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反思(精选4篇)
《珍珠鸟》教师教学反思 篇1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章。作者用生花妙笔写出人对鸟由喜爱到信赖,鸟对人由信赖到喜爱的过程。
文中有两条线,一是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二是人对鸟的喜爱和呵护。
美好境界的创造,来自于信赖,来自于人与鸟之间的相互信赖。这种相互的信赖,首先是建立在作者对珍珠鸟喜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我对珍珠鸟的喜爱,就谈不上我和鸟之间发生的故事,谈不上信赖,创作出美好的境界。文中之所以会出现人与鸟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是以作者对鸟的爱为基础的。这一条暗含的线索,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些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适时的点拔与引导。
在写作上,作者突出描写了珍珠鸟的外貌和活动,以及自己对珍珠鸟的态度。在一系列生动细腻的描写后,自然引发感想:“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是课文的关键句,它是全文的核心,也是理解的难点。全文的写作都是为了此句服务,为理解此句蓄势。它点明中心后,戛然而止。
用单元整体备课的眼光来看,本单元习作为“学写连续观察日记”,观察方法、写作方法都需要提前在阅读教学中逐步的得到指导。
百花园中阅读平台安排的连续观察日记《螳螂的启示》,为学生认识连续观察日记以及观察的角度做出了示范。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小动物”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外,也为“写连续观察日记”做好了铺垫。但具体的写作方法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有体现有落实。这是单元教学应该遵循的“纲”。
《猫》和《珍珠鸟》都是作者对小动物长期观察后的描写。如果说《猫》为学生提供了怎样集中特点、抓住矛盾之处写动物的范例,《珍珠鸟》则是展示了一个观察的过程,在细致的描写中,读者随着作者的观察,眼前展现小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着的一幅幅连续画面。它其实是“连续观察日记”的一个集合。文中明暗两条线的安排,也为学生把连续观察日记变成一篇美文提供了例子。学生如果把自己的连续观察汇入一篇中,表现的不正是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吗?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把《猫》和《珍珠鸟》做对比,在写作方法的异同对比中,发现观察和写作的规律。把《珍珠鸟》和《蟋蟀的启示》放在一起对比,可以明白连续观察和集中表达的方式方法。用整体教学的眼光来看教材,还可以有更多的发现。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2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填空题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但对于兜揽;一词的教学,学生在模仿叫卖时,表达有困难,学生不能发挥想象,语言不够生动,这也许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有关,教学时还应加强指导。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3
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后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在执教这篇充满着“美”的文章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
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告诉学生“一段精致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一片深深的情意”。用心去读读第6自然段,在让你感动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多美、多温馨的时刻,真令人羡慕!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这样,通过自读、引读、配乐美读,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人鸟情,撷取了珍珠鸟和自己心灵碰撞出的最动人、最向往的美。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在教学中,我提出“小鸟探出了脑袋,它会说些什么?” “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三、在比较中培养语感。
读书时多做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珍珠鸟的独特称呼“小家伙”,再出示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通过比较,学生领悟语言的意蕴的语感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引导学生感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让学生换一种说法,学生说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比较,学生就感受到了反问句更能表达出作者此时强烈的感情,对信赖的呼唤。这样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情味的语感能力。
四、在体验中培养语感。
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用手是摸不到的。它是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形象,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让学生走进冯骥才的书房,化身于那只可爱的珍珠鸟,就更易于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体验珍珠鸟信任我的渐进过程。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同学们现在你就是珍珠鸟,我是你的主人冯骥才,你愿意和我谈谈心吗?小家伙,我正在写字,你为什么啄我的笔尖呀?小家伙,你为什么又啄两下我的手指?“主人,你快停笔吧,我要和你交朋友。”“主人,你辛苦了,我正在为你按摩呢”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情境,也更好地理解了人鸟之间深深的情谊。
五、在表达中培养语感。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我出示了这么几句话,
信赖是一座桥, 让我们心灵相通;
信赖是一首歌, 让我们在快乐中飞扬;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学生有感而发,“信赖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信赖是一盏灯,点亮了我和朋友的友谊”“信赖是一本书,丰富了我的人生”“信赖是一阵雨,涤清了友谊路上的障碍”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语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必须经过一个系统的艰苦劳动的过程。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位置,真正领会叶圣陶先生所言的“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的含义,因为有了较强的语感,也就有了较强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从而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讲,执笔而自能合度”的最佳境界。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4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为一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打出课件,小珍珠鸟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这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多么温馨的一幕啊!此时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成什么1学生交流后,“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1《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单单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喜爱、赞美去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境界。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6篇《珍珠鸟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