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读后感(精选8篇)
第8篇1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09年度诗人:朵渔
http://book.sina.com.cn2010年04月09日13:38南方都市报
朵渔,2000年与友人发起“下半身”诗歌运动。
【授奖辞】
朵渔称自己的写作是对羞耻感的某种回应,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切责问。他坚守自由、真实的言说伦理,凝视个体内部的黑暗,尊敬个体与现实、历史之间的精神对决,并试图由此重建诗歌的悲剧意识和现代汉语的尊严。在一个崇尚轻浅、速度的时代,朵渔的写作是向下的,有重量的。他发表于二○○九年度《朵渔的诗》(组诗)、《高启武传》(长诗)等作品,叙事简洁,情感隐忍,在庄重的战斗性背后,不乏将心比心的同情和超然。他把个人际遇与历史命运相缝合,深感真相的隐匿才是更内在的现世危机,而个人常被生活大潮卷着走的无力感,又说出现代人在存在论意义上的根本困境。正是在这种沉痛、矛盾和紧张感中,朵渔以他纯熟的诗艺,描述出了感官解放之后灵魂粗砺的面影和良知残存的意义。
【获奖演说】
在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另一个让人悲伤的消息也几乎同时传来——著名诗人张枣在德国图宾根去世了,年仅48岁。而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里,诗人梁健和邵春光也相继离世,同样都是英年早逝。在这样一个属于文学的春天里,我必须低下头来,向这些早逝的诗歌精灵们追思,哀悼。
相对于每天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死亡和灾难,诗人的去世并无特别之处。这并非一个杀死诗人的时代,诗人的逝去似乎也并不比其他行业的人民更加频繁。但是,在这个时代,诗人是“罕见的,稀有的”(孟浪语)。因其罕见和稀有,而显得珍贵、突兀和惊世骇俗。所以,诗人的去世总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就像我们耳听一个个濒临灭绝的物种永远消失一样,诗人的去世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面对上帝缺席、诸神逃遁、神性之光黯然熄灭的世界黑夜的时代,荷尔德林发出这旷野的呼告,“有时这天才走向黑暗,沉入他心的苦井中。但最主要的是,他的启示之星奇异地闪光。”我希望所有早逝的诗人们,都能变作那启示之星,既照亮我们时代的贫乏之现状,也为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点亮心灯。
我这次获奖的诗歌,有一首长诗叫《高启武传》。这首诗我大概酝酿了三年之久,而完成它却只用了两个小时。我爷爷是一个老农民,生活在共和国的最底层,做了一辈子饲养员。他过的日子就像他饲养的那些牲口,只要能填饱肚皮,然后就是干活不止。吃的是草,流的是汗。从来没想过能够改变这种命运,也从来没抱过什么希望。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端上一个公家的饭碗。我后来的确端上了这样一个铁饭碗,但最终我还是亲手把它砸了。我不是讨厌碗里的饭,但我讨厌盛饭的碗。
这几乎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命运,它奠定了我写作的伦理和情感的基础。无论我从家乡离开多久、出走多远,我总能感到在我的身后,有一道无形的深渊。我接受的其实是中国乡村最普通的学校教育,而且还成了不幸中的幸运儿。我不仅闯过了高考的窄门,并且由此改变了生命的轨迹。而我的大部分儿时的伙伴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被一道道门所阻隔,绝大部分倒在小学毕业线上,一小部分熬到了中学,如此一层层筛选,我成了唯一的漏网之鱼。如今,大部分光荣的毕业生们仍处在社会的底层,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重复着他们父辈的命运。我时常设想:假如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那么我现在在干什么?这一设想实在太残酷了。如果没考上大学,我大概也不可能走出那片土地,不可能读书、写作,不可能完成自我的启蒙和自救;我也许会走出村庄,进入都市,像大部分打工者一样,处在挣扎的境地,从一道深渊跌入另一道深渊„„
