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12篇)

时间: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千古名诗,脍炙人口,又富于哲理。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受益一生的灵丹妙药,它时时提醒我: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无止境,登高才能望远。

这首诗是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中前两句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山河,收入到短短十个字中,让我们读后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欲穷”“更上”两个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首诗也让我从一个不求上进、骄傲自满的人,成为了一名谦虚好学、奋发上进的好学生,我现在就给你们讲一讲我的经历吧!

一次,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背熟,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于是就洋洋自得起来。心想:瞧我多厉害,背得那么熟练,我开始渐渐疏远课文。但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正好出现了这课的按课文内容填空,我顿时傻眼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论我怎么拍打自己的脑袋,都于事无补。下午老师开始报分数,我屏住呼吸,连头也不敢抬。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严厉的声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道你忘了吗?”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要是我不骄傲,努力复习,我怎么会一落千丈呢?

从此以后,便不再混日子,也不再骄傲,开始在学校里用功读书,只要稍有懈怠,我就会看看这首诗,然后便会充满力量,开始孜孜不倦的学习。因为这首诗的原因,我已经从一个人见人烦的`学生,变成了谁见谁都喜欢的小学生呢!现在回想起来,变化太大了,我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在是太棒了!人生就如诗一样,如果你想把天下的美景尽收眼底,就必须站得更高更远,如果你想有丰富的知识,想被别人瞧得起,就必须“更上一层楼”。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2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断断乎”觉得蛮有趣,看的次数太多都乏味了。但是总体讲来,我还是挺喜欢这一版本的翻译,从目录就能体现出美感。

《瓦尔登湖》就是那种没看过却一定听过的书,放在书架好久了,上环境法课再次被老师推荐,才翻开这本书。

起初,我以为梭罗写的是瓦尔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节时,我才知道到我错了。再看一些我又以为这本书是絮絮叨叨略显乏味,起初有些看不进去的。在断断续续看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读书状态的不在线。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写(是我孤陋寡闻了),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读书读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这个表达困难的'人来写一篇书评就真的表明我喜爱这本书的程度。描写瓦尔登湖美景的文字表达很出彩,让人心驰神往。居住两年以后,作者离开了他亲手打造的简易小木屋,离开了瓦尔登湖和红松鼠,大胖鸭。用作者的话来讲,他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而并非久居,他又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下繁文缛节,舍弃奢侈与多余,梭罗对瓦尔登湖与精神世界都进行了一次探索。书中不乏寓意,讽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话都琢磨出一点儿道理来好印证这本书饱含真知灼见,作者也非硬要塞给谁一点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拧巴了,逼迫自己来看这个书。找一个安静点儿的地方,安静下来去领略一下瓦尔登湖的生机勃勃,去随着作者反思一下人类为何践踏了童话却又追寻着童话,我看这本书也就轻松愉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3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这一点,正是梭罗与陶渊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渊明如此沉浸于对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间每一个人能够企及的。但之我见,这其间,却缺少一种源于心境底部的朴素与淡泊。而梭罗则不然,他明确自己简朴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双手却为自己尽可能简单地创造出这些。从而腾出时间来,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贴身倾听,沉静思考。老子便曾这样说过,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绝不可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纵观阅读全书的过程,梭罗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强调“避世”的概念。梭罗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他仿佛为自己掐准了秒表一般,准时告别。他能意识到自己何时不再需要继续地沉寂,于是,“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统一地联结成一片,而且句号完满——还是那么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而这恰是《瓦尔登湖》这部著作的本质、关键,以及可贵。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4

我还记得富人和渔夫之间简短但有意义的故事:当渔夫悠闲地享受微风,海浪简单、沉闷、悠闲时,富人教渔夫努力奋斗赚钱,这样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记烦恼,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是已经过上这样的生活了吗?渔夫回应道。

某种程度上,比起富人复杂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像个聪明人,找到了通往内心的捷径,简单朴素。仓民离缅甸很远,人员还没配齐。目前大部分人明显选择了致富之路。为了一个明确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不懈努力,不断为所谓的诗意和距离而奋斗,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无法逃避。

不过梭罗大概能理解渔民的智慧。他选择了独自走这条瓦尔登湖的捷径。湖边的丛林里竖立着一座木头房子,几十块钱,一幅简单生活的画面在《瓦尔登湖》慢慢展开。

在这样简单的生活中,梭罗试图直接面对生活的本质,违背命运,吸收生活的所有本质,从而彻底摆脱一切不是生活本质的东西,把生活推向死角,过滤到,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所以,他不需要茶和咖啡,不需要黄油、牛奶和鲜肉,所以他不需要用它们来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来钓梭鱼,然后用梭鱼做诱饵来钓鲈鱼。他的生活就是一年工作三四十天养活自己。那是森林里的第一缕晨光和淡淡的夕阳,鸟儿和松鼠的啁啾,豆田里的自由劳动,朋友们时不时的来访,远离城镇的喧嚣,对邻居的关心,对清澈无底的淡绿色湖泊的热爱和依恋。无论是寒冬的屋内取暖,还是初夏的'林中漫步,融入瓦尔登湖都是对简单舒适生活的不羁追求。

