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宝宝启蒙唐诗(6篇)
简单的宝宝启蒙唐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简单的宝宝启蒙唐诗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翻译/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简单的宝宝启蒙唐诗
鸟鸣涧
王维〔唐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简单的宝宝启蒙唐诗
出塞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简介
《出塞》,王昌龄的名篇,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翻译/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简单的宝宝启蒙唐诗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简单的宝宝启蒙唐诗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