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教学工作总结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精选7篇)

时间: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3、读课后习题中《它们是茎,还是根?》的选段,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变态茎?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实践,同时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制造飞行器的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科学探究:

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知道在自然界中可以找到飞行器发明的`原型。

科学态度:

始终保持对飞行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在飞机的制造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教学难点:

知道在飞机的制造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聚焦新问题

1、知识回顾:

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飞行器。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导语:人类为了完成飞天的梦想,从观察身边事物中不断获取灵感。飞行器的发明是从模仿开始的。从简单模拟形态,到深入研究功能。制造、发明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飞行器。

2、聚焦仿生学

导语: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有许多科学家都从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出示图片:蒲公英和降落伞

提问:你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小结: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发明出新的设备和工具,这就叫做仿生技术。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发明都来源于自然界的仿生原理,飞机的设计制造也不例外。

二、科学实践活动:了解飞行器中的仿生学

1、聚焦飞机设计中的仿生学

提问:发明飞机最初的灵感来源于鸟类,你觉得飞机的构造中哪些和鸟类相似呢?请根据自己已经了解的知识在飞机结构简图上标注出哪部分结构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鸟类。

学生汇报:

2、了解飞机中的仿生学

导语:我们从形态上可以看到飞机模仿小鸟。那么在飞机的发明、制造的过程中,具体应用了哪些仿生技术呢?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查阅资料后的分享。

导语:关于机翼的仿生学同学们查阅到很多,看来科学家在飞机机翼方面做了很多研究。那么飞行器在发明和制造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科学家又是怎样在大自然中受到生物的启示,解决了飞行问题呢?

提问4: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人体感觉很不舒服。这个问题时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导语:在飞行器制造中,还有很多生物也为飞行器的发明和改进提供了思路。我们再来学习几篇资料:(播放语音)

3、参考仿生学设计飞行器

①谈话:通过学习仿生学,对于你们自己设计和制作一种飞行器有什么启发?

②设计:

谈话:结合前面你对飞行器的了解,你想设计什么样的飞行器?

布置任务:在你设计的的飞行器中,参考了哪些仿生学的知识?请将设计图画在记录单上。

③交流:

导语: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设计图,听听他们的想法吧。

4、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设计的怎么样?相信你们一定也会有很棒的设计方案!

三、总结全课

小结:在飞行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了这么多生物的启发。模拟生物的本领已经成为工程科学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目前,新型飞行器外形设计,科学家已经将目光从鸟类仿生转移到鱼类仿生中。今后我们会有更多的设计和研究空间。希望同学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界中更多的秘密,期待你们更多的发明和创作。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科学探究:

在了解飞行器发明史中,探究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科学态度:

始终保持对飞行器的研究兴趣。了解人类的好奇是飞行器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飞行器。

教学难点:

了解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引入

谈话:飞向太空,飞出地球,探索浩瀚的宇宙,一直以来就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为此,人类发明、制造出了各种飞行器。你们知道图片上的飞行器是什么吗?

小结:是的!图片上的是运载火箭发射航天器进入太空的过程。这些都是人们为了探索宇宙而制造出的飞行器。

2、聚焦问题

提问1:飞行器是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器械或装置,是人类飞离地面,飞向太空的重要工具。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飞行器吗?

提问2:你们认识这么多的飞行器,那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飞上天的吗?

谈话: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空的呢?飞行器是如何发展的呢,那么我们一起沿着前人的脚步,认识飞行器发展的历程。

二、科学实践活动:飞行简史

1、畅想阶段

谈话:自古以来,行走于地面的人类一直向往着在天空翱翔。古代人类在艰难的生活和生产中,只能寄托于神话般的幻想。所以就有了“嫦娥奔月”、“蜡制羽翼”、“飞车”、“飞毯”等神话传说?。可以说人类征服天空的历史是从神话故事开始的。

提问:如果你是古人,你也会产生这样的想象吗?怎么会想到这种腾云驾雾的本领?又怎么会想到长出双翼或者自己装上翅膀就可以自由翱翔呢?

小结:屏幕前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们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看来这些神话故事不是古人没有来由的,随意编造出来的。而是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生活,顺应自然规律合理想象出来的。

2、模型阶段

提问:人类天生没有翅膀,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做出类似翅膀的模型让它飞行。这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你们猜是什么?

学生:风筝!