当人们谈论金钱时,梭罗断言满足灵魂的需求是没有用的。这大概是一个在追求极简主义的道路上不屑金钱的不羁灵魂;正是这种对金钱的判断,让梭罗避免了重复做富人的错误,以简单的方式追求最不复杂的生活。

生活其实并不复杂。希望你能和梭罗一起在《瓦尔登湖》的岸边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欣赏鸟鸣虫鸣,破冰开湖,共享极简之旅。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5

昨日潦草的看完了这本书,为何如此说,因为书中有太多我看得懂的字,却没有办法构成的图,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我浅薄的阅历和狭隘的自然生物知识的匮乏,我分不清那些不一样尾巴的松鼠,也分不清同是红色的花朵,我更加没有耐心观察春天里第一声啼鸣的鸟类,哦对了,统一称为鸟类。

我在写这部终篇感受,我会看我的记录,我说我从未也不会有时间在原野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是一个庸俗且有些自视甚高的人,我只能在文字里追寻这份清高了,但我感谢这些我喜欢的文字,让我感受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本来作者也没有过很久的原野生活,他甚至没有鼓吹这样的生活,只是平静的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那文字里追求的东西,每个人都看到的不一样,但在我来说,那是一种自己对生活的.肯定和把握,完全的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社会时钟里哀嚎或沉沦吧。

我不认为我有能力脱离社会,可以向作者一样构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我知道他说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我停留在精神世界里浅显的一部分,我渴望别人的认可,也渴望物质的丰裕,我迫切需要那些毫无关系的注视和关注,更甚至我对那些消耗我对社会关系永远抱有幻想,但我知道这是我应该面对的一部分罢了。

我需要太多太多和这个世界牵连的关系,我做不到独善其身,我承认是庸人,但我知道我不甘心啊,我不想被束缚,我追求一份心灵的自由,一份没有扮演的自由。

终究“不必怕会有幽魂自黑暗的过去走来”,我有自己的方式来抚慰我那伤痕。

我有我的方式,哈哈哈,我看到自己最后一段话竟然颇为感动,“不必怕会有幽魂自黑暗的过去走来”,我终将变得强大,或者是强硬,不是我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是我学会了更爱自己,更爱拥有真正自由的瞬间的心灵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6

梭罗的独居并不让他感到孤独难耐,除了思考这件事让他忙碌外,还在于他钟情自然的程度近乎狂热。

他的超验主义哲学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认为人们一辈子为了多余的财富和贪婪的物欲去工作是愚蠢的,是对造物主的亵渎,他希望人们卸下身上无谓的负累,去尽情享受自然,于是他发出这样的`呼喊:“去钓鱼打猎吧,尽管去更远的地方,趁着年轻,你要纪念你的造物主、尽管无忧无虑地在黎明苏醒,踏上探险的征途。尽情享受大地吧,但别占有。

世人往往缺少冒险精神和信仰,所以他们忙于买卖经营,过着奴隶般的日子。”我常常惊异于梭罗描绘自然的能力,语言精妙绝伦,却毫无矫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让人被他对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吸引,并有种立刻不带分文,不携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冲动。

一抹晨光可以让他倾情讴歌欧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让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镜匍匐在草地上当一场蚁群搏斗的热忱的看客,为其中受伤的败将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样致以敬意。

他这样去描述一条狗鱼在湖面捕获一只虫子:“有条狗鱼虽然只是在不是湖面上的一只虫子,却很明显打破了整个湖的安宁,于是这个简单的事实,这起水族界的谋杀案,就如此被精美得让人称奇的波纹公之于众。”雨后的彩虹让他兴奋地感叹自己仿佛是上帝的选民。自然的四季每一季在他眼里都有看不完享不尽的风景,他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让他在俗世是孤独的智者,是逾越规矩的浪子,而如果回归自然,他更像是大自然里最安分宁静的公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7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读完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而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就是瓦尔登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人独居,与鸟为伴,与鱼为邻,全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中。一人独白,不断的追求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鱼龙混扎没有鸡毛蒜皮,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发问自我反思,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与安静,读者无从体会。

