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创新教育的特征范例(3篇)

时间:

创新教育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质定义目标定位

1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1信息技术的定义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1.1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造型教师创造性自主性培养

[作者简介]吕林(1979-),女,四川成都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心理学;王小林(1964-),男,四川盐亭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谭小宏(1977-),男,江西新干人,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创造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四川绵阳621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63-01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型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

一、创造型教师的含义

什么是创造型教师?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是见仁见智,没有达成共识。比如,美国学者史密斯指出,“创造型教师是汲取教育提供的新知识,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并能发现新方法的教师。”日本学者波多野完治认为,“创造型教师是机智的、灵活的、不僵化的教师,是不断向往新事物、追求新知识的教师。”②我国学者关于创造型教师含义的认识基本源于史密斯的定义。比如,林崇德认为:“创造型教师是指努力吸收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将其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并且有独到见解,能激发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③吴安春等指出,“创造型教师是指能运用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创设和利用各种教育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完整生命和谐、持续发展的人。”④季诚钧认为,“创造型教师是能依据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工作,能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⑤这些定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创造型教师的形象。

综合以上定义,我们认为:创造型教师是指积极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能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并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发现和创设有利的教育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师。

二、创造型教师的特征

国内外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创造型教师的特征有如下认识。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创造型教师应具有的特征包括:(1)创设具有创造性的班级;(2)营造真诚、宽容、和谐的班级氛围;(3)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4)具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5)注意对创造活动本身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6)自身具有创造力;(7)有强烈的求知欲。⑥季诚钧教授提出创造型教师的特征主要包括:(1)合理的知识结构;(2)创新的人格特征;(3)发散的思维方式;(4)宽容的行为方式。刘天娥通过调查发现,创造型教师具有如下特征:(1)较高的动机和科学的价值取向;(2)较强的自我意识;(3)正确的教育理念;(4)开放的知识结构及发展性的能力结构;(5)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到的教育艺术。⑦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创造型教师的特征,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创造型教师,还可加深对影响学生创造性发挥因素的认识。实际上,创造型教师的特征可从背景性特征和操作性特征两方面来概括。背景性特征包括创造教育精神、理念、知识,创造心理特征,人文艺术素养;操作性特征包括创造教育方法运用的能力和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能力。

三、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一是树立教师职业的本质就是创造的理念。教师劳动的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独立创造,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案和方法手段,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二是树立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理念。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培养与环境创设,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促进和提高的。应努力营造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批判质疑并提出不同见解。三是树立创造不是天才所独有的理念。教师应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孩子积极的期待和关注,尤其应善待那些所谓的调皮捣蛋、不听话、不走寻常路的孩子。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行动习惯,特别是要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⑧

2.提升创造教育能力。一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能力。教学方法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的关键之一。教师应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中有效的成分,同时借鉴国外教学方法在国内的教学实践中有用的经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另外,应加强训练,努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艺术表达能力。二是加强教育实践,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教育实践是创造型教师培养的另一关键所在。教师只有在真正的实际教育情境中才能形成理性认识,产生教育机智,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育的理解和经验,最终形成个人稳固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重视科学研究,特别是校本研究、行动研究。三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的自我更新和转换能力。创造型教师特别应掌握创造原理知识,包括创造的基本要素、创造教育的方法、手段、模式和教学策略等,并能有意识地将以上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二)构建有利于创造型教师培养的环境与机制

1.加强创造教师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促进教师形成较强的创造愿望和心理准备;加强创造知识教育,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在培训方式方面,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营造宽松的创造环境氛围。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政策、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等多个方面。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创造环境,因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不断激发和提高,才能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形成创造激励机制。学校应注重形成创造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对经常开展学术交流、创造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适当在晋级、聘用中优先考虑;还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鼓励教师开拓创新。

4.建立创造评价制度。应改变过去相对静态、单一、绝对的评价方式,制定动态的、多元的、综合的创造教育评价制度。除了关注教师目前的表现,还要关注教师未来的发展,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教师。特别应看重评价制度中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权重,改变过去单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做法,充分体现创造教育教学的价值。⑨

[注释]

①申燕.创造型教师心理特征的结构及特点研究[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r=&filename=2007143351.nh&dbname=CMFD2007&DbCode=CMFD&urlid=&yx=,2007-04-19.

②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38-239.

③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1.

④吴安春,朱小蔓.对创造性教师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2(5):5.

⑤季诚钧.创造型教师:一个值得推广的概念[J].教师教育研究,2006(46):46.

⑥(日)思田彰.创造心理学——创造的理论和方法[M].陆祖昆,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76-177.

