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15篇)

时间:

一、什么是观后感篇1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

今天,我经历了一节非常特别,有趣的课。这堂课的老师距离我们地球300多公里。她,就是此刻在茫茫宇宙中的宇航员,王亚平。

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带来了他的高难度的“绝活”,让我们可真是大开了眼界。他沉稳地面对镜头,然后两脚往上一收,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如同和尚般打禅静坐!接着王老师用“一指禅”神功,使聂叔叔便翻起了筋斗。原来这就是太空中,航天员日常的模样!每个人都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拿起重物,这里每个人都是SUPERMAN一样的传奇!令人羡慕不已。

我看到有关神奇表面张力,有趣水膜,剔透水球的奇妙实验。太空,飘渺而神秘,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

群星闪烁,粒子活跃;浩瀚宇宙,奥秘世界。这里,实验小球不是如在地面上钟摆一样的摇摆,而是玩起了圆周的体操运动;这里,小陀螺会连翻跟斗运动,若是自身不停旋转时,它又乖乖地按照轴向的方向旋转——即使有外力;这里,一滴水,宛如可爱露珠,在太空中平和而调皮地乱窜……

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这些,不可思议地都做到了!

“心态决定一切。当有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毋庸置疑,其绝对会努力自己挚爱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其在更多方面担负起自己的一份力量。”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一重大表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不断问世。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是中国新生一代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最终才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综合竞争力处于首位。

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我相信,能够让“神舟十号”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3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

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

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4

在看了今天的太空授课之后,我感触颇深,也觉得十分生动有趣,学会许多知识。

“太空授课”并不是没有先例,但是这是在中国首次开展的特别的教学活动,令许多人倍感新鲜。在太空中,航天员王亚平女士给大家带来了生动形象的课程,内容包括:太空自行车、收回漂浮的水以及与同学们进行“天地对话”。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实验。

第一个便是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单摆实验,而单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小到钢琴上的节拍器,大到建筑工程的机器,摆锤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动,而在宇宙却截然不同,再失去了重力的环境下无论将摆锤放在任何位置,都没有了熟悉的往复运动,而是无规则地漂浮。看到这一幕的不禁大呼出声,因为这只存在于理想环境的现象终于可以亲眼目睹,无疑是一种对眼界的开阔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落实。

第二个则是用圆环制作水膜。一般的水膜需要借助肥皂水的特性,来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仅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见王亚平王老师将手中的圆环分开再合并,便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亲切地讲解到:“通过水球,同学们还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说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让同学们觉得更亲近了。

第三个实验进行之初我就发现道具是陀螺,黄红相间,很是漂亮。之间王老师轻轻松手,转了下陀螺,陀螺就一直慢悠悠地翻滚着。但若是在松手前就给陀螺一个速度,它就会向前或其他方向推进。两者有明显的对比。

看完这次太空授课,我学到了不仅仅是一些未曾初触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见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更让我巩固了对过去书面知识的认知,印象十分深刻。同时太空授课的益处也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课堂,它更能激发我们对太空的向往以及兴趣,使我们从小便有所积累,为将来,为了祖国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这无疑是会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另一方面太空授课也向世界彰显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性,对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及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5

大家都知道,三位可敬的宇航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已经成功升上了太空,电视上说王亚平还要在太空给我们讲课,真是十分期待,有时候,我还会想,会不会有和我读过的太空小说里有关的内容呢?

