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反思(精选8篇)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1
冯骥才先生的这篇散文,文旨兼美,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想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并能过赏析文章本身,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通过课堂实践有如下体会:
(一)我是用“呆了一会,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句话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来让同学们发现“我”和小鸟亲近的过程,进而感知文章要表现的信赖这一主题。经过同组老师的评课,我们发现文章中还有一句话是关键“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如果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切入文章会更好些。
(二)我再让同学们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时,是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如果同学们能很顺利地找出这个过程,那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水到渠成,可能也是因为心里有这个想法,所以在进行这一个教学关节的时候,老师把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据老师的思路来整理,老师来总结。可后经过大家的讨论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细读,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完成比老师的强硬灌输要好得多。
(三)整理文章的脉络利用“排火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思路清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所以我想到了火车车厢的环环相扣,利用这一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同学们的反应不错,由此我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2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感受小珍珠鸟与我亲近的`过程,体会作者对它不一般的爱,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初读,学生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边读边抓关键字词进行交流、感受。比如,第三小节,小鸟出生了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他却没有掀开叶片往里看,我问孩子这是为什么?孩子们从他不惊扰中,感受到了不一般的爱。
第四小节是个重点段,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没采取任何行动,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小鸟的包容,感受到了不一般的爱。接着,我们又重点朗读了句子,用朗读来加深体会和理解。交流后面的课文内容,我同样采用抓关键字词的方式,并且进行了板书,让学生随着作者一步步和小鸟进行融合,一步步亲近。从字里行间中,学生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小鸟的那种爱绝对不一般,正是有了这不一般的爱,才有了小鸟在作者肩上睡着的结果。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
“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造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借助朗读、反复品读,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
一、以读为本,读中增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教学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这是一段精致的文字,用心去读读,在描写珍珠鸟可爱样子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比较读。一番反复感情朗读之后,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
二、以境助读,境中动情。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为一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打出课件,小珍珠鸟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这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多么温馨的一幕啊!此时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成什么!”学生交流后,“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单单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喜爱、赞美去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较中培养欣赏语言能力。
读书时多做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对出示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在说中体会。
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构建、生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结尾,我出示了这么几句话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信赖是一首歌,让我们在快乐中歌唱;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信赖是一盏灯……
学生有感而发,“信赖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信赖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热”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结合语境、结合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只要我们坚持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4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舒适,温暖又安全的家,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真实而可贵,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人鸟之情",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于是我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鸟之情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依靠的是信赖";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多么美好"。我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如果用心去做,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毕竟,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的丰富表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之后,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幼鸟,成年鸟的生活照片,通过图文对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珍珠鸟可爱,表现人与鸟相互信赖的句子,词语,感知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最后,通过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赖"的理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整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课上的提问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过多的品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又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两者如何协调值得深入思考。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珍珠鸟教学反思》,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珍珠鸟》一课,由于课前没有要求学生预习,我也没有做任何准备,所以只有依靠“灵感”了。不知怎么了,今天上课没有一点感觉,自己都调动不起自己的热情来,后来才慢慢找回来。说来还是学生帮了我。
一上课,我就请学生听录音,自学课文。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他,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的我的手指。” 当学生听到这里时,都笑出声来,可见他们已经有体会了。从这里我想到,肢离破碎的课文讲解真是要不得,有时,不预习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仿照孙建锋老师,我先后提出了这些问题:“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我相信,同学们一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请自由的、大声的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也许,你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想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请同学们汇报阅读中的感受,让我们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默默地读读课文,来体会这只美丽聪明的小珍珠鸟可爱与淘气的地主。”
