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观后感(整理8篇)
调音师观后感篇1
对于短片来说,浓缩的必须是精华,本片成功的做到了这点。
调音师肯定是被杀死了(我看的视频标题就提示重看开头......),他相信自己的演技完美无瑕,那是因为之前他并没遇到真正要挑战他演技的人。跳舞的少女也许本身就是个暴露狂,餐厅的服务员(钱是对的,调音师故意找茬)对于调音师到底是不是个盲人并不感兴趣,因为这跟他没有利益冲突。主人公的确花了很多功夫去学怎么做一个盲人,他的演技应付之前的角色都是绰绰有余了,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调音师到底犯了几个错误让女主人从刚开始有保留的信任到怀疑再到最后的识破?
总共有五个失误(以下是按照失误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排列的):
1.调音师最后一下按门铃的时候女主人很可能在门后看着,而他按门铃的动作很迅速,如果是盲人应该是摸索着去按的。
2.调音师踩到油漆摔倒的同时看到了尸体,(地上的是油漆,是女主人为了掩盖血腥味故意泼在地上的,女主人家确实在装修,8分16秒门的左边有梯子和一些工具,门的右边有油漆桶)他看到了尸体以后表现出了惊慌这引起了女主人的怀疑。为什么女主人会这么快就怀疑,因为女主人本来就只是有保留的信任。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调音师进门以后女主人把门反锁了,反锁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到四下声音,而之前女主人开门的时候是直接开的,并没有听到解锁的声音,这说明之前门没有反锁。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门反锁,就是怕调音师不是盲人,看到尸体后夺门而逃。
3.女主人开始怀疑调音师,于是做了一个测试,很遗憾,这个测试调音师没能通过:8分40秒,调音师要坐下的时候女主人故意推了他一下,调音师本能的用手撑在钢琴上,而这个钢琴,他之前碰都没有碰到过,盲人怎么会知道没有碰到过的钢琴的位置呢?于是女主人更加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
4.女主人取下调音师的墨镜,她想看看调音师的眼睛,因为有些盲人的眼睛和正常人的眼睛不一样,(比如谢逊的,一看就知道是个瞎子)如果是这样,女主人就可以打消自己的怀疑。于是女主人端详了调音师的眼睛好一会,她看到了什么?隐形眼镜(影片之前的细节:调音师为了伪装盲人带着隐形眼镜)。
5.日程本,这个失误是最明显的,正如调音师自己想的:盲人要什么日程本。他不该把衣服给女主人。
调音师观后感篇2
几乎所有人都会揣测调音师最后是死是活,我倾向于死了。
调音师装扮成盲人之后,获得了人们更多的关怀、金钱和亲近,但是最后却死于非命。人无论伪装成强势的或者弱势的人都可以获得一些便利,然而失去自己的人却会在最终可能失去更多。
调音师在进门看到凶杀之后完全可以制伏凶手,这样被揭穿了盲人的谎言,但是为了逮住凶手保住自己生命都是值得的,但是调音师没有这么做,他似乎沉溺于盲人的精彩演出中而忘却了自己是个正常人。面具戴久了,真的会忘了真正的自己,庄周梦蝶,谁是真正的自己?
有人分析说死者是一位盲人,因为死者神态安详,没有防备。还有对面的邻居开门之后的疑惑表情——这么长的门铃声,邻居一定听到了调音师和杀人者的对话。我觉得这个分析很精彩,对于故事有着点睛之笔的效果。因为调音师“似乎完美”的演技骗了众多的人,就拿马路边他得意洋洋的对老太太说:我扶你过马路这件事情来说。老太太都没有怀疑到他是假盲人,因为老太太的表情是惊讶而不是厌恶。但是:似乎看似完美的演技,天下总会有识破的人。不做真正的自己就会总有破绽,欺骗永远会露出马脚,诚如第一段所言,在没有露出马脚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便利,但是露出马脚的时候那往往是重要的时刻,因为只有目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失去他们,失去的也许是机会?事业?爱情?友情?信任?我不知道,总之调音师失去了生命。
如果死者是盲人的话,那么杀人者一定是深谙盲人的习性的。因此,在关门之后,她从容不迫,因为盲人在不熟悉的家庭里面只能由主人引领到钢琴那里,然而调音师却自己就开始走了,这让杀人者很惊讶,说了句:我没有料到你会走这边;当调音师撞到了“油漆”,真正的盲人应该是抱怨?或者是不满吧,但是调音师虽然故作镇定但是总有慌乱——为什么都忘记了把手洗干净再去调钢琴?真正盲人的眼睛也许戴个隐形眼镜就想骗的了杀人者估计很困难吧。然而调音师自己却在自作聪明的认为,自己只有“日程本”露出了马脚。真是让人觉得调音师至死都没有明白是什么断送了自己!与项王最后的悲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认为只有明显的错误才能暴露自己,真正暴露自己的却是许多看不见的、不经意间的、一闪而过的。就如同假成绩单、假证书可以让自己捷足先登,但是能力却不能突飞猛进。人要始终不移的做最好的自己。
以上说的是发生在调音师身上的悲剧,影片还为我们指出了调音师悲剧的原因。调音师“有才”的借用了泰姬陵的故事。工程师失去了心爱的妻子,造出了泰姬陵。但是调音师失去的“妻子”应该是成为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的梦想!而不是一个假装失明的眼睛。试问,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是这么安慰自己的虚伪和作假的?
