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安排

月是故乡明作文集合(精选8篇)

时间: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1

当海子嘹亮地喊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的心底有一个小小的回声———我的故乡。每当柔软而鲜亮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每当浪花在岸边青色石板上画出一个黎明时分,我的故乡就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展开了。柳枝编成的船篷上旋绕出夏蝉的长鸣,老木屋布满苔藓的砖块上倒影出幼童的笑脸,承载着我所有幻影和梦的贝壳也日复一日变得圆润、柔软。

走在大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是被拉长了的声音在空气中传递着热情与真诚,身心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爆米花的味道洋洋洒洒地飘荡在空气中,似乎甜蜜已被吸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鸡、鸭、鹅都欢快地从喉咙里迸出一个又一个音符,混合着泥土气息在风的吹拂下愈演愈烈。电线是就在头顶上的,似乎天空与人的距离被拉近了,一伸手就摸到柔软的云朵。燕子是就在屋顶上的,停在屋檐的翅膀光洁而明亮,留下乌黑闪光的色彩。偶尔会有飞机呼啸着穿过云层,在天空中留下一道笔直的划痕,会有稚童边跑边说“我先看见的是我先看见的”,然后跌跌撞撞朝着那远去的方向奔跑。无数欢快的身影济济攘攘在大人们的眼中定格成一帧帧幸福照片,看见它们仿佛就看见了自己的过往。

我伸出手,仿佛就能抓住昨天。那时,我每天站在古桥边的老榆木下,在树干的苍老却遒劲的皱纹中记录我的成长点滴;那时,我的哥哥姐姐们围坐在一起告诉我东镇西镇哪边的樱桃甜,哪边的冰糖葫芦好吃。十七岁的我,已学会淡漠地看弟妹们尖叫着在滑梯上你推我搡,而七岁的我却也曾清晰真实地尖叫过。故乡仿佛是一本巨大的手绘刊物,记载了我十七年来的每一次欢笑和每一滴泪水,而现在我终于可以平静地一次又一次阅读它。

然而故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上升发展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这一点故乡的人们都已欣然接受。交通线通了,数据网普及了,人们的生活越发简单明亮。我的故乡在社会主义的强大推力下日渐高大,终于在人们眼前投下了一片广阔的亮彩色的光影。“逝去的将会变成永恒”,本着这样一种心态的我也欣喜故乡能在这个世纪日益赶上时代的潮流。科技的琴弦的鸣响已传到了人们的耳旁,现代生活的水平正在门口欢欣地迎接着人们。

太阳渐渐西沉,晚风徐徐地轻抚过河岸,整个水面一片宁静,在夜色的衬托下荡漾出一丝惬意。此时万籁俱寂,一点儿人声也没有,惟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静静地谱写出这一方土的美丽。

月是故乡明作文

月是故乡明作文(集合15篇)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月是故乡明心得体会范文集合7篇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2

乡情多半是游子的专利,正如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远去了故乡的山高水长,登上异地的高台,空留“长歌当泣,远望当归”的惆怅。人,是离不了自己的根的。即使身在千里,灵魂中仍有一根剪不断的红绳,牵着熟悉的乡土,扯着故乡的清音。

那些守候在故土的,或许会捧来他山之石称赞一番,或许会无意间哼一曲异域小调,甚至崇洋地大放厥词,但,不可改变的是他们骨子里的传统精髓,受之于父母,润之于故乡的山水。人总是毫不自察地口是心非,谁会相信看惯了乡景,听惯了乡音的乡人竟会死心塌地移情别恋?

月是故乡明,酒惟旧时醇。

如今,浩浩荡荡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以它沧桑千年的霸气占据着炎黄子孙的思想与精神之境。那《诗经》中的一湾碧水依然映着天空的色彩,那唐宋的明月依然撩动着国人的心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怎可能不为之动情?只是“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罢了,我们已融进了这种文化中,不辨物与我。

然而,与文化的浑然一体固然美好,但切勿把这种融入之境转化为审美的疲劳甚至思维的麻木。

西方的巨浪拍来,玫瑰比蒹葭更艳;异域的长风吹过,火鸡比凤凰更香。沉浸在西方的节日里,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炎黄子孙”、“华夏传人”、抑或是一群“追逐时尚的人?”