今天我站在这里,我觉得我是在替我儿时的伙伴们在说话。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无法自主发声的大多数,他们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我永远也无法摆脱与身后那道深渊的紧张关系。我时常慨叹,由于出生地的贫乏,加上自我的愚钝,我的自我觉醒真是太迟缓了。我没有很多同龄人那种吃过见过的经历,没有很多人的机敏、聪慧和轻松感。但我依然要感谢命运,从一开始就给我套上了一副沉重的轭,这使我不至于过分的轻浮和飘飘然。
有人说,写作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生存问题,它只是被暂时转化为美学问题罢了。这种说法实在太过简单,有一副犬儒的油腔滑调。诗人之所以是“罕见的、稀有的”,是因为他往往与其时代相对峙,他代表了一种自由、梦想、飞翔的价值观念,代表了人类存在的诸般可能性。当人心陷溺于物质的重负无法自拔时,只有诗人才会冒着喝西北风的危险而选择自由与理想;当时代陷入疯狂与贫困、神性之光黯然熄灭时,一个诗人不会选择逃避,不会见骨头就抢,见砖头就跑。他会将写作作为志业,有一副“持志如心痛”的心力,“确乎其不可拔”。(《易·乾》)这就是面向时代的写作。而对现实的美学转化则要轻松许多,无非是言不由衷,言不及物,在字词之间做一些躲闪腾挪的功夫。在虚实之间,仿佛有一种可感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在,事实上什么也没有。这只是一种屏蔽机制,当罪责、负疚等等一切不利于自己的阴暗面到来时,这套屏蔽机制会自动开启,变成一种保身之道,一条逃遁之途,一种幻觉操作。在这种“审美大于伦理”的逻辑之下,原本属于自省的向度往往被外化为一种审美的直觉,如此一来,无论生逢如何乱世,身负多少爱恨情仇,均可凭一念之转,即当下启悟、当下解脱,人间诸般悲凉,写来皆可云淡风清,文意沁凉。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诗歌观念在流行,有复古,有高蹈,有及物,有隐逸„„我尊重同行们的各种创造。但我觉得,只要在这个时代还有那么多苦难和不公,还有那么多深渊和陷溺„„那么,诗人的任何轻浮的言说、犬儒式的逃避、花前月下的浅唱低吟,就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
最后,要再次感谢南方都市报,感谢各位评委,谢谢你们的厚爱。我还要向那些同获提名的诗人同行们致意。诗歌从来都不是一项胜利者的事业,我能站在这里,也许仅仅是因为我的幸运。我会努力。
朵渔:个人情感与千秋风云结合http://book.sina.com.cn2010年04月09日13:38南方都市报
【专访】
老老实实,不要输掉一颗心,这是为诗人的本分
个人情感与千秋风云结合南方都市报:这次获奖的诗歌中,《高启武传》是很受关注的一首诗。它非常新颖地尝试了以诗的形式写史,为什么这样写?
朵渔:我就是想尝试一下,能否将历史容纳进诗歌里,以史入诗。我是痛感当代诗歌太无力了,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哼哼唧唧的小诗与之完全不搭调。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一种对史和诗的信仰,我就想从历史中寻找一些坚实的东西来,《高启武传》就是这种实验品。这首诗我大概酝酿了两三年,主要是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形式。我觉得每一首诗都应该有它不同的形式,就像每个美女都有她不同的身段。当代诗歌这双小脚实在太秀气了,稍有越轨就是冒犯。诗人必须抛弃那双自恋的鞋子,给诗以自由的成长空间。但是自由也有其限度,比如,诗最终还是一种“心灵的虚构”,而史是实的,如何化实为虚,虚实转寰,最需要功夫。我为此考虑了很久,并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将个人情感与千秋风云结合得如此完美,太史公堪称大诗人。情感的出口一旦清晰,完成它只需要两个小时。
为什么要写我爷爷?我想我不可能脱离开自身经验去写史,我必须从自我的经验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入口。我的出生地和童年经验奠定了我的情感基础,以及写作伦理。我出生在山东农村,是共和国的最底层,当地的生存状况、儒教传统、人伦情怀,对我的塑造是决定性的。同时,我爷爷本身就是一部当代史:1949年前他是最穷苦的孩子,1949年后他是最底层的农民;曾经翻身做过主人,随后又被历史所裹挟,做了一辈子饲养员。这样一个经历了底层生活的小人物,其一生渗透了共和国的全部历史。有人关注过这些人的命运吗?他是一个政权的悲惨倒影,一种历史的小隐喻,他早已死去,我如果不为他立传,他这一生就彻底默默无闻了。他没有好好活过,我把他从墓中唤醒,希望他能再活一次。
南方都市报:有论者认为“耻辱感”是你写作的动力之一。这种耻辱究竟是什么?你的对手是什么?
