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教学设计(精选6篇)
第3篇1
《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3.假设具体情境,如果那天驻守曹军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个性情莽撞的人,结果会怎样?这一设计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鲁肃,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第1篇2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板题导课
要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谋略中的谋略;要说《三国演义》是部智慧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孔明借箭》,感受诸葛亮的智慧。
板书课题:解说孔明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板书箭字,解说:主要材料是竹子,射向前方的武器。
二:指导学法,初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结合文下面的注释,联系前后文推想大体意思,粗知大意则可,不必死扣每一个字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文言知识的增多,一些意思自然就懂。
下面我们就以课文的前几句话为例子,看看怎样读懂文言文。课文开始就说:却说鲁肃领了周瑜(yú)言语,言语是什么意思呢?有同学说了就是说的话,那放在句子中不通顺啊?再联系看过的影视资料知道,周瑜是鲁肃的上级,那上级说的话就是--命令。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径不太懂先不管,来舟中相探孔明,是怎样孔明呢?有同学说了是探望,我们就暂且理解为探望。但是现在结合课文有个疑问就
又产生了,周瑜这么好?要鲁肃来探望诸葛亮?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读,当读到孔明曰:“公瑾(jǐn)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结合注释我们明白了,不是来探望孔明,而是来试探孔明,来探听消息的。这样我们联系前后文,结合注释,大体就了解了课文的大体意思。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2:交流检查难读的句子。
3:教师检查下列句子的朗读情况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指导学生只有理解古文的意思,才能读好古文的停顿。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4:检查概括文章的大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文内容说具体,说简练。、策略:假如学生说的很详细可根据说的内容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概括出关键词语:妒忌借箭、得箭。再指导简练的概括。假如不会说,可反向引导,再连起来说。
教师小结:遇到写事的文章,可按照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概括。四:细读语言感机智紧扣“算准”读课文
1:当诸葛亮草船借箭,遇到疑惑不解的子敬的时候,说了课文的最长的一段话。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诸葛亮想对子敬说什么啊?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公瑾叫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1)练习读懂短文。
(2)听话要听音,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那何为良将?
(3)读第二句话质疑:难道借箭这件事情只算准有大雾就行吗?细读课文的3---5自然段看看还算准了什么?引导交流,算准了借箭之物;算准了天有大雾;算准了曹操多疑不会出击;算准了顺风顺水曹操追之不及。
(相机板书:知天文识地利懂人心)
再交流过程中指导孩子读好一下两处语言。
A: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读出雾之大)
B: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1)此处是全文唯一一处有提示语的语言。同学们联系前后文想一想诸葛亮笑什么呢?(联系前后文揣摩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领会笑后面的含着的意思)(2)一个笑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写人的文章关键就是感知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一个笑字,读出人物的足智多谋,儒雅倜傥的智者形象)(3)通过读书,读出形象。
2:师生小结三天前诸葛亮都算准了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3:感悟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诸葛亮说的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指导孩子读出神机妙算。(因是古文,学生读的味道不足时可泛读)五:推荐阅读深化人物形象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之《借东风》《孔明巧布八阵图》
当你有兴趣读完《三国演义》诸葛亮给你留下的不仅仅是神机妙算。
第4篇3
孔明借箭的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详细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的孔明借箭的读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篇1:孔明借箭的读后感
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计谋,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肯定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诸葛亮到周瑜阵下助援,周瑜看他有才能,每个战术都比自己强,就十分不服气,想找一时机置他于死地。一次时机来了,他以与曹军水上,交战来陷害诸葛亮,命诸葛亮十天只内造十万只箭,可诸葛亮却说,三天就可以。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他的套,实际上,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作法,背后已计划出一套借箭方案,只等那一天取箭了。
经鲁肃的一手帮助,在第三天早晨,诸葛亮便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预料是那么准确,一步也没错。到了天亮后,雾散了,船也回来了。在周瑜面前,有十万余箭摆在周瑜眼前,周瑜惊讶极了,连连称赞诸葛亮,说自己也比不过他,神机妙算,天下第一!
