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安排

外国诗两首读后感(精选4篇)

时间:

第2篇1

4.《外国诗两首》学案

设计:刘杜王军

教师寄语:“谁不说俺家乡好。”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学习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关于写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虔信()镶嵌()深邃()晨曦()沐浴()潺潺()瞰望()黝黑().........2.解释下列词语理智:虔信:神圣:慰藉:深邃:晨曦:沐浴:

二、理解探究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3.“我认识河流”在《黑人淡河流》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4.《黑人淡河流》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释疑

1.在《祖国》中,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2.《黑人谈河流》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

3.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你怎样理解“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比喻:______________。5.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写出下列形近的字读音并组词。凄()()耀()()萋()()曜()()

稻()()畔()()蹈()()判()()滔()()叛()()2.文学常识填空

《祖国》一诗的作者是(国别)诗人(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姓名),被誉为“”。

3.如何理解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明天,天一亮

雨果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我就要动身。我知道你在跻望。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怀着忧心,俯着背,交叉着手,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1.第一节诗中“我知道你在跻望”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我注视着思念踽踽地走”,这一句写得好在哪儿?

3.为什么诗人认为“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4.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来表达他对女儿的深切思念的?试找出诗句加以分析。

4.《外国诗两首》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qián)镶嵌(xiāng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沐浴(mù)潺潺(chán)瞰望(kàn)黝黑(yǒu)2.解释下列词语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神圣:形容极其崇高、庄严慰藉:安慰、欣慰深邃:深远

晨曦:太阳初升时的微光沐浴:洗头和洗身泛指洗澡

二、理解探究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2.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3.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摇篮,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4.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三、合作释疑

1.抒情的主要方式一开头,诗人就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接着诗人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又接着“我爱„„,我爱„„”,诗人反复强调,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因此,直抒胸臆是诗人抒情的主要方式

2.兰斯顿?休斯在《黑人谈河流》这首诗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他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3.河流是祖国历史和文明的象征,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四、课内精读

1.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2.承上启下

3.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4.黑人的历史

5.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强化突出了主题

五、拓展延伸1.B2.C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1.略2.略

3.这首诗,诗人是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着写的,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

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二、1.明明是诗人自己渴望早一点见到女儿墓,却写女儿在翘首待父这种换位的写法表明了诗人爱女儿之深他永远不肯相信女儿已死去,觉得女儿仍在盼望见他,这样写就写活了父女间那份依依深情

2.把内心抽象的思念化作具体可感的行动,这种写法既新奇,又真实,恰切地表达了诗人急于赶路去见女儿的心情

3.在诗人心中,女儿是光明和希望失去女儿,就失去了一切女儿已死,见不到她,诗人便无心去做任何事这还是表达诗人对女儿爱之深,思之切4.第一节用“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表明路途之远,和赶路之急;第二节用“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表达用心之专一;第三节用“不看远帆,不看彩霞”表达诗人之执着这样,那份急切、执着与专一的思念之情就被表达得真挚动人了

第1篇2

4*外国诗两首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学习《祖国》,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祖国》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祖国》的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预习导学新课导入

歌曲《我爱你中国》导入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坞.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作者链接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完成著名长诗《恶魔》。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背景链接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字词积累

虔信qián慰藉jiâ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诗歌,体验情感。请结合诗的内容,用“祖国啊,我爱你那……因

为……”这样的句式说话。

例1: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因为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例2:祖国啊,我爱你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因为从那里飘出的是和美的交响曲,温馨的春之歌。

例3:祖国啊,我爱你那醉酒的农人的笑谈,因为那笑谈里有着多少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和乐啊!

