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理疗考试总结范例(3篇)

时间:

理疗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利巴韦林更昔洛韦

小儿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该病发病由于患儿感染柯萨奇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而引起,有明显的季节性,5~6月份是发病高峰。该病临床表现多较轻微,以发热,手、足及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是仍有严重病例患儿出现肺水肿、心肌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危及患儿的性命导致其死亡。因该病的病原体可通过患者及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以飞沫形式传播,或经手或被污染物品感染,因而极易在婴幼儿人群中短时间内出现聚集性疫情。目前,在我国,对于该病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儿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还原型谷胱苷肽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而试验组患儿则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还原型谷胱苷肽和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旨在为小儿手足口病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56例,本研究入选患儿均满足以下情况:1患儿coxA16、EV71阳性或者两者均阳性;2患儿均同时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和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本研究入选患儿均排外以下情况:1患儿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患儿合并疱疹性咽峡炎、口蹄疫、风疹及水痘等儿科常见疾病;3患儿对利巴韦林或者更昔洛韦过敏。其中男145例,女112例,年龄3个月~16岁,平均5.56±4.86岁;病程1~15天,平均5.49±3.27天。对照组和试验组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本研究入选患儿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及还原型谷胱苷肽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10mg/(kg?日)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静滴,1次/日;试验组患儿给予退热、神经节苷脂、果糖二磷酸钠、还原型谷胱苷肽和更昔洛韦进行治疗,5mg/(kg?日)更昔洛韦进行静脉点滴,1次/日,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均进行连续静脉点滴7天。

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患儿皮疹完全消退,体温降至正常,试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血糖恢复正常范围,心肌酶恢复正常;2显效:患儿皮疹完全消退,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10~12)×109/L,血糖正常,心肌酶普中,CK、CK-MB、LDH、AST两项异常;3无效:患儿皮疹在治疗期消退不理想,体温未能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加上治愈率之和。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再将数据导入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年龄和病程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等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手足口病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在对照组78例患儿中,26例治愈,37例治疗有效,15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80.77%,而在试验组78例患儿中,41例治愈,31例治疗有效,6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92.3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经X2检验有显著性(P<0.05),见表1。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在78例对照组患儿中,2例手足病患儿出现输液后皮疹,停药后手足病患儿皮疹消失,而试验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论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此,学龄前儿童是必须高度关注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出现发热及皮疹的患儿更需要高度警惕,做到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目前,在国内,对该病尚缺乏特效治疗措施,因此,广大而困扰医师和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更昔洛韦是至今发现的抗病毒药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是一种广谱抗核苷抗病毒药,该药的药理机制主要为更昔洛韦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迅速被脱氧鸟苷激酶转化为单磷酸化合物,然后被鸟苷激酶和磷酸苷激酶等转化为活性形式的三磷酸酶与病毒DNA聚酶结合,并通过三磷酸化合物在病毒感染细胞中聚集而使其作用得到加强。而利巴韦林是在临床上应用多年的经典抗病毒药物,也是一种广谱抗核苷抗病毒药,也可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而形成利巴韦林三磷酸,干扰手足口病患儿肌酸脱氧酶活性从而影响手足口病患儿鸟苷酸合成,最终阻止DNA病毒复制起到抗病毒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78例患儿中,26例治愈,37例治疗有效,15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80.77%,而在试验组78例患儿中,41例治愈,31例治疗有效,6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92.3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经X2检验有显著性(P<0.05),且对照组和试验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提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昭瑞,张静,孙军玲,等.中国2008年~2009年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676-680.

2孙立梅,邓爱萍,康敏,等.2009年~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4):9-13.

3陈晟,周祖木,林丹,等.温州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2):179-182.

4艾运生,赵丽,汪欢,等.武汉市汉阳区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28-1429.

5史映红,刘昌弟.绵阳市2008年~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134-1135.

6刘翠华.嘉祥县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检测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3):281-282.