葛亮确实是天下第一,读后我们都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周瑜是那么心胸狭窄,为了自己聪明,千方百计陷害诸葛亮,但幸亏没被他得逞。诸葛亮的品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学他做事认真认真,多观察思考,有计划谋略,不能马大哈,1不细心!
篇2:孔明借箭的读后感
大家好,今天孔教师给我们讲了《孔明借箭》这一课,我对里面的孔明有很大的感悟。
鲁肃领周瑜的命令前去试探孔明,孔明对他说:“这个计谋只能对付蒋干,时间久了曹操必然觉察。”说完后鲁肃回到周瑜帐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周瑜说:“此人决不可留。”意下就决定把他杀了。
第二天,周瑜让诸葛亮来他的营帐之下,周瑜让他监视十天完成十万只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能完成,那时我真想钻到书里告诉诸葛亮这是个陷阱。
之后诸葛亮叫鲁肃来对他说:“你看你我叫你不要告诉他你偏说,现在好了吧我假如造不出来我就要死了。”鲁肃说:“那我怎么帮你呢?”诸葛说:“你给我备好20条船每船30个士兵和千余数稻草就行了。”
最后一天深夜,孔明和鲁肃一起朝曹操大本营出发。长索连船、擂鼓呐喊······据说在真正的三国演义里鲁肃还被他的稻草救了一命呢!
最后孔明终于在手册的时间内“造”好了10万之箭。我也要学习孔明敢去曹营借箭的勇气和聪明才智还有那周瑜提出让他十日完成的任务,他竟然只要三日那过人的信心才行呀!
第5篇4
孔明借箭课文翻译
再说鲁肃听了周瑜的话,就来到船上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把他接到船上,面对面坐着。鲁肃说:“这些日子一直在处理军务,没有时间听你的教导。”诸葛亮说:“(没什么)就是我也没来得及向周瑜贺喜。”鲁肃问:“什么喜事?”诸葛亮说:“周瑜让你来文我知不知道(周瑜利用蒋干送了一封假的书信,让多疑的曹操把蔡瑁、张允杀了,让江南没有了可以训练水师的将军),就是这件喜事。”鲁肃大惊失色,问道:“你怎么知道的?”诸葛亮说:“这条离间计只能用来骗蒋干,曹操虽然一时之间被骗了,但是肯定马上就会醒悟过来,只不过是(面子上过不去)不肯说自己错了罢了。现在蔡瑁、张允两个人死了,江东水师也就不用担忧了。(这件事)怎么不值得贺喜!我听说曹操让毛芥,于禁(他们也是曹操的手下,不过是陆地上的将军,不会训练水师)当水军都督,到了这两个人的手里,他们训练出来的水军肯定送死。”鲁肃听了,无话可说,随便闲聊了几句,就向诸葛亮告辞回去。诸葛亮再三叮嘱:“希望你在周瑜的面前不要说我事先就知道这件事,怕他心里嫉妒,又要找我麻烦来害我。”鲁肃答应了。(鲁肃)回去之后,见到周瑜,就把刚才的事都告诉他(周瑜)了。周瑜大吃一惊,说道:“这个人绝对不能让他活着,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杀了他。”鲁肃劝说道:“如果杀了诸葛亮,会被曹操嘲笑。”周瑜说:“我自然会找借口杀了他,让他死了也没办法怨恨我。”鲁肃问道:“找什么借口杀了他?”周瑜说:“你不用问,明天就知道了。”
第二天,周瑜把属下都召集到大帐里面,叫人请诸葛亮来一起讨论军情。诸葛亮高兴地来了。坐下后,周瑜向诸葛亮问道:“过几天就要和曹军打仗了,在水上打仗,最好该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江面上,最先考虑用弓箭。”周瑜说:“你和我想的一样。但是现在军队里面最缺弓箭,能不能麻烦你监督,制造十万枝弓箭,用这些来作为打仗的工具。这是大家的事,希望你不要推脱。”诸葛亮说:“你拜托我的事,我当然要去做。能不能问一下,这十万枝弓箭什么时候要用?”周瑜问:“十天之内,你能不能完成?”诸葛亮说:“曹操的军队过几天就到了,如果再等十天,恐怕要耽误大事。”周瑜问:“你预料要几天可以完成?”诸葛亮说:“只需要三天,就可以缴纳十万枝弓箭。”周瑜说:“军队里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戏弄你,1我愿意写军令状。三天完不成,自己愿意接受严重的处罚。”周瑜非常高兴,叫军政司当着大家的面为诸葛亮写下了责任状。又准备了酒宴款待诸葛亮,说:“等军队的事完了,自然会准备报酬。”