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整理6篇)

时间: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篇1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纸醉金迷,笑语嫣然,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茫茫苍穹之上,徒留你一人,匆匆走过,无痕迹......――题记南唐灭了,从前那个鼎盛的朝代,在你手中,转眼间,灰飞烟灭了。

人去楼空,该走的都走了,该逃的都逃了,心爱的小周后此刻不知在对方手中受尽怎样的羞辱,你站在毫无生气的大殿里,遥想当年这里的灯火阑珊,心中一片怅然。夜凉如水,你踏上高楼,抬头望着那如钩月,恍惚看见了家,只是,如今的南唐,国破人亡,家对你来说,只是奢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现在你心头的滋味是怎样的?是否只有苦涩了呢?一无所有的你,有多痛苦?历史的浓雾中,你消瘦的'背影,给人无限哀思。我想,经历了千年,我是读不懂你的。我只知道,你不是个好皇帝,你给人民带来了亡国之痛。

可是,我不认为你错了,生于帝王家,是你的不幸,你多想一叶扁舟,静立湖上,做一个平凡人。沉迷于酒色,也不是你想要的,似乎大小周后是你在勾心斗角的宫廷中唯一的籍慰吧。你太过于善良,所有人都不知道,你这个皇帝为他们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你不愿打仗,不愿使人民陷于战乱,所以你放弃江山皇权,保人民一个平安,只身做了宋军的俘虏。千百年来,人们对你的评价褒贬不一,也许你不会想到,你的诗词,在后来的日子里,温暖了太多人。而我,始终留恋的,就是你的诗词。你的作品大多香艳,可是静下心读,更多是你郁苦的发泄罢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残月见证了无数次的悲伤离合,今夜依旧如此,庭院之中,茂密的梧桐叶不知何时只剩下嶙峋的树干和几片残叶,黑暗中的影子,全是寂寞。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你被锁于这看似繁华尊贵的宫城之中,人,落魄,心,孤寂,空气中仿佛全是寂寞的气息,没有人比你更寂寞。做了阶下囚后,你受尽屈辱,却仍能把感情诗意地抒发出。“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终究是愧疚的,“亡国之君”四个字会一直折磨着你。阴冷的囚室中,思念之情不断累加。你知道你没有多少时间了,滚滚红尘中,夹杂着你的遗憾与愁怨,穿越了千年,流转在我心中。希望你有一天可以明白,你的作品是你生命的延续,千年前的七夕,你魂断人间,千年后,你的生命依旧散发光彩。

哪怕一生短暂,在我心中,你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壮丽。总在夜晚,幽幽听见你吟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你会是我永远忘不掉的人,永远......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篇2

摄人心魄的眼睛,灿若桃花的面容,在历史上如惊鸿掠影一般飞快闪过,作为女子的一生仅化为那史书或浓或淡的只言片语。但——你的绝世容颜,你的大义之举没有被历史忘记,没有被我们忘记。王昭君,我记住了你,记住了你远出边塞的身影。

艳绝汉宫无人知

一重门,又一重门,宫门迭开,翠柳掩映着华丽的`宫殿,你从一顶小轿上走下,略施粉黛,倾国倾城。众嫔妃皆贿赂画师,唯独你冷眼旁观。画师将一张画像呈在你面前——面色枯黄,眼神呆滞。你不解其意,画师说:“无钱财也可,你瞧,屋内仅你我二人……”你用高傲的眼神看了他一眼,向屋外走去,你感受到他的目光如蠕虫般粘在你身上,你剪下一缕青丝,掷在地上:“我愿孤独终老。”

王昭君,我喜欢你,喜欢你的高贵贞洁。

深明大义远出塞

长安城在清晨的光晕中显得亲切祥和,平日的喧嚣化为宁静,连空气也变得沉静。蜿蜒的队伍拖着沉重的步伐,义无反顾的向前走去。你的眸子中盛满了忧伤,你婀娜的身影嵌在阳光里。忽而一曲琵琶声起,悠扬的曲子中满溢着不舍和留恋。一阵清风拂过,空气中满是思念的芳香。“一曲昭君怨,诉己异乡情。”你的生活要在边塞异邦拉开新的大幕。你突然扬起嘴角,脸上漾起一缕秋阳般的笑:和亲之后,大汉百姓将免受匈奴骚扰,多好,多好!多好——我想,即使你知道你将客死他乡,即使你知道你的婚姻是个交易,你也会毅然出塞。牡丹花拉了拉你的裙摆,没能阻挡你的步伐。历史定格在那一瞬间,定格在你坚定而不舍的背影上。