《珍珠鸟》教师教学反思 篇6
《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三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珍珠鸟的可爱。
我以动物导入课题,利用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学习兴趣。讲课中,让学生在读中画出描写珍珠鸟样子的语句,并谈感受。有点学生说“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活泼、淘气、自由自在。”有的感受到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很亲近,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虽然有些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我非常重视这种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细读课文,感受人鸟关系建立的基础。(珍珠鸟的变化)
通过初读,让学生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这么可爱的珍珠鸟却是一种怕人的鸟。让学生在细读中寻找答案,自主探索,然后汇报,关系建立的原因是因为“信赖”。
三、再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
通过听音乐,欣赏图画,让学生谈读后感,学生谈出人与鸟之间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因为关爱、尊重,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那么,人和人之间也一样,学生的感受从感性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其实,课文最后一句话,就是作家对人生的感悟。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导入新课时,我联系生活中的动物,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观看、了解珍珠鸟,通过图文对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我与珍珠鸟之间关系变化的句子,(即我为珍珠鸟做的,鸟儿的表现。)最后,用一首歌《爱的奉献》结合图片,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赖”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课前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检查一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上讲解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品读,没有给学生留足够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学中没能运用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没有与作者心灵达到交汇。
课后让我深知“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多读,感知课文的语言,让学生的体验感悟通过他们的朗读表现出来。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7
《珍珠鸟》这篇课文连这次已经是第三次上了,备课的时候一直想有所突破,搞创新。思来想去,还是从“我”抓起,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我喜爱珍珠鸟这个环节,最后领悟到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节课我设计了几个自认为得意的地方,可是却没起到应有的效果,过渡语还是那样的苍白,有些环节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唐突的,这里就想到了:预设!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反映我喜爱珍珠鸟的语句,让学生去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去说、想象。尤其小鸟亲近我的过程,引导时自己都感到有点别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还是一个过渡的问题,应该如何做好,我还要好好思考一下。有些反映作者喜爱的的地方也没有提出来,特别是信赖我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我喜爱这小家伙,所以才会信赖我。但感觉指导读书,比以前都做的不错,直到最后学生看了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的时候,好像都有所感悟,真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本次课途中还有个小插曲,正当我读的入情时居然同学来找我要毕业论文,我竟然什么也没说,将大家无情地扔在了一边,把一个创设好的场给打破了,自己也没有做出相应的措施。可能是遇到这样的状况较少的缘故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是要注意的。
这堂课的设计虽然抓准了喜爱和信赖,教学过程却很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我设计了听读并画出能体现我喜爱珍珠鸟的语句,这部分却读的还不够透,理解不是很深刻,我想还应该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把书透了,因为读的不够,导致最后学生不能水到渠成地和作者发出同样的感叹,有的学生却有点扯远了,其实我喜爱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突出“爱”。因为爱所以爱,如果没有我的爱,怎么会有小珍珠鸟的信赖呢?小珍珠鸟趴在我身上睡着了这幅画面的出示,让学生看图说话,感悟美好的境界,学生的发言却游离于主题之外。归其原因还是前面的内容没领悟透。
最后想说的是,只有每一次的反思才会有提高,但反思后不去改观那还是无效的。
乱说了很多,请大家指正。
珍珠鸟的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学背景
《珍珠鸟》是人教版第九册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冯骥才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调,亲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重、和谐的人文之举,洋溢于字里行间。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文质兼美,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可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二、教学实例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1、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想认识吗?(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读了课文后谈谈,你对珍珠鸟有了哪些了解。
(板书:怕人——亲近)
3、对照板书,生成问题:此时你脑海中产生了那些疑问?
(梳理学习目标:珍珠鸟是怎样从怕人到亲近人的?他和作者的感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1、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学生与文本对话。
动笔读书:划出文中描写珍珠鸟活动变化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后汇报,师生与文本对话。
抓住文中许多吸引人的描写处,用多种形式品读,想象感悟,从珍珠鸟逐步亲近作者的活动变化,感受作者细腻的关爱。
(板书:鸟笼四周、书桌、肩上)
假如你现在就是作者,看到可爱的小珍珠鸟,你会怎么做? (指导品读)
(三)鉴赏课文,品味体会。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
2、结合插图,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
探究:珍珠鸟怎敢在“我”肩上睡熟?“我”为什么不动了?在“我”眼里珍珠鸟就像什么?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小珍珠鸟现在就落在你的肩头,你有怎样的感受?
3、配乐诵读,品味体会。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
1、回顾课文,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板书:信赖)
2、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
(五)阅读拓展,升华理解。
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吗?(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冯骥才创作的灵感和当时的感受)
推荐文章:《不经意的背弃》
三。教学反思
(一)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在感受中学习。
本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创设质疑情境,诱发学生大胆质疑,生成问题。然后再围绕学生生成的重点问题,探索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在体验中学习。
本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让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