其实,过洋节只不过是人们借此娱乐,商家借此发财的一种手段。曲终人散时,人们毕竟还是要把靡烂的玫瑰和只剩骨头的火鸡扔在垃圾筒里;说得唧哩瓜啦的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毕竟没有睡梦里迸出的家乡话来得贴心。追逐“时尚”的人们,你们且歌且舞吧!踏出异域的舞池,你们依旧割不断传统文化的根!

被传统文化浸大的我,也曾厌倦了那“之乎者也”的长篇大论,更曾在古琴曲中昏昏欲睡,但当我踏出国门,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又会使我深沉地眷恋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我在异国的街头寻到了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当我在康河上听到了岸边中文的问候,当我用伦敦时间欢渡着几个小时前国人已欢度过的中华传统节日时,我竟是那么的自豪与感动。于是忍不住自豪自己是中国人,忍不住哼起传统中国民谣,忍不住在英国的教室里与中国同学同写下诸如“欢庆中秋节”的中文。

是的,我们一直热爱着我们的文化,当作消遣的区区洋话洋节,难道可以永久占据我们的心灵?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3

岁月的脚步,穿透了遥远的脚步,寒去暑来,春暖花开,转眼,又一个中秋节即将到来。此刻,我站在窗前,望着天空中众星追捧的明月,不知不觉中,泪水悄悄地挂上了眼帘。

那天,送小孩到潮州火车站回老家,上火车的那一刻,孩子在月台上,踮起脚,凑近我的耳朵,轻轻地说一句:“妈妈,别再踩背了”。我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心里却像涨潮的大海一样,翻江倒水……

人们常说,秋天,因落叶而萧条,也因落叶而收获。然而,我生命的秋天却是一片萧杀。那一年的中秋节,他狠心地抛下我们母子,与别的女人走了。我抱着孩子,面对着天空中的皓月,几滴泪水簌簌流下,滴在孩子红润的脸上。

那时,我发誓一定要把孩子抚养大,让他过上比蜜甜的生活。第二天,我便把孩子托付给妈妈。匆匆踏上南下的列车。想不到这一晃,就是十几年,孩子也已经升上六年级了。

中秋节,潮州人过得挺有气氛。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祖先。到了晚上八九点中,他们几家挨在一起,在小区或空旷的地方,摆上几张四方桌。这时,各家各户都拿出最好的月饼,水果,茶叶等等作为供品,供放于桌上,点上香火,遥拜于天际的嫦娥……

而对于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故乡的月儿虽然很明亮,但是,我们却很孤独。多少个中秋之夜,我只能与月影为伴,望月兴叹。举目思亲,心中泛着一股无比的孤独感。那份寂寞,那份心酸,就在这皎洁的月亮之下,一个人慢慢地咀嚼。

如今,我望着黝黑的夜空,看漫天的星星,散落一地的惆怅。当年到潮州不久,我便找到了工作,尽管我没日没夜地拼命干,千把元的工资却捉襟见肘。后来,鬼使神差,我便到一位老乡开的“踩背店”打工……

这个暑假,孩子来看我,终于知道我是个“踩背”的。每天,他跟我到店里,便面对着电视机而一言不发。

那天,客人特别多,累得我筋疲力尽。后来,还有一个客人一进来就对我动手动脚的,我断然喝斥,却引来他的一顿大骂。老板为了不得罪客人,忙叫我先下班。这一切,都被孩子看到了。

嗨,曾经的月亮,曾经是那么皎洁,那么尽情地把光亮洒给大地。可如今,是否也跟先前的一样吗?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亲人,好友,还有那“曾经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的挚友,今夜,你们在哪里?是否跟家人欢聚在一起?