朵渔:“耻感”是儒家文化的传统,就像基督世界的“罪感”。孔子讲:“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那意思是,做人要懂得礼义廉耻,要有羞耻之心,要对自己有一个不妥协的标准,如此方可为士。孟子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话说得非常狠。为什么要强调“知耻”?因为“知耻”才能有个底线,如果你连羞耻都不在乎的话,那你作起恶来就轻而易举了。《中庸》还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耻方能改过,这就近乎勇了,百毒不侵。“知耻”是修身之道,首先是针对自己的,因此最大的对手就是你自己。有时这耻感也来自外界,比如人权不彰,普世价值屡受侵犯,一个现代为士者就必须“行己有耻”“不辱使命”。
南方都市报:你这些年辞职回家,埋头作诗,处境应该很不容易?一个诗人,仅仅靠写诗能养活自己吗?
朵渔:也没有那么严重,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我调适的过程。当你发现自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的时候,你与时代、体制之间的紧张关系就确立了。这种紧张关系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会自行断裂,因此选择回家是一个主动选择。“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这意思。我把自己的饭碗打破之后,谋生总是个问题,但养活自己总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你还要承担起对其他人的义务,这时常让我颇感内疚。其实生活并不需要很多物质的东西,你努力去追求物质,必然会失去些别的。鱼与熊掌的事情,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我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的焦虑感在慢慢消失。我觉得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能够按自己的选择去做就更幸福。写诗当然养不活自己,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上帝会赐给诗人一个饭碗。有不少诗人因生活的压力暂时放弃了写作,想先发财再写诗,内心其实很纠结。你写作的热情也许能够重燃,但你最美妙的那几年光阴、创造力最旺盛的那段时光却永远失去了。很多时候,选择其实并不难,无非是取与舍。
南方都市报:独坐书斋,不参与现实生活,是否会缺乏现实感?
朵渔:古人动不动就隐居,现在哪那么容易将自己隐藏起来?一张小官吏的脸上都写满了现实,你出去打趟酱油都可能遭遇不测。我天天在窗户里面读书,窗外每天都在发生事故。我心知肚明。我的意思是,“现实感”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态度。我从来不担心经验的匮乏,我只担心自己走着走着就萎了。
南方都市报:这次获奖的诗歌中,也有两首诗是写到朋友的。在《复脸》和《感怀》中,你都写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离散“我们在哪个岔路上匆匆别过”、“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朵渔:人总是离不开朋友的,隐居很深的人也会为朋友留一道入山的小径。我的很多诗属于赠答之类的,或有一个很明确的书写对象。《复脸》、《感怀》也是有感而发。很多当年一起写诗的朋友,开始有一种青梅竹马的感觉,对诗歌都是半斤八两的狂热。但在最初的游戏结束之后,大家突然间四散了,选择了不同的路向。我的很多朋友都非常有才华,无论是写诗、拍电影还是做生意,都能做得很出色。我还留在这条路上,是因为我觉得我这个人很笨,做不了其他的东西。我对诗看得很大,很清楚自己的才能,也有一种对自我的期许。但是,期许往往都是空自许,谁知道呢。
解放个人,必须先解放身体
南方都市报:你是“下半身诗歌”的发起人之一。但你的诗却和人们印象中的“下半身诗歌”不搭界,你如何看自己与这个流派的关系?
