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读后感(整理10篇)
月牙儿读后感篇1
一轮月牙儿,带着点寒气,以微弱的光亮照着大地。它的软光儿清亮纯净,但只要一片云飘来,便能笼罩住它的光芒,让世界坠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这便是老舍的《月牙儿》,在月光般的诗意语言中,渗透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小说用一个少女的回忆讲述了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苦楚生涯,“我”幼年丧父,安葬父亲和随母亲上坟的时候,月牙儿都带着寒气挂在天际。母亲在贫困得折磨下不得已再嫁,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后,继父却又无端失踪,母亲走上了做暗娼得道路,当母亲与我分离后,我经历了一连串的失意——失业、被人完弄、沦为暗娼,月牙儿蒙受了一层乌云,“我”终于理解母亲别无选择的困境,当母女团圆的时候,我已经重蹈母亲的覆辙,为了生存下去而出卖自己的肉身,最后被捕入狱。
小说用舒缓从容的笔调,刻画了“我”一步步走向坠落的经过。这种坠落背后有一只黑手推着,而我全是茫然无措。虽然继父的出现与青年的出现让我暂时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这宛若是月牙儿的光芒,一会儿就消失了。在她关进监狱以后,发现“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多少”,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简直就是监狱的缩影,黑暗阴冷,令人窒息。
当时农村经济的破产,败兵抢掠敲诈,民不聊生,月牙儿是这场人间悲剧的见证者。这不禁让人想起安徒生陆续写于1840至1855年间的小品文《月亮看见了》,那是一部以童话形式写就的集,通过月亮的口吻记叙了月亮每夜的见闻,通过月亮的视角写了城市角落里落魄的妓女,荒原山丘上的饮酒诗人,还有逃难的农民和绝望的小丑演员。这个世界就象月光一样冷清真实。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个月牙儿的见证下,还有着多少如母女两人一样的人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着?
月牙儿对此也只能旁观而无能为力,它的光是冷的,给不了她们温暖。它只能目睹或喟叹,或陪伴着她们,而无计可施。这种状况也是老舍当时的心态吧。老舍只是用笔去书写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抗争,但是并无随着“潮流”为人物安排一条“革命的道路”。就像老舍说的:“在书里,虽然我同情劳苦人民,敬爱他们的品质,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到出路,他们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这是因为我只看见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一面,而没有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认识革命的真理,但是,艺术作品不同于宣传材料,为什么一定要它给人找到出路,或者一定要说出穷人应该造反呢?”老舍来自下层人民,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够比老舍更深切的体味到社会角落里受侮辱和受损害的人群,没有人比他更贴近下层人民的心。他的作品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对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热爱,使他的笔端迸出生命的火花,异常的灿烂。
月牙儿读后感篇2
几年前,我曾拜读过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为老舍先生笔下的痛苦地挣扎在旧社会中母女二人的悲惨命运而痛惜不已,更为老舍先生出色细腻的心理描写所折服,我深深地为多次出现的月牙儿笼罩着的的清冷暗淡的氛围所吸引,每次抬头看见天空中悬挂着的月牙儿,就会想起那为生活所迫而沉沦堕落的母女俩。
古代的女人向来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女人的命运就是如此,女人是祸水,当女人沦为寡妇时,便成为克丈夫命,家里失去唯一的劳动力后,女人何所依?小说中的母亲为了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女儿,丈夫死后,再嫁又受到社会耻笑,虽然渡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唯一的劳动支柱又丧失了,家庭又陷入困境。当饭桌上摆着难得一见的馒头时,女儿却似乎知道母亲在隐瞒着什么,难以下咽。后来女儿在学堂找到事做,和自己的母亲绝裂,她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有着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善心,她品学兼优,为了不走母亲的老路,她一直都在挣脱旧社会这张无散的大网,可是她去无处可逃,为了填饱这两张嘴,她必然舍弃这富人用于欺骗手段的伪道德、伪道学,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惨无人道!
人无论到何种境遇下,都应该好好活着!虽然沦为旧社会最最下层的劳苦百姓,但她们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而且向旧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旧社会哪有女人的地位啊?可现在却不可同日而语。真庆幸能生活在新社会里,能有一个稳定而安全的家,能有一个懂得体贴的丈夫,能有一个可爱聪明的`孩子,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女人,现在的女人已经够幸福的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追求,是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知足者常乐,人恐怕就是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由幸福到痛苦,再由痛苦上升到幸福的吧!