静静地看着窗外,听着隔壁小区那淅淅沥沥的空调水的声音,我的脑海一片空白。

然而,故乡的明月,在我的脑海中却是那样的清晰……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4

好几年,中秋节没有在家乡度过了,记得上一次过中秋的日子也在两、三年前。

那时我上六年级吧,我的爷爷为了我们回家过中秋节,将院子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到了晚上全家人,兴冲冲的到院子里,吃晚饭,吃月饼,赏月亮。

“天公不作美”晚上,云密布在天空中,遮挡住了月光,我们只好借着依稀的灯光吃饭,不免有些扫兴。

忽然,身边刮起了风,不一会儿,云居然散了,月亮从里面探了出来,微微的,慢慢的亮了起来,就像是小姑娘从帘幕后面探出了头,可爱极了!

不一会,月亮像一艘小船,慢慢的变成了被咬了一口的月饼,慢慢的,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半圆,很快的变成了一个圆。

不得不说,中秋节的月亮好看极了,莹白,撒了下来,地上也是莹白的,使小院显得更加静谧。那些花花草草在这月光中,洗去鲜艳,添了朦胧美。月亮,像一个白玉盘,盘旋在空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但我看月亮,它并不是干净的,好像有点黑的东西,像个人,又或像棵树。是我想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的传说故事。

在这深蓝近乎灰黑的无星星的晚上,月亮显得越发白了,我被它深深的迷住了,直勾勾的盯着它,生怕有半点遗漏的痕迹,月亮越升越高。

我看着它,便想起了从前,那是我五、六岁的事情,我和我的表姐,还有许多小伙伴们乘着月光在院子里玩捉迷藏,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跑,一边看月亮,时不时常想,哪一天,可以像嫦娥一样飞上月球,月球里一定有一所美丽的宫殿,还有一颗砍不倒的树。不知那时是谁说过的,秋天中秋节午夜时,趴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把耳朵贴在地上可以听到月亮上的声音。

我和小伙伴们躺在地上看天上,等中秋节月亮到中天左右,等着等着,略微有些倦意,我们都耐不住寂寞,想说话,但又害怕打扰了月亮,便静静地躺着。突然发现,快到了中天,我爬了起来,贴在葡萄藤下的地上,小伙伴也蹑手蹑脚地贴着。我好像听到了月亮上的声音,但不知不觉中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到了第二天中午。

突然手中的月饼掉了下来,我被惊醒了。

我cao草吃了晚饭,便走出了院门,沿着乡间的羊肠小道,走着走着,看到了一条河,河不宽,五、六米长,我低着头,看着。

我忽然发现月亮在我的眼前,我不禁蓦然一惊,月亮居然在湖里,很快我反应过来,那只是倒影,但足以以假乱真,水是平静的,月亮是完整的,但总感觉一碰即碎,惹人怜爱。但又光彩照人,让人想膜拜,由衷产生敬畏。

过了午夜,月亮更圆了,这或许就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吧。

我抬起了头,看现在的月亮,虽然不是中秋节,但也是“八月十五”,月亮已经圆了,但全然没有了过去的美,皎洁,反而暗淡了下来,月还是故乡明呐。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5

中秋节前夕,一家人像往常一样喜欢聚在一起,品尝月饼,聊聊缘分想想,美好的一天,美丽的风景,一起度过佳节。如此欢乐热闹的节日,大家都兴奋不已,但心中却是担心他——在大洋彼岸读书的大表哥。

“他在那个遥远的国家还好吗?如果他能回来告诉我那里的故事就好了。如果他能回来和我一起玩,那就太好了。无论外国的食物多么美味是不是不如家乡的味道……”看着丰盛的饭菜,想念大表哥。我想起了我的大表姐,每次我吃饭的时候,他都会给我讲很多故事。大表哥。

“这个味道超级喜欢,一定要给他尝尝。”阿姨一边吃月饼一边喃喃自语。美味的饭菜掩饰不了她对儿子的思念,“不知道他在不在,你能在那边吃到这么好吃的月饼吗?月亮像这里一样圆润可爱吗?如果他在,他会寂寞吗?”有朋友陪吗?……”

但它响了。电话那头传来熟悉又期待的声音:“妈,中秋了,你们还好吗?”“好了,大家都到齐了!别管我们了,好好学习吧!”“别担心,妈妈,我们这里有很多中国同学一起过节,很热闹!”“哦,那很好。你从那里看到的月亮看起来像中国的月亮吗?”“好像有点暗,我家乡的月亮是不是很亮。”...

