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17篇)

时间: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

1937年12月的南京,弥漫着一种颓废和绝望的气氛。在淞泸会战中冒死战斗的将士们,到了南京都成了胆小鬼,强大的日军磨灭了他们所有的反抗意志。宋希濂部挡在城门,却挡不住潮水般的残兵败将。十几名日军在教堂发现了无数难民,其中还有很多中国军人。日军恐惧的叫援兵,可中国人却无意抵抗,麻木呆滞地举起了双手,日军的几声枪响就使他们彻底崩溃。远景中,孙中山的铜像被拉倒,一起倒下的是整个中国吗?

不是!残兵连的废墟中做着最终的抵抗,顽强的抵抗。最终队长陆建雄无力地说:“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没有人离去,直至被俘。这群铁骨铮铮的汉子在子弹穿过胸膛的那一刻齐声大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伟大的一幕让我想起了张自忠将军死前的一句话:只要我等坚决抵抗,以我五千年浩瀚中华,绝不会亡于三岛倭奴之手。中国是坚韧的,中国人的抵抗从来没有停。

但在当时的南京,抵抗终是主旋律。画面中,无数头像的士兵和平民从各方向被驱赶至一起,被淹死,枪杀,活埋,烧死,如潮水般倒下,画面残酷,简直目不忍视,南京真正的地狱。南京已经死了,安全区是唯一一块苟延残喘的地,拉贝从其“纳粹”的身份保护了一小批难民。日军发现安全区有很多女人便前来索要一百个,姜教师和拉贝先生无奈答应。当姜教师哭着说出这个决定时。妓女小江第一个站出来:“拉贝先生,我去。”她从容地转身,骄傲的回头,以她特有的方式做出最勇敢的抵抗,证明着中国式顽强的。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和绝望,仅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期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国的期望,明天虽然依旧残酷,但期望已经传递下去。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已经被唤醒,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仅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影片用很多的笔墨勾画了角川这个主角,他有知识,有思想,天真而纯净。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员,他的双手无可逃避的沾满了鲜血,但他的内心始终在挣扎和思考。在心爱的百合子死去后,他最终完成了——对人生的救赎,走小豆子,开枪自杀。我明白角川的悔过,但比起我们死去的三十万同胞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要勿忘国耻!让中国沉睡的雄狮永远咆哮!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2

怀着沉重的心情,我关看完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30万中国人,无辜的中国人被屠杀!鲜血染红整个南京城!残兵连在废墟中做着最后的抵抗。最终,队长陆建雄无力的说:“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但是没有人离去。这群中华民族的英雄在子弹穿过胸膛的前一刻一起呼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多么感人的又多么伟大的一幕,他们是中国的英雄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人怂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这场战争中也十分形象的体现出来。十几名日本军在一个教堂里发现了无数中国人,其中还包括一些中国军人,日本军恐慌的叫援兵,而中国人们根本无意抵抗,那么多中国人被几个日本军吓得连忙往后退,麻木呆滞的举起双手。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奇怪的看了看四周,最后也跟着举起双手。日本军的几声枪声就使他们彻底绝望与崩溃,而教堂外孙中山的雕像,被五花大绑的拽倒,被日本军欢呼着拖走。

画面中,无数投降的中国士兵,老百姓,被从四面八方驱逐到一个地方。枪杀,活埋,火烧,如退潮般倒下,一张张绝望的面孔,狰狞的面孔,画面残忍的不忍直视。南京,真正的地狱。拉贝以纳粹的身份,保护了一小批难民,但是,在日本军知道那里有很多女人的时候,便去索要100个,并且带有威胁,姜老师和拉贝,无奈答应。在姜老师和拉贝哭着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时,妓女小江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去。”他从容的转身,骄傲的回头,以他特别的方式勇敢的与日军敌寇做着斗争,证明了中国人的顽强。

整部影片都弥漫着绝望与压抑,南京这道深深的伤疤,将永远留在中国心头,永远滴血!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3

挹江门,南京的城墙,最初的抵抗,一群被抛弃的士兵,用自己仅存的力量与日军抵抗。他们孤立无援,却仍旧誓死抵挡,因为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士兵,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士兵应有的责任!可是,当“小米加步枪”碰上敌人凶猛的火力时,他们终还是败下阵来。他们成为了待宰的羔羊,等着着死亡的来临。惨无人性的日军,用五花八门的形式来屠杀中国人:关进废弃的仓库用火烧死;赶到大海中用海水淹死;埋在土中活活憋死;赶到荒野中用枪打死……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发指,令人痛恨。然而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又能做什么呢?