无论在何时,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和尊重!我始终尊重《月牙儿》中的母女俩,她们的身影是卑微的,她们的灵魂却是高尚的!
月牙儿读后感篇3
什么能使我们给自己的健康与安全加一道保障?什么又能解开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什么更能让我们拥有七彩人生呢?——智慧,那么智慧又从哪里获得呢?——书本。
书本把我的世界包围,我细细品味的是“茶”;我静看着的是一个“世界”;心里想的更是那活泼可爱的人。从小我对老舍很敬佩,他有着“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我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月牙儿》。月牙儿主要写了一对母女的生活,开头就很不幸,这个女儿的爸爸因重病而去世了。全家的人都围着爸爸哭泣,而她却坐在外面呆呆地望着月牙儿,又饿又渴,可是没人做饭。他们家很穷,连死去的爸爸都把家中唯一的地方给占了,连棺材都是破破烂烂的,衣服全是补丁。不久女儿学会了去当铺当东西,家里的锅干净的像平静的湖面,女儿又抱着镜子老早向当铺跑去,可是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时,老板却不肯当,要多添几个东西,回了家,母亲将妈送给她唯一的首饰,叫女儿拿去当,女儿气喘吁吁的跑到当铺时,已黄昏了,上铺的门严实的关上了。女儿就坐在那里哭泣,恨她不该长出这要饭的嘴,不久月牙儿就出来了,母亲温暖的手使它缓过神来。母女俩的生活靠母亲一天到晚洗着别人的臭袜子来生存,母亲的手变得粗糙,脸色也苍白了。母亲实在撑不住了,又找了一个爸爸,女儿清楚:棺材里已经睡了一个爸爸了,所以不敢叫他爸爸。但是有了这个爸爸情况确实有了好转,当了新的家,有了食物,女儿还上了学,母亲粗糙的手也光滑了,脸上像充了血又红起来了。可是老天不公,那个爸爸不知怎的又走了,母亲还天天等着他,盼着他归来,她六年级毕业了,也有那么大了,妈妈让她选择:一是母女俩一起受苦,二是各走各的两不相干。可是很不幸,一个馒头铺掌柜的看上了母亲,母亲跟他走了。女儿很伤心无奈,女儿不得不早早地谋生,她去学校求了求校长,校长经她红着脸苦苦哀求之后,露出了同情之心,愿意帮助她。给她一个住处和两顿饭,但其他的要靠她自己想办法。她有了住处和饭菜之后,又开始帮同学编织东西来赚几个小钱。但是命运的悲惨使她无能为力,没几年,校长换了,她明白,不是每个校长都愿意帮助她。所以不久她拿着所赚的两块多钱去另谋事情做。开始,一个酒馆的老板聘了她,但酒馆里的人们好色,她不久就辞了工作在找事,可是一个月后,她还没找到工作,手里仅剩的钱也花完了。现在她什么也没有,为生活所迫,她什么都卖,只要有钱就行,把自己的一切都卖了,卖身这生意又搬到以前的家里去了,上这儿来的人渐渐多了。一个早晨,她坐在床上发呆,门外突然有一双眼睛看着她,她知道了门外的人是谁,正是饱经风霜的母亲!原本母亲和馒头店掌柜的生活得好好的,可是突然有一天馒头店掌柜的拿走了家里所有有用的东西回了娘家,母亲很伤心,卖了家里的一切,把房子也辞退了,在大街上流浪,她没有办法,只能来到这里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见到自己的女儿,果不其然,母女俩再次相遇了。现在他们又生活在一起,小时候母亲照顾女儿,现在女儿照顾母亲。每天她都任凭人家蹂躏他,因为人家有钱呀,钱就是他们的胆子,而母亲总得占人家便宜,喝醉的扔出去也要把什么值钱的拐杖、鞋子拿回来,可是也奇怪,这些人也不上门算账。尽管这样却又遭遇了不幸,巡官们把她赶到感化院去了,这里专感化妇女们,已经感化了十八人,可是没人能感化她,巡长官来了,被她吐了一脸唾沫,便把她送进了窄小的牢狱里,她口里念叨着,这牢狱便是她命运的归途。在黑暗中,她又看到了那熟悉的月牙儿……
我只恨老天不公,给予了她灾难性的结局。我觉得这黑暗中的月牙儿也孤独的可怕:她的爸爸去世时他看到的月牙儿;她去当铺时挤破黑暗微微亮起的`月牙儿;还有漆黑牢狱里伴着她的月牙儿……这一切显得月牙太神秘,三个月牙儿都显示了她不幸的遭遇。这个社会怎么这么黑暗,她们母女俩为了生存不得不早早谋生,命运的不公,更是老天的不公!她走进了黑暗的牢狱,她活着也没有意义,在里面受着折磨却不能看看自己的母亲。她们为了生活都走上了同一条路,却有着不幸的结局。人家想着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而她无吃无穿的望着月牙儿想着自己的母亲。
知识是我们的鞋子,让我们迈着步向前走去;知识是夜里小路上的路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让我们穿过黑暗;知识是结实的雨伞,为我们挡住狂风暴雨,让我们勇敢前行;知识是……书本更是知识的起源地。
月牙儿读后感篇4