故事中除了调音师一个人的故事外,还透过调音师之前的伪装向我们展示了各色人群在失明调音师和有眼睛调音师这两种不同形态集于一身的视界里的不同的生活。老板说: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暴露狂和裸露癖,老板可能在玩漂流瓶或者微信。然而在虚拟的网络里面暴露自己的弱点就如同在盲人面前跳“脱了衣服的舞”,我们认为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可事实上调音师的眼睛正在目不转睛的盯着女人看,并且弹奏优美的配乐。那么当我们网络里面纵情的“表现”自己的时候,屏幕的那边正在有一双贪婪的眼睛。似乎我们并不失去什么,但是我们获得了整个社会共同堕落的机会!内心里是否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们呢?一个可以防止我们过度放纵而忘却自己的目光,如果没有,我们将纯粹的会和自己的人生开一个大玩笑。
影片最主要是的告诫关注要反观自己。故事在说是调音师为了便利而失去了生命。然而那个餐厅服务员不也是因为是顾客是盲人而想获得一些便利而失去了自己的善良么?那个老板不也是因为调音师出色的业绩的便利而失去了自己的诚信么?最重要的是,调音师坚信老板不会开除他!那么这种贪图便利的心理一定广泛的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里,为了便利,我们都在或多或少的出卖一些自己高尚的品质或者伪装了自己,够警戒了。
确定调音师的死我并不是通过开头那是枪声而不是关门声,或者片尾曲是否充满了悲哀的感觉这些蛛丝马迹来推断的。而是从电影本身主题推断,调音师不死,故事将说的很不完整。我们希望他不死,因为调音师没有罪恶到死的地步,因此怜悯之心都希望不要死人。但是在电影里,死人才能把想要表达的表现出来。
为调音师的死去而哀叹吧,为我们自己忏悔吧。
调音师观后感篇3
(一)
昨晚看完后,做了一个晚上的噩梦,不是因为有多恐怖,而是带着紧张、复杂、不安、思索进入睡眠,一夜未眠。所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给你一个平稳的梦,才重要。
(二)
我一直在思索着主人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说不上是好人,也谈不上是坏人。也许可以归类于灰色人。在我们的评判意识里,存在二元对立:好与坏、对与错、黑与白、是与非然而确确实实存在二元对立中的灰色地段。所以,好人未必尽好,坏人未必尽恶。你是好人中的坏人,还是坏人中的好人?自知。
(三)
影片没有一个结果,而是留下一个悬而不得,由观众去臆想。这是我们凡事喜欢追求结果的一个大逆转。这也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结果,又涉及到二元对立:始对末,始并非一定有末。
(四)
以前最爱看西方片,描写浪漫爱情、英雄情结、科幻未来但是现在独爱印度片。因为感受到印度电影都有一种表达,它表达人所思考的,社会所存在的
小乘佛教本来还带有浓浓的印度教基础,到了大乘佛教,已经彻底否定印度教联系了,是无本无根(靠篡改道教)的篡改邪教了。
片里结尾如果是阿卡什幻想的,坏人不杀,坏医生该死,蛇蝎女人不应该虐杀,而是瞬间死亡,那种轮回,在现实中是被天意否定的。
