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教师工作总结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4篇)

时间: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

最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初读《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它的博大精深、言简意赅,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内容。在这里,我简单谈谈心得。

孔子将毕业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的太多,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老师的言行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1、读《论语》,我们要学习“学而不厌”

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作为一个好学的人,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走到哪学到哪,并且“不耻下问”,所以我们也不能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向前人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2、读《论语》,我们要学习“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教师,要爱护学生,应有一颗宽容公正的爱心,理解尊重学生。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他的“有教无类”,也令人感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

3、读《论语》,我们要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应少疾言厉语,尽量宽容,应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给学生留下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师生增多一份默契,也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尊重之情。

4、读《论语》,我们要谨言慎行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凡事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务实肯干而不夸夸其谈。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更应该谨言慎行,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5、读《论语》,我们要学会思考,努力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而不学习,进步就会终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是每位教师应该追求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免遭淘汰。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读细研,一定会受益无穷。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2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小编精心推荐

心得体会字数: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2000字 | 3000字 | 4000字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3

读过《论语》后,我个人最大感受的还是《论语》中关于诚信的重视及其论述,《论语》共20篇,有13篇出现“信”字。其中,《学而》6次,《子张》5次,《公冶长》、《颜渊》各4次,《泰伯》、《宪问》、《卫灵公》、《阳货》各3次,《述而》、《子路》各2次,《为政》、《子罕》、《尧日》各1次。可见《论语》中“信”字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

《论语》共出现“信”字38次,属“子曰”的“信”字25次,其含义极少虚词的成分,主要是诚信、信誉、信用、信实、信赖、信任、相信、忠信的意思。子曰:“信,德之厚也。”(《孔子家语〃弟子行》)信,是德行厚积而成的。信者,必是诚的典范,是诚的归宿。信,在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诚信更是必不可少的。子曰:“人而无

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道理应该是相同的。如何做到“诚信” ,“诚信社会”从哪做起?尤其是面对今日生活中的一些不诚信现象,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在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学习《论语》,感悟论语,主要有以下感想和知识所得。

首先,我学到:诚信为一切道德之基石。

中国是一个诚信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诚实信用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品质。孟子认为,客观真实是自然的法则,努力使自己做到客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没有极端真诚而不能感动别人的事情,也没有虚伪欺诈而能感动别人的事情。《中庸》对诚做了全面而完整的论述,建立了一个以诚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君子诚之为贵”的命题,认为有诚方有德,无诚则无德。一切道德行为莫不以诚为本,离开了诚,所谓道德就沦为空伪。北宋初年的周敦颐不仅把诚作为万物的本体,与天等同起来,认为万物从天那里获得“诚之源”,而且赋予作为天道的诚以道德意义,赋予作为人道的诚以宇宙本体的意义,为儒家伦理提供了一个本体论或形上学的基础。他从“乾元”是“诚之源”出发,导出“诚”是人所受于天的本然之性,进而推出“诚”是一切道德的本原。这样,背离了“诚”,不仅意味着违背了人性,而且意

味着悖逆了天道。“诚”不仅是构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而且也是孝悌忠顺等“百行之源”。“五常百行”假若离开了“诚”,就要走入邪路;只有坚持“诚”,才能使各种道德相应地发挥作用,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与天下太平。可见,在我们的先哲看来,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信”与“诚”是相联的。孔子贵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把信当作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如果人人都能讲求诚信,则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使社会稳定而有秩序,而且还可以使人内心世界充实,拥有最健康的心态和精神生活,获得人生的幸福。

从当今时代和社会需要来说,我认为诚信也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质和规范,集聚了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精华,是一切道德所赖以维系的基石。无论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弘扬还是集体主义原则的信守与遵循,无论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规范的落实还是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都需要以诚实信用为基础和前提,都应当以诚心诚意的道德精神作为内在的基质。舍弃了诚信的德性和规范,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弘扬就会流于形式,集体主义原则的信守就会演变为假公济私,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也很难落到实处。综观今日世界,许多企业或组织的挫败和个人的悲剧都是导因于诚信美德的缺乏。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企业或组织是注定要垮台或自行倒闭的,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人也不可能获得并拥有真正的成功。

道德建设重在培养真诚的品德,遵奉信用的规范,只有真诚品德的挺立和形成才能够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只有信用规范的形成和推广才能真正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

作为一个教师,我想跟大学生说几句:当代大学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就应当懂得人无诚信而不立,社会无诚信而人人自危,道德无诚信而势必流于空伪的道理,从心灵深处树立起万善诚为先、众德信为基的观念,并以讲求诚信为光荣、不讲诚信为可耻,自觉地按诚信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将诚信的品质和精神贯彻到对其他道德原则规范的信守中去,为纠正和改变社会的假冒虚伪风气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前,在大学中开展诚信教育,首先就是要使广大学生明了诚信与道德的关系,通过诚信教育,使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

其次、我学到:诚信为个人自我实现之要方。

一个不诚的人怎么会有身心统一的自我?只有讲求诚信并不断地修养诚信,才能够形成统一健全的自我,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达到自我完善。诚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至诚不但能知性尽性,使人们很好地实现自身的进德修业,而且还能赞天地之化育并与天地参,得出了“至诚如神”的断语。朱熹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在朱熹看来,只有自我修养的人在动机和意念上诚心诚意,“使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才能真正使自身的修养有所进步和成就,也才能真正实现和完善自我。如果在动机和意念上不能做到诚心诚意,就有可能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朱熹又说:“致知、诚意,是学者两个关。致知乃梦与觉之关,诚意乃恶与善之关。透得致知之关

则觉,不然则梦;透得诚意之关则善,不然则恶。……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贼。”朱熹虽然讲两个关,但他将诚意视为善与恶、人与贼的分水岭,显然在他心目中诚意比致知更为根本。这是因为,只有诚意修养才能真诚向善而成为人。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4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清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没有原则的廉价奉迎,更不是没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如何尊重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体味与摸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