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掩护受伤的士兵;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冒着当场被枪毙的危险,去解救那些被日军拉上刑车的男人;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当死亡来临时,那一句响彻南京上空的“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而奔赴死亡,例如影片中的唐先生。唐先生是拉贝先生的秘书,与拉贝一起负责难民营的安全,然而当拉贝被迫离开时,他却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而委身于日本人。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时,他的妹妹却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活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而幸免遇难。他欲哭无泪,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终于明白了:日军是靠不住的,中国人只有靠自己!所以在拉贝的努力下,可以带一个助手和一个助手的家人离开时,他毅然将生的权力让给了另一个渴望生存的人。他留下来了,结果当然是被拉到刑场,然而此时的他却没有了一丝的畏惧。他临死前那从容的姿态,连那个执行任务的日本军官都不敢直视!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在经历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后,中国重新站立了起来!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4

翻开历史的篇章,回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军队闯进南京时,城内的军人们用身躯铸成了一道道人墙。可这些都无济于事,日本军队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垮了人墙,把军人们踏在脚底。大肆的闯进南京。

南京城内所有的战俘都被抓起来了。有的人,葬身在机关枪接二连三的扫射中;有的人被带到海边,又是一阵疯狂的扫射,人们倒在海边,海水冲刷着他们的身体,将他们轻轻拖入海中,顿时鲜血染红了整个海面……

我怎么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尝不想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想一想,当他们的孩子在摇篮中甜甜的入睡时,我们的婴儿却被残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当他们的儿童享受美好的童年时,我们儿童却要面对死亡;想一想,当他们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时,我们的老爷爷、老奶奶却流浪在街头无家可归;

正如电影里所说“中国不会亡!”是的,中国没有灭亡,但祖国现在的兴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英雄冲锋陷阵,用鲜血和平,他们何尝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过平安、幸福的日子可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这样的生活。为了祖国他们必须要上阵杀敌。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使中国更加强大这样才不愧对那些抗日英雄,中国才不会重蹈覆辙。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5

昨天在宿舍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看后感受颇丰。永记南京,勿忘国耻!我想但凡一个中国人都会记得那个让人害怕让人伤心让人悲痛的年代。也许有些人无法体会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复杂心情,那么在看过这部电影后你就会知道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年代!

《《南京南京》》采用的是黑白的背景,更加的渲染出了主题,开篇就是南京沦陷后的断桥残垣,给人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战争的气息,破坏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的心情紧张起来了,当看到孙忠三先生的铜像被日本人摧毁时,没有来的一阵酸楚;当看到中国的士兵被活埋时,心情是无奈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啊;日本士兵的残忍实在是让人发指!在演到难民营时我又被中国人的坚强感动,正是这种坚强这种毅力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国人挺过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当然电影并不是一味是战争,当看到唐先生哄孩子时,我想看得人心里都是甜甜的,可是正是这种温馨的画面更加突出了战争的可怕。当看到日本士兵角川正雄遇到爱情时,我想他肯定暂时的忘记了战争忘记了杀戮。可是现实是残酷的,角川的爱人被征为慰安妇,唐先生的孩子被日本人当面摔死,我看到得是角川的迷茫“为什么要战争?”,唐先生的绝望。当难民营被日本人占领时,姜老师的反抗,拉贝的保护也是从侧面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