①观察风筝——鸟类模型

提问:是的,我相信同学们都猜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的风筝!请大家仔细观察,风筝为什么会做成这个样子呢?(出示图片)。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准确。风筝就是依靠天然的风力、借自然空气动力原理飞行的飞行器。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最初对飞行的研究就是从模拟鸟类的形态开始的。

②孔明灯--依靠空气浮力上升

提问:人类在制造飞行器的初期,除了模拟鸟类的形态,还做了哪些尝试呢?大家请看视频。(播放视频)你知道这是什么飞行器吗?学生:孔明灯。

追问:孔明灯是怎么飞上天的呢?

模拟实验:放孔明灯

安全提示:加热时注意安全。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小结: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孔明灯。这与500年后的出现的热气球的升空原理几乎完全一样。

3、冒险阶段

导语:像孔明灯、风筝这样的物体飞上了天空。后来人们就想:如果将它们做的够大、够结实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将人带上天了呢?据此,人类就发明了热气球和滑翔机。我们来学习相关资料:

1783年,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成功制成了可以载人的热气球,同年,罗奇埃乘坐这个热气球在凡尔赛宫上空飞行了25分钟,人类真正开始了“空中时代”。

1849年,空气动力学之父英国乔治凯利制造了一个三翼滑翔机,并让一个10岁小孩坐着它从山顶滑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滑翔系留牵引飞行。

1893年,德国工程师奥托。李林塔尔发明了自带动力滑翔机。从1891年至去世时的1896年,他用16种不同形式的滑翔机进行了差不多2000次飞行实验。1896年8月9日,当他在进行一架单翼滑翔机试飞时,突然一阵大风将机头高高抬起,滑翔机在15米的高度失速了。李林塔尔重重的摔到了地面上,第二天在德国柏林的一家医院不幸去世。

小结:人类这种大胆的冒险行为,因为缺少强大的理论基础,大多落得非死即伤的下场,但确为飞行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深入研究阶段

(1)飞机(固定翼)飞行动力

导语:科学家乔治凯利指出人类飞行器不应该单纯模仿鸟类的飞行动作,而应该用不同装置分别实现升力和动力,这为今后飞机的发明指出了方向。

①世界第一架飞机

提问: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

②机翼翼型

提问:飞机庞大而沉重的身体是怎么攀升到空中,并能保持在空中飞行呢?

提问:一般的飞机机翼是固定不动的,属于“固定翼”。那它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出示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机翼,你有什么发现?

讲解: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下,这是飞机机翼的横截面(出示图片)我们将这个剖面形状,称为翼型,也称翼剖面或叶剖面。对于不同的飞行速度,机翼的翼型形状是不同的。

提问:那机翼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③飞机升力

(固定翼)

设计实验:那怎么证明你的想法呢?

过渡语:?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方案进行实验吧。

实验:播放两架飞机飞行状况实验过程

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试飞,你们发现这两架飞机的飞行状态是怎样的?

小结:看来飞机的翼型有助于产生飞行所需的升力。那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的,我们来看一看通过研究有什么发现?

小结:其实我们也可以在风筝和滑翔机身上看到同样的设计。飞机升力的产生与翼型密不可分,但实际中升力的产生是非常复杂的,它与飞机整体的气动外形、飞机姿态和飞机附近气流都有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为了飞向天空,除了飞机还发明了哪些飞行器呢?

(2)“竹蜻蜓”(旋翼)的飞行动力

提问:那你知道“竹蜻蜓”是怎样飞起来的呢?

讲解:工程师受竹蜻蜓启发,设计了直升机。直升机发动机驱动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机举托在空中,分为单旋翼和双旋翼直升机。

(3)扑翼机(扑翼)的飞行动力

(4)飞艇(可控飞行)

5、探索宇宙阶段

提问:自从人类飞起来以后,就开始向人往神秘莫测的天际,浩瀚的宇宙。为了飞离地球,人们又做出了哪些发明创造?

提问: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飞行器?

三、总结延伸:了解不同类型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谈话:人类从最初的上天升空的遐想开始,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大体发展过程是从风筝、滑翔机、再到飞机,尤其到近现代时期,随着各种高科技的综合发展,最后发展成为今天人们看到的航天飞行的宇宙飞船等。认识了这么多的飞行器,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一下分类。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过渡语:那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分类的吗?我们看一下学习资料。

结束语:飞行,是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个挑战,也是人类从有史以来就不断追求的一个夙愿。飞行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人与宇宙之间的距离,未来会怎样发展,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期待。希望本课内容对你们后面设计和制作飞行器有所启发。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词语。

蝙蝠 雷达 蚊子 即使 灵巧 敏锐 科学家 横七竖八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障碍 改变 模仿 显示 驾驶员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了解了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蝙蝠、雷达)

3、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理解课文。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行?(吸引读者、引出问题)

2、过渡: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那么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生答)

3、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

5、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6、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目的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a、指名说。

b、先了解“证明”。你能根据三次试验的内容,用“证明”一词说话吗?

c、检查:假如你就是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7、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读读第7自然段。

a、完成填空。

b、赏读: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了解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9、读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10、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我们再来欣赏下雷达探路示意图。

d、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11、学完了课文,你能说说课题为什么要用“和”来连接蝙蝠、雷达吗?

