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安排

月光曲课后反思(精选15篇)

时间:

篇1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的旋律。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高低范读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篇2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上午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把皮鞋匠的联想想象成了三幅画,即:月亮升起,洒满银光;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云涌。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从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化。但是对“乐曲的变化正是来自音乐家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感觉。我有点着急。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给学生安排的读书时间还不充分,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要想真正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应该引导学生着眼于全文来读,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语文课,我把这个问题专题来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体会到了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即: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轻松悠闲,此时心情是“平静”的;当听到茅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有感于兄妹来的善良、纯洁、善解人意、互相体贴,更出于盲姑娘对音乐的奢望,此时贝多芬平静的心情变成得非常感动,走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当一曲弹完,贝多芬看到了一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的盲姑娘,他认为他找到了知音,感情变得更加激动,创作激情顿时而生)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

只是,老师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问题设计还应该更加精炼,课堂上仍有点着急,缺乏等待意识。要改!

篇3

今天,我执教的是《月光曲》的第二课时。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穷兄妹想象到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用多种方法让同学们反复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已经变得更加优美,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弄清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体会文章描写的意境,学习联想的描写方法。在今天的随文练笔中,我安排的是让同学们听一首名为《天空之城》的钢琴曲,让同学们听着动听的旋律写出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在集体备课时,我曾和其他老师讨论过这个题目的设定,因为这个宽泛的命题也许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在上课时,我给学生设定了几句开头,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分享作品时,个别同学写的不错,有的能就某一处景色进行细致的联想,有的能由联想景物引出自己的感情,但大部分同学的写作达不到理想水平,还需在以后的课程中加强对于写作的训练。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在许多场合听过不同的教师上过这一课,自己也曾多次教过这篇课文,每一次听别人上这一课,或者自己研读教材,走进教室,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课文虽是一个“传说”,但真切地记叙了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文字清新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进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读者为之感动。

本学期,再教《月光曲》,课文虽然熟得都能背下来,但细读文本我还是被这美丽的故事深深打动:贝多芬是个享誉乐坛的大音乐家,更是个极具爱心的凡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谱出这般美妙的曲子,才能在耳朵失聪之后还坚持创作,痴迷事业。现在选编在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主题单元,以前选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不同年段,不同主题,文本承载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各有侧重,细心研读课标和教材后,我大胆的采用了薛法根组块教学的方法,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自能学会字词,试着按照老师提供的词语理清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贝多芬走进茅屋,弹奏乐曲,创作出传世之作《月光曲》?让孩子在反复品读,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补白贝多芬”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感悟血浓于水的兄妹情,伟人情系劳苦大众的崇高情怀”明了打动贝多芬的是人情美,是穷兄妹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继而聆听音乐,品读联想,感悟旋律的舒缓和激昂,学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播放《寂静的山林》让孩子在聆听中书面表达。教学任务的完成用了两个课时,孩子们的情绪高昂,精彩表达让我也为之感染。回顾本课,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

一、组块教学,由词及句,由认到读,由整体到部分,由品读到感悟,层层递进,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放手孩子的学习行为,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设计了学习闯关单,对小组长的学习活动组织进行了事先的培训,课堂中以开展组间的评比为主要活动组织方式,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习闯关单,连续过关。第一关:字词识记关。出示本课识记字词和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让小组长领认字词,朗读解释,规范书写字词。小组长俨然小老师,要求严格,组织到位,孩子学习劲头十足,全情投入,书写姿势标准,格外认真,短时间完成了字词的识记。接下来对第一关的学习成果检测,关注到了全体,定位到了学生二次的易错点,孩子比的精神十足。第二关“初读感悟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孩子们认真的大声读书,讨论着“谁弹琴给谁听?为什么弹琴?利用老师提供的几个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任务。在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中,老师穿插指导了概括主要内容可以以回答”谁干了什么就怎么了?“的问题的学习方法。第三关:文本感悟关。孩子们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显现穷兄妹俩对音乐和生活热爱的句子的过程中,进行着自己与文本与穷兄妹的心灵对话,感悟着贝多芬的精神高度。展示汇报中不同形式的朗读和指导,将兄妹俩的对话绘声绘色的予以现象,兄妹俩的互爱互谅的兄妹情怀,生活清苦却追求高雅呼之欲出,解决了抓重点句感悟文本思想的问题,也明了了贝多芬进茅屋弹琴的原因。在这闯三关中,老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让位课堂于孩子,孩子学习兴味盎然。