今天,终于可以在有关媒体上看到太空授课了。昨天下午老师早早地就宣布说:明天必须好好看完,并且写出读后感。可惜我一大早地就来到妈妈办公的地方了,所以只能在电脑上观看,视频不如电视上的清晰。

我们打开了电脑,妈妈在边上看着,她说她也要学习一点。随着视频的播放,我们仿佛也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太空世界,也越发感觉到有趣了。

我们先看到了三位宇航员在向着我们挥手,都是笑眯眯的,显得很有活力,他们在太空里能做到像武林高手一样,身轻如燕般地在飞行器内飞来飞去的,他们像横着身子攀岩一般地在舱内游来游去,虽然可能做不到十分到位,也可能会有一些气体在阻拦着,但是他们悠然自得的样子也让我十分羡慕。要是我也能到太空就好了,可是还得有未来的学习,现在只能是可望不可即。

我早就知道宇航员的吃饭、睡觉和运动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在看到的时候还是感到十分新鲜。他们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用食品袋包着,里面有炒鸡蛋、牛肉和虾仁之类的,让人垂涎三尺。宇航员喝的饮料和水都是装在水袋里的,他们用吸管吸出来喝,王亚平在喝着一杯柠檬汁的时候还竖起了大拇指,好像味道很不错,令我挺羡慕的。

这三位宇航员做运动时也十分有趣,他们用拉力器或自行车重量器来做运动。在《快乐阅读》中有一篇文章上说宇航员只有在太空里多做运动,才能在回到地球的时候和原来的体型一样,我看到有一本书上说,宇航员在太空静止呆久了,就会身体萎缩,腿竟然像麦秆一样细,实在是太惊人了。

宇航员在太空中测体重也十分巧妙,王亚平首先是给我们演示了一下两个弹簧的情况。一个上面挂了一个比较重的物体,一个挂了一个轻一些的,在地球上应该是那个挂着重物的弹簧往下沉一些,可是在王亚平手中,在太空里,两个弹簧都没有被拉长。他们测体重的质量测量仪也十分独特。聂海胜横在这个质量测量仪上,由王亚平拉动一根固定在舱壁上的有弹力的绳子来控制,机器往外晃了一下又往舱壁撞去,当撞到舱壁的一刹那,显示器上显示出了聂海胜的体重:74千克。比我才重一些呢,看来宇航员只有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才能到达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太空,到达自己心目中梦想的彼岸。

王亚平又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状态下挂在小杠子上小球的运动,在地球上,之前被拿着的小球被人一下子松开,就会摇来摆去的,重心十分不稳定,可是在王亚平做实验的时候,小球却缓缓地像气体一样飘落而下,当王亚平把小球轻轻地推一下的时候,小球竟然转个不停,不像在陆地上那样很快地停下。

我们看了王亚平玩陀螺。当陀螺本来就静止不动时,把它放到舱内,陀螺很悠闲地在舱内飘来飘去,还轻轻地转动着彩色的`每一边,像一个风铃、一个风车一样,实在是太好看了!把陀螺事先转好,再把它放回舱内,陀螺就会在空气中旋转起来,是不改变自身方向旋转的,而且只能看见一种颜色。啊,宇航员的生活一点也不枯燥无聊,还能玩这些东西,我从书上看,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精彩游戏在等着他们。可是,一想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便十分羞愧。

王亚平从水袋中挤出了一滴水,这滴水珠像一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快活地跳着舞,王亚平把它吸到了嘴里,滋润了一下嗓子。她把一个镜子边一样的东西放到水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时,它已经成为了一张水膜,薄薄地像特意粘住了一样贴在固定物上,水表面焕发出奇妙而又美丽的光泽,仿佛这是一面娇气的镜子,让人不忍心打碎它,又十分想在里面照一照自己的容颜,好像这层水膜能把人变漂亮一样,的确,它看起来娇柔,让人们也感觉它十分光滑。

王亚平在水膜上加水,使它变成了一个圆滑可爱的水球,在水球里面加气体,用特制的管子吹进去,还可以吹出两个小水泡一样的东西,真是日月同辉啊!王亚平把水球染成了红色的,像是美丽的夕阳一般,我看着这东西,不知不觉地竟然联想到了火星,真心希望我们中国有一天也能开发火星文明。有几个同学还提出了几个问题。