理疗考试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阈下抑郁;百合地黄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1R289.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2-0256-02

百合地黄汤出自《伤寒论》方,用来治疗百合病,百合病属于中医治疗情志病郁证范畴。结合现代精神卫生疾病的诊断,百合病与抑郁障碍有相似之处。文献研究提示,临床医家多以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抑郁障碍。阈下抑郁(subthresholddepression,SD)介于抑郁症和心理精神健康之间,目前心理亚健康状态人群在临床广泛存在,这一状态向抑郁症转化较多,如何截断这一转化过程,临床前期治疗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旨在观察百合地黄汤治疗阈下抑郁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2014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阴虚型阈下抑郁患者48例。其中男12例,女36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44.36岁,18岁~35岁14例,36岁~42岁6例,43岁~49岁12例,50岁~65岁18例。

1.2诊断标准阈下抑郁:参考DSM-Ⅳ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以及目前医学界对阈下抑郁的定义[1],拟定阈下抑郁的诊断标准为:具有1项或多项抑郁症状,在大部分时间或所有时间出现,至少持续2周,合并有社会功能紊乱、职业功能下降,同时不符合DSM-Ⅳ重症抑郁和心境恶劣障碍的诊断标准。阴虚证:同时参考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阴虚证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上阈下抑郁诊断标准和阴虚证判定标准,并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为7分~16分;年龄18岁~65岁;自愿参加本研究。

1.4排除标准严重自杀倾向者(HAMD第3项条目“自杀”≥3分);因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病、帕金森病所伴发的抑郁情绪;躯体疾病所伴发的抑郁情绪,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伴有严重的或不稳定的心、肝、肾、内分泌、血液等内科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入选前或研究期间使用抗精神失常药者;最近1个月接受过其他临床试验药物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有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情况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治疗方法所有受试对象均给予百合地黄汤治疗,药物组成:百合30g,生地黄20g。由我科中药制剂室按要求煎汁、浓缩后,无菌分袋,每袋100mL,每晚睡前半小时左右口服1袋。总疗程为4周,分别于第1周末、第2周末复诊和领药,第4周末复诊,期间可电话沟通。

1.6观察指标

1.6.1阈下抑郁的临床表现根据48例受试对象HAMD的测试情况,归纳阈下抑郁的常见症状为:精神性及躯体性焦虑,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等全身症状,心情抑郁,经常责备自己,睡眠不深,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兴趣减退,入睡困难,早醒,食欲下降等。

1.6.2阴虚型阈下抑郁的临床表现将48例受试对象中医症状按出现频率高低进行排列,依次为:易怒、乏力、焦虑、忧郁不畅、悲伤易哭、纳差、心烦、恐惧、眩晕、口燥咽干、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喉咙有梗塞感、骨蒸潮热、小便短黄、耳鸣、大便干、盗汗等。

1.7疗效评价标准以HAMD疗前疗后减分率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参考《精神病学》第3版制定,治愈:HAMD减分率≥75%;显〗效:HAMD减分率≥50%;有效:HAMD减分率≥25%;无效:HAMD减分率

2结果

2.1治疗效果48例受试对象服用百合地黄汤治疗4周后痊愈10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痊显率79.2%。

2.2各常见症状改善情况易怒、乏力、焦虑、忧郁不畅、悲伤易哭、纳差、心烦、恐惧、眩晕、口燥咽干、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喉咙有梗塞感、骨蒸潮热、小便短黄、耳鸣、大便干、盗汗等常见症状治疗后均有改善。其中大便干、盗汗、悲伤易哭、心烦、小便短黄、眩晕、失眠、纳差等症的显效率均在70%以上。

3讨论

199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在以“抑郁症:新亚型和治疗挑战”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会上将这种有抑郁症部分症状,但达不到抑郁症症状及病程标准的状态定义为阈下抑郁。虽然这一提法出现的比较早,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对阈下抑郁的研究较少,几乎没有权威学术机构明确的流行病学报告[2]。同样处于不明确状态的还有“亚健康”,国内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很多,参考大量文献中对亚健康的界定以及对其症状的描述,笔者认为阈下抑郁应该属于心理亚健康范畴。

抑郁症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自杀倾向引发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且病情易于反复,阈下抑郁的治疗显得更具有临床意义。中医有治未病的优势,包含阈下抑郁在内的亚健康属于中医“未病”范畴的“欲病”状态,选择有效、安全、可以长期服用的中医药治疗,能够预防阻断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医认为精神心理疾患与心主神志、心主血脉有关,安神、改善心血管瘀血状态、改善小肠瘀血状态对调整心理状态有明显影响。《神农本草经》记载:“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地黄,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疗折跌绝伤……生者尤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百合有抗抑郁[3]、耐缺氧与抗疲劳[4]、镇静及抗应激损伤、促进胃肠蠕动[5]、延长睡眠时间等作用;生地黄有较显著的降糖作用[6];百合地黄汤有抗抑郁、保护神经细胞、抗肿瘤作用。关于生地黄“逐血痹”功能无相应的现代药理研究报道。该临床观察发现百合与生地黄配伍可以起到平静情绪、改善睡眠、调整胃肠道功能、改善循环的作用。