随着表弟的电话,大家似乎都有了意外的惊喜,心情也变得清晰了许多。虽然我没有和他说话,但我为他感到高兴,知道那里一切都很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接到海外的电话,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吗?大表哥虽然在异国他乡,但大家都联系在一起,不就是一种重逢吗?幸福有时可以很简单...

夜越来越深了。每个人的脸上也都带着淡淡的醉意和困意,而我却没有昏昏欲睡。一个人走进屋子,靠在窗户上,仰望着明亮的夜空。乳白色的月亮是如此明亮,充满神秘感,上面斑驳着一些黑点。这是大表哥写给我们的吗?我睁大眼睛一看,却仿佛看到了“我歌月游,舞影乱”的嫦娥身影,柔和凄凉,仿佛诉说着那么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孤独的身影可以不由感到难过。

渐渐地,我发现月亮周围升起了淡淡的烟雾,像丝带一样缠绕着月亮,笼罩着月亮,渐渐升起……忽然觉得这片漫漫细长的烟云,就像一条长长的电话线,在月圆之夜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海外旅人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祝福将我们与大洋彼岸的大表姐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手牵手,抱成一团,心中的月亮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就是另一种重逢吗?心灵的完整,即使身在异国他乡,只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一颗思念亲人的心,岂不是很美?

月亮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6

天涯共明月,每当望着那轮皎洁的月,故乡的影子也渐近,清晰,占据她的全部视野。

中秋,裹挟着桂花的香气,款款而至。傍晚时分,天色暗了,室内却灯火通明,欢声笑语间充满了团圆的喜庆。

晚饭后,我悠闲地踱到卧室,哥哥弟弟正在热火朝天地打游戏。正欲坐下,姥姥端着一碟子瓜果月饼,推开门,用她极洪亮的嗓门喊了声:“走,拜月去。”

不满与厌恶从心中徒生,仿佛一片挥散不去的阴云。哥哥和弟弟狠狠地丢下手机,从床上蹦下来。嘴里不停念叨着,可也只能乖乖跟到阳台上去。

此时窗外,一片乌云正在啃噬月的一角,圆圆的月豁了一个大口子。姥姥小心地放下瓜果,切碎了她家乡特有的一种月饼。那是一种比普通月饼两倍大的月饼,金黄明亮,香气扑鼻,正如一轮明月。姥姥抬头望月,发现月已被乌云吞食了一半,一丝失望从眼角流淌过去,化作一声叹息从咽喉幽幽散去。

拜月,就是盛上瓜果月饼,静静地望着月。身旁的哥哥弟弟一遍又一遍地看表,我用左脚与右脚打架,只有姥姥,虔诚地望月。忽然,我听见她苍老的声音响起:“还是我们老家的月,又大又圆又亮。”我望向姥姥,她用浑浊的眸子照亮天上因乌云遮掩而暗淡无光的月,干瘪的嘴唇扇动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月亮聊天:“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啊,孩子们还小,每过中秋节,月亮把院子都照得亮堂堂的。拜月的时候,老三最爱乱跑,还偷吃月饼呢。”她又叹了口气,我听见身后哥哥弟弟静了下来。姥姥的眼睛里,分明淌出了一条思念的小溪,流向那明朗的月里。我仿佛也能想象到,在一个宁静的小院子里,一个日夜操劳的女人,带着几个孩子,充满喜悦地望着天边的月。那月很大很圆很亮,用银白色的光,点燃了女人眼睛里的幸福,化成一朵温暖的火焰。现在年华已逝,那干瘪粗糙的双手再也握不住故乡的月光。

