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左右(整理10篇 )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
或许,这是这个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两个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数小时,快到亲友之间的`联络借着电话视频一触即到,我们忘记了长途跋涉的旅途只为见一个人的满心期盼,忘记收到书信看见熟悉的字迹那种满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顾贞观为了尽快救赎自己被放逐宁古塔的朋友,一面四处求人奔波,一面给远在天边的朋友写信劝慰,这篇《金缕曲》真真是赚足了我的眼泪!!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借,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复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为这样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2
我还是难以想象这些流放者是如何来到监狱一般的宁古塔的——面带什么样的表情?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不得而知。或许他们对皇帝来说只是庞大机器上的小小零件,故障了便拆下一大块进行处理,再重新装上新的,连检查都省了。
就这样,许多零件丢失在了去垃圾场的路上。
这是多么冷酷无情啊!只可惜,他们再也回不到远处的.大工厂了,只能让往事如浓烟一般飘散。
只不过,这群流放者就像一位位造物主,为蛮荒之地重新建立了秩序。这些被驱逐者像是来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们用自己的一切所知教导本地“土著”,每个人都致力于创造自己的“桃花源”。敌人不再是敌人,而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在宁古塔还上演了一出真人的“吴兆骞的救赎”。原本注定客死他乡的人,有了真正的朋友,也真正的回到了家。面对从天涯到海角的距离,真挚的友谊将二人连结在了一起,也为本地土著增添了一份情思。
对这些人来说,流放是失败的。因为这无疑将他们的大好前程扼杀在了幻梦之中。可这次流放又是有意义的,他们是余灰,将文明之火传播了下去。他们以白骨为柱,血肉为砖,智慧为漆,勤奋为瓦,在这里建造了真正的秩序之塔。他们是悬崖下的洞天、荆棘中的玫瑰、沙漠中的绿洲,在无尽的苦难中祈求一丝丝的美好。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3
王道士到底是来了,他背对着我,我看不到他的内心,看不透他的内心,余先生说,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缩缩,原是一个逃荒的农民。为什么说他“畏畏缩缩”呢?是因为他本就没心没肺吗?还是心中已对未来自己做的事感到不耻呢?
一个道士,当了佛教圣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烟,他们无人问津,无人关心,如同守护他们的僧侣一样,孤独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来了命中注定的“伯乐”——斯坦因。是的,一叠银元,成交,五箱经卷,余先生说他怕自己的笔会不沉稳,所以只能简略地说,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
车队出发了,一位年轻诗人说,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会在乎那个流血的民族,或许,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谢那稀世的文物等来了知音,而他自己则是拯救了中华文明的“英雄”。
合上书卷,掩面沉思,这是一场文化的苦旅,那个王道士,真是个罪人吗?我听不到回答。他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民,是来逃荒的,来时并没有任何恶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假如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对的时候遇上了错的人。
时过境迁,一切已成定局,我们只能轻声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4
看很久,心里感触良多,但确实不只这样表达,所以只能说说我的想法,更准确的来说是拼凑杂乱无章的想法,我喜欢有感而发,不喜欢太过造作,或是漫无目的的写一些东西。那样很枯萎。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国,首先想起的应该是长城,工程浩大,历尽无数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图上,站远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一条万里屏障,所以不能无视他的军事作用以及人类意志力的表现。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长城都会感觉到它赋予历史,赋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说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长城钱数十年就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虽说它的气势远不如长城来的浩大,但,他却稳稳当当的服务于四川人民数千年,滋养着这片沃土,造福人类的作用远远大于长城。也是因为有都江堰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伟略。也才有,张飞,关云长,赵子龙的勇猛善战。以及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文采。
当作者写到初来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时的情景,他以那样的一种情怀赞美都江堰的时候,我哭,真的哭,我看只能写到这,感动的毫无思绪,也不知道怎样来叙述,但我很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文人,心中所挂链的,对于当今社会所迷茫的。不俱千辛万苦的苦苦追寻中国真正文化行为。也很感动与惊叹作者描写古迹所用的词句。是那么平实而又不失大气。确实写不下去。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5
第一次明白余秋雨这个人时,我才仅有一年级,偶尔在《语文新天地》上见过他的名字。而此刻,我则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礼貌的盛兴、衰落。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礼貌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事物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作者以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惨不忍睹,壮丽,凄惨的画面:王道士——王圆?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数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飞天”古壁画被王圆?用石灰刷白:“这样才干净。”阳关古址一片凄凉、荒无人烟,一望无边的古战场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很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6
《文化苦旅》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我在阅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很多地方不一样的韵味。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西湖梦》是余秋雨进入人文景观作文化之旅的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它既写出了西湖外在的形”,又写出了西湖内在的“神”。它通过对西湖所承载的那些非常稠厚的象征性特象的阐释和文化内涵的开掘,标示出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地位。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7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从一千年前射过来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觉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却让一个不懂佛教的、无知的王圆?来当家?他就象一个老农看护自己的院落一样,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去,大片精妙绝伦的壁画瞬间灰飞烟灭。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把一个个洞窟打开。这样在他晃动着的铁锤下,藏经洞里封存着华夏儿女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没有了。
当时在无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经洞打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强国家。他们的所谓考古探险人员纷至踏来。其中有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籍的匈牙利人带着一个叫蒋孝琬的翻译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经洞的大批经卷和绘画,打包了整整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29个木箱,在一个黄昏下午,大车,马车的拉走了,而王圆?站在凄艳的'晚霞中,数着那历历可数的一点点钱!
