率一般为5%~8%。此外,还可减少施药次数2~3次,节本增效平均效益提高20%左右。2012统防统治示范区酥梨价格平均2.60元/kg,每kg较农民自防区高0.70元,以667m2产3000kg计,667m2销售收入增加2100元,经济效益显著。
(3)应用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2009-2012年,连续4a在全省11个示范区县开展性诱剂防控二化螟应用示范,年示范应用面积共计666.67hm2、1333.33hm2次。巢湖市2012年应用示范53.33hm2,示范结果表明,剪开性诱剂诱芯封口的处理区对水稻二化螟的诱蛾效果与控螟害效果均好于未剪开诱芯封口的处理区,综合防治效果达50%以上;水盆式诱捕器效果好于干式诱捕器,总诱蛾量差异极显著,干式诱捕器加设高度对诱捕蛾量有一定影响,且对二代影响差异极显著。潜山县2010年示范面积66.67hm2,示范区稻株枯心率为4.25%,比空白对照区低50.8%,但比药剂(主要为康宽)防治区高109.4%。贵池区典型调查,早稻、中稻田放置性诱捕器处理区比不放置区667m2卵量平均减少43.96%、34.66%。性诱剂防治早稻、中稻平均枯心率分别为1.41%、1.04%,枯心防效分别为40.25%、44.39%,对螟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性诱结合常规化防对水稻的平均防效为92.51%,防效比化防对照区高7.37%。
(4)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连续多年在玉米产区进行性诱剂防控玉米螟应用示范,2010年在3个县设示范基点,示范面积200hm2共600hm2次;2011年、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220hm2、共660hm2次和160hm2、共480hm2次,示范应用效果较好。萧县示范区2010年5月21日放置性诱剂诱捕器,6月26日调查各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性诱剂防治区、空白对照区玉米被害株率分别为5.3%、18.0%;性诱剂防治区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72.7%,防控效果明显。蒙城县2010年对示范点二代玉米螟诱控效果调查,性诱剂示范田玉米螟着卵量、百株残虫、玉米被害株率分别减少了67.5%、66.5%和79.3%。
(5)性诱剂防控棉花斜纹夜蛾应用示范。连续3a在无为、宿松、东至3县开展棉花斜纹夜蛾性诱剂防控示范,2010-2012年,分别开展示范面积36hm2、56hm2、60hm2。2010年宿松县开展性诱剂诱杀试验示范,性诱剂区8月9日结合药剂防治1次,较药剂防治区减少药剂防治3次,斜纹夜蛾信息素诱捕器7~9月间的81d诱蛾量为53883头,是同期频振式杀虫灯的19.31倍,7、8、9月诱蛾量为4391、23817和25675头,分别是频振杀虫灯月诱蛾量的30.49、21.71和38.04倍;8、9月调查防效分别为87.46%、88.40%,较常规化学农药防治区高7.18%、7.64%。无为县示范调查表明,应用性诱剂与应用氟铃尿防治4次棉田的棉花斜纹夜蛾为害率相近,为害率为未防区的50%以下。
(6)应用性诱剂防控莲藕斜纹夜蛾。2009-2011年,在包河区连续3a进行性诱剂防治莲藕斜纹夜蛾技术示范,年示范面积33.33hm2以上,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对莲藕斜纹夜蛾防控效果显著,示范展示作用明显。2009年在合肥市包河区进行了莲藕斜纹夜蛾两种性诱剂诱芯(SL20093161型和SL20093162型,由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对比试验,每种诱芯试验面积6.67hm2,试验结果表明,在包河区161型性诱剂诱蛾量比162型高出41.2个百分点。
2.1.2物理诱控技术推广应用全省水稻、茶叶产区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常年应用控害面积已近6.67万hm2。(1)水稻示范区应用情况。2011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利用筹集的81.4万元采购太阳能杀虫灯370台,发放22个县(市、区)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各县(市、区)也积极利用杀虫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试验示范。南陵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共3000多盏,杀虫灯覆盖面积达1.6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面积的50%以上。杀虫灯覆盖区域的稻飞虱、二化螟数量是非覆盖区域的60%左右,在害虫发生高峰期平均每盏杀虫灯日杀各种害虫100g以上;天长市水稻病虫害防控应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900台,覆盖面积近3333.33hm2,2010年调查,用灯区少用药1次,防治成本下降。8月20日示范区内稻纵卷叶率平均为3.6%,化防区一般卷叶率为9.4%,高的可达30%以上;怀宁县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270余台,防控水稻病虫面积800多hm2。近年示范区调查显示,有灯区使用农药次数较无灯区减少1.2次,平均667m2节省成本12元,产量一般较农民自防田每667m2增加8%以上。
(2)茶叶、蔬菜示范区应用情况。2010年开始在霍山县开展太阳能灯诱杀茶树害虫技术应用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茶园应用太阳能杀虫灯后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毒蛾、茶蚕、茶尺蠖、茶蜡蝉成虫发生稳定期,田间虫口量分别减退29.3%、32.4%、25.9%、24.2%、25.5%、14.5%。同时,分别在歙县、和县、霍山县开展了黄板诱杀蚜虫、蔬菜蚜虫和茶叶蚜虫技术应用示范。2010年霍山县在茶园中试验示范应用信息素黄板,引诱、粘杀害虫。安装黄板3300张,示范面积6.67hm2。在示范区进行小绿叶蝉、茶蜡蝉发生稳定期调查,虫口数量分别减少41.6%、71.3%。2012年,在霍山县等地茶园安装黄板数量达9000多张,示范面积超过20hm2。
2.2农业生态调控技术推广应用
