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事迹(整理7篇)
中国名人事迹篇1
岳飞(公元1103—1142年)诞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字“鹏举”。
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尽情享乐;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岳飞正好24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希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叮嘱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始终坚持战斗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勇敢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挽救沦陷在敌占军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除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连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肯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剧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毁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从今,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气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中国名人事迹篇2
1947年1月18日清晨,国民党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周银海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乡干部,为了掩护这些乡干部撤退,周银海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开,自我却英勇被捕。敌人逼他供出谁是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坚定地说:“我不明白!”。
敌营长命令士兵把周银海按倒跪在地上,一边压杠子,一边要周银海说出谁是,直至把周银海压昏过去。敌人又舀来一盆冷水泼向周银海。周银海透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打死我,我还是不明白!”
敌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银海绑在凳上,脚后跟下塞进一块块大砖,上到四块,他又一次晕厥过去。从上午直到深夜,敌人还在对这个钢铁般的少年不断用刑。在敌人的.酷刑下,周银海一次次昏迷过去,但是始终没有屈服。
敌人将全村乡亲集合在晒场上,把周银海带到人群面前,要他当场指认谁是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环视四周,大声喊:“乡亲们,解放军必须会打败反动派!”
敌人见无计可施,就放出狼犬,将周银海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咬下来??周银海始终没有屈服。敌人一无所获,就将周银海拖到晒场枪杀。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中国名人事迹篇3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太宗赵光义烛影斧声
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朝的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太宗。赵光义
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中国名人事迹篇4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中国名人事迹篇5
穿越千年历史的沧桑,你,诗仙李白,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人们对你的怀念。相反,你的那份才气,那份傲然,让我们常常第一个想到的古代杰出诗人便是你。
你那独到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你那自由奔放的性格,还有你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都能多少人对之着迷。可是,你就是你,没有人模仿的像你。你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希望自己走入仕宦生涯;可另一边你有写出“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样,流露出追求神仙般生活的诗句。
我想,你必定是醉了的,你的一生都是醉了的。你醉的都忘记了官场的黑暗,忘记了那是一个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时代。可是,若当你离开酒,清醒时的.你便不是你,你用酒浇灌悲伤,借酒消愁,却不知愁更愁;你用酒来掩饰你内心的空虚,却不知醉后的你表现了真实的自己。也许,正是因为你的醉,才让你不囿于诗的格律音韵;也许,正是因为你的醉,才让你飘逸豪迈,直抒胸臆,乐则大笑,悲则大号;也许,正是因为你的醉,才让你超脱豁达之外,目中无人,朋友的热情感染不了你,妻子的温情打动不了你;也许,正是因为你的醉,才让你拥有来自灵魂内的仙风道骨,宁愿于月为伴,在梦里与神仙相会;也许,正是因为你的醉,才让你分不清前进的方向,才会在出世入世之间,举步维艰,你忘记了故乡在那里,家园在何处,你的醉,让你走了一生的迷途。
于是,你轻轻的来,又轻轻的去,盛唐的诗坛上飘过一袭白色,你这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诗人,在生命的尽头,终于像你期盼的那样,与酒,与月,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还记得,那一月明之夜,你,醉捞江月,羽化成仙。
中国名人事迹篇6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头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热忱奔放,气概宏阔,富有浪漫主义颜色,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有。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惊奇,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简单,但老奶奶信念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今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特地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殊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学问。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访问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惊讶,后是赞美,最终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其次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与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经常自比谢安,信任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的确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始终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中国名人事迹篇7
我国唐代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出名望的人的欣赏,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旧非常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特别严厉仔细,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非常注意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获灵感,他特殊留意观看生活、实地考察。他习惯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巡游,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经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抓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旧没有慌着去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准时修改、整理,然后抄写清晰,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让知识带有温度。
休息。李贺每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乏不堪的样子,非常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虽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可他的许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宠爱的传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李贺的故事告知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认真观看生活、体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