朵渔:2000年提出“下半身诗歌”这一概念时,我并不认为“下半身”仅仅就是一个“性”的概念。如果下半身就是指性的话,我的确是“最不下半身”的。在我的诗歌写作中,对性涉及不是很多,也不是很直接,这是我的风格。但并非说我没有下半身的立场。在我这里,它更包含有一种自我解放的意义。我们这个国家,很久以来已经没有身体了,或身体被层层包裹,变成了无性的、体制化的、统一的、僵尸化的了。要解放个人,必须先解放身体。这也是我参与“下半身”诗歌运动的初衷,它一开始就带有解放的、对抗的、冒犯的含义。“下半身”现在影响比较大,有人觉得很下作无聊,但你会发现它既有一种破坏性,同时也具有建构力。它在破坏、冒犯、顶撞、反抗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自由、活泼、欢快、湿润的个人空间。它破坏的是小家碧玉般的小脚诗,冒犯的是虚伪的、中产的、平庸的道德,它顶撞权威,反抗束缚,探索“人性的、更人性的”自由边界。
南方都市报:这些年你编《诗歌现场》,对诗歌与现实间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
朵渔:我和朋友们编《诗歌现场》,最初的用心,就是看到诸多同代人在燃烧了自己的青春激情之后,已渐渐陷溺于世道人心,烂在时代的泥泞里,“求仁得仁,求道得道”,讨生活养家糊口去了。我们想重新寻找,重新发出兄弟般的呼唤,希望昔日的伙伴能够互相听到,共同创造一个自由、灿烂的诗歌场域。这当然是有些理想主义的一厢情愿。诗人都是很有个性的动物,你这么高蹈,他以为你在装。现在,轻飘飘的事物满天飞,沾点“个性”的东西就是牛逼,而庄重、严肃的东西总是最容易引起质疑。这都是很无所谓的事情。我从最笨拙的地方入手,一首诗的“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切己及物”被我看做最基本的诗歌伦理。你当然可以在诗里玩很好的花活儿,但我最终还要看你这首诗里到底有没有一颗怦怦跳动的心,有没有人的体温。一味的冷酷、炫技,强调“诗是一门语言艺术”,其实相声也号称是一门“语言艺术”,而且还讲究说学逗唱„„北岛老师去年在获得中坤诗歌奖时,有感于“词与物的分离”,曾大发感慨:“诗歌与世界无关,与人类的苦难经验无关,因而失去命名的功能及精神向度。”这确是很可怕的。诗人一旦失去了言说现实的能力,他被现实所抛弃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在我们的诗学道统里,往往不归李,便归杜。杜诗被称为“诗史”,是为“诗与现实”的最伟大的撑腰者。熊十力有一个说法:“工部才逊太白远甚,而后世宗杜不宗太白者,杜公一段真精诚千万不可磨耳。”也就是说,杜胜在有“心”,本真本诚,方与大才李白打个平手。你那点小才哪能跟李白比?老老实实,不要输掉一颗心,我觉得这是为诗人的本分。
南方都市报:所以有论者认为,你不仅是诗人,而且过于强烈的道德感让你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特点。你怎么看这种说法?你愿意自己是诗人,还是知识分子?你对诗人的“思想性”好像很看重?
朵渔:我乐于承认自己是个“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与“民间”最为对立的那几年,有人问我属于哪一派,我说我是“民间知识分子写作”。其实我离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还很远,比如我的行动力就很差。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诗人不应成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对现代汉语诗人的身份危机做一番自我辩驳———对诗人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现代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合法性问题进一步追问:你在现代社会中到底是一个什么身份?你说你在创造,那么你到底创造了些什么?你有没有自知之明?人只有认清他自己所处的真实境况,他的状况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状况”。辨清自我的实存与时代的精神状况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的世界才会逐渐清晰起来。很多人说诗人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哎哟,你能走在这个时代中间就不错了。我们很多诗人很有才华,文本做得也漂亮,但往往写到中年就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写不下去,我觉得还是自我启蒙、自我完善的持续性不够,在文化视野、精神底蕴上输了。年轻时当然可以逞一技之快,但你不可能永远年轻。说“诗人永远都年轻”,很扯淡。诗人也是人。
南方都市报:你曾说要“以一种有节制的绝望和充分的耐力与时代对峙,并从最基本的人性中寻找拯救心灵的力量”。而今天,人们对文学的作用并不抱那么大的希望。尤其诗歌失去了它的多数读者。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朵渔:我承认这个现实,诗人的确失去了他的大多数读者。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诗歌教育问题、文化转型问题、资讯变革问题等等。但我也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只要你写得足够好,你就会拥有自己的读者。失去读者,诗人自身是有责任的。你写得轻飘飘的,不痛不痒的,打情骂俏的,没人围观是很正常的。还有一些形式上的实验,据说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那点小热闹是不可能有什么影响力的。有人说被冷落是先锋诗歌的宿命,这话在理。但集体被冷落就不正常了。你想想,集体先锋那是个什么阵势?我依然对文学抱有理想,我依然认为诗歌会是一种拯救心灵的力量。
做诗人本身是幸福的事
南方都市报:那你觉得这个时代对于诗歌是一个好的时代还是不好的时代?