我忽然明白,姥姥拜月,只是为了通过这轮月看见自己故乡的影子,渴望再次碰触故乡清甜的月光。故乡的月,已在她心中扎下太深太深的根,留下了没有什么可以比过的明亮月光。

我转过身,开了口:“明年中秋,我们回家过吧。”她看向我,充满惊喜,眸子里映着故乡。

月是故乡明。她望着皎洁的月,极力地追寻故乡,只是渴望回到那片土地上,那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再赏那轮明亮的圆月。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7

好几年,中秋节没有在家乡度过了,记得上一次过中秋的日子也在两、三年前。

那时我上六年级吧,我的爷爷为了我们的回家,将院子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到了晚上全家人,兴冲冲的到院子里,吃晚饭,吃月饼,赏月亮。

“天公不作美”晚上,云密布在天空中,遮挡住了月光,我们只好借着依稀的灯光吃饭,不免有些扫兴。

忽然,身边刮起了风,不一会儿,云居然散了,月亮从里面探了出来,微微的,慢慢的亮了起来,就像是小姑娘从帘幕后面探出了头,可爱极了!

不一会,月亮像一艘小船,慢慢的变成了被咬了一口的月饼,慢慢的,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半圆,很快的变成了一个圆。

不得不说,月亮好看极了,莹白,撒了下来,地上也是莹白的,使小院显得更加静谧。那些花花草草在这月光中,洗去鲜艳,添了朦胧美。月亮,像一个白玉盘,盘旋在空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但我看月亮,它并不是干净的,好像有点黑的东西,像个人,又或像棵树。是我想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的传说故事。

在这深蓝近乎灰黑的无星星的晚上,月亮显得越发白了,我被它深深的迷住了,直勾勾的盯着它,生怕有半点遗漏的痕迹,月亮越升越高。

我看着它,便想起了从前,那是我五、六岁的事情,我和我的表姐,还有许多小伙伴们乘着月光在院子里玩捉迷藏,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跑,一边看月亮,时不时常想,哪一天,可以像嫦娥一样飞上月球,月球里一定有一所美丽的宫殿,还有一颗砍不倒的树。不知那时是谁说过的,秋天中秋节午夜时,趴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把耳朵贴在地上可以听到月亮上的声音。

我和小伙伴们躺在地上看天上,等月亮到中天左右,等着等着,略微有些倦意,我们都耐不住寂寞,想说话,但又害怕打扰了月亮,便静静地躺着。突然发现,快到了中天,我爬了起来,贴在葡萄藤下的地上,小伙伴也蹑手蹑脚地贴着。我好像听到了月亮上的声音,但不知不觉中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到了第二天中午。

突然手中的月饼掉了下来,我被惊醒了。

我吃了晚饭,便走出了院门,沿着乡间的羊肠小道,走着走着,看到了一条河,河不宽,五、六米长,我低着头,看着。

我忽然发现月亮在我的眼前,我不禁蓦然一惊,月亮居然在湖里,很快我反应过来,那只是倒影,但足以以假乱真,水是平静的,月亮是完整的,但总感觉一碰即碎,惹人怜爱。但又光彩照人,让人想膜拜,由衷产生敬畏。

过了午夜,月亮更圆了,这或许就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吧。

我抬起了头,看现在的月亮,虽然不是中秋,但也是“八月十五”,月亮已经圆了,但全然没有了过去的美,皎洁,反而暗淡了下来,月还是故乡明呐。

月是故乡明作文篇8

开头: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秤。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及不上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

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留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

那山不巍峨也可以是绵绵的,水不秀丽也可以是悠悠的啊;校园说不上多么与众不同然而因为自己每一日的轻轻走过而认定了她的美丽;衣服即使并不崭新明艳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感觉得到它独特的温柔与芬芳。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的那份偏执的认知。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秤,早己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咳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呵。

萧乾的好友远居美国,几十年了,却不喜欢美式的生活,仍将院子装点得如在故土,更像孩子一样渴望要一颗家乡的枣核……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正如那异国的月亮,怎么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见出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来;而许多的不完满与平凡,也并非我们看不到,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了它。就如同母亲对并不美丽的女儿;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声音穿过千年的白霜与夜晚,道出了我们最不容辩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笑。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