我看着看着,也看到了有一位同学列出的算式,也听到了另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除了毛细现象知道一点之外,其他的我都听不懂,我想,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梦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满中国伟大的旗帜;我希望,人造卫星和天宫一号能够更加地斗志昂扬;我憧憬,有一年人们的高科技发明能传遍全宇宙;我怀念,天地开辟时的那份纯真,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外星和不明飞行物的奥秘,我想象着,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威严而又美好的梦境。

谢谢宇航员,也同样谢谢大自然和宇宙馈赠的一切的一切。但愿,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树立起人类在宇宙的尊严,还不算晚。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6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

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7

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

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宇航员在宇宙喝水的袋子)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8

大家期待的日子终于到了,因为今天是聂海胜、张晓光伯伯和王亚平阿姨一起给我们进行了太空授课,这是我国首次、全球第二次太空授课。大家都带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这次的授课。

王亚平阿姨在天宫一号开展了很多基础物理实验,讲述了失重形态下的物理现象。这堂课让我感觉非常新鲜,而且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太空中的奇特现象,比如在太空中测体重需要特定机械;在物体单摆运动中只需给很小的动力,物体就能绕轴长时间转动;在太空中没有方位,宇航员一般定地球方向为下方;旋转陀螺可以定轴漂移,不旋转陀螺则一直翻滚。还讲述了水运动的现象,普通水在失重状态下可以形成水膜,并且有很大的强力,来回晃动也不破裂,在水膜上加水,还可以形成水球。王亚平阿姨还告诉我们在太宫一号里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太神奇了!真的是一节很难得的太空课。

这次太空授课非常完美,人类可以利用在太空中取得的成功实验为生活在地球中的我们提供实践基础。将来在地球中会有更多的实际应用是通过太空实验获得的。因此,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了也去当航天员、科学家,努力探索太空,利用太空中的能量,造福我们人类。在此,我祝愿我国的航天事业和人类共同的航天事业不断前进,更上一层楼。

二、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21篇9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2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0

上午10点04分,伴随着一片热烈的掌声,两位物理老师走上了讲台,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让我们对航天员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会儿,我们盼望来了最美好的时刻同宇航员面对面。今天由他们为我们上一堂生动的课,他们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令我们向往。

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她将要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程一开始,聂海胜叔叔为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只见他在天宫一号中站稳,然后两脚向上一收做出了一个打坐的动作,打他并没有摔在地上,而是稳稳的漂浮起来了,王亚平老师只是轻轻地推了一下他,他就飘到太空舱的最后面了。真是太神奇了!这就是失重,在太空,每个人都身轻如燕,真让人羡慕!

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小球单摆的实验、陀螺的实验、太空承重的实验,这些纷纷让人震撼、让人羡慕、让人感叹。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水球的实验王老师拿出了一个宇航员喝水用的水袋,又拿出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中,轻轻拉出来一个水膜,让它来回摆动,只是飘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水珠,这是,王老师将金属圈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向里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一个水球,她将里面的气泡抽出,挤进去两个更大的气泡,奇怪的是气泡并没有合成一个,而是整整齐齐地挨在一起,她又将气泡抽出,向水球里面灌进红色液体,立马形成一个漂亮的红色水球。

很快,55分钟过去了,这堂课敞开了我无限的回忆,也打开了我的梦想之门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实现了中国的飞天梦,我们是祖国的希望,长大以后也要向他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1

6月20号,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我非常的激动,因为这是我国航天领域的进步,并且在接下来,王亚平通过高科技,进行了一次太空授课活动。

我通过电视机屏幕,看着太空舱里,王亚平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小细节,以及在线回答了全国小学生一些太空的小疑问。让我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特点,还了解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并且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理解。

正当我看的入迷的时候,王亚平宣布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结束,我举得有点遗憾,不过我知道,最喜爱太空中能进行这么久的实验,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而且,我也学到很多的知识了。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2

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3

6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神十飞船中举行,我们全班同学都在学校的演播大厅里观看了这次太空授课,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在太空世界就已经和地面上大不同了,那么,在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中还会有多少颠覆我们在地面上的既有思想观点呢?或许是整个颠覆也未可知。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点,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可顽固不化,不知变化。切不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思进取,顽冥不化。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4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王亚平在神十天宫一号上进行太空授课,并且进行了实况转播,而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为祖国首次太空授课成功觉得非常的开心。