当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日趋发达,物欲愈发膨胀,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越来越多,但作者却在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宁可做一个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选择独处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需要放下太多杂念太多东西才能做出的决定。每日与飞鸟对唱,与鱼溪水,小日子甚是潇洒,时常羡慕那先说走就走的人,因为总是觉得自己被生活所禁锢,被家庭被工作被其他事所困,我们太追求物欲及感官体验,精神追求逐渐贫瘠,用作者的话说那就是“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瓦尔登湖这本书阐释了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完美生活,是现代人眼中的`诗和远方,能让人忘却眼前的苟且并沉浸在作者描述的美好生活中。有时候看一本书就是体验一种感觉,仅仅是体会那种宁静与淡然,就像文中阅读一章所说:“大多数人学会阅读,仅仅为了得到一丁点儿方便,有如他们学会阿拉伯数字,只是为了记账,免得做生意时上当受骗;对于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练习的阅读,他们就知之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了;但是,从高尚的意义上来说,唯有这样才算是阅读,断断乎不是像奢侈品那样吸引我们的阅读,也不是使我们更高贵的官能昏昏欲睡的阅读,而是恰恰相反,我们不得不踮起脚尖去阅读,把我们最警觉、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阅读”。读书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把最警觉、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8

许久,许久未曾读过书了。细数起来,大概有一年多吧,却好似过了半个世纪。在思想的领域,一旦空旷,就觉得内心的荒凉,这也许是一种安全的缺失,内心的饥饿,灵魂的养分不足一般。

生活就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上班工作,唯一的区别是自结婚以来,生活的起居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一个人,可以有独坐的时间与空间;现在有许多的琐事要处理,要生孩子,要看孩子,要为生活费、人情费等等努力周旋。这看似简单却又繁琐的细节,却占据了所有的时间,将独自一人的那份孤独与僻静占去了,把心灵放空与归寻的空间夺去了,所以,很少去思考,去冥想,去表达,用文字的形式。

工作虽然在今年又上了一个台阶,但不能谈为事业。尽管事业本身不含创业与否,只在于个人在某个领域或空间有所建树而已,但真说实话,还远远谈不上。从主管单方面的工作到主抓全面,甚至还要兼及之前未曾涉猎的领域,对我而言,是一步并作两步走,其艰难与困顿我自己很清楚。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不断骚扰着生活甚至健康,多亏妻子的理解与容忍。所以要感恩,感恩生活于我,妻子于我,父母于我,朋友于我的爱与包容。这种平衡是上天给我最大的恩赐。

时至今日,工作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尽管也有许多的瑕疵。很多时候,工作于我像是一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并且努力去奋斗。也有时候会困惑,这种价值的展现需要多大的付出,是否存在最大的必要,留着这个问题已经很久,很久了。其实这一年的空旷,是因为孩子的降生。在孩子身上,你感觉光阴真就是光的速度,一晃眼就过去了,如今已经蹒跚学步,咿哑学语。从出生开始悄悄地成长,每一步变化都看在眼里,都记录在心里,都是一种莫名的.惊喜。这种惊喜是与生俱来的,发自肺腑的;是一种想脱口而出的快感;是生命付出的回报。细数着她第一次的吸吮,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立,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步,第一声爸爸、妈妈……这种生长的力量催化着我巨大的能量,给予我付出爱的火花与内心的喜悦,是任何工作甚至事业成就无法比拟的。

生活就像这生长的力量,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催促着我们努力前行,要么生存,要么传承,要么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思想的时候,或许只是偶然,只是一次火花的闪现,没有人,没有外界的力量激化我们内心的寻究。

读书真是一件灵性的活动。因为读书,才突然今天再书写一段文字,关于生活与思想的文字,但并非唯一性。今天读的《瓦尔登湖》,梭罗隐居的内心独白,读之有点转,但真像之前独自一人静坐时的情景。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9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当我身在顾虑和追逐过多的东西而感到不堪重负、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罗便是能让我解脱并接受心灵洗礼的最佳方式。在读完《瓦尔登湖》后,我的心仿佛也成为了一潭宁静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尔在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而他从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晓香烟的作用。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朋友们盛赞他已打开了财富之门,他却说以后再也不做铅笔了;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为美国工程师的领袖,而他却更愿意做一位不顾一切与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行业,一种生活的艺术。”

不去讨论如果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是否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成全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并在这过程中将永远宁静的瓦尔登湖化作了最纯净的眸子,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命与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10

瓦尔登湖,简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那些回归尘土的情感寄托。人世太短,不足以将世界猜透,为什么有人的进程如此缓慢。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被生活琐事给消磨了。

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赶在晨曦或者黄昏,细听着早起的风抚摸着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树叶,仰望着归途的鸟儿停在电线上歇脚。可以看着一片片稻田,有不认识的狗从身旁经过。只有如此,才能体会瓦尔登湖的寂静与深蓝。

