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作文(精选13篇)
关于孔子的作文
今天第一站要参观曲阜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大家一定都不感到陌生吧!他是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通过导游的解说,我知道孔子的父亲比他的母亲大四十多岁,虽然孔子有一个哥哥,但他的哥哥天生残疾,需要一个男孩来继承家业。但是在那一个年代男子和女子订婚三年之后才能结婚生子,但孔子父亲年事已高,他的母亲在订婚后不满三年就怀上孔子,根据族规不能在家生产,孔子出生在尼山的一座山洞中。孔子字“仲尼”中的“仲”表明孔子排行老二,“尼”的含义是孔子出生于尼山。
好了,介绍完孔子,我就给大家说说孔庙吧!
孔庙又称圣庙,是后世帝王将相及孔子的学生等祭祀孔子的地方。进入孔庙立即感受到它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上千年的古柏遒劲的枝干仿佛让我们看到孔庙所走过的沧桑历史,一座座历史悠久的碑亭,让我感受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在后人心中的地位。
沿着砖块铺设的小路,我来到大成殿,门前两棵形态奇异的古柏,一棵好似一条蜿蜒的巨龙,
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棵已经倾斜,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这两棵古柏的造型一如中国古代的龙凤呈祥,寓意着吉祥如意。
游人络绎不绝,大成殿香火缭绕,大部分是家长给孩子祈福的。妈妈也为我买了三柱香,90元,祭拜、跪谢之后,我问妈妈这真的管用吗?妈妈笑笑,我想可能这只是心里作用而已,但这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
漫步在孔庙之中,我抚摸着形态各异、经历了沧桑的古柏和石碑,我仿佛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观完孔庙,我们又参观了孔府和孔林,孔府是孔子的后人居住的地方,而孔林则是孔子及后人的坟墓所在地。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2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我们从小劳记的名言,出自一位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老人口中,他生活在距今20xx多年的春秋时期。让我们穿越时空,追溯历史,看看中国的第一圣人——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字。小时候,他只作为一个模糊而又干瘪的形象留在我心中。"3000弟子""72贤人"为他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长大后,当我亲手揭开这些面纱时,才发现他的"圣"果然名副其实。
孔子主张"仁",就是将人民放在第一位。无论什么制度,对人民有益的,就是好的;对人体有害的,就是不好的'。要想统治好一个国家,就要取得民心。所以子贡问政时,他不选择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武装力量。仁,还可以理解为仁爱,就是要有善心,以慈悲为怀。所以马厩中失火,孔子只问人的伤亡情况,不问马。
孔子主张"礼",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成。"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礼,有礼貌,尊重的意思。故有"曾子避席"的故事。曾子得知孔子要教他知识后,主动站在席外请教老师。
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只要是自己的弟子,都会尽力的去教导,没有偏爱谁。所以有"陈亢问伯鱼",陈亢起初以为老师会更注重他自己的儿子阿鲤,没想到阿鲤说孔子只让他读《诗》和《礼》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关心百姓,同情他人,礼貌待人,一视同仁。你的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没有你,我们也不会这么精彩。你就是中国思想的奠基者——孔子。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3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困难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过他那坚持下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也没能阻挡住他思想的升华!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为中华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孔子是每个人都了解的,我们学过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够知其意的缺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几句而已。
如今想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可一点都没有错,他的每句话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当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时,我只会认为我自己要学的知识还多着呢!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他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4
7月24日,我和妈妈慕名来到了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府孔庙。刚走进市区,就让我感到惊讶,这里的房子很奇特,不像我们城市里高楼林立,都是具有古代建筑的风格。
