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精选7篇)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保持气息的通畅,喉部的放松统一、能够完整并且有感情的演唱此歌曲。
教学重点和难点:节奏的准确把握,歌曲气息的控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发音练习:
1 2 3 4 ︳5 4 3 2 ︳1— ‖
mi ma mi
音阶上行和下行时,声音的共鸣位置不变,由低音到高音要统一流畅,时值均匀。要始终保持支持点的稳固状态,不能因音高变化而变化,各音之间的的衔接过渡一定要做到圆滑连贯,位置不变。
1 3 5 6 5 3 ︱1 3 5 6 5 3 ︳1- -‖
mi yo mi
将各母音结合字音交替练习,气息控制要平稳,低音、中音、高音的声区共鸣要贯穿统一,各音和母音之间的连接要圆滑润,使声音效果自如舒展、丰满连贯、流畅。
歌曲演唱
同学演唱: 《我和我的祖国 》(1=D)------- 张藜词 秦咏诚曲。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也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演唱曲目。6/8拍,圆舞曲的典型节奏,所以在唱歌曲的时候要有圆舞曲的那种律动性在里买面。歌曲为二段体曲式结构。旋律流畅,音域较宽。深情地表达出对祖国的情和爱。演唱第一乐段时,开始两句要唱得舒展流畅,唱到“袅袅炊烟,小小村落”时,可唱得轻巧、亲切些。第二乐段出现高潮,应唱得高亢、奔放,声音力度増加,气息要托住。在起伏回荡中要富有激情。由于歌曲的音域跨度较大,所以在唱高音“我和我的祖国”可以改唱为“啊……”,喉咙腔体打开,富有音律而有感情。
同学演唱:《一抹夕阳》(1=F)-------王泉、韩伟词,施光南曲。这首乐曲是歌曲《伤逝》中子君的唱段之一。这首歌曲的音域跨度比较大,中低音的时候,演唱要注意声音要沉下去,歌曲的节奏也是本曲的一个特色,前面一段较为平静,节奏缓慢,从“破网的鱼儿”情绪开始激扬,直到“啊……。”歌曲进入高潮,并伴有三连音的出现,此时在时值唱准确的情况下,情绪也更要兴奋起来。唱完“姑娘的心声”。渐渐归于平静。回到开始,也是歌曲“首尾照应”。气息平稳流畅,在平静中结束。
总结
针对上课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同时不断提高声乐演唱的能力。
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富有才华的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
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读课题,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谈谈感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四字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三、 读后交流: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题的这句话在课文的哪里?
2、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
6、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分段朗读,理解课文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简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这时,引读(第一节)——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2、肖邦离国的原因。
3、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4、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小标题:忍痛离国)
5、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送上祖国的泥土,深情的对肖邦说。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再读老师的话。
6、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的话及肖邦的表现。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8、小练笔交流。
(二)、指名读第2小节
1、自由读三、四小节,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一想,①肖邦创作乐曲的`时候心情怎样?②肖邦是怎样彻夜作曲、弹琴的?小组讨论。
①讨论思考题。
②《革命进行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③听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④配乐朗读三、四小节。
2、指名读五、六小节,
①出示句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②学到这儿,你眼中的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③指导朗读这两小节。
二、回环整体,诗歌赞颂,升华情感
1、沙皇俄国曾授予肖邦“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他严辞拒绝。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
2、这位爱国音乐家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但我想这些都无以表达我们此时此该我们的心情。也许我们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3
一、 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 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两个字。
4、 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 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 讨论、交流:
(1) 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 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三、 精读指导,因文悟道。
1、 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 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理解:瓜分、深渊。
(3) 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2)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理解“彻夜”。
引读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邓亚萍为了祖国的荣誉而奋勇拼搏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书: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3、过渡:她是怎样报效祖国的呢?我们一齐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了解:
1、自由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奥运会奋勇拼搏蝉联生涯弥补瘫倒
增添全力以赴胜不骄败不馁精湛荣誉
光彩锐不可当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亲自/把金牌挂在她的胸前。
3、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4、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的是谁?她为什么能为祖国争得巨大的荣誉?
(课文写的是邓亚萍,她为我国获得了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冠军。)
5、指名发言,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三、指导理解: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想象:
邓亚萍为什么会激动得流下眼泪?此时她会想些什么?
联系电视中看到的运动员获奖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3、指导朗读:
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邓亚萍的这种心情?
(1)、指名读,评议。
(2)、自由练读。
(3)、齐读。
4、自读2—3自然段,思考:
邓亚萍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呢?