王昭君,我喜欢你,喜欢你敢于牺牲的精神。

一缕香魂永不散

岁月无情的剥落了古殿的浮华,历史磨损了楼阁的琉璃,昭君出塞的身影还荡涤着我们的灵魂。大爱,牺牲,奉献,和平,昭君留下了什么?赞扬,美誉,思念,惆怅,昭君带走了什么?那和平的重任落在一个弱女子身上,昭君将它承担了下来。她饱含着大爱牺牲,成全万民,书写和平。我吟咏她的美丽,我赞叹她的高贵,我歌颂她的大爱。

倾国倾城,博爱万民。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王昭君。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篇3

要说在古代中,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是谁,我答:“程咬金。”

老听别人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在我的想象中,程咬金一定是个捣蛋鬼,后来才知道,这个人英勇豪爽,是条汉子。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皇帝是个昏君,老百姓遭受官府的折磨,每天吃糠咽菜,民不聊生,程咬金因不满朝廷的黑暗统治,就投靠了绿林好汉尤俊达,他们决定推翻隋朝的皇帝——隋炀帝杨广,这个昏庸无耻的暴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程咬金虽说其貌不扬,但也相貌不凡。他身高八尺,豹头环眼,满腮长有坚硬的胡须,说话声音像打雷,气势夺人,势如奔马。他性格豪爽,好打抱不平。一次他到酒馆内吃饭,一位客人吃了饭没钱付账,想用一件衣服作为抵押,受到那个泼皮老板的百般凌辱,程咬金见了忙上前好言相劝,可那店主一向作威作福惯了,见有人和他作对,便不管来者何人,上前就打,但没成想程咬金武艺高强,反被痛打一顿,于是他再也不敢欺负人了。

程咬金在外面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让我感觉他是个有血性的汉子,但他在家里却又是另一番模样。他家境贫寒,幼年丧父,母亲又年迈多病,他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母子俩的生活来源只有靠编扎柴扒苦苦度日,由于老百姓生活都很贫苦,柴扒也卖不出去,母子俩的'生活就更为艰苦,但是,程咬金从不叫苦,非常孝顺老人家。长大成人以后时时惦念老母,把母亲送到好友尤俊达家里悉心照料,从此母亲过上了好日子。

武艺高强、血气方刚的程咬金又未免过于鲁莽。有一次他心急劫了官府的银两,可没想到押车的是年老暴戾的杨林,此人正是当时在位的隋炀帝杨广的叔父,这个人武功高强,残酷毒辣,他把程咬金抓起来关进大牢,引来了囹圄之灾,后来多亏秦琼等人迅速搭手相救才逃过一劫。这让我不得不为他捏一把汗——这个莽撞人,俨然一个张飞的翻版。

勇猛、正直、有霸气;孝顺、热心、又鲁莽。古人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就像程咬金那样,他的很多优点让我们很羡慕,他的弱点又让我们心生怜惜。他出身贫苦却义气雄豪,因反朝廷曾三度入狱,但他却不改其志。这种精神使我痴迷,我会记住这位古人的——程咬金。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篇4

其,清水芙蓉,多愁善感[注: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一介女流;其,如诗永远笼罩着一层淡云哀愁,笼罩着美丽的轻轻面纱;其,秀面芙蓉一笑开,眼波才动被人猜;其,见客入来,珠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情风依依,在倦鸟投林,牧童归家而你却流离在外的时候,你是否会默怅着一首诗“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来,月满西楼,花白飘零水自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思风徐徐,在意外收到家信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这首诗“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这情思飘逸的时刻你是否会像起她——一个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介女流,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对生活一直抱着积极的态度,具有强烈的进取心的女中豪杰——李清照。