读老舍的《月牙儿》,内心始终被一种凄凉感覆盖着。小说里的月亮似乎永远被乌云遮着,即使偶尔发出一点微弱的光,却也只是天空中一点昏暗的颜色,其笼罩下的大地仍旧没有光亮,能作为行人指路的照明灯更无从谈起。对于劳苦大众,尤其是身处那样一个时代的女性而言,即使有过反抗又能怎样?最后也只能是以卵击石、不堪一击,终究无力改变时代赋予的悲惨命运。所以,时代映衬下的月亮不再是光明、纯洁的象征,而成为人生悲剧的影射。
主人公的心态始终因命运的无法自控变化着。一切的变化无不印证着时代对人性的泯灭。老舍先生用叙述的语言反映着“月缺”的因果,主人公的形象被反映的淋漓尽致,更是一种悲象的展示:时代已经将任务的灵魂撕扯的残破不堪了。文中很多地方都能体现这样的结论。
“我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它无依无靠的在灰
蓝的天空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内心的孤寂和无助因这段自叙的比喻显露无疑。“不大会儿”似乎让人感到了一点点的“月圆”,当主人公有一个新爸爸时,她的命运貌似想要出现转机。可又有一个事物的出现,让这种转机荡然无存,那便是作者提到的“花”,作者说母女俩都喜欢花儿,而花却偏偏是一种易流逝的东西,即使它能拥有一段美丽的日子,但终究会凋零。其实,每一位作家对作品中的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物的安排都不是凭空的,总有一定的原因,也总有其特殊含义。这就意味着,这种所谓的“月圆”不过是昙花一现,它并不会带给读者以情感的慰藉,反而更能衬托出小说的凄凉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当时社会的残酷。
通读整篇小说我们不难看出,主人公也曾坚强过、纯洁过、自尊过,可生活却一次又一次将她的希望磨灭,以至于让她心灰意冷,说出了“春在我的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的话。至此陷入自生自灭的境地。说到这儿,我忽然想到了一部电影——《魂断蓝桥》,它的女主人公也是如此,当得知爱人战死时,她也开始为生计选择出卖自己的灵魂。而这些又不得不让人想到当时的'二战,倘若在现代社会,她或许会成为一位舞蹈家,也可以靠其它办法维持生计,可正是这个时代将她逼到了别无选择的境地。
《月牙儿》的主人公说“一切都是命”、“羞耻又不是我造成的”,那是什么造成的呢?考虑许久,依然是时代种下的恶果。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妇女的命运不在自己手里”,我想这应该是对当时社会的最好诠释了。有多少人不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可时代不允许社会底层的妇女这样。离开了养活她们的男人,她们的世界就是黑暗的,体面和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对穷人,填饱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这就是当时这个社会最真实、最残酷、最黑暗的一面。
当时的社会人们没有精神粮食可以,但却不能没有物质粮食,“饱汉不知饿汉饥”也正是这样的道理。因为被一种黑暗所包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又怎么会看得到月亮圆圆的挂在天空的时候呢?这就是所谓的时代下的“月缺”。
几年前,我曾拜读过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为老舍先生笔下的痛苦地挣扎在旧社会中母女二人的悲惨命运而痛惜不已,更为老舍先生出色细腻的心理描写所折服,我深深地为多次出现的月牙儿笼罩着的的清冷暗淡的氛围所吸引,每次抬头看见天空中悬挂着的月牙儿,就会想起那为生活所迫而沉沦堕落的母女俩。
古代的女人向来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女人的命运就是如此,女人是祸水,当女人沦为寡妇时,便成为克夫命,家里失去唯一的劳动力后,女人何所依?小说中的母亲为了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女儿,丈夫死后,再嫁又受到社会耻笑,虽然渡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唯一的劳动支柱又丧失了,家庭又陷入困境。当饭桌上摆着难得一见的馒头时,女儿却似乎知道母亲在隐瞒着什么,难以下咽。后来女儿在学堂找到事做,和自己的母亲绝裂,她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有着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善心,她品学兼优,为了不走母亲的老路,她一直都在挣脱旧社会这张无散的大网,可是她去无处可逃,为了填饱这两张嘴,她必然舍弃这富人用于欺骗手段的伪道德、伪道学,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惨无人道!