我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座大钟,听导游解说:“自古以来,人们就用钟来确定时间。”往里走,发现许多石碑上都刻着许多大字,据说是大书法家写的,这些字苍劲有力,字字渗透着对孔子学说的赞赏。不过书法家也会有写错的时候,而且每一个错字都有理由,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走着走着,一条笔直的青石直路通到了孔庙的正门——“大中门”。笔直笔直的青石路两旁是石砖铺地,左中右分界清晰,导游让我们走在中间,说是“中庸之道”,只有走“中庸之道”才能永远利于不败之地。匾额上的“大中门”三个字是乾隆皇帝写的,字体苍劲有力,提出对走中庸之道的赞赏。
我印象里最深的是一棵树,上面雕刻着两条龙,栩栩如生,好像呼之欲出,据说皇上曾在这棵树旁休息过,所以会有两条龙。有意思的是我还学到了“勾心斗角”这个词呢!勾心斗角现在用于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但它的原意是指一种建筑结构精巧工致。
穿过孔庙,我们又来到了孔府,这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孔府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占地面积约4.9万平方米,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80余间。看着孔府里的各种摆设,我发现孔府家法非常严明,孩子犯了错误,会受到甘蔗杖的惩罚,如果执迷不悟,还要在搓衣板上跪一个时辰。
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更稀奇的是墙壁上的一幅画,画上有一条阳光大道,无论你站在哪一个角度上看,这条阳光大道总是摆在你的面前。至今我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游孔庙孔府,就像在欣赏一件件精美的古董,又像欣赏一幅幅绝美的古画,那每一扇门,每一堵墙和每一棵千年古树,既向人们讲述着那久远的文明,又在诉说着远去的历史。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5
英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撰写《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个人》时,曾把他列名第五!因为他主张让人们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义务,而不是他们的权利。他就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仁"字决不单纯地指"仁义道德",更为重要的是指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对每个人的价值的要求。因此,"仁"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一种政治模式,即"以德为政,以德服人,取信于人"等等。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句名言中孔子就向我们表达出了一种胸怀宽广,宽恕待人的精神。再例如"孔子的一个学生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而孔子却回答:‘大概就只有一个恕字吧!’"而"恕"字在今日来说就是宽容的意思。而孔子的这位弟子便是子贡了。
孔子也比较注重于教育,有句话叫做"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蒙满,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点就无疑的表现了他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在《论语·学而》中也曾说过,孔子主张"礼以用,和为贵"的说法,这在一些程度上体现的正是一种追求和和谐的目的。这包含了调节社会等关系鼓励人向上、向善的诸多社会治理之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这就是他所谓的"仁政","礼"的思想。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6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日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明白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以往的贵族,却必须应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困难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过他那坚持下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也没能阻挡住他思想的升华!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为中华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孔子是每个人都了解的,我们学过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可是真正能够知其意的缺很少很少,包括我自我,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几句而已。
如今想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可一点都没有错,他的每句话都包含巨大的哲理,每当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时,我只会认为我自我要学的知识还多着呢!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他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7
敬爱的孔子先生:
您好:学了您的《论语十则》我受到许多启示,对您的高尚品质与为人我十分敬佩,想向您学习探讨。