朵渔:其实对诗歌而言,每个时代都是好时代。做诗人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情,他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可以选择最自由的言说。比如当下,我就觉得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当我确立了与时代的紧张关系,仿佛为自己套上了一副轭,每向前一步都有一种痛苦的重负。你说是好还是不好?诗人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可以在痛苦中炼就黄金。有一次我跟几位西方诗人讲述我的遭遇,他们听后兴奋异常,说,我们一起去战斗吧。他们大概是太安逸了,没有了对手和愤怒,这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南方都市报:你的诗歌风格似乎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朵渔:说实话我很羡慕那些早熟的才子,但我本人却是一个成熟很慢的诗人,很愚笨。这也使我偏信,诗人应该有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他不应该一下子就熟透了。早熟往往意味着早夭。一个诗人如果一开始就确立了自己的口气、风格,往往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难再往前走了。我自己的诗歌风格往往两三年就有一个变化。如果没有变化我会恐慌,觉得自己难以为继。其实很多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自我怀疑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带来改变。一成不变地写十年,在我看来就是件恐怖的事情。
南方都市报:作为70后诗人中的一员,你怎么看待70后的诗歌?
朵渔:70后本身就很分裂,风格、路径、精神追求多元。一个感觉是,70后稍显犹疑,他们既没有老第三代们的快活与灿烂,也没有80后的自然与放松。这代人走走停停,聚聚散散,耽误了太多功夫。一竿子插到底的人物太少了。一以贯之,确乎其不可拔,如此才会有大诗人。这可能也是70后经典化迟缓的自身原因。另外一个感受就是,现在很多诗和人,其实就是无“心”,写出来的东西或冷或怪,或炫或恶,逞一点小才。整体而言,这是普遍晚熟的一代,浪费了多年光阴,专心致志者、特立独行者还是少了。
南方都市报:你现在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一般情况下,灵感从何而来?
朵渔: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大部分时间阅读,发呆,然后写作。从2005年开始,我有意识地把西方的哲学补了一下,这两年在看中国古典的东西,我觉得这一课早晚都要补上。我的写作习惯一般是这样:每天在发呆时,忽然想到什么,就把它记下来,一段话或一个词。积累了一段时间,就有了写作的感觉,然后将精神调整到最好,将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很多诗通常是在一种“失神”的状态下完成的,写完放在抽屉里,隔几天再拿出来看。这样子每个月能写几首小诗,一年大概能留下三四十首。这种状态我已经很满意了,仿佛一首诗就是一坨金子。
南方都市报:你说写得如何自己也不知道,那么诗的好坏到底要靠谁来评判呢?
朵渔:诗最终还是要交由读者评判。从诗人的角度而言,自己是第一个评判者,但会有偏差,比如喜新厌旧、自我怀疑。批评家往往限于风格、意义上的评论,对一首诗的生成秘密并不精通,因此很难给诗人一个心心相印的评价。同行之间的批评,则往往不知道对方说的到底是真话,还是溢美之词。因此,我很感谢那些多年来对我的诗歌不吝批评的朋友。
渔童读后感
退渔承诺书
渔药店承诺书
渔童赵丽宏读后感(共5篇)
授人与渔精选
第5篇2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江上渔者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上渔者读后感(一)
《江上渔者》是宋朝的范仲淹所写。范仲淹小时候是穷人家出生,日子过得很苦,就是做了官也很节俭。诗的主要意思是江上有许多人走着,他们也许只爱吃鲈鱼那鲜嫩美味的肉,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这鲈鱼是渔民们架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它表达范仲淹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表达了渔民捕鱼很辛苦,我们应该珍惜食物才是。我认为这首诗跟唐朝的李绅写的《悯农》里所表达的意思一样。我真喜欢这首诗!江上渔者读后感(二)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里。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的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心。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第二句写岸上人们喜欢吃鲈鱼,解释“往来人”的原因是捕捉鲈鱼。后二句写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看到的事情,写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渔船,写出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道鲜美,捕捉它却十分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民疾苦生活的同情。这首诗有着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和对渔民们艰苦生活的感慨。是啊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多么艰辛哪!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应该好好珍惜呀,难道不是么?可是,现在的人们却没有珍惜这个世界,反而大肆地破坏它,真是可悲啊!
我们应该去建设这个世界而不是不珍惜它,更不应该去破坏它,我们小学生虽说不能做什么大的贡献,但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捡捡垃圾;收集废电池;种一棵小树,等等等等,我们一定还有许多小事可以做,不是吗?所以我们要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从身边做起,要从小事做起。为了未来,奋斗吧!江上渔者读后感(三)
我静静地读着《江上渔者》,知道了江边有很多人,来来往往,但他们只知道喜欢鲈鱼的鲜美,他们不知道渔民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的。我们现在为渔民们做了很多事情,台风来了我们告诉了他们,让他们快速来到安全的港口避风躲避灾难,我想好好学习,将来把好方法告诉渔民,让他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捕鱼。我们每当吃鱼的时候,就要想起渔民,心里暗暗地感谢他们。,希望能帮助您!