人无论到何种境遇下,都应该好好活着!虽然沦为旧社会最最下层的劳苦百姓,但她们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而且向旧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旧社会哪有女人的地位啊?可现在却不可同日而语。真庆幸能生活在新社会里,能有一个稳定而安全的家,能有一个懂得体贴的丈夫,能有一个可爱聪明的孩子,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女人,现在的女人已经够幸福的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追求,是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知足者常乐,人恐怕就是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由幸福到痛苦,再由痛苦上升到幸福的吧!
无论在何时,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和尊重!我始终尊重《月牙儿》中的母女俩,她们的身影是卑微的,她们的灵魂却是高尚的!
月牙儿读后感篇5
抬头仰望,湛蓝深邃的天空里有一弯弯的月牙儿,她是明亮的,它载着千千万万人的梦想与幸福,追求与成功,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月牙儿。然而,在昏暗的旧社会里,同样浩瀚不见底的天空中升起了一钩浅金色的月牙儿,她却载着贫穷人家一次又一次的悲苦与失望,一个多么令人寒栗的月牙儿。这便是著名作家老舍的《月牙儿》。《月牙儿》曾使我痛苦流涕过,也使我为之感动过,更使我为之振奋过。
第一次她望见那个寒气逼人的月牙儿是在充满药味,烟味,妈妈的眼泪的屋外。冷冷的月色笼罩了这个七岁小女孩美好的心灵。她又一次见到那个月牙儿,是在母亲带她去看父亲的坟。一个幼小的心灵却要承受人世间最痛苦的生离死别。这无疑又是一个惊天霹雳打在了她心里。她们母女俩很贫穷,孤苦可怜。她曾经坚定地相信:劳动是可以创造一切的`,她也期待着自己有一份美满的事业,却在牛皮臭袜子的“熏陶”中,在母亲为谋生而干的迫不得已的事中无情地冲刷掉了。她曾一次又一次地萌发希望,而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她也曾经得到过爱,但那“爱”是短暂的。她的成长一次又一次地压缩了她远大的理想。最终黑暗社会压迫了她的坚强与意志。虽然她失败了,但在我心中她已是个了不起的榜样,因为她梦想过,追求过……悲苦孕育了一个坚强的女孩。
《月牙儿》中这个勇敢却又苦难的女孩让我想起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我曾经偶然认识了一个山里的孩子。他很淳朴善良。虽然他没有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我从他不服输的眼神中读出了他的顽强斗志;虽然他没有足够的金钱,但我从他坦然的微笑中读出了他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虽然他没有机会接受许许多多的知识,但我从他对书的喜爱中读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从他和我的谈话中读出了他的永不言败与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我也更加相信,那些山里的孩子虽然没有十分优越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但他们时时激励着自己,奋斗着未来。风雨造就了一个个坚强的孩子。这个悲惨的故事,使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眼泪中有同情,有怜悯,有悲哀,也有激励。凝视过去,回想昨天,观望现在,放眼未来。我们的新生活多么美丽,多么来之不易啊。那个小女孩在悲苦中仍是个勇敢的人,那些山里的孩子在风雨中仍是个充满希望与理想的人,我们——生活在新世纪的儿童们,不是更应该去迎接困难,挑战坎坷吗?不是更应该好好地打拼一番吗?不是更应该要做一个坚强勇敢的,永不言败的人吗?