在这次神十天宫一号上的太空授课中,航天员进行的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而我,也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次神舟10号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作文篇(*)篇

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在地球上的重力到了月亮上就变得很轻。我们轻松的走路在太空也变成是件很难顺利做到的事。自从看到杨利伟英雄第一个飞上太空,我越来越向往远离地球的太空景象与生活。而今神往成真,观看神十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太空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的内容精彩纷呈,超出了我的想象。

王阿姨一共做了五个试验。我最喜欢后面的两个:太空水膜和太空水球。王阿姨先拿出一个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并将其打开,水并没有流下来,她从水袋中挤出一个水滴,这颗晶莹剔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为了避免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法来收集它。正好可以润润嗓子。”说着王亚平阿姨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人惊叹,王亚平阿姨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里,当金属圈拉出来时,圈上套着一个漂亮的水膜。当她轻轻地晃动金属圈时,水膜依然结实地黏附在圈上,看到这一幕,我不禁鼓起掌来。最后的高潮时刻来临了,她将带颜色的液体注入到刚刚制作的水球中,当红色的液体在水球中慢慢地散开,水球由透明变成红色,在镜头里,这个漂亮的水球微微晃动,娇嫩欲滴,不禁让人感叹物理世界的神奇。

在参观科技馆时我也做过水膜的试验,但是水膜很容易就破了。这是因为在重力作用下,张力小。而这次亲眼目睹在重力远小于地球的太空中做张力的试验。让我更加惊叹物理的神奇和深奥。妈妈说,物理分微观、宏观和宇观。我对这些概念还不怎么清楚,但我记得妈妈经常说,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能力去探索宇宙更深奥的秘密。我知道这不是哄小孩子学好知识的借口,因为我多次目睹妈妈在黑板上写出一大堆我觉得像密码一样的公式,然后告诉学生盖房子修桥梁建大坝就要靠这些理论。妈妈还告诉我说她所掌握的只不过是物理中的力学分支,而且还只是相对简单的宏观经典力学。而今天看到的太空试验,让我更加赞叹宇宙的神奇、科技的神奇力量。更加觉得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中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个体的能力虽小,不自卑也不放弃,团队齐心合作,就可以创造出奇迹。我们中国人实现太空梦,需要每一个小朋友的积极参与:热爱科学、勤奋地学习科学!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5

今天上午10点04分,伴随着一片热烈的掌声,两位物理老师走上了讲台,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让我们对航天员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会儿,我们盼望来了最美好的时刻同宇航员面对面。今天由他们为我们上一堂生动的课,他们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令我们向往。

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她将要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程一开始,聂海胜叔叔为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只见他在天宫一号中站稳,然后两脚向上一收做出了一个打坐的动作,打他并没有摔在地上,而是稳稳的漂浮起来了,王亚平老师只是轻轻地推了一下他,他就飘到太空舱的最后面了。真是太神奇了!这就是失重,在太空,每个人都身轻如燕,真让人羡慕!

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小球单摆的实验、陀螺的实验、太空承重的实验,这些纷纷让人震撼、让人羡慕、让人感叹。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水球的实验王老师拿出了一个宇航员喝水用的水袋,又拿出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中,轻轻拉出来一个水膜,让它来回摆动,只是飘出一个又一个的小水珠,这是,王老师将金属圈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向里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一个水球,她将里面的气泡抽出,挤进去两个更大的气泡,奇怪的是气泡并没有合成一个,而是整整齐齐地挨在一起,她又将气泡抽出,向水球里面灌进红色液体,立马形成一个漂亮的红色水球。

很快,55分钟过去了,这堂课敞开了我无限的回忆,也打开了我的梦想之门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实现了中国的飞天梦,我们是祖国的希望,长大以后也要向他们一样为祖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