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安排

西江月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

第4篇1

《西江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现在,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

三、知识简介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是配合曲子歌唱的歌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曲子词”“曲词”“乐府”“琴操”。句子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四、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3、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4、“说丰年”的是谁?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

五、问题探究

1、关于“七八个星天外”的不同见解:

有的意见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我认为这样解释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2、关于“明月别枝惊鹊”的不同见解: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

第2篇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知诗人。

1、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我来描述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请听好: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有这么一位词人,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就是——(板书:辛弃疾)(学生补充介绍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同行吧!(板书题目)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二)初读,感受诗情。

1、先听老师把这首词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注意读音和节奏。老师读的怎么样?谁听出这个“见”字老师是怎么读的?(见读xian。这个字还在哪句诗里也这样读?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字在古代有“显现”的意思。)请大家向老师这样要读得字正腔圆读的有节奏。

2、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字正腔圆,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

3、再请一位同学读。(很有节奏)

4、大家想不想也这样读一读?(齐读)

(三)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同桌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4、读了这两句词,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5、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6、师导语:(生闭眼)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7、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四)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指名说诗意。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过渡: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指名感情读,其他同学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6、指名读,比赛读。

7、小结: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一个转一个忽,让我们感受只有路遇过急雨的人才能享有的那份惊喜。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8、体悟作者感情(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阕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阕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五)熟读成诵。

(六)作业

第3篇3

《西江月》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朱友金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1、语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他曾经陶醉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他是谁?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2、小组内朗读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4、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猜猜,他们说什么呢?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再齐读!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

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提出质疑:词人快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放松),生读出放松。(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读出你的兴奋。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8、总结: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奇妙的经历啊!这首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农村生活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关心。自由朗读这首词一遍,能背诵这首词吗?

三、拓展,感悟作者人生

1、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稼轩)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背《清平乐.村居》)

3、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有一首词就表达了他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生齐读这首词。

四、课外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第5篇4

西江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一)语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他曾经陶醉于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他是谁?(二)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三)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四)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读)(五)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六)指名朗读,评价。(七)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阕,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阕,学生读下阕。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1/3(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阕,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2.小组内朗读交流: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4.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来,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猜猜,他们说什么呢?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再齐读!(二)品读下阕。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3.学生交流画面。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5.提出质疑:词人快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惊喜)生读出惊喜。(放松)生读出放松。(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读出你的兴奋。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3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齐读下阕。8.总结: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奇妙的经历啊!这首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农村生活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关心。自由朗读这首词一遍,能背诵这首词吗?三、拓展,感悟作者人生。(一)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稼轩)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二)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背《清平乐·村居》)(三)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有一首词就表达了他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作业布置】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3/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in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描述

教学设计格式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第1篇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看来,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

1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3、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6、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7、男女生比赛读。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在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4、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

3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3、小练笔:根据上阕词,图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写了那些景物?把作者看、听、闻、想到的补充进去,写一段白话文。提示:可抓住“明目”、“清风”、“稻花香”、等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写。

4、生练笔,师巡视。

5、展示,交流,修改。

(七)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收集、吟诵辛弃疾的词。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

惊鹊

乡村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

清风

鸣蝉

蛙声

热爱大自然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说丰年

企盼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