⑦刘天娥.论创造型教师及成长[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2&recir=&filename=2008115958.nh&dbname=CMFD

2008&DbCode=CMFD&urlid=&yx=,2008-05-01.

创新教育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师文化文化再构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88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是教师文化再构的一个基石。教师文化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一个软实力,良好的教师文化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学校师资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将从教师文化含义和分类的研究、关于教师文化特征的研究、关于教师文化重建的研究、关于教师文化再构研究的评析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关于教师文化含义和分类的研究

(一)教师文化的含义

教师文化是教师这一群体所奉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的综合体,它形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于对鲜活时代要求的接受和内化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社会特征。“所谓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群体内,或在教师社区之间,各成员共有的态度、价值、信念和处事方式”;“教师文化的形式表现在教师与同事关系的联结方式上。”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教师文化是一个学校文化体现之一,它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基石,它是教师群体汇集于一体的精神力量,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情感共鸣、感知和教育教学方式等互相作用的精神食粮。教师文化不仅是一种宏观精神层面的物质,而且是国家和学校核心素养落地的理论精神支撑,它确保学校发展共同体进一步升华,促使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形成四大合力。

(二)教师文化的分类

陈绍明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中小学教师文化M行了分类。首先,根据中小学教师的精神风貌,分为充满活力型、停滞不前型和按部就班型中小学教师文化;其次,根据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分为以学术为本、以学校为本和以学科为本的中小学教师文化;再次,根据中小学教师文化的结构层次,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中小学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对个体发展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它是解释教师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哈格里夫斯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种类型:1.个人主义文化。2.派别主义文化。3.人为合作文化。4.自然合作文化。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教师群体的核心精神层面,其具有精神性、融合性和可塑性,它可在一定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丰富和修复。

二、关于教师文化特征的研究

邓涛等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生成的一种开放、信任、支援性的关系,具有自觉性、志愿性、生长性、逾越时空性。”

姜丽华认为,教师文化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实施,这对构建新型教师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文化,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角色文化,不断发展并促进教学创新的形象文化和开放、合作、包容的师生交往文化的特征。程东亚认为,教师文化变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变革理念的先导性;变革内容的整体性;变革策略的多元性;变革动力协同性。

三、关于教师文化重建的研究

刘万海,李倩等认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应从知识技能、专业生活、专业意识和价值体等教师文化重建提供一种实践逻辑。教师文化重建应基于传统的渐进性变革,以改造自我主义文化为基点,积极创建一种学习型教师文化。创建学习型教师文化过程中应加强职业效能感和幸福感研究,立足单位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基于案例研究和网络文章发表等方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翟彦斌,刘静等认为,教师文化的内容反映在教师工作中,特别是关于“博爱”和“儒雅”精神的建构。李伟,李润洲等认为,新课程改革需要再构教师文化,而教师文化的再构需要教师教育信念和教学习惯进行演变,重塑形象。

无论是一个学校还是一个企业,为了使团队力量更好地展现出来,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培养体制改革、继续教育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而且还需要应对面对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问题特征进行再构。学校的管理文化、校园文化、教师团队文化和学生文化都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关于教师文化再构研究的评析

根据以上相关教师文化再构研究可知,大量学者对教师文化的内涵、分类、特征和重建等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针对教师文化再构的背景分析和问题提出等分析较少。还有待专家和学者们继续研究,提出更多的教师文化再构方案。那么,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教师文化再构是当务之急。教师文化再构不仅是文化的变化,更多的是新形式的培训、新形式的交流和新形式的相互学习,激发教师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吸引更多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注入新鲜血液,放眼世界眼光,打造符合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教育创新的教师文化。

首先,把教师文化重构与学校管理文化创新相结合。关于学校的管理文化,可以尝试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新一轮的考核,在考核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一个更加符合今后教育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模式。

其次,把教师文化重构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原有的自信、豁达、优雅学习氛围,坚持原有的纪念文化,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打造更加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新校园窗口。

再者,把教师文化重构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教师团队文化,对于教师团队建设,在传播正能量文化的基础上,从教师现有情况出发,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研修平台,进一步落实素质拓展和团队熔炼。

最后,把教师文化重构与学生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文化再构的一切终点都是为了服务教育、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大众.《教师文化:理想、特征与建设路径》,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第10期。

[2]吴丹.《教师文化视阈下教师的教育信念研究述评》,教育科学论坛,2016年第7期。

[3]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教育导刊,2002年4月上半月。

[4]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5]姜丽华.《创新教育视域下教师文化特征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5卷23期。

[6]程亚东,《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文化变革的特征与走向》,教学与管理,2016年5月20日。

[7]刘万海,李倩.《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文化重建的思路》,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