2.2.1栽培措施避病防控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技术推广应用调整玉米播期,使其易感粗缩病生育期(玉米出苗至6叶期)与灰飞虱传毒盛期错开,以此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2008年,我省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全省发病面积13.33万hm2,平均病株率7.5%。自2009年全省全面推广调整玉米播期避病栽培措施,即春玉米播期定在4月20日以前;油菜、豌豆、大蒜、大麦、小麦等作物收获后,其后茬夏玉米播种期推迟至6月10日后,以避开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传毒期,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2009年以来,各地粗缩病发病程度较轻,即使在2009年春季灰飞虱发生量大的情况下,当年玉米粗缩病平均病株率也仅为2.7%。全省沿淮地区等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重点推广水稻迟直播,即小麦收后于6月5日以后进行水稻直播,使水稻易感病的秧苗期有效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的高峰期。全省目前推广面积超过13.33万hm2,对条纹叶枯病的控病效果在80%以上,有效地减轻了条纹叶枯病重发地区的发病程度。
2.2.2生态控蝗技术推广应用安徽省历史上是东亚飞蝗的重要蝗区之一。多年来,安徽省坚持推广生态控蝗技术,使飞蝗长期以来保持在低密度发生水平。主要是在蝗区推广种植蝗虫不喜食植物如棉花、杞柳、大豆、花生等,并积极探索不同作物套种模式,使常年生态控蝗面积达到蝗区面积的60%左右,不仅天敌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多年来大面积蝗区蝗虫发生数量被控制在0.2/m2头以下,促进了对东亚飞蝗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治理。
2.3生物控害技术推广应用
2.3.1稻鸭共生控制水稻害虫该项技术是当雏鸭12~15d龄、大田栽秧后10d左右趁晴天放入,每667m2投鸭15~20只,每0.67hm2稻田修建一个简易的供鸭休息、补饲和避护的鸭棚,同时,稻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将诱杀到的昆虫对鸭进行补饲。望江县自2003年以来,利用农业项目资金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建立666.67hm2稻鸭共生控虫示范区,年实施面积近1333.33hm2。2007年调查数据表明,在水稻生长中、前期,鸭子能够很好地控制稻飞虱发生,无须施药,四(2)、五(3)、六(4)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控制效果均在80%以上,平均控效为85.2%,比化防区的平均防效高24.4个百分点;水稻生长后期,由于田内少水以及稻飞虱的大量回迁,加之鸭子陆续出田上市,鸭子的控虫效果逐步下降,此时稻飞虱达标田块需开展化防。此外,稻鸭共生对水稻分蘖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防效可达70%;对二化螟的平均控制效果达92%,比化防区平均高22.7个百分点,稻鸭共生田块化学农药施药次数较农民自防田平均减少2次。2006年,该县“稻鸭共生”示范区生产了6000t生态米和20万只生态鸭,示范区直接增收172万元。宁国市植保站2011、2012年连续2a在有机稻生产基地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2012年稻鸭共育示范面积16.67hm2,示范基地每只稻鸭可获纯利润15元以上,合667m2纯增收225元,生产的有机稻米经包装后市售20元/kg。2012年该有机稻示范片核心示范区经测产为559.6kg/667m2,整个示范区平均实产为450kg/667m2。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该项技术措施目前还在六安市金安区、天长市、金寨县等地推广应用。
2.3.2Bt等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多年来,全省一直大力推广应用Bt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玉米螟等,全省一代稻螟虫与四(2)代稻纵卷叶螟应用Bt防治面积均达13.33万hm2左右,均占应防面积的20%以上。玉米产区则主要推广Bt粉剂撒施于喇叭口防治玉米螟技术。全省常年开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示范应用面积均在0.67万hm2以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阿维菌素(叶不卷)防治稻纵卷叶螟近33.33万hm2次,并在生产上大范围推广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花及茶叶害虫等。
2.4科学施药技术推广应用推广一季稻大田水稻栽插后1个月不使用化学农药技术,保护稻田天敌及中性生物繁衍,为后期控害打下坚实基础。在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区,全面推广棉花苗期蚜虫不防治技术。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仅2009年全省推广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10多万hm2次,吡蚜酮防治稻飞虱近13.33万hm2次。此外,在宣城市、巢湖市居巢区、潜山县进行了醚菊酯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示范。
2.5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
2.5.1以作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根据不同生育期病虫为害技术特点,组装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近年来,全省在小麦、一季稻、夏玉米作物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与应用。
2.5.2以靶标为害生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10-2012年连续在巢湖市、无为县、潜山县实施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蒙城县实施二代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