月牙儿读后感篇6
一轮月牙儿,带着点寒气,以微弱的光亮照着大地。它的软光儿清亮纯净,但只要一片云飘来,便能笼罩住它的光芒,让世界坠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这便是老舍的《月牙儿》,在月光般的诗意语言中,渗透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小说用一个少女的回忆讲述了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苦楚生涯,“我”幼年丧父,安葬父亲和随母亲上坟的时候,月牙儿都带着寒气挂在天际。母亲在贫困得折磨下不得已再嫁,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后,继父却又无端失踪,母亲走上了做暗娼的道路,当母亲与我分离后,我经历了一连串的失意——失业、被人完弄、沦为暗娼,月牙儿蒙受了一层乌云,“我”终于理解母亲别无选择的困境,当母女团圆的时候,我已经重蹈母亲的覆辙,为了生存下去而出卖自己的肉身,最后被捕入狱。
小说用舒缓从容的笔调,刻画了“我”一步步走向坠落的经过。这种坠落背后有一只黑手推着,而我全是茫然无措。虽然继父的出现与青年的出现让我暂时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这宛若是月牙儿的光芒,一会儿就消失了。在她关进监狱以后,发现“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多少”,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简直就是监狱的缩影,黑暗阴冷,令人窒息。在这里,“月牙儿”代表着一种残缺,它是“月牙儿”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诗意象征。面对人生的残缺,母女俩也不是完全地放任自流。像“我”刚开始也在寻求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却不得已地失业,“我”告诉自己:“我年轻,我好看,我要活着。”还有最后的“我这样的生命是没有什么可惜的,可是它到底是个生命,我不愿撒手。我爱活着,而不应当这样活着。我想象着一种理想的生活,象作着梦似的。”这些都是本能的对命运的反抗,对生活所抱的一种模糊的憧憬。虽然“我”已经堕落,却又始终比周围的许多人单纯善良。当青年的妻子找上门来的时候,“我”不预备跟她发生什么冲突,很容易就离开了,甚至在青年抛弃他的妻子后还对他的妻子产生了一丝同情。由于不甘心为挣钱而讨好小饭馆的客人,“我”愤然放弃那份工作。当母亲为了钱与嫖客发生争执的时候,“我”觉得母亲那样做有点过分——“不错,既干了这个还不是为钱吗?可是干这个似乎不必骂人。”但是,这些就像那月牙儿,这点光是极其微弱的,很快就会被黑暗吞噬。
月牙儿对此也只能旁观而无能为力,它的光是冷的,给不了她们温暖。它只能目睹或喟叹,或陪伴着她们,而无计可施。这种状况也是老舍当时的'心态吧。老舍只是用笔去书写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抗争,但是并无随着“潮流”为人物安排一条“革命的道路”。就像
老舍说的:“在书里,虽然我同情劳苦人民,敬爱他们的品质,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到出路,他们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这是因为我只看见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一面,而没有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认识革命的真理,但是,艺术作品不同于宣传材料,为什么一定要它给人找到出路,或者一定要说出穷人应该造反呢?”老舍来自下层人民,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够比老舍更深切的体味到社会角落里受侮辱和受损害的人群,没有人比他更贴近下层人民的心。他的作品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对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热爱,使他的笔端迸出生命的火花,异常的灿烂。
月牙儿读后感篇7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妆,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毕业后她只能自己挣饭吃了,她怀着希望四处奔波,然而没有事情给她做。“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没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终于她认识到“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残酷的现实已把她纯净的心灵无情地涂上了污点,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软光轻轻送到柳枝上”,并感到“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于是善良、单纯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爱的迷梦,她从“他的笑”“他的.头发”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没了自己,而当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时,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将崩溃了,然而此时的她还善良,还有同情心,直到为了别人,她又没饭吃了。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果然,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了,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妈的失而又归无疑给她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她从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然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深刻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于是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