阈下抑郁可见于各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但以中青年女性多见。该临床观察发现百合地黄汤对阴虚型阈下抑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的靶点主要在于大便干、盗汗、悲伤易哭、心烦、小便短黄、眩晕、失眠、纳差等症状。结合本次试验结果以及参考大量百合地黄汤临床应用文献资料,发现其安全性较高,在合理辨病、辨证基础下可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1]李一云,屠鉴源,陈德沂,等.“阈下抑郁”简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2):121-122.

[2]袁丽,董超,金荣疆,等.抑郁的新亚型:阈下抑郁[J].西南军医,2014(4):425-427.

[3]尹玲珑,彭察安,张宜,等.道地药材湘西龙山百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脑内5-HT表达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2):357-358.

[4]李卫民,孟宪纾,俞腾飞,等.百合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药材,1990(6):31-35.

[5]巫全胜,高健群,钱宁,等.龙牙百合对药物依赖性便秘大鼠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017-3018.

理疗考试总结范文

康复在我国大陆地区译为康复,香港地区则译为复康,台湾地区译为复健。内容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康复不但针对疾病本身,更重视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着重于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1]。目前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迅速,与海外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王清华等[2]研究了反思教学法在康复医学科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练艺影等[3]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运动康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总体来讲康复医学在大陆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台湾地区的康复专业位于世界前列,经历了启蒙期、奠基期、发展期和稳固期4个阶段[1]。综观台湾地区复健治疗的发展,从启蒙期的小儿麻痹后遗症为主的复健医疗,到奠基期的骨科、神经、呼吸循环、小儿等4大专科的复健治疗,再到发展期机构式、小区式、居家式3种不同服务形态的复健治疗,复健治疗的服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台湾大学医学院、中山医学大学、高雄医学院等高校的复健医学系为期2个月的交流及对台大医院、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台中和高雄的荣民总医院的复健医学科的参访,我校教师在康复教学临床康复医疗方面收获颇丰,对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思考,归纳总结出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式

1.1学历学制

入学方式主要分为考试入学、个人申请和学校推荐甄选入学。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大路线,一类是学术型教育体系,一类是技职教育体系,分别需参加不同类型高考入学。学术体系分为3个阶段,大学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3年及以上。技职教育体系包括科技大学和科技学院,其中科技大学为本科教育,学制4年,科技学院包括五专和二专,五专招收国中毕业生,即内地所指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取得专科毕业证;二专是指职业中学学生考入科技学院后再学习2年获得专科毕业证。

1.2课程设置

台湾地区的复健医学专业分科比大陆要细,通常主要分为物理治疗、职能治疗,有些高校还设置言语治疗和呼吸治疗。物理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大学一年级,物理治疗导论、物理治疗理论基础;大学二年级,公共卫生、肌动学、发展学、物理治疗伦理与规范;大学三年级,骨科物理治疗、心肺物理治疗、儿童物理治疗、神经物理治疗;大学四年级,临床实习。职能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大学一年级,职能治疗导论、职能治疗理论基础;大学二年级,职能治疗活动学、肌动学、发展学、职能治疗伦理与规范;大学三年级,职能治疗评估学、职能治疗技术学、生理障碍职能治疗、心理障碍职能治疗、小儿职能治疗、感觉统合、日常生活机能再教育、职业复健、社区职能治疗等;大学四年级即进行临床实习。