以坏灭恶,是天道轮回的本意,也符合人民的心意。蛇蝎女人被卖掉各种器官,然后惨死,阿卡什也拿到钱换了眼角膜,这才是真正的轮回。
片中演了有钱人的公寓和穷人也能用得起电热水壶和天然气做饭,这一点很好。
调音师观后感篇4
丘比特射箭必须蒙上眼睛,正义女神必须瞎。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他们的眼睛必须看不见,他们得用心看!正如《调音师》这部电影。
电影里面说,什么是生命,取决于肝脏?我想不仅如此吧,应该更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世界是美好的,让人温暖,让人快乐,让人看到希望;但世界的本质是残酷的,让人迷茫,让人痛苦,让人走向深渊。然后,我们在深渊中歌唱希望的美好,用痛苦的心去表演生活的快乐。
为了筹钱而假装眼瞎的阿卡什,在撞见西米和情夫杀人清理尸体的时候,保持了冷静,没有当场揭穿假象,而是事后前往报警,这时候的他,内心的良知尚在,道德犹在。但是杀人的人就是警长,你能怎么办,而且你报警的举动,明显引起了对方的怀疑,你已经被对方盯上了,阿卡什做了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面对强权,明哲保身。
于是,即便是在死者痛苦的女儿面前,他依旧做了假证词,事情的真相,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大义凛然,然后立刻被警长抓起来,后面的事,他想都不敢想了。看似懦弱,却很现实,这是身为动物的天性使然,但是即便如此,他内心的善念还在,是非对错还看得清楚,只是少了勇气。
但最后,他和医生合力干掉西米,换钱治眼睛,被西米毒瞎了的眼睛是治疗好了,但是他的心却瞎了,甚至是连勇气都回来了,只是勇气,没有用在道德的一面。第一感觉和许多评论一样,觉得他好腹黑,不是个好人,但是设身处地的想想,其实他一系列的选择之中,对于他个人而言,或许,又是最好的选择。
那些把疑点说出的证人,哪个不是被西米和警长对付,即便是自己不敢站出来,西米都要毒瞎自己的眼睛,若是自己真的想找警长的上级去报案,只怕自己连这城都出不去。而最后,有报复的机会,有完成自己装瞎赚钱目标的机会,有让自己眼睛恢复视力的机会,而且牺牲的不过是自己仇敌罢了,虽然仇敌不是被法律所制裁,但她也确实罪有应得。若是你异地处之,你怎么选?我想大多人都会和阿卡什相同吧,人性使然,无所谓腹黑之说,我们是人,不是神,这个世界,我们是用眼睛看的,不是心。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在电影中,也对睁着眼睛却什么都看不到的冷漠之人进行的艺术的讽刺,靠窃取他人器官谋利的出租车司机,死后家人被劝说捐献器官,很多人都看到这个讽刺,而我却以为这不仅仅是讽刺,更是对男主未来命运的暗示。选择了闭上心眼,只看表面不看内在的人啊,终究会在人生的黑暗中自食恶果,就如同在黑暗中开枪打死自己的警长。
而整部影片让我整个人都感觉不好的细节,是电影的最后,阿卡什和单纯的苏菲重逢,当年初遇的时候,苏菲看不出他是装瞎吗,我以为若是有心留意,观察细节,一定可以看出端倪,但是苏菲没有发现,因为善良的苏菲自己选择了愿意相信他,电影中人性的温暖,似乎就在苏菲这个人物身上。但是苏菲却在最后对男主说,你应该挖掉西米的眼角膜来治疗自己,这份狠劲,还是当年那个傻白甜吗?