电影的结局十分耐人寻味,角川的自杀,小孩的苦笑都是有着意义的,我想每个人看完后都会体会出些什么。

《《南京南京》》,勿忘国耻!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6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由陆川导演精心创作的电影——《南京,南京》!看完这部电影,我颇有感触,内心也有所震撼。

当看到凶残的日本军官放肆地在长达六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中,不择手段地杀害我们的南京同胞,人们在惊慌而逃,很多人难以幸免于难,三十多万同胞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时,我的心里感到一阵阵的难受。

不过我们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就像那梅花,从不在冰雪中向恶势力或者强者低头,它依然在大雪中凌寒独放。我们中国人也是具备这样的品质的。当日军俘虏了我们的一批军队后,日军鸣枪下威,要求中国军队起立,几个日本鬼子挎着枪陆续走了上来,准备扫射。但中国军人都握紧双拳,他们脸上带着愤怒,带着无助,带着悲愤的神情,他们都不向日军低头,他们都不起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起也是死,不起也是死,他们就拿起自己的骨气跟这些日寇们拼了,他们就这样与日军僵持着。日本军官被这一场面惊呆了,手持机枪扫射了几个人,只听见死者的家属抱着亲人冰冷的尸体痛哭。突然一个男的带头矗立起来了,他就是被日军俘虏的军人中的一员,或许,他不想再听见无辜的人们凄惨的声音,或许他起立是为了表达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缩头乌龟。小孩也勇敢在走了出来,人们都起来了,向日军走去,只见人们一起高呼:中国不会亡,中国万岁……。天空中回荡着这悲壮的声音,最后,他们都牺牲了。

但是,他们没有为我们中国人丢脸,人们记住他们是中国人,甚至在他们临死前也不忘高呼:中国成功,中国不会亡。这句话给予我极大的震撼,因为这句话透露了中国人民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国家呀!

电影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那一段让人屈辱的历史。旧中国国势衰微,中国成为别国欺负的对象。要使这段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这代人就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不断增强祖国的综合实力,为祖国的安宁和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7

《南京,南京》堵了中国人的心,甚至日本人也不领情。可是,凡是打过架的人都可以明白。

中学时候,打架的发起人一般都躲在后面指挥战斗。打人者,被打者本来素不相识,也没有仇恨。但大家都上,我不上就被鄙视,不去就没面子,何况我校与他校历来有仇。面对面,开始忐忑不安,面对陌生面孔,面对弱小,也曾犹豫。但是有人动手了,所有人马上热血沸腾,同伴们的凶猛,刺激到自己的自卑。为了不被鄙视,便猛下黑手,对倒地者也猛跺几脚。什么无辜的弱小,女孩子也一样不放过。

虽然一瞬间觉得自己很无耻。但是,回去后得到老大的表扬,得到弱小同学的敬畏,得到谄媚的同学的吹嘘。不久,那些内疚就被自己故意忘记了。很快,对方来报仇,更多的人又有了直接的仇恨。

回想起来,恃强凌弱的胆小鬼仍然是胆小鬼,大哥依旧是大哥。受伤的,被开除的基本是冲在前面的傻子。在某些需要的时候,大哥们会不计前嫌的和谈,俗称不打不相识,可是身心的伤疤永远跟随我们。打人者,永远难逃内疚,被打者变得心灵扭曲,充满仇恨。莫名其妙的仇恨来得本无意义。

战争本来就是一场以暴力为表现的集体无意识斗争。参与者往往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仇恨本来与自己无关,从此就有关了。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8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电影院,是的,我观看了《南京!南京!》。

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与此同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惨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落,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的疯狂举动在无耻的日本人的手下展开最后,角川把幸存的两名中国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选择了自杀。影片留给了我很长时间的思考。是人怂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当我看到镜头里那一张张痛苦的脸、无奈的脸、绝望的脸便心如刀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孙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愤怒!泪水、痛苦、愤怒编织在一起。

