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方案 > 常用文书

年重庆定向选调生考试申论参考例文(3篇)

时间:

2024年重庆定向选调生考试申论参考例文汇总

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发展及精神文化繁荣。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我国农村还存在不少问题:垃圾围村、村风民风淡漠、产业单一、社会治理难度大......种种迹象表明距离美丽乡村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鉴于此,我们要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助力新农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要保护环境美。乡村要美,首先是人居环境要美,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改善:农村厕所革命在全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危房改造工程也在各地相继开展,水资源污染得到遏制,使得当前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凸显人文美。乡村之美,美在人文。乡风文明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持,为社会进步提供至关重要的保障。农村美不美、文明不文明,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然而当今乡村文明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天价彩礼频发、封建迷信盛行、聚众赌博滋生等问题,严重污染了乡村社会风气。因此,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宣教活动,弘扬乡风文明,积极开展以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评议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宣传文明新风。

建设美丽乡村要浸润心里美。乡村之美,美在产业。腰包鼓了,心里就会美美的。随着农村创业创新热潮的到来,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也越来越广。尤其是网络在农村普及后,很多农民不仅学会了网购,还做起了电商,让自己的日子富起来。近几年,各地乡村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优势,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各地游客的到来,给当地农民也带来了可喜的收入。乡村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因此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增收致富,需要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支持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让“双创”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社会风气,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定能让中国乡村发生质的飞跃,助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2024年重庆定向选调生考试申论参考例文汇总

“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奏响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建国之初,中国工人用他们具有创造力的双手修复了满目疮痍的中国经济;九十年代,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中国制造”这光亮的标签贴遍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坚毅的目光、倔强的神态点燃世界经济的希望。这些事例无不表明工人的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通过满足工人需求,来激活工人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改善福利待遇,增强归属感,为制造业升级注入新鲜血液。俗话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着,必浚其泉源。”工人之于制造业就如同根对于木、源之于水。当前产业工人代际之间发生了更替,一批来自农村的八零后、九零后的新工人。而且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国内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这对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无疑是一惊天噩耗。其之所以少有人立志成为工人,其根源还在于新工人没有享受到这个时代应该给予的认同,他们无法在城市入户、无法享受到城市人应有的社会福利待遇。唯有让新工人享受城市人同样的社会保障,让其市民化,方能增强工人归属感,促进制造业的升级。

营造良好氛围,增强认同感,为制造业升级打造坚强骨骼。在经济寒冬时期,中国工人《时代》周刊上的那一份坚毅为经济的复苏给点燃了火把,引来了春雷,然而却被国内社会和企业所鄙弃,得不到应有的社会福利,摆脱不了流水线上生产工具的尴尬境遇。这与中央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相背离,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而且脱离力量源泉的企业的发展,也成了镜中月,水中花,空中楼阁!因此,要在全社会打造宣传格局,弘扬新时代工人的力量,塑造工人的正面形象;同时企业也要转变思想,满足工人的需求/让工人共享发展成果,恢复工人主人翁的地位。

重视技能培养,增强自豪感,为制造业升级锻造不朽灵魂。仰望星空的需求指的是工人自我梦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是发挥工人创造力,让工人成为企业的力量之基、活力之源。通过鼓励工人的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跨越人口诅咒,实现转型升级。浙江Z公司的老梁在自主创新中认识到了自我价值,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宝钢的孔利民发挥自我创造力,改进生产工艺,为企业创造了上千万的效益;卢江海成为企业的金点子大王,创造了多项实用专利和发明。因此,制造业需要重视工人的力量,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让工人真正的成为撬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杠杆。

满足工人需求是激活工人力量的历史要求、满足工人需求是工人代际更替的时代要求、满足工人需求是人口红利逐渐下降的客观要求。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我们要满足工人需求,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实现制造业的2025。

2024年重庆定向选调生考试申论参考例文汇总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两个“第一”叠加,必然会释放出“1+1>2”的聚合效应。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总量不断增多,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导向不科学,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学术成果数量轻质量等现象。二是高端人才匮乏,缺乏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在全球产业竞争和国家安全方面存在隐患。三是人才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力和人才使用效益较低。四是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较低,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要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藩篱,打通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关卡。破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打破科研“大锅饭”,资源向创新者集聚,奖励向能干者倾斜,既要用事业激发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破除“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把更多资源用在“人”而不是“物”上,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力成本支出的比例,让科研人员正大光明地获得合理回报,而不是游走于弄虚作假的灰色地带。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活跃期,最需要稳定经费支持。政府投入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把钱投向潜力、最敢创新的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创新黄金期产生“黄金效应”。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唯学历;尊重人才的成长周期,不急于求成。倡导人人都可以创新成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只有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才能使人才机制既“顶天”又“立地”。一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改革体制内外统一的职称评价制度,逐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人才办法,建立起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制定不同类型、行业、职业人才的评价标准,探索直接认定、破格申报、职业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评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改进不同类别人才的评价考核办法,推动树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二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才在体制内外畅通流动;通过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实施人才支持服务基层计划,推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通过完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管理办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驿站”,推进人才向企业流动。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科研成果归属认定办法,鼓励个人首创,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实施办法,分类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充分释放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潜力;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和办法,探索人才发展资金与政府风险基金、社会风投机构联合成立人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建立基金的投资容错机制,搭建人才项目众筹众投平台,发放创新补贴普惠券,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战略团队建设,大力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不能再做被动的“跟跑者”和“追赶者”,而应成为同场竞技的“并行者”,甚至是充满自信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