单纯的苏菲甚至想要体验阿卡什的生活只怕这些年,苏菲也经历了许多,也不再是那个站在窗下的单纯女孩了。而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无奈的生存之道,看似光鲜的外在背后,都有个人的阴暗。
一部《调音师》,展现了人性的懦弱,贪婪,自私,让人很压抑,却又那么的真实。想要从这个真实的牢笼中冲出去,想要呐喊,我们不仅仅要用眼睛看世界,我们更要用心看,我们要把我们的勇敢放在正确的位置。但是我自己都觉得这样的呐喊,有些空洞,无力,没有感召力。因为我自己,只怕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一个睁眼瞎的身份,游荡人间。
从前有人倒了,大家会扶起来,但现在,能打电话呼救求援的人,我都会给他点赞。不是心盲,而是这个世界,真的只有一个规则:适者生存。
调音师观后感篇5
印度影片《调音师》改编自2010年的同名法国高分悬疑短片。这部短片只有14分钟,讲述一个调音师通过假扮盲人迎来事业春天。然而在某天他来到一位客户家中调试钢琴不料目睹了凶杀案。短片的节奏快而紧凑,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就把观众带入凶杀现场,与凶手斗智斗勇的过程很精彩,戏剧张力完爆多数悬疑惊悚题材长片。短片最后给了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凶手拿枪指着调音师,电影结束。之后的意犹未尽则完全交给没有跳出剧情的观众们自己去想象了。
现在印度版的《调音师》终于给了我们一个结局。故事讲述了一直假装盲人的钢琴师阿卡什,在意外成为一起凶杀案的唯一“目击证人”后,所遭遇的种种出其不意的经历。影片故事波折惊奇,反转不断,是2018年度IMDb评分最高的印度影片。
一部好的电影,定是要能震撼人心的。《调音师》无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而且,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都猜不到结局!在豆瓣,有位网友这么评价这部电影:“别问我好不好看,我是憋着尿看完的!”
Whatislife?Itdependsontheliver.影片是由这句话开始的,字幕把此处的“liver”翻译成了“肝脏”,显然与后面影片的剧情更为贴切,但我觉得这里其实是导演很巧妙的用了“一语双关”手法,“liver”既是“肝脏”,也意指“生活者”。“生活是什么,取决于生活者本身。”在我的理解,这才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最深层希望表达的核心观点。
回到影片最开始的那句话“Whatislife?”看完这部电影,导演并没有给我们一个非常乐观的回答。电影中刻画出了如此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各有各命。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杀人下毒,比如终究没有向善的西米;一手遮天、色胆包天、假公济私的警察局长;贪婪自私却又胆小迷信的出租车夫妇二人;损人利己、过河拆桥的医生,这所有人构成了一个印度社会的缩影。
影片中提到了“湿婆神”,他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明白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更深刻理解片中神来之笔的结局。导演是在借湿婆神说——你问我是善是恶?连最高的神都无法回答,我又怎么会有答案呢?这也正应了那后半句“itdependsontheliver.”千人千面,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好好生活吧,互相尊重彼此的内心秩序。
调音师观后感篇6
昨天在舞房跳舞,中间休息的时候一直在前台看队员在看的微电影。其中一部就是调音师。
平静而又略有悲伤的音乐,朴素却带有感染力的画面,一点一点将我们带进男角的生活里。钢琴大赛失败的经历让他曾对生活失信心,后来他又通过装成盲人做调音师这种方式“复活”了。然后跟随他新的经历我们看到了觉得他不靠谱,担心他这样做影响了自己却又为了更多的生意而默许他的老板,不情不愿的内心肮脏的服务生,还有在对自己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就卸下自己的伪装和提防的人们……
个人觉得导演的剪切手法风格鲜明而又独特,大部分都是静止不动的镜头画面,和短促却不突兀的剪切,给人微微震撼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妙不可言。在叙述一个女顾客练舞的时候分了几个镜头,运用了拉远景深位置的手法,凸显了男角“盲人”的眼神和和其明明享受其中却又不表现出来的面部神情。
电影开始不久后,优美的钢琴声随着镜头的切换戛然而止,并且每到重要的镜头切换是音乐也随之停下或响起,自然不做作,像是在控制电影的节奏,带着我们一点一点深入。一开始我以为开始那声响是关门声,看到结尾我深知我错了,那是导演宣告结束的声响,他用倒叙让我们入戏,真是一个大玩笑。
故事就从那个撒谎的妇人开始。男角为了多赚一份生意,执意要进行工作,他的执意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生了意外的'状况,于是暴露了身份。
有人问我觉得男角死了么,我说我希望没有可是又不可能。调音师算是一个聪明的偷窥狂,但是也许罪不及此。他为什么不反抗呢,我想也许是怕没了未来或是绝望了。那妇人的心里素质不是一般的强,个人认为搞不好还会把邻居也搞了。
有必要提的是,电影里的很多细节。比如泰姬陵故事的穿插,走在街上时的男角的开心和满足,还有邻居开门的眼神质疑,最重要的是他的日程本。另外,作为配乐和主题钢琴曲选得很到位。
调音师是一部十三分钟的微电影,可以说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情节叙述得干脆利落没有冗余,人物心理刻画深刻而又动人。总之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片子,好片总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反省。
调音师观后感篇7
真不死鸟
几年前朋友在酒店房间放了《调音师》给我看。这个不到15分钟的短片,后面六分钟极具张力的情节让人屏息静气,过目不忘。
如今改成了电影版,要如何填充和后续呢?