纵观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总之,全文“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儿为题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那么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虽屡遭不幸的打击,但其生命还有希望存在,尽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后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现却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会吞没了。至此,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便诞生了。
月牙儿读后感篇8
《月牙儿》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家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我喜欢这部文学作品,因为它平实生动的语言,因为它感人的情节,也因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月牙儿》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位旧社会女性的悲惨生活。“月牙儿”这一意象贯穿全文,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在斜挂在她记忆中的碧云上,守候着她的孤独,见证着她的苦难。
月牙儿无情,赋予它感情的是人的心境。
她的苦难开始于父亲的病重和去世,熬药时,葬礼上,幼小的她看到了月牙儿,“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寒冷袭入了她的生活。幼小的她不理解月牙儿为什么就是那这么歪歪着,斜着,但无情的现实就是这样,畸形的社会在等着她,悲苦的命运在等着她。凄凉的坟头上,冷漠的当铺外,月牙儿照着她的泪。母亲改嫁,她又看见了月牙儿,轿子前面那个月牙冷漠地看着她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接下来三四年的'时间里她“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几年温饱的生活中她感受到了快乐,受到了教育。但好景不长,继父没了,母亲做了妓女,她的生活又陷入了悲苦,孤苦伶仃地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她“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她不敢看清冷的月牙儿,但月牙儿成了她痛苦时心灵的寄托。
在希望和失望两极徘徊着,在生存线上挣扎着,终于,她不再自悒自怜,她知道自己年轻好看,她要活着,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她看见了清亮而温柔的月牙儿在向自己微笑。生活似乎有了转机,微笑的月牙儿见证了她纯洁的爱情。然而她也早知道,一点云就能把月牙遮住,春梦过去,爱情破碎了,她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现实,“最后的黑影”一步步迈近了,想保住清白,靠劳动挣饭吃又举步维艰,她明白了社会现实,“和母亲一样了”。
月牙儿读后感篇9
看了老舍的《月牙儿》,我在感伤的同时认为这本书更适合女性读。或许这也算是我的偏见吧,我总认为女子读会多点同情和理解,而男子读或许会有点不平的委屈之气。毕竟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女子的心酸史,男子总会缺点感觉,可是老舍作为一名男子,我不得不去佩服。
《月牙儿》讲的是女主角面临父亲的死去和母亲相依为命,而后母亲靠着当东西和帮别人洗衣服为生。这本书多用女主角的独白来叙诉,一切自然也煽情。"母亲"经常帮别人洗袜子导致自己吃不下饭,可是无疑的除了坚持又能如何,那个年代靠双手吃饭也不容易。最后母亲嫁人了,新爸对女主角挺好的。可是在女主角爸死那天晚上凄凉的月牙儿也看不到了。
日子这么过着,一切似乎好了,可是小说摆脱不了曲折,一如生活摆脱不了坎坷,新爸莫名的走了,可是生活依旧继续。好点的日子毕竟拥有过,所以失去后就不可能一如从前。"妈妈"没有再以洗衣服为生,而是卖肉。在现在看来,这有点难以理解,可是那个社会,或许暗藏的是洗衣服也没得做……这位妈妈毕竟是伟大的,因为她就算如此也不放弃女儿的学业。女主角有想不通的时候,可是依然理解。后来随着妈妈的老去,她又要嫁人了,女主角只能选择和妈妈分道扬镳或者卖肉养母和自己。她选择了前者。在未经历足以让自己无望的事情之前,人总是会残留着倔强,或许是不甘心,无法说服自己,亦或心里总是会残留希望,即使不相信神,这或许是人的本能吧。
在妈妈走后的一段日子里女主角是幸运的,相比她不幸的一生。她得到她所在学校女校长的帮助,暂时有吃住,还可以读书。后来她还帮班上的人织东西,赚点钱,她也曾遇见过妈妈,她没敢认,因为她在同学中……女主角也曾想过,她似乎可以养她妈妈的,靠帮别人织东西。虽然她长大了,可这点她还象个孩子。有时候真希望故事就这么结尾,或许很好,也带着我习惯性的逃避。可是现实总是在我们以为可以逃避的时候让我们措手不及。
女校长要调走了,她告诉女主角,她一走就无法保障女主角的吃住了。女主角也明白,可是手上少数的钱又能如何?她去找工作,可是连洗衣服也不要她,她明白了妈妈的苦,而我也更明白了两个女人的悲剧。这些日子,她又看到了久违的月牙,她相信月牙是希望的象征,而我却清楚的记得,那个凄凉的月牙儿曾经出现再女主角父亲死去的晚上,那时的月牙儿应该也和这次一样美吧?
