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收集4篇)
创新作文篇1
今天是星期一,我们上完两节课,本应该背着书包回家去,可学校却让我们多听了一个讲座,真是让人无奈,可这场讲座,却令我受益匪浅。
我们迎来了《课堂内外》杂志的主编——柠檬姐姐,这场讲座,就是让她来跟我们讲述怎么样去写好作文。柠檬姐姐一开口,可真是令人大吃一惊,每句话都是无比流畅,没有一丝的停顿,这让我十分的敬佩。
柠檬姐姐给我们讲了我们每个人写作文的通病,千篇一律。假如让我们来写创新作文,我们男生们总是只会写外太空,写太空的神秘与无穷。而让我们写母爱,同学们每个人都只会写自己生病,柠檬姐姐说:“有的同学甚至更夸张‘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突然发了高烧……’”。再让我们来写写春天,大家总是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杨柳青了,小草绿了,只写绿色。经过了柠檬姐姐的一番演讲,我不仅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讲完了同学们写作文的通病之后,柠檬姐姐给我们讲了写作文的三句话:
1.真实的体验(细节)。作文的灵感都是来自于生活之中的小事,所以,在生活之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做一个细心的人,这样,写作文的时候,就不再怕没有事例可写了。写作文时,也要把形容词具体化。
2.灵动的感悟(角度)。在平常让我们写山,我们只会写山是多么的高,多么的雄伟,却不知道我们爬山的.过程也是一个角度。写作文时,也要融人于景。
3.新鲜的表达(个性)。写作文时,不能使用僵硬的语言,,而是要用新鲜的表达,这样才能使作文生动起来。
最后,柠檬姐姐还告诉了我们几个写作文的小秘诀,不过下次再告诉你们啦,这场讲座可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通过这场讲座,也令我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创新作文篇2
哥伦布是15世纪的著名航海家。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新大陆。
对于他的这个重大发现,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很多荣誉。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话中经常流露出讽刺。
一次,朋友在哥伦布家中作客,谈笑中又提起了他航海的事情,哥伦布听了,只是淡淡一笑,并不与大家争辩。
他起身来到厨房,拿出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
大家一哄而上,这个试试,那个试试,结果都失败了。“看我的。”哥伦布轻轻地把鸡蛋一头敲破,鸡蛋就竖立起来了。
“你把鸡蛋敲破了,当然能够竖起来呀!”有人不服气地说。
“现在你们看到我把鸡蛋敲破了,才知道没有什么了不起,”哥伦布意味深长地说:“可是在这之前,你们怎么谁都没有想到呢?”
过去讽刺哥伦布的人,脸一下子变得通红。
对于这个故事,我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创新这个词,很多人把它看得太过神圣,仿佛必须在某个领域有了很重大的突破才叫创新;我却认为不是,只要做到了别人没有想到或没人去做的事就叫创新,不管这件事有多小。就像上面所说的故事一样。发现新大陆,在我们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是件难事;别说新大陆,在这个科技时代,连发现另一个星球都不是难事。但在哥伦布的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去想地球上还有没有一块新大陆呢?哥伦布他去想了,并且付诸行动,才发现了新大陆,如果没有哥伦布这样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人,又要晚多少年,地球上才会有一个人去找寻这块新大陆呢?
很多人抱怨:过去,科技不发达,人们不了结的东西很多,所以才有很多可以创新,发掘的地方。而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如此发达,哪还有自己创新的地方?可是当人们看到别人取得突破,发现新东西时,就会无奈地叹息:原来能这样!我怎么没想到呢!愚蠢的人只会将有价值的事物看成是平凡的;而聪明的人总会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人们渴望着成功,渴望着梦想实现,却找不到突破口,有的人之所以无法创新,并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无法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供我们创新的地方很多,但是它们很多可能很普通,被我们看成“小事”,一次次地错过了;就好似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也能长出美丽的花朵一般,创新既容易也不容易,容易的是我们能找到很多创新的地方,就连那些最不被人们看好、令人不屑的地方也能作为创新的土壤,而不容易的是我们要全身心的,坚定的投入到研究中,用尽我们毕生所学,让这“土壤”上开出“花朵”。然而这过程中最难熬的不是一个个漫长的黑夜,一堆堆学术理论,因为在投入自己的乐趣,追逐梦想时,研究再苦,也是快乐的。最难熬的是他人的闲言碎语,它们往往会动摇人的决心。这时,我们可以学学袁隆平爷爷,当时他研究的杂交水稻并不被人看好,面对各种讥讽,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热情的投入研究之中,最后终于发明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球的粮食问题!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虽要多听他人见解,但面对恶意的嘲讽和诋毁,不用在意,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日常生活中,创新从一个个小事做起。创新的意义在于打破常规,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付诸实践。所以并不用刻意的去追求大突破,大突破也是由一个个小创新累积起来的。一个个小创新使我们取得大突破的必经之路,更是我们一步一步通往成功与梦想的垫脚石。
或许现在的我们对于世界来说,我们没做出创新,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正不断创新,进步,超越自我。带着梦想向世界的舞台进发着!