当我看到日本人拉着一车死去的慰安妇,把我们中国人当货物一样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来,流着泪,向这些慰安妇致敬;我也要用尽一切恶毒的语言去咒骂这些无耻的日本人,他们失去了最起码对人性的尊重!日本妇女五元,中国、朝鲜妇女两元。在日本,一位军官这么说。他们的做法就是对我们极大的侮辱,极大的伤害!我们不是羊!这一点,中国不会忘!是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不会忘!华夏大地曾经多么慷慨的给予我们,它给予我们热情、善良、坚强,却忘了给予我们平安。炎黄子孙享受着这一切。但是,当别人攻击我们之时,有无还手之力,这是莫大的悲哀啊!我觉得《南京!南京!》这个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发奋图强。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现在起,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昌盛,更繁荣,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9

在历史的天幕下,南京注定是那个最沉重最悲惨的一笔,多少设计的流逝,都无法冲淡那段血腥与残酷的现实。72年过去了,中国人始终无法释怀这份仇恨,每每提起日本,愤怒的眼神,让世人明白,那是所有中国人心头的一块疮疤,一块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

设计在流走,时代总在发展,进入新世纪。拨开历史的烟霾,那些凝重,耻辱的过去总在警醒着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人要奋发图强,振兴华光。凤凰涅槃,只有经过如火的历练和血的洗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足以重生,才足能强大,观千千万万的民族史,哪一个不是在荆棘中前行!哪一个不是在炮火中强盛!何况中国?这条巨龙,这条骄傲的龙!

还深刻的记着这样一个人的这样一句话“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死亡面前,大意凛然。他坚信用血,用那奔腾的鲜血,用那永不停息的爱国鲜血,唤起沉睡的中国人站起身来,为祖国的将来而勇敢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维德只是一点目标——强大中国,做的只因一个缘由——我们都是中国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我们的身躯中流着相同的血液,跳跃着同一个心脏,同呼吸,共存活。我和你将永远相生相惜。

随着影片《南京!南京》的上映,人们开始争议其导演和制片人创作的这个影片是否贴合历史,反映的真实。其实,在我看来,一部影片怎可透彻地反映那些伤痛,它只是一个缩影,一个可撼动人心的缩影。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后的深思。中国人是否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是否坚定了洗血国耻的决心。不要忘却历史,但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迷失当下的方向,用自己的脚步,为中国走下强大之路。影片的结尾以一个孩子和蒲公英作为结尾,画面定格在一个孩子身上。预示着中国的将来是光明的,孩子就是希望,新一代的中国人将会挑起振兴中国的重担。那蒲公英,落到哪里,哪里就会生根发芽,是否也预示着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会消亡。

我坚信着我的祖国终会强大。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0

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70余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时,久违的黑白画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们记忆深处的沉淀。这次与以往的纪录片或者电视不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视角的战争和屠杀。黑与白,简单的对比如同大脑里面尘封的记忆,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却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血色的恐惧,却增加了对战争的恐惧。黑与白,不在乎视觉上表现战争的血腥,而在于通过战争的原态趋引领大家对战争的思考。所谓立意,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达出来的内在含义,立意高下,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格调高下,《南京!南京!》从一个日本兵的眼中来观察这个战争,通过战争的表现,去挖掘战争的实质:一个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溃,那么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从一个受难者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我们是不是会被悲情所缠绕,被屈辱所充满,忘却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过表现施暴者的痛苦、绝望、崩溃,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极度痛苦和灾难。

第一次拿着刺刀刺死手无寸铁的人,会有紧张和不适,当看到尸横遍野,习以为常以后,神经麻木了,杀人变成了一种习惯。但总有醒来的人,总有麻木后醒来的时候,看到人如此轻易的被杀死,对人生存的意义便会开始怀疑,这个人类固有的道德力量虽然弱小,但尚未泯灭。

“活着比死难受”角川自杀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话,反映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机器的驱动下,草菅人命后对生命的反思。

如果说,它仅仅是掀开陈年的伤疤,仅仅是在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仅仅停留在展现三十年代末中国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电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现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现翘楚,令人回味,将这部悲情作品升华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俯瞰了这个历史的剧痛:我们不再停留在控诉和仇恨的层面,我们不再胶着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们从人性的内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类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人类的道德的力量虽然弱小,却始终活着,并希望有一天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拒绝所有的战争!拒绝所有的残暴!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1

