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郑荣禄博士《学习的革命》心得体会(精选2篇)
学习郑荣禄博士《学习的革命》心得体会 篇1
革命老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革命老区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xxxx月中旬,镇党委组织到xxxx革命老区学习,接受党性教育,我们瞻仰了xxxx起义和xxxx革命陵园和部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故居。
在参观学习中,面对一张张年轻、英俊的面容,我不禁肃然起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在反动派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下,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佩。他们当中,牺牲时大多数才二、三十岁,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面对敌人酷刑与死亡,义无反顾、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以及他们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坚贞不屈,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与肉无情地嘲笑了敌人的疯狂和愚蠢,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感天动地;他们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楷模。
我深深地被xxxx精神所感动,所震撼,深刻地体会到了xxxx精神:xxxx精神的灵魂是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xxxx精神的本质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xxxx精神的核心是执着坚韧,自强不息;xxxx精神的精髓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xxxx精神的品格是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当前,在改革开放中,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中,作为一名普通的村官,我们想的是什么呢?想的就是怎样服务村民。
服务村民,首先要从摸清家底、了解村情、户情开始。农村工作,本来就是繁琐,全村有哪些姓、住哪些组哪一块,心里都要有一本明白帐。全村面积、结构组成,边界等等,你要熟悉情况。村里产业、收入、固定开销等等,心里要有个数。全村各户家里什么情况,哪些需特殊照顾,哪些需要关怀,哪些需技术支持,哪些需要帮助扩宽路子等等,你要清楚,这样工作才有方向,不盲目,服务时才有针对,有步骤。你的一举一动,你的待人处事,大众看在眼里,不说在心里。他们认可了你工作才好开展,心里也才踏实。
分管的党务工作,原来总觉得可有可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渐渐明白,党务工作是管思想的,没有思想武装的班子、群众,如何去谈发展,谈搞工作。党务就是要强化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信仰,没有信仰是无法服务大众的。因而我总是找各种机会和大家讲我们党的主张,讲我们党的的思想建设,讲我们家乡的发展变化,讲党的革命传统。
这些年也抱怨过事情繁琐,抱怨过待遇低,但我从没有放弃,从没有怀疑,村里的事、村民的事,随叫随到,这是一种基本态度,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
读《学习的革命》心得体会 篇2
读《学习的革命》心得体会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教师,需要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终究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这里的“梦”,即是“理想”。
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炽烈、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会使你心无旁骛,沉醉于书香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通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的。”书是心灵寻找宁静的阶梯,不读书,我们的心灵就会积满灰尘、脆弱无比。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读书很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
读书很苦。读书是一桩苦事,夏有蚊蝇之扰,冬有严寒之袭。并非所有的书都是你所爱读的。生活中,你有不喜欢甚至厌烦的人和事,但有时它们恰恰是你必须去相处的人和必须去做的事。读书也如此,比如有的工具书艰涩而枯燥,但身为教师的你,不读通工具书,显然是无法适应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学典籍抽象而深奥,常常让人敬而远之,但如果你对于哲学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还有,你想读一本好书时,可能无处可觅,可能囊中羞涩,常常让人有“英雄气短”之叹。
读书,应该成为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请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学习郑荣禄博士《学习的革命》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