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1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了动物启发?(出示图片)

四、总结拓展。

过渡:同学们,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五、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演一演。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

1、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事实与证据;

2、能用小论文的形式总结研究成果;

3、了解一些浅显的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自己所要的资料

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和搜集事实与证据的途径之后,紧接着就要实实在在地进入搜集的环节了。

可能同学们对于各种途径的操作还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全体学生开展引导式探究,经历一次“搜集之旅”:以教材中的“飞机怎样飞行”为例子,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综合运用实验、调查、请教等途径,找到需要的事实与证据。然后进行反思与评价,体验各种搜集途径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做好能力和经验上的准备。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所扮演就主要是“超市”的角色了,学生可接触的资源毕竟有限,如果在不必要的环节浪费时间,将不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的有:

信息方面:书籍、声音、图像、影视、网络等;

工具与材料方面:剪刀、笔、纸、胶水、透明胶带、绳子、小刀、气球、木块(片)、饮料瓶、泡沫塑料等――如果平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这时便可以放在用场了。

最后,将搜集到的事实与证据进行整理,形成一篇小论文。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

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旧课题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更重要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欣赏、品味语言,丰富语感。]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文章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扎实的预习,能够自主完成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的理解。通过了解汉字特殊寓意和字理识字等环节,增加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喜爱。概括全文内容时通过提供词语串一串,降底概括难度,把握概括要作文吧点理清概括思路。]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文章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文章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开始阅读提问时是无角度和方法意识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提问中循序渐进地拨开问题的提问角度和提问方法。首先,通过交流学生已经提出的问题引导明确是针对文中词语、句子、段落、课题、全文来提问,都可以归纳为第一个角度内容。聚焦三次实验,通过表格梳理文字,同学们根据表格自主发现第二个提问角度一写法。最后,拎出文后的质疑和课后的练习,这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发现提问的第三个角度启示。本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问题中逐渐拨开提问的不同角度和具体方法,为方法的运用搭建了支架。]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文章写法;

3。文本启示。

[设计意图:总结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的提问角度和具体提问方法,有具体方法搭建支架,学生对如何提问更加清晰明确。]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设计意图:习得方法,使用方法,课上的学是为了课外积极使用,继续完善提问。]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 篇7

说教学目标。

1、了解飞机靠雷达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2、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内容,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学法。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突出朗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交互使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教师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2、学生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3、今天我们这篇课文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

4、老师播放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课件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词。

(1)字音方面,提醒不要把蝙(biān)蝠读成piān蝠,不要把荧(yínɡ)光屏读成yín光屏。

(2)字形方面,注意“揭、锐、捕”的写法。

(3)词义方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自主读书,先好好地将课文读几遍,然后再读,扫清障碍。具体要求。

两人一组,相互将课文读一遍,相互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交流自读时的收获:认识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其他的发现等。

三、互助学习,交流反馈。

1、同桌或者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2、全班交流。

(1)你能流利地朗读吗?(教师可指名学生朗读片段或朗读全文)

(2)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可出示生字卡片)

(3)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过渡内容,导入新课。

二、导读提示,细读理解

1、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问题:

(1)课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能概述一下实验的过程吗?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读读这句话,“反复”和“终于”说明了什么?

(4)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雷达是怎样在夜间帮助飞机飞行的。

2、学生围绕上面的提示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三、互动交流

1、教师引导:在学生自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

2、小组内进行交流,要求人人都围绕“你读懂了哪些?”“你发现了哪些?”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要适度进行归纳和展示。

4、教师引问:你对蝙蝠有什么新的认识?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和句子。

(2)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蝙蝠的生物学行为”。

(3)在学生概述雷达的工作原理后,教师用课件展示雷达的工作情况。

5、学生完整地将课文读一遍。

(1)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疑点?

(2)你认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四、拓展升华,保持兴趣。

1、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2、假如你是蝙蝠、雷达或者飞机,请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工作的。

五、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利用了自然界生物的一些特点,你是如何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