5、四人小组交流。
6、集体交流,指导理解、朗读:
(1)、能吃苦。
(2)、不服输。
7、引导体会遣词用语的准确、简练:
(1)、反复读2—3节,划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好在哪里?为什么?
(2)、交流,指导朗读、体会。
8、学习第4自然段:
(1)、邓亚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她有没有骄傲呢?
(2)、面对鲜花和赞誉,她是怎么说的?
(3)、她为什么将荣誉归于祖国?她又是怎样“报效”祖国的?
(4)、“总是”说明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邓亚萍说的话。
四、导行: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还知道哪些运动员的感人事迹?
3、谈话,提出希望。
五、布置作业:
搜集优秀运动员的事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想想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说的?怎样才能读好?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整合学生的问题)
整合后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疾驰蜡烛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描红
抄写本练习书写词语。
(3)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三、再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纠。
四、默读课文,思考整合时大家遗留的问。如果有答案了,做好记号。又有新问题产生做好记号。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解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三个问题。
(预设:按以上三个问题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地解决,比较符合课文的顺序,但还可能有学生为了说明肖邦离开祖国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同侵略者作斗争,会同后文进行联系。如果这样,就把第三个问题提前解决。)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
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牌子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
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彻夜”等词。
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
2、完成练习册
第三教时
一、复习导人
1、昨天我们研究了大家提出的三个问题,通过研究与探讨,你有什么感受?
2、读读你感动的句段,说说为什么感动你。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三、继续精读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7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准备投影片 音乐—《革命进行曲》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世界著名音乐家肖邦。肖邦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肖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音乐家,他在弥留之际也不忘死后把心脏带回祖国。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学生齐读)指名说说“我”和“祖国”各指什么 板书:“我”“祖国”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肖邦,一起感 ↓ ↓ 肖邦 波兰二、 讲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师:肖邦二十岁就告别了自己的亲人,离开了自己深爱的祖国。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他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开自己祖国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同意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同学补充回答,师生评议,引导学生理解肖邦是在祖国遭到欧洲列强瓜分、祖国人民陷入被欺凌、被压迫深渊的情况下被迫离开祖国的。)出示第一自然段投影指名读师:大家觉得他读得如何?(学生评议)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指名同学再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抓住“瓜分”、“被欺凌”、“被压迫”、“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词语,体会肖邦的悲愤之情。联系上下文相机理解“瓜分”、“深渊”、“欺凌”的含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时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2、讲读第二自然段过渡:师: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教师引读“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首都华沙。”同学和老师得知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纷纷前来为他送行。当时的情景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二自然段,找出送别情景的句子,仔细朗读品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品味)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找得也很仔细,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相互交流探讨一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然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感人的情景,分别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投影出示:“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指名读)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中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引导学生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的神情。(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投影出示:“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女生读,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紧紧”、“无论……都……”体会埃斯内尔无比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体会埃斯内尔无比激动的心情。投影出示:“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自由读,谈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同桌相互交流)指名回答,评议(引导学生理解泥土作为“特殊礼物”象征着祖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埃斯内尔的一片深情。师:此时此刻,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肖邦再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引导学生从“泪水溢满了眼眶”感受肖邦激动的心情,从“郑重”一词感受肖邦一定牢记老师叮嘱的坚定决心,从“回首望了望”感受肖邦与亲人离别的难舍难分。)3、讲读第三自然段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的家园。教师引读,学生齐读:“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师: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表现了肖邦的心情,请同学们找出来(指名回答)出示:悲愤欲绝(学生读) :师:是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么做的?从肖邦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和肖邦激情创作《革命进行曲》的情景,感受肖邦炽热的爱国情怀。板书:热爱)欣赏《革命进行曲》(播放乐曲)师:从《革命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催人奋起的旋律以及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讲读第四自然段过渡:肖邦虽然身在国外,却日夜思念着祖国。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投影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指名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日夜思念”、“痛苦”“忧虑”“全部倾注”等感受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抓住“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板书:思念)师引读:“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指导看文中插图师: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中流淌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和忘我工作的精神。5、讲读第五自然段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转眼间,肖邦在法国巴黎度过了18个春秋。齐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组织学生讨论:(1)什么叫弥留之际?(2)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 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小组交流,评议,引导学生体会正是肖邦这种强大的爱国力量支撑着他积聚全部的力量“紧紧握着” 姐姐的手,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板书:至死不忘)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讲读第六自然段师引读,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出示:“与世长辞”(指名说说词语意思)比较句子: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指名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亡国之恨、悲愤之情。)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朗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三、 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收集肖邦的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附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热爱、思念↓肖邦———————波兰至死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