学而不思责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千年前的您就十分注重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可见思与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可此刻的学生,大多数只学不思。就拿我来说:相同的课上时间,相同的教师讲课,有些认真思考的人总是课下也把教师的课程看一遍,再熟悉一次,我却把教师讲过的课程看一遍,再熟悉一次,我却不在乎此,结果往往是我的成绩远在他们之下,我总是很迷惘,为什么呢?学了您的话,才恍然大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记得有一次,教师讲了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讲完后还特意问我,会了吗?我敷衍了事,说会了。然而在考试时,应对基本相似的题,却一点思路都没有,只得望题兴叹。我十分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求甚解?这才是我体会到诚实的重要。尤其是在学习上: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智慧。而明明不会,却也不懂装懂,只会害了自我。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此可见,自我反省也是十分重要的,他能够帮忙人们找出并改正许多错误。孔子先生:您明白自我反省的好处,可像我一样的许多人,多是犯了错才明白您的观点的。我以前朋友很少,却不明白为什么,所以每一天都很苦恼,学了您的话,我开始冷静下来反省自我,虽不是每日几次,却也有颇多的收获,我渐渐的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也努力加以改正,相信不久便会有更多的朋友。吧。
孔子先生:说了这么多都是在您的启发下才明白的,相信您的话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践行您的思想,使自我取得更大的提高,按您的经验为人处事,少走弯路,更要找到自我的不足,尽力做到三日三省吾身,改正自我的缺点,使自我具有更多长出,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孔子先生愿您的理论学说得到更多的认可!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8
最近《百家讲坛》的收示率应该说是挺高的,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于丹这些名师也因此而"一炮走红",给现代社会生活在奔波、忙碌中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嘛,现代人的显着特点就是一个字--懒.每天坐在电视机前就能了解古代名人名家的生活和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本人对《百家讲坛》也是非常喜爱的,毕竟嘛,老师上课时才不会讲那么多东西呢,而且作为一名理科生,对历史的了解就知之甚少了.平时都没什么什么时间,节目看得也不多,主要就是去年暑假看了看纪连海老师讲的"正说纪晓岚",当时就感觉到纪老师讲得太生动了,即使在困,纪老师都有办法让你笑起来.就那么听了几十分钟,对那一讲的记忆就已经是特别深了.搞得老爸都说,如果这儿有一位这么好的老师,干脆让我读文科算了。
说了这么一大堆的废话,似乎真的和写此文的意图没多大的关系,不过终究是本人所想,也算是一个纪念.《于丹<论语>心得》是我在书店里瞎逛时买的,当时就是被封皮上的那画话所打动。
初一的时候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老师介绍孔子时说孔子被尊为孔圣人,当时真的有点不明白,孔子是生活在几千年以前的人了,在他以后还有那么多的名人,为什么偏偏把孔子当作圣人呢?自从看了这本书后,对孔子真的是有一种慕名的敬仰了,觉得孔老夫子的确是非常了不起,在两千年前就能总结出两万多字这么有深度的语言,真的是好了不起啊。读完一小节后就特别地感动,觉得生活中的万象似乎都包纳了进去。在“处世之道”中,孔子说不论是什么不能太过亲密,即使关系再好,到最后也不能好聚好散。凡事都要有个度嘛,如果一旦超过了这个度,离灾难应该说就不远了吧。
说了这么多,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看来作文水平真的是有待提高吧。不过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这些书啊。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9
学了孔子的课文,再加上查阅资料,不敢说对他了解有多深,但总归是知道了些。
闭上眼,我的脑海中会不自觉的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个两鬓白发却和蔼可亲的老伯坐在树下,一颗桃树、一颗李树,周围是一群渴望知识的学生,其乐融融!是了,哪位老伯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圣人,周围就是他的七十二弟子。
老伯长得并不突出,有着最普通的面貌,再不过,就是脑袋大点罢了,但是,出奇的是,只需一眼,他就能使你躁动的心趋于平静,可能是因为他有一双最具智慧的眼睛,他的眼睛里藏着大海,十分平静,使人心存畏惧,也可能是与他悲惨的经历有关,经历过太多,也看破了许多,令人敬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他自己做了一个评价,但我觉得还不够,太简单,他只写出了关于学习,关于儒家的一生,那他自己呢?要我评价孔子,我会说他"幸、乐、学、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这位智慧的老人说过的话,他以身作则,温故知新,成为两千多位弟子的老师。他谨记自己的言语,时刻都在践行自己的言语。
我说孔子活得很苦很累,但他自己可能不觉得,在一件自己认为对的、是为了天下人的事上坚持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觉得累!这点我该向他学习!
孔圣人是一位伟人,同时,他也是一位不平凡的普通人,是什么使他成为名留史册的普通人呢?我猜是他坚持授教,为人民着想的伟大情怀吧!