前面加了些东西,加了爱情线,然后到经典一幕出现时,我一边看一边想还是短片版的气氛营造更成功,然后接着看到男主角进到厕所后,嗯,吓我一跳,很好,这个增加点是合理而成功的,之后也以此持续对男主角构成了威胁
当年看短片的时候就想主角命运如何,电影版的走向是完全猜不到的,还算合理的再创作,只不过感觉后面一地鸡毛的来放的信息量有点太多太杂了点。
电影版主角的身份是钢琴师而不是调音师,还延续了短片的名字,就是要的短片里那个出彩的创意。
一个前无来者的好点子是最难得的,好奇者可以先看原短片,然后走进影院也无损悬疑的乐趣。
调音师观后感篇8
电影显然值得一看,但个人觉得没有达到排山倒海的好评那个水准,大致是一个足够消遣的商业佳片,要说是黑马神作、年度奇片啥的,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好感和遗憾都很明确。
好的部分是满足了多年心愿。作为在中文网人气超高的国外短片(豆瓣有超过15万评分,吊打许多爆米花大片),2010年的《调音师》被公认满是长片潜质。
虽然长片由印度电影人来完成,气质上总是跟原版有出入,但作为一个全民心愿的光荣达成,非常值得捧场,而且整体来说执行并不弱,没有给原短片丢脸。
不好的部分,主要来自将近140分钟的片长。
调音师这个点子,比较适合加一些前因后果、感情冲突和人性讽喻,扩展成一个90来分钟的短小精干的惊悚片。但是就像之前写过的,由于印度观众的特殊需求,他们的编剧早就习惯了把故事写到2小时以上。
这让影片出现了一种基调分裂的状态。前半个小时,悬念极淡,惊悚寥寥,你几乎会觉得这是一部盲人音乐家的励志爱情片。其实很多印度片都有把前戏狠狠扩充的做法,但好歹情绪是统一的,而这个开头却像是男女主角演的平行宇宙外传。
进入盲人弹琴目击谋杀的主线,惊悚指数急剧上升,构成全片最精彩的部分。这一段充分扩展了短片的概念,不动声色中如履薄冰的脱险,千钧一发的试探和反试探,都十足扣人心弦,虽有小瑕疵,但在导演娴熟的节奏掌控下,维持了足够的紧张感。
再往后画风再次突变,摇身变成盖里奇式的荒诞犯罪片,已经完全脱离原短片再创作。一群局外人加入游戏,几路人马围绕一笔巨款你来我往互相杀,大爆人性丑陋不堪。
平心而论这一段拍得很是刺激,各种算计利用背叛出卖,动作戏也有亮点,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严肃斗智氛围,步步为营的惊心动魄,都一扫而空。只有一群自带黑色笑点的亡命徒,你追我我杀他玩得热闹。
等杀戮终于告一段落,电影的最后部分回归了一开头的温情文艺范儿,仿佛《爱乐之城》的宝莱坞翻拍,最后猛然冒出一个十分《非常嫌疑犯》的惊天大逆转,剧情戛然而止。
有人吐槽电影的缺点是反转过多影响了逻辑,其实这倒不算大问题,尤其是结局看似下了定论,细琢磨还是个开放式,那么前面的许多细节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逻辑问题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导演还非常聪明地悬置了一些角色的下场,把出bug的几率进一步降低,无疑也是值得同行借鉴的策略。
但这一切还是无法解决对我而言最大的那个问题,整部电影完全就像是几部不同电影缝在一起的产物,虽然高潮的某个片段被提到了开头,竭力制造这是一个完整故事的错觉,还是无法掩饰拼凑的意味。
所以看的时候不断在想,这个故事的地域特征并不强,咱们国家啥时候也翻拍一次,弥补遗憾,超越它?
不过呢,多半是想多了。
相关范文
-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大全(3篇)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通用(3篇)
《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范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3篇)
年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五篇(3篇)
年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12篇)(8篇)
学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模板(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8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大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