看完电影,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很难受,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真的很不明白导演以什么心情拍的这样一部电影,但是渐渐的想明白了,他是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不要忘记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

在看开头的时候,南京人集体躲在一栋很大很大的房子中,闯进去的日本人却只有几个,如果当时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杀掉这些日本人,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牺牲,也许整个南京的命运都会不一样。但是没有人,没有人这么做,所以的人都在等着别人去救他,等着别人去保护他,中国人软弱无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里根深蒂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会拿起刀枪去战斗,去保护所想保护的人,即使我没有能力,即使我没有任何可以跟别人厮杀的能力,但是现在的我们是有尊严的,是有着自己的思想的。

但是在那个的时候,中国是懦弱的,是无法反抗的,是默默接受的,中国也有着自己的士兵,自己的军人。但是这些手持各式武器,身穿戎装,脑袋顶上顶着国徽,失去了抵抗勇气的青年,壮年,不顾自己的使命,荣誉,和责任兵锋一转突破了自己人的防线,向城外做鸟兽状散去。可是,他们身后的百姓呢?那些手无寸铁的贫民呢?老弱妇孺呢?如果连这群全副武装的军人都无法保护自己,那么谁又来保护他们呢?每一个逃兵活命的代价却是南京几倍百姓的伤亡,几倍妇女被玷污,国都被占领,中国的历史被永永远远地记录上了这耻辱的一刻。

看到最后,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掠夺,相互争抢。我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为何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等待着别人来侵略我们,这确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奴性问题。抗日的最终,中国胜利了,七年抗战中国终于赢得了胜利。然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成长了,受过不少国家的馈赠,也受过不少国家的欺压。但是,我们终于有勇气拿起了武器,拿起武器去保护想保护的人,去努力战斗,去勇敢的拾起了自己所丢失的东西。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2

如今的《南京!南京!》,我也是挣扎了近一个月,才终于走进电影院。

此时,关于《南京!南京!》的评论已经在网络各处掐得如火如荼。大家都在借这个平台,说自己的爱国心,自己的国家观、世界观,甚至是价值论。我管不了陆川是被捧还是被贬。

我只是作为一个南京人,单纯地感激他。尽管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在晚上长久地做着噩梦,一次一次的醒过来,看着远处城市夜空的红色霓虹就像是这座城市散不去的业火和血色。我还是感激他。

他穷尽了4年的精力和时光,把这部影片拍得努力又真实。几乎复现了这座城市1937年12月13日沦陷至1938年2月中,所经受的无法描述出的灾难。而其实,一直到1938年5月,掩埋尸骸的数量都比不上新送来的数量。在影片开始不久的时候,有一段我觉得很漫长的屠杀镜头的蒙太奇。从焚烧的火焰燃起,机关枪扫射人群的枪声久久不息,伴随着坑杀、刺刀乱戳……看得眼睛瞪到目眦欲裂,血液中有声音在叫嚣:“为什么还不停下!为什么还不停下!为什么还不停下!”在下一刻镜头转换时,我才觉得释解了。觉得那段蒙太奇只要哪怕再多10秒,我就会毫无理智不顾一切地站起来,大叫着把手中的饮料砸向屏幕。

只是短短用分钟来计的时间,我都觉得难以忍受。那段长达半年之久的日子,南京这个城市该是如何。已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了。

白天专门去了挹江门那座城门处,影片里刘烨他们这些军人就是分批穿过这座城门,走向死亡的。我站在城门外,始终都没有走到门的另外一边去。今天,南京的阳光灿烂,但城门里的阴影依旧阴郁得无法描述。路上的汽车一个一个地穿过城门,漆光闪耀。我当然知道,门那边不会再有大吼着“中国不会亡”的悲壮死亡了。再往前走,长江里也不再会漂着数目可观的尸体,那里只会有受了污染的江水空空地击打江岸。

