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记忆中的温暖作文(4篇)

时间:

记忆中的作文篇1

记忆中的青山是挺拔的,无论风雪湮灭亦或是暴雨摧残,该如何的,依旧是如何的。与其说是记忆中的苍绿背影,不如说是永远沉静不变的坚韧,是不屈,是生机涌()现的青山。

青山一如既往地坚挺直立,山色是始终沉着的墨绿色。只见那连着天的墨绿,蜿蜒地贴在画面上,决然分明,又与温柔的蓝天相隔,那是多种绿混合的结果。山形张狂,像是谁人随手画歪了的线条,就那么粗犷放肆地处在世上。山色也并非全然墨绿,没有人规定它只配拥有哪一种颜色,山花也会尽力去装点它,使它带着江南独有的温婉气质。

翠竹和苍松是构造青山色泽的主体,在青山的孕育下,它们自然是拥有坚忍不拔的气质的,这一点从它们向来不为风雪折腰上便可看出。山竹是一节一节的,相连处微微泛黄,记忆中山上的竹子从不开花,一旦开花,便是迟暮的征兆。山松是永远不老的,因为它们本就少年老成,它们多为墨绿,是一抹寂静的色彩,多为沉稳,少了轻灵。它们构造了青山,也染上了青山的气质。

青山绿水,这个词统括了中国的江山,仿佛山水从来是密不可分的,合该是一体的,记忆中的青山自然是有水相配的。无论是山中的潺潺溪流,还是围绕着青山的银色绸带,从那镂空着的窗格里看去,游鱼细数,溅起了水花的生命。

山似父亲厚重的爱,似岁月中缓缓划过、泛起涟漪的小舟,那流痕的美,渲染了记忆,留下了青春,载着人,也伴着人,静静走过亘古的春秋。

记忆中的童年作文600字篇2

童年的记忆里,有开心,有难过。充满那色彩斑斓的梦,充满着欢声笑语。是那么的幸福美好,令我深深的难忘。

还记得,那是在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回内蒙老家避暑。爸爸说带我们去采蘑菇,又说:雨后采蘑菇最好,因为那时的蘑菇饱满味鲜。晚上,终于下雨了。我做梦都梦见自己挎着小竹篮在草原上采蘑菇。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车子开出去离市区很远,穿过一座又一座的小山,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太美了!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终于到了目的地,我挑了一个精致的小竹篮,跟在爸爸妈妈的后面,走着走着,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墨绿色的大圆环,只见圆环上的草颜色深,而且略高。我想,这可能就是爸爸说的蘑菇圈吧!我一下冲到了最前面,脚刚迈进圈,就感觉到脚底下踩到了什么东西,我蹲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像碗一样又白又亮的东西扣在地上,我很好奇,两只手使劲一拔。哇!我尖叫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又臭又脏粘了我一手。听到我的叫声,爸爸妈妈急忙跑过来问我:宝贝,怎么了?妈妈在一边笑了起来。这时,爸爸笑着对我说:这个东西叫马粪包它是马粪经过雨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发酵而成的,有毒,不能食用。虽然这马粪包是我哭笑不得,但却阻止不了我采蘑菇的精神。我鼓起勇气继续沿着圈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几朵又白又饱满的蘑菇。在它们周围长着许多小蘑菇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又像一盆盆满天星在向我微笑。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筐里,生怕把它们弄坏了。看着自己亲手采的蘑菇,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现在的我,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的心里就会十分的快乐。眼前放佛又浮现了那美丽的画面,那么美,那么幸福。

记忆中的温暖作文500字篇3

每当我一个人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想起她粗糙却又温暖的大手,在我摔倒时拉我起来;想起她温和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喊我的名字;想起她瘦弱却总能在我伤心时拥抱我的身躯;想起她留在我记忆中的一份又一份温暖,她就是童年陪伴我长大的我的奶奶。

“我回来啦!”我走进家门,将书包放在沙发上,窗外的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我的目光随着这缕阳光转向厨房墙上静静挂着的一件蓝围裙,记忆又回到多年前的一个下午。

年幼的我站在厨房里,看着奶奶的背影匆忙的烧着菜,手拿着锅铲不断翻动着,一阵阵诱人的肉香在厨房弥漫开。“奶奶,菜烧好了没?我快饿死啦!”我嘴馋的问道。“好喽!好喽!”奶奶穿着那条蓝色围裙端着菜出来了,菜刚放下,我便忍不住吃了一口,“你这小馋猫啊!”奶奶笑着点了点我的额头,“没办法,谁叫奶奶菜烧得这么好吃呢!”我撒娇地跑到奶奶怀里说道。窗外的阳光照在奶奶身上,银白的发丝在阳光的照射下微泛着光,眼角的皱纹似乎更深了些,我们的笑声回荡在空中……

我回过了神,看着那条蓝色的围裙,眼眶微微泛红,奶奶去世这么多年,我也这么多年没吃到她烧的菜了,突然间好怀念回忆中那块蓝,好怀念她!“奶奶,菜烧好了没有啊?”我仿佛看见阳光下一个小女孩站在一个系着蓝色围裙的老人身后,静静等待着老人烧的菜,老人笑着回应那句:“好喽、好喽!”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但我知道我再也听不见了……

记忆中的作文篇4

一回到家乡的旧房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大灶台,它已经很久没用了。

两口大锅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儿,木制的锅盖落满了灰,有些角落竟有了蜘蛛网。

小时候,那是馋嘴的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清晨,我每次似乎都是被灶台上的粥的香气叫醒的。也不知为什么它能传得那么远,我收拾完后便立刻迈起小脚,“哒哒哒”地朝楼下跑,直到灶台那才停住脚步,一下子撞在那上面。不过,比起那轻微的疼痛,更让人注意的是灶台上的那大锅里的粥。我站在灶边,脚底踩着板凳,用双手抓着锅盖往旁边拉,身子几乎贴紧贴着灶台,可锅盖仍是一动不动。爷爷看了我这副样子,无奈地笑笑,然后,跟拉起一片羽毛似得揭开锅盖。我迫不及待地用勺子去捞。

灶台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则是烧火的地方。一到傍晚,爷爷则会带回来好大一把柴火,我便在其中挑那些豆秆子,看着豆荚里有没有落网之鱼。找到后便拿起豆秆子的一头,把另一头伸到早已点燃了火的灶里,静静地等待着。突然,“啪”得一声,那豆荚里的豆子炸开了,那就是那时候的“爆米花”。有时候,调皮的孩子会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从屋里拿几个红薯,藏在灶台的附近,直到饭做完了再悄悄拿出来,在大人们疑惑的眼神中津津有味地享受着。

如今,小时候那天天都离不开的灶台已积了一层灰,煤气灶取代了它,直到逢年过节才能看见“老朋友”。

灶台的样子就像一道思念,使我久久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