后来女主角又去找了女校长,她遇到了一个青年,对他很有好感,什么都不告诉了他。最后她把她自己卖给了那个青年,在这说卖似乎有点牵强,在对比了后来以后。因为她毕竟有了点类似爱情的懵懂。而这毕竟不是爱情,我想,在后来的一切发生后,她再想起这段往事,或许会感到些许的安慰吧……可是毕竟是悲哀。后来男青年的老婆找到了她,让她放弃。她放弃了,或许只是不想争的麻木,也可能是对那个爱情里傻瓜式女人的同情吧。不过就放弃了,倔强再次来了。
她这次波折后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作为饭店里端盘的服务员,也无法摆脱勾引的命运,可是她不愿意,骨子里还是有不情愿。而她也学不会勾引,在书中的勾引在我看来变成了下层人民对生无情的挣扎。女主角学不会,所以她走了,离开了饭店。她遇到了男青年的老婆,那个可怜的女人失去了一切,在女主角放弃后,男青年跟别的女人走了,他老婆失去了一切,她后悔当初让女主角放弃,不然还能共享。爱情里爱的一方,卑微的让人无话可说,爱情里可以容忍分享,在我看来是一种绝望的挣扎。女主角同情她,可是我同情女主角。
后来女主角去卖肉了,她的母亲后来找到了她。和她生活。在那个她病痛的日子,她和母亲相遇了,悲哀和欢喜,什么都不重要。绝望日子里的短暂插曲只会加剧日后的痛苦。卖肉加剧她的衰老,生活加剧她的'麻木。后来官家抓卖肉的,也只是这种不纳税的卖肉的!后来的后来,故事结局时女主角绝望又另类享受的呆在监狱里,她活着,这样更好吧。
这本书充满了悲情的色彩和那个时代的悲惨。可是我不得不敬佩的是这些悲情人物,因为他们从来未放弃过活着,即使没拥有完美的家庭,唯美的爱情,甚至连平淡都是奢侈,可是他们依然活着。而包括我在内的人,很多都不明白活着有什么。
这本书描写了很多次月牙儿,在一个个悲凉的夜晚,这月牙儿见证了女主角的悲剧,也见证了她的改变。每个场景的月牙儿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让人无法忽略。而让我庆幸的是月牙儿夜游它美好的一面,因为最后月牙儿还在,女主角的那点小倔强还在……
看了这本书,我想我想拥有的很多,可是人似乎越美好就越习惯报怨生活。其实生活真该多点励志,不然在等待黎明时会被黑暗吓倒。
月牙儿读后感篇10
早就听过老舍先生写的《月牙儿》了,以前总是听别人评论的。今天正好读了读原著。
小说以月亮为线索,大概有十多次提到月牙儿吧,至少十多次。每次见到的月牙儿都不同,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景物。
记忆中的第一次是父亲死时的,那月牙儿,有一丝寒气。第二次是在给父亲上坟时,四周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冷光,什么都不知道了,只记得天上迷迷糊糊有个月牙儿。再后来就是她到当铺当东西的时候了,还有妈妈改嫁、做暗娼、再到自己也继承了妈妈的事业各个时段看到的月牙儿,同一个月牙儿,不同的感情。最后在牢房中,她又看到了她那老朋友月牙儿,该是种什么感情?大概也应该是跟第一次一样的,带有寒意吧。
月牙儿一次次在她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唤醒了她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好多人看《月牙儿》,看到的大多是同情,为她们母女两代感到惋惜,当然,这个,我也不否认的,但我似乎又有点不赞同她的做法,是的,她的母亲带着她,只靠给人洗衣服是养活不了她,母亲选择这条路还情有可原,可是她呢?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没有什么拖带的吧?是可以自力更生的吧?在那个时代,品群的姑娘也不少,但是,大部分还是没有做娼妓吧?人家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挣饭吃,日子是苦点,可是人家的'钱挣的光明正大,而她呢?自己上过几年学怎么了?既是上过学就更应该懂得廉耻,别人可以卖力气挣钱,她为何就不可以?想有钱,过阔的日子,又不想出力气,就出卖色相了,自以为会过的很好,结果呢?幸福吗?恰恰相反吧?
我是不喜欢这种人的。不能说当时的社会没有错,可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啊,我欣赏好多人可以贫苦的活着,但我却很鄙视像这样的人那样过着阔日子却不知羞耻的活着。
看了这篇小说,我又不禁想到了当今许多女大学生,好多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甘愿被别人XX。我是很痛恨这种现象的!自己好好的,干嘛不凭自己的本事去赚钱,就仅仅为了虚荣而去出卖色相?想想自己的处境,你只不过是别人取乐的玩偶,腻了就该被抛弃了。最后什么都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