1.3教学实践

①完善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训练习统一在实训室进行。尽管大陆很多院校康复专业目前也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但与其相比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台湾地区在教授复健专业时,实训室屋顶上装有摄像监控传输设备,可将记录教师示范动作并转发到大屏幕上,以使学生在不同位置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室前方装有两个屏幕,一个转录老师现场操作,另一个播放同步PPT课件,这样可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更好地结合,值得借鉴。②学生课后练习的管理制度。晚间及课余时间实训室开放,供学生自行练习操作。实训课程全程无授课教师参加,全部聘请临床康复工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学室值班,这样既可以管理自学室,又可以指导学生操作。自主练习室旁设置一间小教室,学生可以在练习前,通过观看教室电脑里老师的规范操作教学视频,以纠正自己的不足。③人性化的操作考试制度。操作考试形式和大陆院校基本相同,均为自主抽题、角色模拟等。角色模拟为一位同学扮演康复治疗师,另一位模拟患者,老师在监考的同时提出若干与本操作相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情况。这种考试更加人性化的地方体现在,学生需将自己拍摄的操作视频以光盘形式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评定分数。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教学实训设备。学校实训教学设备较为完善,由学生制作的简单的自助具陈列在柜橱里,其中包括康复专业中帮助残疾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自助器具,如加长、加粗手柄的勺子,挎在手腕上的梳子等,制作这些自助具既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节约了实训设备资金的开支。⑤合理安排学生见习时间。学生大三之后,基本上全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每周五下午安排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由临床老师带教讲解,见习内容基本与本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同步。⑥复健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物理治疗和职能治疗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实习单位主要为在台湾地区具有带教资质的各大医院。临床实习目标分为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基础目标包括专业技巧、专业特质、行政管理等。专业目标包括能熟悉复健治疗相关的基本临床医学知识;能对相关的临床检查结果所代表的意义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能独立执行并完成常见复健治疗病患之治疗评估;能整合评估结果,列出病患的问题;过程中应具备与相关专业人员、病患及病患家属有效沟通的能力;制定长、短程治疗目标与计划;并能评估疗效;能执行各项治疗技术,操作基本仪器与设备;依据病情及病患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协助拟定有关的后续照护计划。

1.4师资力量

①本专业教师讲授全部课程。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均是由康复专业老师讲授,这样可以避免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障碍。在欧美等康复起步较早的国家,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②情景教学模拟———实训室打造模拟医院。实训室设计成医院病区的格局,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做好铺垫和衔接。

1.5就业形势

①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台湾地区复健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是很高,全台湾地区复健治疗师执业人数占取得治疗师证书总人数的69%,治疗生的执业人数占取得治疗生证书总人数的41%,有些学生即使取得证书,也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有些则是主动选择转行,还有部分则是因为工作不理想而选择转行,所以台湾地区复健专业学生的目前就业情况也并不是特别乐观。②台湾地区复健治疗师证照考试情况。考试中心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呼吸治疗等各专业设置各自考试,证书亦不相同,通过率约40%。参考教材均为英文原版教材,无专门的统一考试用书。总共考6门科目,考试如有一门不及格,次年成绩不能累计。每6年取得特定继续教育学分(30h/年),才得换照[4]。物理治疗师考试科目包括解剖学与生理学、物理治疗学概论、骨科康复治疗学、神经康复治疗学、儿童康复治疗学、心肺康复治疗学。职能治疗师考试科目包括解剖学与生理学、职能治疗学概论、生理障碍职能治疗学、心理障碍职能治疗学、小儿职能治疗学、职能治疗技术学。

2启示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病房,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院校应创造条件,参照这种模式安排学生同步见习,早期紧密联系临床。我国目前的康复发展现状为学校合格的师资投入不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由各自教师分别教授,造成课程衔接困难,为此,学校应加大合格师资投入力度,建立合格的实训室,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参照台湾地区的教学模式,发展由同一位教师讲授本专业课程。通过开放实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重新整合了知识体系。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也值得借鉴。多元化人性化的考核制度值得推崇,为避免部分学生因临场紧张而影响操作考试中的发挥,学生可将自己拍摄的操作视频以光盘形式交给老师,考核制度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大陆院校在考核制度中也可考虑融入人性化、多元化特色。大陆目前的康复教育多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人才为主,而台湾地区的康复医学教育因其起步较早已发展成为分科较细的专业教学,随着大陆康复医学的逐步发展,临床康复医学科对于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科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增高,大陆院校培养的治疗师也会向台湾地区一样,逐步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未来将出现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专业,而不是现在笼统的康复治疗专业。

3小结

海峡两岸,一脉相承,在医学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倡导下,让医学教师走向海外、走向港澳台是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视野的有利方式。通过分析台湾地区康复专业教育,让我们找到了提升的空间,我们坚信在新医改对康复医学工作的重视下、在卫生部对康复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全体一线康复教师不懈的努力下,我们也会将中国大陆的康复医学教育打造成一朵绽放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吴英黛,廖华芳,徐阿田,等.二十一世纪物理治疗教育之期许[J].医学教育,2000,4(4):443-453.

[2]王清华,倪朝民,许业松,等.“反思教学法”在康复医学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29(4):362-363.

[3]练艺影,于涛,赵立平,等.案例教学法在运动康复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化[J].中国康复,29(4):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