第7篇3
《渔王的儿子》读后感
今天,我在学校里读了《渔王的儿子》这篇文章。我被路人的一番话所感动了。
《渔王的儿子》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渔王手把手地交给三个儿子捕鱼的经验和技术。可是孩子们的鱼技却很平庸,渔王很不理解。一个路人告诉了他答案:因为“你从不让他们亲自体验成功或失败,他们捕鱼技术怎能提高?”
渔王犯了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只传授给三个儿子技术,而不传授教训。可想而知,渔王在成为渔王之前,一定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教训,因而渔王的捕鱼技术才会一点点提高。但是,他的儿子们却没有经验教训,所以鱼技一般。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经历失败,哪会有成功?每一次失败,都只是暂时的失败,都是为日后的成功铺上了坚固的基石。渔王应该让儿子们独自去捕几次鱼,反复进行实际操作,吸取经验教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捕鱼技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学会一门技术,只有亲自动手操作,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本领,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为没有亲身经历教训,就像没有经验一样,不能使人成大器。一个人要想成材,必须自身经历一次次的教训,一次次的挫败,一次次的挑战,才能有一次次的经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收获。实践出真知。一个人只有多看、多问、多想,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才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观察力、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迈出勇敢的第一步,不要怕失败,要努力追求成功,努力上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吸取“渔王”的教训,要勇于创新,勇于发现,勇于实践。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做,自己从失败中去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本领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再想一想我平时的做法,我感到了一些惭愧。有时,在学习中,我不太爱自己思考和探索,总是喜欢依赖老师和父母。平时,我们得到了爸爸妈妈无尽的呵护,却失去了一些自理能力。以后,我要改掉这个“毛病”,自己要多思考,多探索,哪怕暂时失败了,也不可怕,因为我又多了一些经验。从今以后,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去进行人生的各种尝试和实验。
第2篇4
《渔童》读后感
《渔童》张士杰写流传于渔民间的民间传说,以下就是小编分享《渔童》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渔童读后感一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少年宫影院,观赏一部儿童话剧。
第一次看儿童话剧,我感到很新鲜,舞台的布景、灯光都很漂亮,演员都来自青岛话剧院的,该说正题了,这个故事主要描写了,一对夫妻,欠了一个地主银子,刁财主限他三天内达到一百条金鲤鱼,老渔翁意外的打到了一些金豆子,老渔翁拿着金豆子去见地主可地主出了歪主意,串通县长、洋牧师,并逼迫老渔翁说出金豆子的来历。然后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感受最大,原是天上神仙。()他带着两位鲤鱼仙子拯救了这对夫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像小渔童那样善良的人。
渔童读后感二
书,是让我们知晓过去,通向未来的船,让我们在历史的海洋中自由来去。书,是我梦想的翅膀!我牢牢地抓住梦想的翅膀,我忘不了那双梦的“翅膀”——《渔童》。
书中以男孩童大路的视角,展现了我们未经历的历史,那段复杂又动荡的日子——文化大革命。小说中,渔童历经劫难,却让韩家和童家意外结成了友谊。在杂乱的时代,文化和感情更显得格外珍贵。
我喜欢书中的童大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虽然也会犯错误,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救了渔童,胡仲年一次一次的压力,胡生宝一次一次的邀请,他不动摇。外面乱,他唯醒。书,他的朋友。
我喜欢韩先生,虽然他一度失去生的希望,但他那句话烙印在我心中:“烧书的事,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秦始皇焚书坑儒多厉害,烧了多少书,但是他割不断中国的历史,也无法把中国的精神烧毁。中国的文字活着,再烧也烧不断,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在写这样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读书识理。烧书,烧不断中国的文脉。”让娉婷、大路、小路、娟娟受益匪浅,引领她们走上了文化之路。
我喜欢《渔童》,人间的美好真情,栩栩如生,那么真实,令人惊叹!凸显出了文化之韵,人情之美,也从侧面感受到“文革”的利弊。
文化,人类之文明!
文化,国家之灵魂!