从城市到村庄,从喧嚣到宁静。不仅仅是身心的沉淀,更是洗尽内心尘埃的好方法。尽管不能看着豆子一天天的成长,但也可以趁着热风,嗅着土地专有的生命气息。晨光兴起,便是开始。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结束。一天绝不是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束缚。世界也不仅仅只有三个维度,瓦尔登湖的时间慢的太多。

正如书中所说,最佳的住处,要有一条铁路。在我的老家大门所对的.山上就有一条铁路。没人会特意地去关切那座山,但每天有无数的人从它内心经过。形形色色的人,光鲜亮丽,穷困潦倒,都躲在一个被包装好的铁盒子里从这路过。也许只要一分钟,里面的人却一无所知。这时候才会体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人,没有生物更高一筹。

哈利梵萨说:“居无鸟,犹如食无味。”想要有鸟,就必须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鸟儿了。享受着鸟儿的高歌,也得体会着夜晚无数虫子的大合唱。总而言之,我们得记得太阳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并没有什么差别。与其胆小甚微,不如肆意妄为。人活着都将变得一模一样,与其变成父亲母亲,邻居他人的模样,不如有自己想变成的模样。我不知道梭罗最终是否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快乐。

也许我们一生追求,到头来的发现居然是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耻辱,临死的时候恐怕也没那么害怕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11

《瓦尔登湖》是生活的指南,鼓励每一个人找到并追随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梭罗觉得,人们的大多数除日常维生的需求,不过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建造起一座牢狱,把自己关进去,再把别人关进去,毫无知觉地忙忙碌碌一辈子,背负了许多原本可以不背负的东西。为了实现“理想生活”,千篇一律地追寻着公认的成功,麻木跟随着世俗灌输的理念,在泥漳中挣扎得筋疲力竭。随之而来的焦虑、不满、愤满,几乎每日都蒙绕在人们身上。“生活太拥挤,会失去敬意。”我们是否有停下来想过挣脱羁绊与柳锁,安静地考虑自己的生活评判标准是不是可以改变,而非固定的?可是,可能会有人说,时代的生存法则就是如此,现实社会不允许我们如梭罗一般去寻找一片湖。

瓦尔登湖是心灵之湖。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悟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照常洗过澡之后,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庐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那时鸟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

“不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无涯。就好像一只麻雀落在我门前的山核桃树上,喝嗽在叫着,有时我也偷偷地轻笑,但会压低我的笑声,生怕它也许会听了去。”

这是一个哲学家和一片天巅的诗意栖居,而那些思想正是从这里升腾并缤纷绽放于天空的啊!

由此观之,这本书对于现实的意义,不在抗拒世俗欲望、抛下个人责任。也并不脱离现实、而是高于现实。提醒人们主动保持警觉,鼓励多样生活,启发人们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找到心灵的栖息地。那时候,即使我们重新一头扎进时代的游涡中,也不致迷失自己的方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12

这个暑假,在我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时,对它并不是很感兴趣,那些晦涩难懂的言语,让我只粗粗浏览了几页。然而当我第二次静心地阅读后,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描写他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记述了梭罗两年多里的见闻和思索。

梭罗崇尚质朴的生活,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动植物们谈天说地,似乎动植物才是他的挚友;冬天,站在冰冻的湖面上四处观望,看着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窝穴,这样的风景也别有一番风味;每天清晨,森鸮在远处的树林里与梭罗打着亲切的招呼:“你好。”梭罗从不斥责来偷吃玉米穗的红松鼠,从不介意它每次临走前抢走一个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来家里上蹿下跳、大闹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从不驱赶来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罗就是这样一个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人,在他的世界里,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梭罗写的这本书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人不辞劳苦换来的物质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独处的那段时光里,梭罗在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己种的粮食能供自己吃饱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适。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那样:“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谓的舒适品,它们非但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从不追求奢侈和舒适,他们生活得比穷人还要简单清贫。”比如我们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罗是这样说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维持我们身体热量的作用,其次,在我们这个文明社会里,它是用来盖裸遮羞的。所以,你们不需要无休止地往衣橱里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顺利完成。”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为自己披上华丽的新衣,以此赢得他人的尊重。还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为了让自己不显得臃肿难看,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见这些人已忘记了衣服最本质的作用。

大多数人追求物质生活,不乏被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物质需求等枷锁所禁锢,限制甚至扼杀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使人们只能看见自己眼前的那些蝇头小利,却忘记、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们为追求物欲,就整日整夜地、不辞劳苦地工作,所以他们就根本没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时间,也没有闲暇时光陪伴亲友,联络感情。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如梭罗所说:“这不是真正的生活。”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