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读后感(精选4篇)
第2篇1
对观看电影《杨善洲》的心得体会
最近在集团的倡导下,通过观看电影《杨善洲》让我颇有感触。说实话我是含泪看完整个影片的,在这个拜金的社会当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难能可贵,甚至说是不近“人情”。做好事做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杨善洲同志,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正确的审视自己,抛弃不良的工作作风,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善洲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词。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是他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对党的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退休后放弃舒适的晚年生活,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当荒山变成林海后,又无偿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移交给当地政府。
纵观杨善洲同志的一生,感触最深的是: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一心为民、扎根于民的公仆情怀,有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有大公无私、谈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这一切都是这位老共产党员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退休前,他废寝忘食,忘我工作;退休后,他志在千里,植树造林,把“我要回家乡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这句话讲的铿锵有力,开始了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征程。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努力奋斗,不断磨练自己意志。
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杨善洲同志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甘愿放弃退休后的优越待遇,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山区的发展和山区人民生活的改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持了共产党员本色。我们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忠诚于党的事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
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牢记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来说,首先要具有的基本素质就是公仆情怀。杨善洲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他光明磊落,心里装满党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却折射出万丈光芒。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在工作中认认真真的为群众服好务。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
影片最后,当杨善洲同志病危住院期间,乡亲们来看望他时,有一位老乡给杨书记送礼——一担大亮山清水,当老乡用碗盛满一碗水,由乡亲们互相传递,但是,电影里这碗水始终也没有传到杨善洲同志的手里„..此时的我已经泪流满面了。在部分党员干部沉溺在腐败、享乐被人民唾弃时,杨善洲同志你却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应有的本色。我们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缅怀先进人物,做个对社会对企业有用的人!
第1篇2
论善及其现代解读
——《国学名著导读》论文
摘要“可欲之谓善”,善是以“仁义礼智”四德所表征的“人性”,即“可欲”的内容;国学文本中对为善之道的论述劝人向善,以至善为最终追求;性善论在当今社会有了更新的解读,在道德方面,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易造成片面价值观的形成,在法治方面,性善论易于造成政治监督机制的缺失,且不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善为善之道现代解读道德法治
一.何谓“善”——儒学中的“可欲之谓善”《孟子·尽心下》中提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而深入研究“可欲”一词,发现其并非解释为人的各种功利性“欲求”,观其在宋儒张的《癸巳孟子说》卷七中被论述为:“可欲者,动之端也。盖人具天地之性,仁义礼智之所存,其发见,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所谓可欲也。以其渊源纯粹,故谓之善。”我们可知,“可欲”即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四端”所表征的“仁义礼智”,所指即“人性”。孟轲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善是本心,“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即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仁”作为古代主流文化中至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以仁为首的“仁义礼智”是人唯一直接“可欲”的内容,成为中华古代人文的主流价值方向。
孟子继而将“可欲”谓为“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四者皆为“善端”,认为人与禽兽的主要区别是对善永恒的追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性善论将向善之心理解为本能的“良知”、“良能”,言之:“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为孔子“为仁”找到了人性基础,确立了孔子开辟的方向的形上学基础。
儒家善将“善”与天道本性相结合,以仁礼释善,而此后,宋明理学家以天道阴阳为善,明清启蒙思想家将善解释为“中”,着重人欲,虽然对善的解释存在差异,但终究以人我和谐作为目标与追求。
二.国学文本中的为善之道1.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至善”?即至高的善,是明明德和亲民的两种功业的完美结合。
何谓“止”?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中提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大意是有了前进的目标,就可以心定修身,学得圣人之道。
2.“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北大校训“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兼天下之德也。”以水喻善,“天下莫柔弱于水”,但其泽被万物且不争名利,“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厚实广博,容载万物。
这里的“善”与“德”同义,是道家中“道”的具体评价,也属于儒家中“可欲”的范畴,北京大学以此作为校训,必定也是希望其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品性,如水之淡然,如地之宽厚。
3.行善、劝善
荀子的《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小的善行便拥有良好的德行,最终具备圣人之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东岳大帝宝训》)也都希望能劝人积善。古代哲学中也认为“善养浩然之气”,对善的漫长追求也是修身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亦即“闻道”。修身以齐家,尔后治国平天下,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言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崇其政治理想——实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论述。
三.“善”的现代解读与追问