我爱《渔童》,爱中华之文化。
渔童读后感三
假期里,我读了《渔童》这本书。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作者没有讲故事刻画的过于消极黑暗,反倒努力张扬着黑暗中的光明与失望中的希望,通过一个个故事让读者既对文革期间被损坏的文物与文化感到深深的惋惜,又为历史存照,给予我们许多真诚和勇气。
韩先生是个在海外留过学的学者,家中收藏了许多历朝历代珍贵的文物。这天,红卫兵来到韩先生家里,气势凶猛的他们喊着口号,把韩先生家的书全部扔在地上用火焚烧,将所有的瓷器文物一一打碎,让韩先生带上一顶纸糊的高帽子,寂静的深夜里,熊熊的火焰燃烧着,映出喊着口号的人群,又映出韩夫人脸上的泪水,与火堆中那些珍贵的文物。
最令我感动的是,备受屈辱的韩先生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坚信“我家的书是被他们烧了,可是他们烧不完天下的书,更烧不灭书里的精神!”是呀,就算红卫兵烧完了天下的书,可他们烧不完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更烧不完书带给我们的智慧与力量,因为这些,都永远的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它在我们心中埋下了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就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书里的人们还如此渴望得到文化,拼命的保护文化,我们在如此幸福的社会环境下,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让我们努力学习,振兴发扬中国的文化!
渔童读后感四
最近,我学习了《渔童》这篇文章,这是让我非常有感悟的书籍。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渔翁,每天辛勤打鱼,日子十分贫苦。在一年夏天,老渔翁从河里打上了一个白玉鱼盆,上面绘制着美丽的图案,在拿回家之后,在晚上竟发生了奇特的事件。但后来被一个洋毛子知道,想把它据为己有,洋毛子找到县官帮忙,老渔翁不但不给,盛怒之下还将鱼盆摔个粉碎,渔童便从盆中跳了出来,立刻变得又高又大,他惩罚了洋毛子和县官之后,搀扶着老渔翁走了,但谁也不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读了《渔童》的故事,我懂得了:坏人代表着邪恶,好人代表着善良。邪恶最后战胜不了善良,邪恶永远都会输。我们不能像洋牧师一样抢好人的东西,要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渔童读后感五
是我们中国的民间故事,讲述了清朝末年老渔翁和小渔童惩治县官和羊毛子的事情。
那个时候,朝廷腐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很苦。在河北有个老渔翁,有一天他从河里打上来一个鱼盆。每到夜间,鱼盆上的图画就会活动起来,上面有个小渔童手拿鱼竿唱歌又钓鱼。这给贫苦的老渔翁带来了一些生活乐趣。渔童读后感。一个羊毛子和县官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企图霸占这个宝盆。幸亏有小渔童在,他跳出来杀死了羊毛子和县官,和老渔翁不知去了哪里。
我真为小鱼童的勇敢行为叫好。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人忍气吞声,帝国主义才那们嚣张,才会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小渔童那样勇敢,帝国主义一定不敢侵略中国。
所以不管是在今后的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习小渔童的勇敢精神,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最终达到胜利。
第4篇5
渔王的儿子读后感
今天,我在家里里读了《渔王的儿子》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很深。
《渔王的儿子》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渔王手把手地交给三个儿子捕鱼的经验和技术。可是孩子们的鱼技却很平庸,渔王很不理解一个路人告诉了他答案。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渔王的鱼技很好,那是因为,渔王经历了多次教训,总结出了经验。他的儿子们却因为渔王,从未失败过。所以鱼技一般。所以,“经验+教训+才能=成功”这三种东西,缺一不可。
我们都应该记住:“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鱼王的儿子传授捕鱼的技术和做法让我们想到的是关于“扶”与"放“的爱的智慧,是经验教训对人成长同样中要的道理,同样,想学好任何一件都要有经验和才能。
第1篇6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渔童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渔童读后感(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渔童》这篇文章,我读了之后,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很多的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渔翁,每天辛勤打鱼,日子十分贫苦。在一年夏天,老渔翁从河里打上了一个白玉鱼盆,上面绘制着美丽的图案,在拿回家之后,在晚上竟发生了奇特的事件。但后来被一个洋毛子知道,想把它据为己有,洋毛子找到县官帮忙,老渔翁不但不给,盛怒之下还将鱼盆摔个粉碎,渔童便从盆中跳了出来,立刻变得又高又大,他惩罚了洋毛子和县官之后,搀扶着老渔翁走了,但谁也不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当我看完之后,十分痛恨文章中的那个洋毛子和县官,洋毛子贪心不足蛇吞象,结果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县官为了保平安,为了一己私利,竟将中国的宝贝拱手相让;而那渔童和老渔翁是值得赞扬的,他们为了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就不要拿;如果助纣为虐,终究没有好的下场。