李清照,是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整个太阳系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87年,国际天文学命名了水星上15座环形山。用了15个世界名人命名,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清照的'词体现了她感悟力的纤敏丰富,而她的诗则表达了她对于政治、民族、国家的看法,和关心国事、不让须眉的精神气魄。可以说,她的词之所以具有一般婉约词所缺乏的骨力,并非偶然,而是她性格刚烈、大胆的体现,诗只是更明确地抒写了词人性情的这一面。较之一般的士大夫文人,李清照对朝廷政策、天下苍生的关怀,对政局的预见,都有自·己的怀抱和主张。如《浯溪中兴颂碑诗和张文潜韵二首》,借唐代的安史之乱,托古讽今,突破张文潜诗的思想,对北宋末期政治的腐败、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昏聩,作了深刻犀利的批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极有力地抨击了贪生怕死[注: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的南宋统治者在金兵追击下的逃跑主义,偏安于江南、不顾民生愿望的软弱无能。她的诗直指社会现实,以傲昂正气充盈其间,写得激昂慷慨[注: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带有愤郁之气。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清照较为幸福的前半生,使她前期的词大多以描写少女情怀和婚后的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从而她的诗清新明朗,入口即化。在构思意境上,既有精工雕琢的蕴藉,又有适时的高放,词风平易而不俚俗,雅正而不繁复,意境优美动人。南渡后,由于政局的影响,感世伤时、悼念亡夫、回忆故土岁月,奠定了这一时期词作的情感基调。其思想内容更具深度,词的风格也随之转为沉郁。“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写出了词人在动荡的时势下流离迁徙、岁月蹉跎[注:指无所作为地把时间荒废掉了。]的身世之痛,是时代悲剧之缩影。这一时期,李清照在慢词上的成就突出,如《永遇乐》,盛衰今昔之感,通过圆熟的用笔,表现得动人心魄[注: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声声慢》开创了运用双声叠韵的创格,一直为后世所称道。

朋友常夸我像李清照,多愁善感,总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但我知道,我是远不及她的。李清照除了是一个婉约的,“蹴里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和羞走”的美丽才女。她更有

不同凡响[注: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的魅力。刚正不阿的性格与细腻敏锐的情感力相得益彰[注: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使她的诗词具有独特的精神和风采。她的艺术成就令后世瞩目,为中国的文学宝库增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古人不远,风吹笠动,前空悠悠,藕燃深处,是否有她在拨舟吟诗。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篇5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前言

人生如花,伴随着缱绻绮丽的景致,在温暖如春的气息下喷吐芬芳,经历风雨后依旧挺拔向阳。李易安就是其中之一,她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时而温婉时而激扬的文字向我们诉说着她花一般的人生。

李易安,这朵含苞欲放的花沾着盈盈露珠,晶莹的液体中映着繁花的美。“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一代佳人欲与清丽的花儿一比芳容,真是好生的俏丽和娇憨。转眸之间,时光走了一季,此时已是红藕香残玉簟秋。丈夫远离,自己只能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任凭那一丝一缕的哀愁融进水中,荡起涟漪,层层起伏圈圈环绕,就似她眉间现出的思念,断断续续——下了眉头上了心头。回眸,又是一年暮春时,花骨朵开始向外舒展卷曲的娇嫩粉瓣。而李清照呢?像是这个季节的流放者——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绪。本是恬美安然的季节,但没有那个人,即便是轻舟绿水前,也一如断肠崖边,只是这时的李清照浅笑依然,念着青州十年,所谓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大抵就是如此,为了一个模糊飘渺的理由,一直坚守,哪怕青丝染霜华,痛苦溢满心间!那些曾在李易安心中摇曳的灿烂花朵,虽然早已凋落不见,但仿佛还余着淡远的香。或许,那是词人从前斜倚宝鸭炉时在袅袅青烟中盛放的花香思绪。

诗人龚自珍曾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李清照为丈夫开的花是落了,可它的败落却滋养了面朝祖国绽放的那朵,愈发明艳。