所以,我感激陆川。

自己曾经也拿着地图,一个一个去考据那些屠杀发生的地点。但是白底黑色的文字,终比不上影像的心理震撼。他就算被人指责拍得像景片,但我觉得他的立场是中国相关电影里难得的客观的,也正因为如此,也是难得真实的。它带给我的震撼,超出了我的想象。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3

自从我看过了《南京!南京!》这场抗日片我就领悟到了日本鬼子是多么的残忍!他们常常以杀人为乐!一场南京大屠杀死伤无数!多少孩子颠沛流离,多少父母走投无路,多少老人无依无靠!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开始了,他们把杀人当作游戏,把百姓当作标靶。人们死的死,伤的伤,男人为了保家卫国,放下爱妻幼子,奔赴战场;老人为了守护家园,甘愿赴死。青春活力的孩子本该坐在教室里学习读书,玩笑嬉戏,却只能躲在防空洞里渴求那一点点的阳光,期盼着战场上的兄弟姐妹能够早日回归,可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杀戮与死亡他们几乎没有半点的抵抗能力,只能低头求饶,可灭绝人性的鬼子没有丝毫同情,一枪了结了他们的生命。其实对他们而言活着是黑暗与痛苦,死亡反而是解脱,或许他们心中早已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看完电影我最大的感受莫过于和平的重要,我庆幸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杀戮,没有死亡,可以读书。但如今的和平却是千百万同胞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的大炮,卸下敌人的刺刀换来的。他们有的已魂归梦土,有的已百岁老人白发苍苍,但他们不曾改变的是那份保家卫国,奋勇拼搏的决心和毅力,他们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相信不论时代如何前进,历史如何改变,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段历史,都不会忘记他们。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4

我不想对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道义的扭曲作出过多的谈论,我只想说即便是一个军人被战争扭曲而疯狂了,也不会象日本军人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那种对生命的极度漠视,对人性的极度违背,以至于我怀疑日本军人以及其代表的日本民族是否集体患病,一种心灵的病,应该考虑是否对这个民族实施管制,就像把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一样。不要说我愤青,也不要把我的文章和拒绝日货挂钩,因为看了这部片子,我如果连骂两句的权利都没有,我难以发泄这郁闷到极点的心情。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会思考。文明之所以远离野蛮,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人类文明在野蛮与无知中挣扎了很久,但是在最近几千年迅速得以走向民主和人性。然而日本人在上个世纪犯下的这场罪行,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若干年后,当后世的人们审视这段历史时,一定会说,你看,野蛮人,还没有进化。就像我们现在看以前的猿人为了食物互相拼杀一样,野蛮。

更可悲的是,这个号称大国的国家的人们,早已忘却他们犯下的罪行,错,应该不是忘记,而是记得但却不承认,并且试图抹杀或篡改这段历史,并把那些犯下罪行的士兵们当神一样供着,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民族,一个遗忘历史的民族终究也会被历史所唾弃。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5

战火,硝烟。经久不息的枪炮声黯然回荡在苍茫的天空中,无力地诉说着一国之都南京正被侵略的事实。

电影《南京!南京!》,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惨无人道的屠杀现实。标题上两个

鲜明的感叹号无时无刻敲击着我们倍受震撼的心灵,用无声的文字表达着一种强烈的情感。

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场景应属那个沉重惨烈的黄昏。国民党军队,共产党,抗日民众,包括年幼的孩童都昂首挺胸地面对着日军黑漆漆的枪口,奋尽全力地呐喊着,肃穆悲愤的面孔下是一声声“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那一刻,时间仿佛凝结,有的只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豪言壮语。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席卷而来的枪声,遍地堆积的尸骸,刺目的鲜血,以及侵略者嘲讽的面孔。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充分地展现了这场悲剧的原因。与此同时,侵略者的丑恶也同样揭露在了我们的面前。但这个世界也还存在着像拉贝那样的国际人道人士,正是有了这样的无私的人,我们的世界才会在最黑暗的时候出现阳光,出现彩虹,出现希望。

