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山的那边》课文 在山的那边朗诵文稿(3篇)
《在山的那边》课文篇1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1、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语句。
(2)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读音、停顿等。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读文悟意境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比喻
海比喻
爬山比喻
象征手法
重重困难理想境界艰苦奋斗
《在山的那边》课文在山的那边朗诵文稿篇2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有感情朗读;
2、品味语言;
3、感悟人生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①停顿要合理②重音要突出③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
4、学生再读,思考:
①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
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六)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在山的那边》课文在山的那边朗诵文稿篇3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本课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体味山和海的内涵,掌握象征的手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是本课的难点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播放配乐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同学们,童年时代谁都有着美好而朦胧的梦,谁来说说自己的梦想。(以聊天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轻松的氛围)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感悟诗中的“山”和“海”含义,掌握象征的写法;(重点、难点)
3、理解阐述的人生哲理。(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生字和词语,请几个同学来朗读,加深印象。
听课文朗读,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诗中的
“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诗中的“山”象征困难、挫折和失败,“海”则象征理想、信念和成功。“无数座山”形象说明实现理想的道路要经历重重困难。
明确了山与海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就不难理解本诗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这也是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意境壮阔,内涵丰富,神采飞扬,让人赞叹。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在山的那边》全诗的内容浓缩提炼,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能概括全诗哲理的话。
示例:
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则是飞跃千山万水的翅膀。信念是大海,困难是大山,中间隔着崇山峻岭,奋斗则是翻过崇山峻岭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