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明天开始制造,到第三天,你可以派五百个小兵到江边搬弓箭。”喝了几杯酒,诸葛亮就告辞走了。鲁肃向周瑜询问:“这个人是不是在说假话?”周瑜说道:“他自己找死,不是我逼的,现在他当着大家的面写了责任状,他就算长了两只翅膀,也飞不了了。我只需要吩咐工匠等人,故意拖延他的时间,所有制造弓箭该用的东西,都不给他准备齐全。这样,他肯定会耽误时间。那个时候我再给他定下罪名,他还有什么借口好说?你现在去他那里打听一下情报,就回来告诉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看他三日后怎么向我交代!”
再说鲁肃私自调拨快船二十只、每只船坐兵卒三十多人以,船上盖布幔、绑到草等物全都备齐。等候孔明调用。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鲁肃问:“公找我来有什么事?”孔明说:“特定请您来一同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你去了就知道。”诸葛亮于是命令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这时的夜晚,大雾漫天,长江的江面雾气更浓,对面都看不到。孔明催促船只快速前进,果然是个大雾天气。
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
2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说:“要是曹操带所有的兵出来应战,我们怎么办啊?”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再说曹操的营寨里,毛玠、于禁俩人听到擂鼓呐喊声慌忙去报告曹操有敌人入侵。曹操听后马上下命令说:“重雾迷江,敌军忽然来到,一定有埋伏,我们不要轻易出战。可以调拨水军及弓弩手放乱箭射他们。”又派人到旱寨叫张辽、徐晃各自带弓弩手三千人,火速赶到江边援助射箭。等候下号令。毛玠、于禁担心南岸周瑜的军队侵入水寨,已派弓弩手在寨前放箭:一会儿,旱寨里的弓弩手也赶到了,大约共一万多人,都一齐同水军射箭:发射的箭如下雨。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向东尾朝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孔明下令收船赶快回去。二十只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他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顺水急流,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不上了。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孔明的船队返营后,对鲁肃说:“每只船上插的箭大约有五六千支,不用花费士兵半点力气,就得箭10余万枝。明天就拿来与曹军交战,真是不好意思!”鲁肃说:“先生您真是神人啊!怎么知道今天有这么大的雾?”诸葛亮回答鲁肃说:“作为将领要是不懂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善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那就是个庸才呀。我在3天之前已料定今天必有大雾可以利用。所以敢立下三天完成造箭的期限。周瑜要我十天完成造箭任务,暗中阻止工人和造箭的材料,不给我备齐,想加害我罪名,这分明要杀我。------我的性命可谓性命关天,周瑜怎么能害我啊!”鲁肃听后好佩服诸葛亮。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孔明吩咐士兵上传搬箭,总共有十万多支箭搬入军营帐篷中作为交纳的任务。鲁肃进了军营见了周瑜,详细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吃惊了,长叹一声,说:“孔明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啊!”