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在年少时就有着惊人的政治远见“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不同寻常的见解从一女子口中脱出,也引得朱熹评论“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所以说李易安的骨子里天生地都散发着浑然大气。在后来战火纷飞的朝代更迭间,她更是独自一人在乱世颠沛流离,用削瘦的肩膀承起生的希望。面对金兵的肆虐入侵还写出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人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看上去纤弱无骨的官宦家女子怎能写出这等豪迈的诗?所以,李清照是女人的身男人的魂。女人,最是沧桑见真情,家境的沦落以及国家的战乱,已将她寄予生活的希冀打碎,那时的她已褪尽尘世铅华,宛如一颗经过漫长岁月冲刷而成的饱满泛着洁净光芒的珍珠。此刻从易安的身上我们能感知战争笼罩的黑暗,却看不到她心中的彷徨。是的,因为在她心里,那些种在祖国土地上的花已悄然开放,它们前仆后继地绽,想牺牲在盛开之中!全因那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慷慨激昂,那是在一切都背叛她时唯能拯救她内心的坚强,那是祖国给她的有力支撑!

李清照也许就是智者手中的那一枝花,不为世事而苦恼终身,在受到命运的打击时仍然逆风而行,以铮铮傲骨谱写着一个女子的壮志史诗!直至那么一天,苦难的日子全成为过往,她才猛然发现,自己足以用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每一天的惊涛骇浪。而我们,又何不像她一样呢?将遇到的困难视作上天对自己本身的磨砺,雕琢内心远比油饰外表有用。

我想李清照之所以能成为诗意长河中的一盏不灭莲灯,大概就在于她懂得在生命坎坷的行进道路上,从始至终地坚持,不放弃任何燃起的希望之火。我们由此也就更应该以敏感的慧心与独有的毅力,去走漫漫人生路,在那段成长的路途上学会欣赏品读身边转瞬即逝的风景,学会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并且持之以恒,最后从微乎其微的小事中,悟出生命的本质。

易安居士的故居虽离我们甚是遥远,但我们却能在清晨的薄雾朦胧中瞥见她的如花笑靥和眉宇间的凛然盛气。殊不知,易安不朽;她一直活在泛黄的墨香书卷里,一直活在众生心中的那片圣地,仿佛一低头,我们就能望见她那双深邃的眼,里面闪过的光影破碎而亮烈。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篇6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胡忻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奄奄一息的胡忻强忍着病痛给祖先的排位上香,他的下人为他恭敬地打开了一份诰命,这份诰命是万历八年四月初四日颁发的。他抚摸着祖先留下来的代表家族荣誉的至宝,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又走向父亲的画像前跪下深深地磕了响头,之后满怀遗憾与愤慨离开了。

他的这份遗憾与愤慨或许来自于对明王朝衰败与自己眼看着明王朝的即将灭亡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久,他就离开了人世,随后,是明王朝的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女真族统领的清王朝。

许多人或许并不认识胡忻这个人,觉得这个名字十分陌生,确实,他只是明朝历史中的一位普通的官吏。但与众不同的是他深切地关心江山社稷,他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不止一次上书严厉指责皇帝做得不对之处,并提出他的建议,他的一片冰心在国家。

我敢问一句,在那个王权统治的年代,还有像他那样不顾自己的性命去上书,言辞激愤地去指责皇帝做得不对的官员了吗?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敢这样做的。然而他这样有独到见解的奏章,却很少被万历皇帝采纳。

胡忻看出了这个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他预计到了明王朝的时日不多了,可他又无能为力。于是,在一个深幽的夜晚,他放下那顶戴了十多年的乌纱帽,并留下一张辞职信,带着一家老小满怀遗憾地离开了京城,回到老家过平民生活。

但多年来为国家为社稷的辛苦操劳已经使他患上了多种疾病。“树欲静而风不止”,体弱多病的他躺在病床上,心里还牵挂着国家。一日他接到一封来自京城的来信,说女真族正频繁侵略我国的北部。躺在病床上的他竟艰难地爬起,拿起了书桌上的疆域版图,根据国家的兵力和现状,连夜写下奏书上奏给了朝廷。

但结局未能遂人所愿,明朝最终难逃厄运。而一心为国的胡忻最终也因积劳成疾,不久也与世长眠了。

他给我们留下了一本著作《欲焚草》,其中记录了他言辞激昂的奏章内容,表达了他一心为国的忠诚,并告诉后人,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脚印。

我喜欢他,因为他有那种与众不同的敢于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更因为他从中更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爱国的人才,一心向国。他是我心中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