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方案 > 常用文书

三月三活动方案(精选7篇)

时间:

活动要求 篇1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2016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创新,认真做好2016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2016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地各部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实施办法,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

活动主题 篇2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活动主题 篇3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xx风采。

活动的、主要形式 篇4

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把壮族三月三;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现场会、图片展示、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和宣传标语以及利用公益电子屏幕播放标语、文化演出、民族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集中组织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为壮族三月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宣传教育效果,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文化演出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活动,集中展示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和民俗风情资源,让全市各族群众认识并参与到壮族三月三;活动中。

(二)开展传统民族体育展示、竞赛活动,主要包括舞狮、竹竿舞、板鞋竞走、打陀螺、踢毽子、抛绣球等民族体育项目。

(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校园。利用班会、升旗仪式、文艺表演、墙报板报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方式,开展壮族三月三;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四)播放一组宣传资料。利用机关单位和广场的LED屏幕滚动播放壮族三月三;基础知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五)编发一批宣传短信。积极与通信服务运营商合作,编辑民族团结、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短信面向我市群众发送,扩大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影响力。

(六)编印一期宣传板报。编印出版一期专栏或墙(板)报,大力宣传壮族三月三;活动和民族政策,宣传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文化,引导广大群众了解壮族三月三;的基础知识。

(七)印制一批民族政策知识宣传单。集中印制一批反映壮族三月三;基本知识、民族政策的宣传单,在活动期间向广大干部、群众发放。

(八)悬挂一批标语横幅。在各主要路口、单位门口以及集中开展活动的场所悬挂张贴横幅标语,扩大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影响力。

幼儿园三月三活动方案 篇5

2016年4月1日4月30日。

重点活动内容安排 篇6

设计意图:

大班上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有趣的编织”“芒果美食街”等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发现他们喜欢参与各类民俗活动,学习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欣赏民族歌舞等,这大大激发了教师继续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的热情。鉴于百色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百色的人口中壮族人口占了80%,社会文化中蕴含着浓郁的壮族文化特色,而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歌圩节”也是当地人极其熟悉和喜爱的传统节日,于是,我们便思考能否以“山歌”为切入点,设计一个民族特色主题活动。

我们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歌圩节”的内涵。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自古以来,当地人们劳作之余喜欢对唱山歌,这种即兴歌谣淳朴自然,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改编后适合幼儿理解与欣赏。人们把对歌之处称作“歌圩”(广西地区称集市为“圩”),而农历三月三的“歌圩节”在广西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节日里人们来到歌圩,除了对唱山歌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跳竹竿、舞彩龙等多种民俗活动,形成赶歌圩的热闹场面。这一天,人们会佩戴美丽的香包,家家户户还会煮五色糯米饭……其次,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请家长协助我们了解幼儿关于“歌圩节”的已有经验。接着,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主题活动划分为三个分主题:“三月三”“对歌乐”和“赶歌圩”,让幼儿通过了解民俗风情、欣赏民间故事、学习民间歌舞表演、设计制作民族服装等活动,感受广西山歌的魅力,体验壮族歌圩文化,孕育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分主题一:三月三

活动一:三月三的传说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完整、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2、感受壮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萌生民族自豪感。

准备:

1、请家长和幼儿一起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了解关于“三月三”的民间故事(通常包括“歌仙刘三姐”“英雄韦达桂”等故事版本)。

2、与故事内容或人物相关的图片。

过程:

1、“三月三”故事会

(1)组织谈话活动,引出活动主题:“三月三”是一个热闹的传统节日,壮族有很多关于“三月三”的民间传说,你们都收集或听说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2)幼儿分组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故事,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幼儿到集体面前来讲述。

(3)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民间故事,为什么。通过谈论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2、“三月三”的习俗

向幼儿介绍壮族“三月三”的节日习俗:做五色糯米饭、戴香包、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彩蛋等。

延伸活动:

在图书角参与“三月三”故事连环画制作,教师从旁指导。

活动二: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

目标:

1、感受“三月三”制作糯米饭、吃糯米饭的欢乐氛围。

2、了解从植物中获取染料的过程,感受壮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准备:

1、糯米(幼儿淘好并浸泡一定的时间),用植物制成的染料,制作各色染料的植物,舂、捣用的工具。

2、小盆5个,电磁炉,蒸锅。

过程:

1、神奇的染料

(1)出示制作染料用的植物,让幼儿闻一闻植物的清香,认一认不同植物的外形特征等。出示已经制作好的染料,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染料就是用这些植物制成的。

(2)出示舂、捣用的工具,让幼儿试着舂一舂、捣一捣,感受植物做成染料的奇妙过程。幼儿端出已洗净、浸泡好的糯米,分成五份分别浸到各色染料中,并持续浸泡一段时间。

2、香喷喷的糯米饭

现场煮熟后,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品尝,还可按当地习俗蘸食芝麻粉等佐料,以增添别样的风味。

延伸活动:

1、在接近“三月三”的日子里,提示家长带幼儿到附近的菜市场了解制作五色糯米饭的各种植物,感受家家户户准备过节的热烈气氛。

2、把舂、捣用的工具和各种植物投放在“小餐厅”角色游戏区,也可投放各色胶泥,让幼儿制作“五色糯米饭”。

3、在科学区投放舂、捣用的工具,鼓励幼儿寻找、收集自然界中的各种花草,舂一舂、捣一捣,配制自己喜欢的植物染料。

活动三:美丽的香包

目标:

1、了解香包的由来和作用。

2、学习制作香包的方法。

3、体验两两合作的快乐。

准备:

1、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香包,在活动室布置一个香包展览区。

2、布料、硬纸板、剪刀、彩线、珠子、彩穗等。

过程:

1、美丽的香包

(1)与幼儿一起欣赏展览区的香包,引发幼儿制作香包的愿望。让幼儿了解香包是壮族人民节日里佩戴在身上用以寄托美好愿望的饰物。香包里的花瓣、香料、药材等有提神醒脑、预防疾病的作用。

(2)引导幼儿观察香包的外形特点,说说香包要用哪些材料制作。

2、制作香包

幼儿两两合作,运用剪、贴、缠、绕等方法进行创意制作,感受壮族饰品特有的装饰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3、作品展示

鼓励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延伸活动:

1、在科学区,鼓励幼儿利用收集来的花草、树叶等自由配制香料,对比不同材料搭配后散发的不同香味。

2、把制作好的香包投放于“小剧场”,幼儿可在表演对歌时进行适当装饰,增添表演的趣味。

活动四:三月三,歌圩乐

目标:

1、了解“歌圩节”的由来及内容,感受壮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初步体验对歌时一问一答的特点。

准备:

1、歌圩节活动的视频或课件。

2、电影《刘三姐》中的经典对歌片段《什么结子高又高》。

3、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了解“三月三”节日的活动内容。

过程:

1、有趣的歌圩

(1)开展谈话活动,轮流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三月三”节日的活动内容。

(2)播放歌圩节活动的视频或课件,和幼儿一起观看其热闹的场景,引导幼儿回忆以往过节的经历,帮助幼儿了解歌圩节丰富的活动内容,知道“三月三”这一天,除了家家户户要蒸五色糯米饭和做彩蛋以纪念祖先和招待亲友外,人们还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对歌”是其中主要的演唱形式。

2、我来学对歌

(1)播放电影《刘三姐》的经典对歌片段,帮助幼儿了解何为对歌。

(2)播放音乐,请幼儿分成两队结伴学习对歌。

延伸活动:

在语言区中尝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你说我猜”的游戏,进一步感受对歌的形式。如:“什么飞呀飞上天?小鸟飞呀飞上天。什么动物跳跳跳?小白兔呀跳跳跳。”在此基础上、请幼儿分享、表演自己和同伴的创作,教师进行记录,汇编成《对歌集》,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以不断丰富《对歌集》的内容。

分主题二:对歌乐

活动一:猜一猜,唱一唱

目标:

1、学唱歌曲《对歌》。

2、进一步熟悉对歌的演唱形式,通过剪影表演体会合作的快乐。

准备:

自制的影幕(饰有歌词中出现过的石坡、小河、大树等背景)、歌曲中各个角色的剪影。

过程:

1、有趣的剪影

(1)出示剪影表演的影幕,激发幼儿观看剪影表演的兴趣。

(2)出示歌曲中各角色的剪影,请幼儿猜一猜分别是什么角色。

(3)结合剪影表演示范演唱歌曲。

2、唱一唱、演一演

(1)通过提问、讨论帮助幼儿了解歌曲中对唱的形式’:分为两队,一队问,一队答;各队既可以集体演唱,也可以推选代表演唱。

(2)再次利用剪影表演,请幼儿根据剪影角色出场的提示,尝试演唱与各角色对应的歌词。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灵活操作,以增加幼儿边猜边唱的趣味性。

(3)请幼儿分为两队分别扮演歌曲中的角色,表演对歌。

延伸活动:

1、在美工区,鼓励幼儿剪下收集来的废旧图书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并贴上小竹签,做成剪影角色。

2、将自制影幕和剪影角色投放到“小剧场”,鼓励幼儿编排不同的对歌故事,以丰富“小剧场”的表演内容。

3、鼓励幼儿和同伴分享自己创作的剪影故事,帮助幼儿用文字进行记录,进一步丰富《对歌集》。

活动二:细话歌

目标:

1、初步了解百色那坡细话歌①的特点,知道紧绷的绳子能传播声音。

2、制作传声筒,享受探究的乐趣。

准备:

绳子、纸杯若干,传声筒一副。

过程:

1、欣赏细话歌

(1)两位教师手持传声简表演壮族细话歌,引发幼儿兴趣。

(2)介绍细话歌的特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传声筒的作用。

2、学习制作传声筒

(1)制作前的讨论。请一名幼儿尝试将一根绳子拿在手里摇晃,听一听绳子能否发出声音。再请一名幼儿用双手将绳子拉直,另一名幼儿用手在绳子中间做提放绳子的动作,听一听绳子能否发出声音。

(2)制作活动。在两个纸杯底部分别打一个小孔,将棉线的两头分别从两个小孔中穿过后绑在牙签上,固定在纸杯底部。

3、游戏:细话歌

请两名幼儿利用自制的传声筒以一唱一听的方式尝试表演细话歌。

有关事项 篇7

(一)各牵头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于2016年3月10日前报市民宗委(电话:xx,传真:xx;邮箱xxx)汇总,以便集中上报。

(二)活动结束后,各地各部门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报道、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并于2016年4月28日前报送市民宗委,由市民宗委汇总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