第2篇5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8课【教材分析】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册后半学段,学生已经开始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已经能把握文章内容。但这篇文章的年代与当代距离较远,文章中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因此,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曹操人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教学重难点】读通课文,分析、归纳,能说出孔明的神机妙算所在。【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诗人所写的其它诗歌,了解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明借箭》,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请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板书:孔明借箭)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
1.谁来说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师点拨)2.师总结: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使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自叹不如”的什么?在文章的哪里?(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精读讲析
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2.你觉得在“借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品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读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找到的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1.指名反馈:请你
⑴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盛,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①“雾”大到什么程度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抓关键词体会)(“大雾漫天”、“对面不相见”)那你能不能把这种体会放进去再来读。
读得真好,老师也忍不住来读一读。孩子们,很多感受是说不出来的,但是通过我们的朗读,我们都能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②那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你从哪儿体会到不是凑巧的?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哪些语句足以证明诸葛亮算准了此时有大雾?还从哪里看出来了第三天有大雾?(“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四更时分是现在的半夜两点,能于三天前精确到半夜凌晨有大雾,怪不得周瑜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足见孔明对自己的自信,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沉着肯定、你来试一试,)读出了孔明的自信。
⑵谁再来说一说你找到的体现孔明“神机妙算”的句子。请你来说。袄,孔明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他在船只的安排上。“遂命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为什么“用长索相连”?(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船头一开始是什么方向?谁找到了,请你。
(“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擂”在书写的时候,注意是左右结构,左边窄,右边宽,书写的时候注意。你找的很细心,老师还要表扬你,因为你读对了一个字。“擂”,孩子们,敲击、打的时候读“”,请你再读一下。很好。)
①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②出示长江水流图,结合图示讲解。(长江水自西向东流,孔明结束后想利用东流的水让船只快速离开。于是开始的时候头西尾东,为了离开时头东尾西。)“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这样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利于顺水返回。)袄,聪明的孔明借了长江的水,怪不得周瑜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孔明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哪里?请你
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对比读,分角色读,个别读)①诸葛亮在“笑”谁?(一笑鲁肃,笑他忠厚老实。看看鲁肃是怎样的人?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回报周瑜,果然不提借船之事。”可见鲁肃是忠厚老实之人。
二笑周瑜,自己自信的笑。周瑜是怎样的人,同样默读第2自然段,并画出旁批。周瑜心胸狭窄,孔明豁达。
三笑曹操,对他轻蔑一笑。)
②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呢?③他料到了曹操会这样做吗?曹操是怎样做的?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不仅身边的人心他可以了如指掌,就连对手曹操的心理他都可以猜对。
2.教师导读: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集体反馈。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板书,上知天文)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下知地理)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了解人心。)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请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安排巧妙)
活动4【练习】总结全文
学完本课,你有何感受呢?谈谈你的收获。袄,你想自己也要多多储备知识,长大了也和孔明一样神机妙算!恩恩,你现在已经是个小孔明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成功是给那些平时做好了准备的人的,所以,同学们,抓紧时间为你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吧!相信你可以的!
活动5【作业】拓展延伸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篇目还有很多。请大家课后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28孔明借箭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
神机妙算识人心巧安排
第6篇6
用奇谋孔明借箭
九台区师范附属小学朱晓东
一、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奇谋孔明借箭,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用奇谋孔明借箭
师:上节课我们对文中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一起来回顾一下。
课件出示:文中的四个人物生:齐读
师:这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明的神机妙算更令人叹服。(板书:神机妙算)课件出示:周瑜的话生:读出叹服的语气
过渡:“神”和“妙”意思相近,是高明、巧妙的意思;“机”和“算”意思相近,是指计谋。“神机妙算”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准了什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把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二、与孔明对话“知天”的智慧
师:咱们现在交流一下,孔明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
1、通天文
句子1: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师: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的?
生:从以自算定看出孔明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看出他神机妙算。
板书(通天文)
生:从前三日看出,前两天他一定是观察天气变化,通过分析才算出第三天有大雾。看出他计划周密。也看出他遇事沉着冷静,充满自信。师:在这里,除了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外,还品出了什么?