创新作文篇3
先申明一点,我不是想逆潮流而上,不是想反对真正的创新,只是想对一些所谓的创新作文说说自己的一点儿看法。
近两年来,一直在给学生整理一些新奇的作文格式,真是不理不知道,一理吓一跳,现在的作文格式可真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什么样的行文方式都有,什么实验报告,诊断书,留言条,甚至表格,证明,诉状……没完全统计,但三四十种总是有的吧!我的乖乖!
这倒也不是我故意要学生故作新奇,是有人偏喜欢这些玩意儿,还美其名曰:创新!确实够“新”的。这是“时文“啊,为了让学生作文吸引人的眼球,弄点噱头,多赚点儿彩头,我只有让他们也时髦时髦。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书法热”时的情景:
“字是敲门砖,字是打门锤”。
于是乎,一夜之间,练字的遍地是,多如牛毛。涂上三两行字,再奉献一点MONEY,于是你就可以是书法协会会员了,再加上你如果能在“创作手法”上“创创新”,再多添上那么一点点小意思,那“书法家”的头衔你想扔都不行。理所当然的,“书坛”一片盛况,那可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怪”:你有刀书,我有筷书;你有左手书,我有双手书;你有嘴书,我有脚书;你有石头书,我有剪刀书;这些还不够过瘾,手掌书、叉扫书、扫帚书、指甲书……幸好,没有传说中的臀书!(让人想起《唐伯虎点秋香》中唐用祝枝山作画的情景。)
当时,就有人站出来说“不”,只可惜,这声音太小,被一片喧闹声给盖住了……当这股泛着沫子的巨浪过去之后,人们才发现:哦,原来真正称得上书法大师级的仍只是几人而已!却不知当年那些动辄以“书法家”自居的'“书法家”们现在作何想?!
这实在像极了今天的“创新一族”!
你不是提倡创新么,好,我就创新给你看看。自己的文字功底就那个样,实在没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也实不知这创新到底为何物,不过弄点儿新鲜的格式总是可以的吧,于是他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去“创新”了。
嗬,厉害,这里的作文这样“新”,那里的作文那样“新”,作文江山一片“新”了!真“新”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作文世界。
有些学生文字功底本不大好,可是经这么一“创新”,倒也是文模文样的,你若真叫他把这层“创新”的皮剥了,剩下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叫他不用“创新模式”,那他只能作口吃状了。现在一些老师不知怎么的,可能是受了“创新”的蛊惑,对这种“创新”总是青眼有加,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可是这种创新,说穿了,其实就是用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瓶子装着那些旧酒而已。
我以为我们要的“新”,不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瓶子,我们要的,是瓶子里的酒要“新”的味道。
怎样才能有“新”味道?
也简单,套用一句话就是“胆子放大些”。
这也不是说,作文就可以随便由着自己的性子乱写一气,而是说我们要从“应付”作文中解放出来,写自己,写真实的自己。我们绝大部分学生在“应付”作文中是不会写真实的自己的,他们写的都是可以在太阳底下展示的,高尚得不得了,至少都是“好儿童”。这骗谁啊?谁没有点儿花花肠子,坏心眼?问题是敢不敢写出来?我们的创新就应从这里入手。
表达真实的你自己,“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不要在乎谁看了会怎么怎么样,只在乎自己是否说出了真实的自己,是否表达了自己真实的观点,要坚定一个信念:作文就是用来流淌自己的心灵的。这种文章,哪怕文笔再怎么糟,但都是真性情的文章,都会闪耀个性的光芒。真正的好文字是从内心涌到笔尖的文字――这才是“创新”的本意。
现在的那些“创新”是旁门左道的功夫,学一点儿唬人是可以的,但是,想要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文字修养是万万不可。想要自己的文章有的人欣赏,只有苦练内功,敢于展示自我,才是出路,方能对得起“创新”二字!
创新作文篇4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在前人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革。
别人的想法再奇妙、别出心裁,那也是别人的东西。你再怎么剽窃也是夺不走的。你一直抄袭别人,而不是自己想一个新的主意出来,那你永远就不会和创新有缘。相反,你自己的主意再怎么差劲,但也是自己思考了,总比连脑子都不愿意转的人强。你想出来的`主意,已经深深烙印在你的记忆里了,别人想偷也偷不走。
发明大王爱迪生一个星期就要用掉一个笔记本,有时候爱迪生一天中为解决一个问题要想出二十个新点子。和爱迪生相比,有些人却连创新都不敢。
也许你认为很差的主意,对别人来说却犹如画龙点睛。所以请不要害怕,大胆的去思考,让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
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对什么到感到沮丧,也许有时候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他,只是一个大院的看守员,每天有很多空闲时间,一天,他无意中把两个放大镜重合到一起,这就组成了简易的显微镜。他竟然发现发现看到的东西比普通的放大镜还大,一照蚊子的腿,可把他吓了一跳:竟比兔子的腿还大;往水里一照,发现水里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小虫子。可自己凑近一看,还是什么没有,原来啊,这是微生物!这事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英国的女王,俄国的沙皇都要求看一看他的显微镜。他的名字是就是—————列文虎克。你瞧,列文虎克不就是借鉴前人发明的放大镜才能发现微生物的吗?如果他当时想着,反正总有人会发现的,我这种小人物就不用管了。那他就不会名声大噪,更不会发现微生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让我们心怀梦想的种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