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2篇)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迁移 篇1
1、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
传统型
→
现代型
出生率
高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高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低
死亡率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高
低(<1%)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2、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自然增长 篇2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
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
人口增长速度
缓慢
快
趋于缓慢
人口数量
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