生:明知周瑜想害他,为了不破坏孙刘联合抗曹的大计。敢于接受任务,一方面看出孔明过人的胆识,也看出他宽广的胸怀,顾全大局。句子2:
生: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排比句)
生:这句话看出孔明是是个博学多才的人。
生:这句话的本意想告诉鲁肃自己是奇才,但没直接说,看出孔明很谦虚。师:孔明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算到了这场漫天的大雾,他可真是“神”了谁来做孔明,来读读这句话?生:练读这句话。
师:从孔明的语言,我们品悟到他的神机妙算和顾全大局——此时对周瑜的长叹又有新的认识了吧,来读读这句话。
(通天文)回归中心句:孔明博学多才,顾全大局。面对德才兼备的孔明,周瑜心生嫉妒,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与孔明对话“知人”的智慧
2、识人心
师:看来孔明算出了天气,还算出了什么呢?谁接着来汇报
句子3:课件出示
生: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等雾散便回去。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样理解的?
生:“必只顾”写出了孔明沉着镇定,胸有成竹。师:你这是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谁来接着交流生:联系上文,面对曹军,鲁肃是惊惶失措,而孔明是谈笑风生。看出孔明的胸有成竹。
师:这里写鲁肃的惊慌,是为了表现孔明的神机妙算,这种写法叫反衬其实文中其他几个人物也是为反衬孔明的。(板书:反衬)读书不但要知道写什么,也要知道怎么写的。来接着交流。
生:孔明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看出孔明的真神机妙算。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那句话是反映孔明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这种写法叫——
生:前后照应(板书:照应)
师:本文写孔明曰的地方有四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孔明笑曰,你们研究研究,孔明在笑谁?
师:联系鲁肃穆的吃惊感悟其“笑”
1笑鲁肃: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友善的笑、宽厚的笑来,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师:我来配合你:“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学生读这句话)
师:安慰别人得像位长者才行,我做诸葛亮,谁来做鲁肃,让我来来安慰安慰你?。(师生配读)你还怕不?老师强调了哪些词?对,这样才能给鲁肃一颗定心丸吃。
师:谁再来试试。注意,此时我鲁肃是提心吊胆呀?(学读这句)
过渡: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感悟其“笑”
2笑曹操: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在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笑他不敢出来迎战。)
(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吕伯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师:说明孔明对曹操了如指掌。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
过渡:联系回去交箭给周瑜感悟其“笑”
3笑周瑜: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
师: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谁来读一读。(读)
师:诸葛亮对于曹操的性格、鲁肃的为人、周瑜的用心都是了如指掌呀。看出他不仅通天文更知人心呐。(板书:知人心)
师:这一笑,笑出了孔明的自信,笑出了孔明的大度,笑出了孔明神机妙算。让我再来读读周瑜的长叹,看你又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识人心)回归中心句:虽然知人知面难知心,但是做孔明到了。面对诸葛亮的奇谋周瑜心服口服,他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四、与孔明对话“知地”的智慧
3、识地利
师:品读语言见证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还有哪些行为也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神机妙算呢?(板书:语言、行动)
句子4:课件出示
生: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生1:把船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生2: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师:有理有据呀。还有哪些地方?
句子5:课件出示
生: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生:上文是船只头西尾东,现在是头东尾西,让船两面受箭,一方面是受箭更多,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让船平稳。
生:头东尾本。这样做方便自己回来,曹操知道上当追也来及了。
生:从逼近一词能看出,孔明停船位置准确,大雾中能准确把船停在箭能射到的地方。
生:船停远了,箭射不到,船停太近,怕曹操识破计谋,出兵迎战。看出孔明早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看出他的神机妙算。
师:孔明不但通天文,更识地利地,真是将才呀!(板书:识地利)
(晓地利)回归中心句:孔明不但通天文,而且识地利,以他的博学多才,让周瑜折服。所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五、总结全文,读中悟写。
师:无论是孔明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生: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鲜明性格,也能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形象。师: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面还有很多精彩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空城计、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等等。
六、作业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孔明、周瑜、曹操、鲁肃,罗贯中还刻画了很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想了解更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吗?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读完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七、板书设计
通天文语言周—阴险狡诈照应用奇谋孔明借箭知人心行动神机妙算鲁—忠实守信反衬
识地利心理曹—谨慎多疑详略
孔明借箭读后感
《龙宫借宝》教学设计
孔明锁教学工作总结
借生日教学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共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