1.“善”的思想运用于当代道德研究而产生的问题。第一、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方面,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会让人走入误区,过度自信,对自己错误定位,不注重后天修身的过程,以致误入歧途。孟子提倡的善的论述,在性善和善的养成方式上都是臻于完美的,但同时,他所思考的不仅仅有自我修养,还有道德推行,外界的传统政治等诸多阻力也不利于道德的推行,不能过于理想化的理解性善。另一方面,有些学者也认为,儒家以伦理观念非“劝善”,而“诱善”,在民众内心形成一套伦理标准,在此标准下,人们不断实践伦理,以此作为自己的向善。但现实中,这种拘束式的文化影响了个性的塑造,而重复了共性,被家族人格吸附,造成人格的非独立性。第二、片面化的善恶观点
现实社会中,有“善”必有相对的“恶”,如何辨别善恶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曾经出现的以“喜乐”为评判的标准明显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有人将善至恶划分为六个层次:无私利他(最高的善)、为己利他(基本的善)、单纯利己(最低的善)、纯粹害己(最低的恶)、损人利己(基本的恶)、纯粹害他(至恶)。在人们普遍的认知里:舍己利人是“善”,善有明显的利他性。无机心的“乐善好施”但如果对象不对,也会助长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这样究竟是纯善还是无意的恶?利他并非义务,尽了非义务也并不是都成就了善行。同时,舍己与牺牲本身不是善的,只是在利他的大前提下才是善的,舍己利他只是对利他主义的一种夸大。所以,将善恶纯粹视为客观品质的观点是简单、片面、形而上的。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公意为善,是架构在社会体制、道德、法律、大众认同上的价值观。
2.性善论对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一、性善论与社会监督机制的缺失
儒家的观点表达了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态度,相信人都是可以为善的。但某些情况下,这些观念对人性的态度过于乐观,吧社会主要调控机制视作仁心自觉与道德自律,忽视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所以需要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以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古代文化中人性善占据主流地位,以致中国社会长期具有德治、人治主义,缺乏社会防恶的社会监督机制。脱离制度力量与法律约束,“善性”导致民众对权力制约的“惰性”,易发生诸如官员腐败、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问题,可见,对于人性善的盲目乐观是不可取的。第二、法治和德治的选择性问题。
先秦法家强调法治的权威地位。商鞅主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依法治国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儒家推崇“仁政”,构建了“善”的价值体系,将到个观念归于“善”的统治,“为政以德”,“德主刑辅”,虽然孟子也提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但仍旧突出表现道德越位成为法学领域主人,侵犯了法律的个性。以德治国并不是对法治的否定,在当今社会,应该提倡德与法治相结合,强调在加强法治的前提下实行德治。道德的本质是劝善,优秀的法律惩恶扬善,依靠法律打击罪恶能强化公民正确的道德评断,提高扬善自觉。失去德治,完全诉诸法律,绝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样,只依赖道德评判,将政治完全建立在对人性善的假设与期待上,也不可能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道德起预防作用,法律做约束,德治法治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治国方法。
第4篇3
《善的果实》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善的果实》这篇,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善”字的含义。
故事中,三个贫穷的兄弟以继承一棵梨树为生。一个衣衫简陋的乞丐向三兄弟各讨了一个梨子,并分别赐给了老大一个果园、老二一群绵羊和山羊、给老三一个善良的姑娘做他的妻子。一年后,乞丐又像上次一样,亲自拜访三个兄弟,又问他们要几颗葡萄。没想到,老大和老二都是忘恩负义之人,不但没有热情地招待乞丐,反而气势汹汹的将乞丐赶走了。乞丐很生气,收回了曾赐给老大的果园和老二的绵羊和山羊。但唯独老三对乞丐很热心,把好吃的提供给了饥饿的乞丐,乞丐很感动,有赐给了老三一袋子的金币。
故事中的老大老二和老三,老大老二薄情寡义,横眉冷对,老三知恩图报,最后尝到了甜美的果实。而老大和老大因自私,亲手毁了自己的一切,落了个两手空空。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三因善良赢得了乞丐的赞赏。
所以,善良是人心中至高无上,也是最纯洁的化身,是人类最崇高的美德,你对别人施以援助之手,别人也会在你善良的基础上,播下善良的种子,让你品尝善的果实。
论学读后感
杨善读后感
论教养读后感
正义论读后感
《正义论》读后感
第3篇4
电信1103班陈奕戈
农民书记杨善洲6月3号下午,学院党总支组织我们党支部成员集体观看了电影《杨善洲》,杨善洲同志身上让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杨善洲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持深入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一名真真正正的共产党员。记得开场的一个场景是他为一位村民帮忙抬水的场面,从他跟村民的聊天气氛和内容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与群众之间无间的距离,心与心真诚的交流,那是跟亲人朋友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作为一名地委书记,他能坚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们真正缺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尽己所能地为他们谋福利,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书记。
依稀记得电影中有这样几个片段:杨善洲在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常拄着棍子,提着一个小黑包,行走在田间。当时正在推广一种“双龙出海”的水稻插秧法,他来到一个村里,见大家对这种插秧法并不接受,自己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起示范。还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临作物绝收的困境,杨善洲带领干部挖水井。但很快困难随之而来:经费不够!他果断召集现场的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举手表决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挪作打井费,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他担任地、县领导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矢
志不移地坚定信念。杨善洲入党多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因为他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杨善洲为镜子,找差距、增动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杨善洲的精神,没有任何渲染,是一个朴素的情怀,是发自内心的人生追求,与当今社会腐败干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那些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现象的丑化。我们要以杨善洲精神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观看完这部关于杨善洲同志的电影后,留给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杨善洲同志坚持自己的原则永不动摇的决心,那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他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他不为妻子转城镇户口,不让女儿进城工作,并且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工资都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去。林场见效后,还将自己亲手建设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没有一种以大局、以国家、以人民为重的思想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领导干部所缺失的,杨善洲同志以他的一言一行激励并鞭策着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该以什么为重,我们又将怎么做,相信我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各自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