渔童读后感(二)
《渔童》是我们中国的民间故事,讲述了清朝末年老渔翁和小渔童惩治县官和羊毛子的事情。
那个时候,朝廷腐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河北有个老渔翁,有一天他从河里打上来一个鱼盆。每到夜间,鱼盆上的图画就会活动起来,上面有个小渔童手拿鱼竿唱歌又钓鱼。这给贫苦的老渔翁带来了一些生活乐趣。一个羊毛子和县官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企图霸占这个宝盆。幸亏有小渔童在,他跳出来杀死了羊毛子和县官,和老渔翁不知去了哪里。
我真为小鱼童的勇敢行为叫好。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人忍气吞声,帝国主义才那们嚣张,才会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小渔童那样勇敢,帝国主义一定不敢侵略中国。
所以不管是在今后的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习小渔童的勇敢精神,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最终达到胜利。
渔童读后感(三)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少年宫影院,观赏一部儿童话剧《渔童》。
第一次看儿童话剧,我感到很新鲜,舞台的布景、灯光都很漂亮,演员都来自青岛话剧院的,该说正题了,这个故事主要描写了,一对夫妻,欠了一个地主银子,刁财主限他三天内达到一百条金鲤鱼,老渔翁意外的打到了一些金豆子,老渔翁拿着金豆子去见地主可地主出了歪主意,串通县长、洋牧师,并逼迫老渔翁说出金豆子的来历。然后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感受最大,原是天上神仙。他带着两位鲤鱼仙子拯救了这对夫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像小渔童那样善良的人。
渔童读后感(四)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我读了渔童这篇故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渔翁,每天辛勤打鱼,日子十分贫苦。在一年夏天,老渔翁从河里打上了一个白玉鱼盆,上面绘制着美丽的图案,还有画了个渔童!在拿回家之后,在晚上竟发生了奇特的事件:一个渔童钓了一只小金鱼,小金鱼溅出的水变成了金豆豆!老渔翁用这些金豆豆修船,买渔网……有一次,老渔翁来街上买东西,一个洋毛子问他哪来的金豆豆,老渔翁一五一十的说啦出来,洋毛子听了,想把它据为己有,他找到县官帮忙,老渔翁不但不给,盛怒之下还将鱼盆摔个粉碎,渔童便从盆中跳了出来,立刻变得又高又大,他惩罚了洋毛子和县官之后,跳回了碎了的盆里,盆子还原了!
我很讨厌洋毛子和那两个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不能说是自己的!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希望能帮助您!
第3篇7
渔童读后感(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渔童》这篇文章,我读了之后,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很多的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渔翁,每天辛勤打鱼,日子十分贫苦。在一年夏天,老渔翁从河里打上了一个白玉鱼盆,上面绘制着美丽的图案,在拿回家之后,在晚上竟发生了奇特的事件。但后来被一个洋毛子知道,想把它据为己有,洋毛子找到县官帮忙,老渔翁不但不给,盛怒之下还将鱼盆摔个粉碎,渔童便从盆中跳了出来,立刻变得又高又大,他惩罚了洋毛子和县官之后,搀扶着老渔翁走了,但谁也不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当我看完之后,十分痛恨文章中的那个洋毛子和县官,洋毛子贪心不足蛇吞象,结果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县官为了保平安,为了一己私利,竟将中国的宝贝拱手相让;而那渔童和老渔翁是值得赞扬的,他们为了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就不要拿;如果助纣为虐,终究没有好的下场。
第6篇8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渔王的儿子读后感
导读:本文是关于渔王的儿子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渔王的儿子读后感
今天,我在家里里读了《渔王的儿子》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很深。
《渔王的儿子》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渔王手把手地交给三个儿子捕鱼的经验和技术。可是孩子们的鱼技却很平庸,渔王很不理解一个路人告诉了他答案。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渔王的鱼技很好,那是因为,渔王经历了多次教训,总结出了经验。他的儿子们却因为渔王,从未失败过。所以鱼技一般。所以,“经验+教训+才能=成功”这三种东西,缺一不可。
我们都应该记住:“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鱼王的儿子传授捕鱼的技术和做法让我们想到的是关于“扶”与"放“的爱的智慧,是经验教训对人成长同样中要的道理,同样,想学好任何一件都要有经验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