而换位思考一下,当时执行屠杀任务的日军所背负的是什么?一个国家所下达的“重任”?被政府所蒙昧住的市民热盼的目光?还是早已遭受麻痹只知杀戮的心?那些嚣张的军国主义又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这个世界所造成的危害?答案无需探究,历史的来龙去脉就如同一面镜子一般反射出所有质疑的真相。

1937年12月3日,三十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下包含着中国人民屈辱不堪的回忆,这是整个中华民族永远难忘的一个日子。它犹如一座巨大的警钟,警示着人们若再不自强,这个数字迟早将会重现。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6

有一个喜爱和平的国家,从未侵略过任何国家,名叫中国。从前,有一个土地小小的岛国,名叫日本。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37年12月13日就是这个噩梦的开始,南京这个六朝古都经历了最悲惨的历史时刻——一声声悲惨的呻吟,连天的叫喊、哭号,日本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从此倒塌,噩梦开始了……

这是超越人类忍耐极限的历史悲剧,牵动着中国每一个人的痛的神经。日本的征服行为违背了“自己活也让他人活”的国际和平法则,这都是与他们的人生观有关系。“菊花”与“刀”是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菊花”是皇室的家徽,而“刀”又是武士道的象征。日本确实是一个讲究礼貌的民族,与人说话时要鞠躬到90度,而且是不停地鞠躬,他们那里的坐下是跪着,所以客人来时都会跪着迎接。但骨子里却是侵略扩张,血腥残忍。把婴儿挑在刺刀上,杀人比赛……他们的性格是具有极端的双重性。这是与日本的“耻感文化”分不开的,他们认为“罪”是要靠内心来主动反省的,日本的孩子冬天会穿极少衣服在雪地里挨冻,“我们的身体越累,我们的意志就越昂扬,我们的精神就会凌驾其上。”这与中国儒家思想差别太大,真的特别不理解。

日本是一个岛国,这构成了日本人格中的那种特有的敏感、脆弱、悲苦和孤绝的色彩。日本人一生都在挤。想在一个80%的面积被森林和山脉覆盖的岛国生存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这个岛国还拥有1.27亿人口,所以日本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品尝拥挤的滋味,从摇篮刀墓地,一生都在与无处不在的拥挤抗争。

中国和日本隔海而邻,战争才是公敌,是全世界的公敌,为了不让噩梦重新上演,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7

看完了《南京!南京!》,我内心无比感慨。虽然,这部电影只有仅仅一时四十分钟,但是,我的心情深感压抑。

影片一开场,就听见枪声、炮声和南京人的惨叫声!听此声,我的心就被提到嗓子眼了。看见那惨不忍睹,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的惨状,我的双眼已经泪目模糊,拳头捏得紧紧。看到南京人留下那悲哀无助的眼泪,我的肩上仿佛压上了一副重担。看见此景,我除了深感爱莫能助,心里就剩下十二分的内疚。

影片反映的是1931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中国南京开始了那惨不忍睹的杀戮。由于当时中国国民党军队抵抗失败,大批士兵溃逃,南京沦陷。就在那一天,南京就死了约30多万的同胞。可就在那时,有谁去审判、制裁日本人犯下的那巨大罪行?人们只是向日本人投去悲愤的目光罢了!

眼看中国人不是被日本人用枪扫射而死,就是被日本人放火烧死。我深深记得一位将领在临死前的呼喊:“中国万岁!”

对,中国永不灭亡!这是10亿中华人民心中的呐喊。中国!中国!强大起来吧!我们中国一定要强大起来!

影片我实在不忍心再看一遍。但是,影片中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悲状早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我一定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我们只有强大了每一位自己,我们的整个国家才可以强大;我们只有富裕了每一个自己,我们的祖国才可以富裕!因此,我们一定努力学习,在做好每一天的同时做好每一个自己,为我们祖国的富强添砖加瓦。

对,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祖国,我衷心祝愿祖国强大起来!

祖国,加油!坚持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