如今在游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们看着王圆?这个小人物,不免要发出长长的叹息,心中有的只是绵绵的恨!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8
跟随余秋雨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具有”天府之国“美称的都江堰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够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文章在开头先描述了长城,在大多数人心中,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写到,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与长城进行了一系列对比,都江堰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能够说,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是因为有了标志的象征,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个强悍的民族。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它生命的建筑师李冰。”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筑都江堰的本意。我惊叹于李冰在千年前建了如此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后不是死物,它的背后是如李冰一般为民,为后世苍生,为自然和谐献出自己一份绵力的伟大祖先。有了他们,才有天府之国给中华儿女提供的庇护和濡养。民族的延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尚的起点才变得更强大。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更应该是一个民族所在的精华与衰败的缘由。面对文化的精髓,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它,让悲剧不再重演,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9
一直以来,很向往做个自由无拘的行者,像余老师那样,将对文化的追问与探索打进简单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赏,寻找浩瀚历史与泱泱文化的铿锵足音,浏览内心深处绝美恬静的风景。这种感觉,一定爽歪歪。读余老师的《文化苦旅》,给自己的心灵营设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与水村山郭的悠然。你会陶醉其中,仿佛沿着风景名胜的足迹倾听到了遥远浩淼的回想。心境是风景的亮?。喜欢在路上的感觉。珍藏这样一本书,绝对物超所值……
我开始了解《文化苦旅》源于初中时学的一篇课文《信客》,那也是我与余秋雨老师的第一次接触。开始读《信客》,只是把它当作一篇虚构的小说,虽然对故事中的人物充满了敬佩、感动,甚至有点无奈,但毕竟并不真实,以至于当看到这篇文章选自于《文化苦旅》时,竟对这本书的名字感到有些诧异,似乎这份虚构不应出现在似乎如此真是厚重的.书中。然而当我真正真正接触这部书时,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感觉是多么可笑,在这部书中,我们伴随着作者的足迹,领略的并非只是那一个个令人称奇的名胜古迹,还有那一个个饱含沧桑历史背后的那一份无奈……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0
“乌台诗案”是中国文化史上毫无疑问的耻辱,一场由最浅薄的妒忌心编织的闹剧,却险些葬送了宋朝江山中最伟大的诗人,苏东坡。
被抓的时候,他几乎完全不知事情的始末。一群小人在这位大诗人尚还悠然自得之际,无比牵强地在他的诗文中挑挑拣拣,臆测出一篇“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对政府的`讥讽,自此舆论在朝廷中大肆蔓延,这盆脏水,也终于泼到了木秀于林的苏东坡头上,将原本处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他,一把拉进了污浊的泥沼。
泥沼中的苏东坡,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听一群小人将他的诗文狠狠地错捏,最后完全变了形,面目全非地向他涌来、将他淹没。这位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诗人面对这邪恶、低贱、粗暴的语言和行为系统,笨拙得说不出话来。
直到他经受不住这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直到泥沼的污浊滞塞了他的胸口,苏东坡只能伸出手去,捧起污泥,浇到他的诗文上去。“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样,是在讥刺当朝大人。”这样的黑白颠倒,让我看了,都觉得寒心。一段无比瑰丽的文明,就这样在肮脏的水中浸了又浸,被洗掉了原本的颜色。
幸好还有良知,幸好还有仗义,幸好那些敢于表露真心、不怕受到牵连的人向皇帝进言,救下了泥沼中奄奄一息的大诗人。也幸得如此,否则这一步之差,会让整个文化历史全盘改易,如今的我们,也不可能阅读到这么多苏东坡的笔触了。
相关范文
-
护士台人员年终工作总结(精选3篇)
邮政储蓄营业员工作总结(精选2篇)
英语考试总结范文模板3篇
参加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参加志愿者活动感受
参加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范文摘选800字5篇 参加志愿者的心得体会
志愿者活动心得优秀范文5篇范文 志愿者精神及志愿者活动心得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心得优秀范文5篇范文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幼教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推荐【5篇】
幼教个人心得体会全新范文摘选 幼师教学心得随笔
幼教个人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幼教个人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怎么写
做有情怀的幼儿教育培训心得体会5篇 教育幼儿感想
新幼儿教师实习心得3篇
音乐教师实习心得体会3篇 音乐课实训心得体会
采购人员日常工作的个人优秀心得范文 采购个人工作总结ppt范文
采购人员工作情况的个人心得范文5篇 采购员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