例4:祖国啊,我爱你那农人们伴着口哨的舞蹈,因为那舞姿里有着生活的多姿多彩,伴和着生活的甜美怡人!文本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

1、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交流点拨】: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对俄罗斯山河景物的热爱: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对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作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语言赏析

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意思是说连名利、信仰、宗教都不能动摇我对祖国的爱。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狂热的爱,丧失了理智。拓展延伸

1、联系你的生活实际,用下列句式中任选一个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来表达你对家乡、校园的热爱。

家乡啊,我爱你那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校园啊,我爱你那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2、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

●当堂训练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学习《黑人谈河流》,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情结。

2.理解《黑人谈河流》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

生: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春望》,王昌龄的《出塞》,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光未然的《黄河颂》„„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数不胜数,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吟唱。作者链接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个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他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记者、小说家、剧作家、选集编者、西班牙和法国文学翻译家、抒情诗人和报纸专栏作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早在年轻时他便以诗作闻名。他的诗《黑人谈河流》1921年发表在《危机》上。1926年他的第一卷诗集《困倦的黑人民歌》问世。休斯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最有天赋的诗人之一,从美国黑人的非洲传统中挖掘宝藏。休斯一生共出版九部诗集。他的《我也》最初于1925年发表在《新黑人》中;它是对沃尔特.惠特曼的《我歌唱美国》一诗的呼应,肯定“肤色较黑的兄弟”也唱一首美国之歌而且将在美国占据应有的位置。背景链接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字词积累

镶嵌(xiāng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沐浴(mù)潺潺(chán)瞰望(kàn)黝黑(yǒu)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交流点拨】: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黝黑的河流”指黑人的历史。

2、诗人想通过谈河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历史的寻根。从中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文本探究

1、第一节诗两次提到“我了解河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前者是为了反复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是为了说明黑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2、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

【交流点拨】:这节诗,是对黑人的历史的回顾。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展开对历史的回顾,“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用一幅幅的历史画面,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3、第二节和最后一节诗句子完全相同,它们在整首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二节诗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表明“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由此引出下一节对历史的回顾。最后一节重复第二节,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拓展延伸

1、请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比较这两首外国诗的异同。

【交流点拨】: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入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一通过“河流”

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两首诗一在平实质朴中见真情;一于深邃精练里显自豪。

两首诗一充分展现了俄罗斯山川之美;一尽情吟咏着黑人历史之久。

2、这首诗是作者休斯前往墨西哥的途中所做,前后只用了十到十五分钟时间。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黄河长江滚滚东流倾诉着曾有的辉煌,下面请你也做一下诗人以‘我站在黄河边’为起始句表达一下自己的豪情!”

●当堂训练

第4篇3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外国诗》教案

《诗两首》说课稿

诗两首评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小说读后感

第3篇4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学习本诗: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瞬息:比喻极短的时间。

三、学习本诗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未选择的路》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红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说说“路”象征什么,这首诗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指出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

诗中的“路”象征着人生之路。这首诗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而你所作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你的一生。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课外拓展

俄国诗人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他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有很多藏书,叔父又是名诗人,当时俄国的一些文化名流是他们家的座上客。环境的影响,使普希金少年早慧,七八岁便学着写诗了。12岁时,普希金进入彼得堡的皇村学校,在那里他从进步教师身上接受了不少自由主义思想。1812年的卫国战争对普希金影响很大,他赋诗陈词,流露出一片民族爱国热忱。普希金这时在校内外已小有名气,很受当时俄国著名作家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等人的器重。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这个时期普希金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很活跃。他写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诗篇(《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1820年,普希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叙事诗《鲁斯兰•柳德米拉》,这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含有民主主义精神。

普希金的声望和影响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决定让他到南方去当差,这实际上是一次变相的政治流放。在那里,普希金写了热情浪漫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未完成)、《茨冈》(1824),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的政治情绪。

30年代的普希金,创作精力仍很旺盛,而沙皇政府对他的迫害活动也在加紧进行。当时,一个逃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正在追求普希金的妻子。沙皇政府便散布流言,给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写些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只好与丹特士进行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腹部受了重伤。2月10日,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普希金的遗体被从彼得堡运往他先前流放过的地方米依洛夫斯基村,葬于圣山(今名普希金山)镇教堂墓诗人母亲的墓旁。

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大大发展了它。在俄罗斯文学中,他为现实主义夺得了主导地位,他的作品成了反映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学体裁上(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普希金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