2.5.3以绿色防控投入品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根据不同生物期靶标害虫消长规律,重点应用新型高效绿色防控投入品,辅助其它非化学防控措施,组装而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如近年来在蒙城县、阜阳市颍东区试验示范防治玉米螟采用性诱剂、自走式高杆喷雾器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巢湖市、无为县示范防治水稻二化螟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等。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3.1.1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增强随着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抗药性和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强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工作的责任性和艰巨(下转106页)(上接92页)性不断加大。
3.1.2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近年来,安徽省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全省范围全面推进这一工作需要有健全的植保推广体系和充足的经费保障。由于没有足够的绿色防控专项经费,且植保队伍体系不够完善,全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仍有一定难度。
3.1.3广大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不够目前,具有一定知识素质的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意识较差;绿色防控技术前期投入物资相对较多;小范围运用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反而可能加大使用区域的病虫危害程度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
3.2建议
3.2.1领导重视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列入财政专项,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3.1.2健全植保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植保推广体系,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形成省、县、乡(镇)、村四位一体的植保网络,力求做到每村有1名植保员,解决植保技术推广最后1km的难题。
3.1.3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要加强宣传指导及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多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简单易行、防效优良的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
参考文献
[1]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5-9.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范文
一、当前早稻病虫发生情况
据区植保站调查监测,我区今年早稻穗期病虫害发生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稻瘟病,稻飞虱呈重发生态势。目前,稻瘟病在全区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且仍呈继续扩展蔓延之势;
稻飞虱前期迁入早、数量多,近期田间虫量增长快,呈大发生趋势,部分田块已达到或接近防治指标。纹枯病丛率15~20%,接近防治指标,正处于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稻纵卷叶螟近期大量迁入我区。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6月我区雨水较常年偏多,极易造成稻瘟病的暴发流行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危害。早稻穗期稻瘟病和稻飞虱重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若早稻穗期防治不力,上述病虫将对早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二、充分认识当前早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各村委会、场必须对当前早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把早稻病虫害防治作为当前农业生产一项紧迫任务。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抓紧部署,加大宣传力度,确保防治工作组织到组,宣传到户,责任到人,技术到田,尽快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把好病虫害防治关,确保今年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三、狠抓防治工作措施落实
(一)广泛宣传,积极服务。各村委会、场要通过板报、会议和各种宣传媒体等多种途径,把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及时向广大农民宣传。尤其及时把镇农业服务中心印发的《病虫情报》,张贴到村民小组,通知到户。特别是要做好偏远村组、外出务工人员之家、防治观念差的农户的宣传和指导工作。让广大农户掌握病虫科学防治方法,及时进行有效防治。
(二)科学测报,深入指导。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做好早稻穗期病虫害的测报预警的同时,要在早稻穗期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各村委会、场指导防治工作。镇农业服务中心植保员要集中精力抓好病虫预测预报,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早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每个村要有人负责病虫防治工作,指导农户切实抓好早稻穗期病虫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