教书育人、坚持不懈以及为民着想,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10
孔子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历史的尘埃中是座了不起的文学高峰。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是个谦虚谨慎的人。
《列子·汤问》中曾经出现了两小儿辩日,当两个小孩询问孔子关于太阳的大小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竟然“不能决也”,可见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与谦虚谨慎的品质。他是位在当时就享有“圣人”名号的人,完全可以对这两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所说的话不予理睬或搪塞过去,可他不,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在学习上有独到的见解。《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更是连孩子都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他虽与老子等各派掌门人物有着不同的观点,却总是不远万里地驱车前往他们的住处讨论学习。
孔子倡导以仁服人,固守君子节操。一次,在陈断绝了粮食,许多孔子的学生倒下了,子路生气地质问孔子:“你见过这么穷的君子吗?”虽然孔子也饿极了,却还是对子路说:“君子在穷困时仍能固守节操,但小人在穷困时会做出伤害仁义的事;君子牺牲自己恪守仁义之道,小人因为穷困而做出违背仁义之道的事。”孔子的话让子路一愣一愣的,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有杀身以成仁”的孔子。
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他可以说是在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人,他不仅加快了中国文明、文化的传承,而且还推动了后中国的发展。他创始的儒家学派至今仍然兴盛,他教导出的学生都是具有仁德、礼节的君子,他还是个具有亲民意识的“至圣”,注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哪怕见面礼只是一串干肉,孔子也会“笑纳”你为他的学生。短短几十年,他的私塾规模几乎就能与官学媲美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孔子。
孔子是500年才出一位的伟人,他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灵魂工程师。在他的启发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充满着墨香与仁义礼让的美德。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11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作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疑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之师"。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12
人们常说时间会淡化一切,是的,事物难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但孔子的学说却能够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想必其中定有其"永恒"的东西存在,这永恒归其于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仁义礼智信的说学。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应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当然,孔子作为一位教师,他的智慧也体此刻他的教育之中,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现代人教于贯彻的启发式教育。读罢孔孟论学习,你不难发现,孔子对学习方法的研究是如此透彻。
纵观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领略的警句中他的这句话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小便熟知这一句话,每次读都会有心得体会,这又不难免想起孔子那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从师矣。
孔子可唯是真正的大师,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一改过去仅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相传孔子的学生有三千人,出了名好的便是那七十二人。有人说事迹说明不了什么,那你就读读他的格言,他的名句,句句是精言,道道是哲理。
文化是民族的根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现实感受。文化是民族的魂守护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家园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梦想追求和行为准则。孔子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永远也摄取不完的,学之精通,用之精通,方可成天下事矣。
关于孔子的作文篇13
敬爱的孔子:
您好,我是两千五百年后的一个普通的学生,我十分仰慕您。仰慕您的才华和您为人处事的方法。您在当时周游列国,虚心求学。创办私塾,为当时和后人的社会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您都被大家赞颂。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您虽然历尽了种种困难与挫折,但你并没有被这一点点困难而一厥不振,反而发奋图强以好学,博览,广交而著称,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你多才多艺,知识渊博,时出了名的圣人,许多人都拜您为师,向您虚心求学但你自己不这样认为。您有一段相当经典的对话:“三人行,有我师焉。”可见你是多么的谦虚。
我从未见过您是长什么样。但是我仿佛能看到您朴实的身影,紧缩的眉毛,因为直到你离开时也未有你所看到的礼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策略上,你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貌来治理国家是最明智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之道也叫“德治”与“礼治”。
您说的仁,体现了人道精神;您说的礼则是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在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您是怎么看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呢?”这个问题一直让我想得头昏脑胀。读了《论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多与他人交流,从别人的言谈举止中以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虽然我不能和你面对面的交流,但读着您的书就像和您面对面交流一样,从中我获得很大的收获比如说做人要有诚信,读书事需要思考等等。我为不能生活在您那个时代成为你的学生而感到遗憾,因为你是那么的不过我一定会认真地读您的《论语》。
昆明市实验中学
初一(3)班
王宇航
20xx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