二、语文课的语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一关的学习成果反馈中,教师设计了四项活动:开火车读词,易错词领读与强调,多音字发现和笔记,疑难字“幽”的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把基础夯实落实在课堂中,训练的意识逐步增强。在初读感悟中为学生提供词语,给予方法指导,学习概括主要内容;在感悟兄妹俩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时不同方式的朗读指导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在听音乐描写音乐带给自己联想的片段训练中,学生听说读写得到有机结合。将学语文就是学习说话和写作落到了实处。文本的语用功能发挥较好。

尊重学生、相信并放手依靠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方式,利用组块教学的思想,立足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学科定位,让学生一课一得,精心教学设计,精致课堂教学,就能实现一课一得,孩子语文能力的稳步提升。欣喜之余,也为课堂中学生呈现出的问题而担忧:

1.三年的海量阅读、大量识字、经典诵记,解决了学生提前自主阅读的难题,也为学生埋下了读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形近字识记不清,错别字满篇的诟病。“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面”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而且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懂的词语很少有人主动利用工具书予以解决,只是依靠猜测的办法,一晃而过。原本以为这是我班孩子的问题,后来听了几个班的课,才发现语文课堂孩子的反应相当,追根溯源,我们在追求提前踏上阅读快车道,强调多认少写中忽视了必要的强化训练,为了班级统一进度的读书活动,忽视了慢孩子也得自觉利用工具书查找阅读中难字的能力培训,为了多认忽视了必要的书写,造成书写速度慢和书写质量低的问题。看来每一项改革都应该在增量的同时立足提质,眼下,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明白课文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较之往届,小组长的组织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课前学科组长培训,一周学科组长工作经验交流,组长工作情况评比都得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只要有了得力的助手,小班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在大班额的背景下实现。

3.送给一进步的孩子一颗葡萄,孩子一小点一小点的品尝,还有意在班级同学面前显摆,那表情和动作分明写着:看吧,老师喜欢的人是我!我也是好孩子,不要瞧不起我呀!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给他一个优,一个150分与你没有任何损失,与她却是天壤之别的加速器。

4.今天的配套练习较往日做的最好,耕耘和收获总是相辅相成的,广泛的向大师借智,与时俱进的为师,才能获得应有的尊严和自信。

家长开放日,开放了课堂,也开放着我们的认知!

篇5

今天,终于完成了为时大半个月的公开课教学,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找准学段教学目标

我浏览了人教版语文六上八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发现第一单元和第八单元两个单元都以学习联想作为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想一册书中两个单元出现了这一个学习任务,联想这一种写作方式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点。同时,既然第一单元已经让学生学习过联想,那么这一单元的联想教学应该有更深的突破,所以确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感受联想,他能够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学习皮鞋匠联想的片段。

2.通过比较,认识纯联想。

3.听音乐,学写纯联想。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段联想表达的旋律,同时也能听着音乐写下自己的想象,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以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

本堂课,我时刻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所有板书上的内容也以学生的话语和感想为主。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智慧的碰撞,而不是老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然而,语文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上,朗读方面的提高还不够明显,让学生读出月光曲旋律变化时,未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另外,在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点上,可能这堂课更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堂的人文性稍微有点欠缺。

语文教学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希望未来的日子常教常新,能带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篇6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资料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比较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十分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到达情感上的升华。

此外,课前我还从网上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透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案反思

篇7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内容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此外,课前我还从网上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篇8

经典课文《月光曲》课后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课文,文质兼美,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大凡艺术创作又是离不开一个情字的。而只要抓住贝多芬的内心情感起伏线就可以抓住这个情字。本节课我的的教学设计也主要是围绕一个情字,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抓住主线教学,体现以情为本。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都紧紧抓住了情感主线。

2、关注以学定教,体现以生为本: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而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不着痕迹地把学生的问题引向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的研读。

3、重视学科融合,体现以读为本:

在对重点段第9自然段的研读中,我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形象、旋律来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齐读、品读、想象读等)、多个层次的读书实践中,体悟语言,引发情感,产生共鸣,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4、力求读写结合,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教师让学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自己喜欢的其他曲子,边听边展开想象,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力求读写结合,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篇9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课文吧。一拿到这样的课文,我就急于上网,想去看看对这篇课文的不同设计。一搜索,名师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别吸引我的是将军晶全国阅读课的教案和视频。于是,静下来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开始的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喜欢;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结尾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里有股莫名的冲动: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将军晶的教学设计,我正沉醉其中,又开始犹豫了:三个都这样上呢?放弃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风冷雨中冒出的花儿需要勇气,同样跳出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勇气。华灯初上,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学设计了。初次朗读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绪乱成一团,直接跳到这里,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读和理解吗?心中顿时没有了底气,而且这类课文也不是我上课的风格,所以越感心虚。但越读后面的月光曲画面,越觉得非上它不可。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是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但一切都可以在这一段层层品读进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确定了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开始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谈:哪些语言文字让你读出了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但课堂的变化总是无法预设的:

一、读词理解,插曲遗憾

在读词理解的时候,有个学生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水的。”当时,我的心里猛地一怔:幽静、恬静、清静,怎么可能是描写水的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吗?”这时,我多么想听到异类的声音:“老师,我不同意,他们都是描写静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学都同意,而且不少学生都一个劲儿的点头。如果是平时的上课,我一定会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中理解它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我犹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时间不够,但就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下去,以词解词,很难体会。因为我的顾虑,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让学生从字的意思上找区别。虽然后来学生都理解了,但这种以说来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表面的理解现象。

二、画面理解,散乱不集中

在品读月光曲画面美的时候,因为自己心中对三幅画面的句子,要抓住哪个重点词来进行品读,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点儿给学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学生在月光除洒画面品读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一个洒字,因为洒满了银光。”其实洒是一种大面积的播撒,银光是一种颜色。完全可以结合“霎时间”来体会时间短暂,但一瞬间海面由黑暗变成了银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间发生了变化。应该引导让学生结合“霎时间”来体会那种神奇的美丽,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句子中的情感。

篇10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理介绍或教学片断摘录:

这堂课,我重点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方面,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会到这首传世佳作所表现的意境,我想文章里情感的体会应该通过朗读来领会,所以前半节课我重点放在了第9自然段的朗读感悟上;第二方面,追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实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外部的环境──那清幽的月光,而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则是兄妹俩的感情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还有虽然穷困却支持妹妹去爱音乐的哥哥……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给了贝多芬太多太多的感动,于是,贝多芬用自己的曲子记录了这一场相遇。读懂了这两方面,自然也深入地了解了贝多芬。这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

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在这节课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也不少:时间的把握应适当调整,朗读指导目的不够明确;温柔有余,而激情不足,致使自己班原本活跃的学生今天上课时出现“冷场”的次数较多,而且往往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抛出去,却应者寥寥──课后我问过学生,上课时为什么不敢发言,不敢读课文,基本上的学生都是说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听课,害怕自己讲错──我猜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锻炼;自己班电脑的破损更是火上浇油──原本放在另一台电脑上的课件无法使用,重新做的课件又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虽然对整个课堂没有大的影响,可是自己的心里却是有点底气不足了。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一直以此自勉。

篇11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既是一篇优美的语言作品,又是一则生动的故事,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办法,先给学生一个整体上的感性认识。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反读,探究读,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重视学生对一些优美词句的积累,如清幽的月光,微弱的烛光等。

当然这堂课也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课上学生发言的面不够广,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二是学生的一些见解仍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如何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仍是我以后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篇12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让学生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篇13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默听远教资源上的《月光曲》享受乐曲的优美与跌宕。

这节课我尽力做到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第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这节课使我清楚地感觉到,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清楚地理解老师要他们做什么的用意,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平时的课堂上受到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在这节课上读不好,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没有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所以通过这节课,我更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不要再抱怨学生不会这不会那,先想想老师你教给了他们什么样的学习能力?

篇14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篇15

关于课文月光曲的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体会、想像、说写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最后归纳成三个问题:

1、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

2、《月光曲》究竟是首怎样的曲子?

3、他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于是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忙和随意性。

同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有兴趣自已去解决,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学生质疑、自读、自悟,从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