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看《万里归途》观后感(精选7篇)

时间:

看《万里归途》观后感篇1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两天已经霸屏了,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让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看了电影《万里归途》,感触良多,面对旅居国外的侨胞们,强大的祖国是他们的坚实后盾,在他们需要祖国的时候,外交官的机智勇敢是他们的保障。

正如影片里所描绘的那样,他们需要抗住压力,摸清情况,冷静思考,需要处变不惊,还要临危不惧,才能克服重重困难。

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同胞安全带回家,当然也离不开上级团队的指导和大后方的支持保障。

但是在战火纷飞的地方,更多时候就得像宗大伟和成朗一样,冒着枪林弹雨,随时都有可能孤身作战,处处步步惊心。

他们常常是一本外交护照,一面五星红旗,一件防弹衣,一部电话,还有那一身反复锤炼的职业技能,是侨胞们的安全保障。

一腔忠诚使命奉献的铁血信念,就是他们的武器装备,影片从始至终都客观实在地讲述了外交官们的信念和坚持。

侨胞们在面对生命危险的时候,是代表祖国给他们无限帮助的外交官,给了他们生的希望,为外交官们的付出致敬!

看《万里归途》观后感篇2

昨天晚上,我们一家去影院看了部由撤侨真实事件改编的爱国题材电影《万里归途》。

这部电影讲述了北非努比亚爆发战乱,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和新闻司新人成朗临危授命协助撤侨。任务结束后得知还有一批被困同胞,宗大伟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可以撤离的机会,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场又一场困局,最终把125名侨胞全部带回国的故事!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身在异国他乡,面对战乱,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真自豪。

外交官们没有盖世武功,也不能跟敌人火拼,真的遇到敌人他们只有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护照能当“保命符”!

当宗大伟坐上了晨时缓缓从大使馆驶出来的车时,他其实肯定已经预想到一切发生的可能;当成朗最后拿起肩负起114条中国人性命重担的喇叭时,很沉重,但是话语和脚步都很坚定,眼神陪伴着他逐渐成长;万里归途32万6713步,是同胞们坚定的信念,用脚丈量回家的路。

回想起影片最后那段空乘语音"飞机已经进入中国领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喜马拉雅山脉,欢迎大家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也想到了自己:20岁出头的我,喜欢阳光,喜欢天空,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

万里归途,是同胞们的归途,也是祖国和外交官们为大家搭起来的归途。

看《万里归途》观后感篇3

看完整部电影,从故事性来说,它是一部根据真实撤侨事件改编的电影,没有金手指,但仍然让人心惊肉跳。但是故事的处理上,主要有两处我觉得有点扯后腿。一个故事点,就是张译为了找王迅他们被反叛军抓走,这段情节据说有过删减,所以在影院看着有点轻描淡写的感觉,尤其外国老人的死(一脸和善一直坚持职责的司机),虽然是为了显出张译这个人物人性的弱点或者说每个人都会在生死之间选择的怯懦,从而推进最后剧情张译在同样的选择的时候,勇敢的面对而迈出那一步,但是故事的戏剧张力我总觉得缺那么点感觉,(可能因为删减的缘故,网上看到的个别片段也没有在影院看到。),第二个点,就是结局,反派头领的死亡游戏(或者也可以说生存游戏),是一个骗局,这对他的部下来说应该是一种背叛,而且最后他的表现,足以让那些叛军杀死他,但是电影对他的结局点到为止(网上说叛军首领应该是死了,只是片段被剪掉了)。相比较之下,这部电影前半段的节奏其实更好,尤其张译和王俊凯司机三人去战区找樱桃的时候,星星点灯这首歌响起,莫名升起一种感动。

下面是我个人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觉得值得观看的点,看完电影,第一感觉,和平万岁。这是一部反战电影,我想起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的战争,远比电影残酷得多,想起网上的一句话:苟活的和平,也比战争好的太多了。

当活着也变成奢侈的时候,当枪声爆炸声随时随刻响起的时候,当国家的政府已经无力保护它的人民的时候,活着是一种奇迹。

边境官说,国家是信仰。以及他饱含热泪的说,活着。还有司机说的,回家。中国外交官和所以滞留在外的中国同胞说回家。这部电影所有的表达已经通过他们抵达了目的地。

和平是伟大的且珍贵的存在,国安家在,国泰民安。

我时常觉得,祖国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它从战争中走过了那么些年,才走到了如今的位置,真的太不容易了。

没有政治是完美的,没有制度是完美的,外国的月亮也并不比本土的圆,人性不分古今中外,始终如此。

她不完美,但我仍旧心存感激,时刻热爱,并且相信会越来越好。

看《万里归途》观后感篇4

由饶晓志执导,张译、王俊凯、殷桃主演影片《万里归途》票房已突破1亿,在票房领跑的同时,《万里归途》在各平台的口碑也一路走高,目前微博评分9.2,大V推荐度95%,猫眼9.6,淘票票9.6,豆瓣暂未开分。看过电影的网友表示这部主旋律电影,太好哭了。当听到“女士们,先生们,飞机已经进入中国领空”时,瞬间忍不住爆哭。中国人有一种自豪,叫“祖国接你回家”!

曾多次参与撤侨工作的外交人“体育世界的赵领事”在社交平台发文谈《万里归途》观后感,称:“想到过主创团队一定会努力把片子拍出来,把‘撤侨故事’讲出来,但没想到的是,一部更容易成为家国情怀纪录片的题材,能被拍得如此精彩纷呈,打动人心。”

赵领事评价《万里归途》“真实”、“精彩”、“生动”,更表示影片最后的片段让人泪湿眼眶。他也向《万里归途》的所有主创和演职人员们致敬,“感谢你们的心血付出,如此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式撤侨’,又如此精彩地讲述了当代外交人的故事。”

看《万里归途》观后感篇5

刚看了《万里归途》的电影,但也不似网友说的那样因为国庆档没有好电影才把这部电影凸显出来。先说我的观点:这种类型战争题材电影必须要在电影院看,在家看就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只有在影院中才能体会到声音和视觉上的震撼。另外外交题材的电影很新颖,反正国内很少看到。

很多细节做的也很到位,剧情中有很多隐喻,几次主角遇到困难都会有乌云遮日。还有后半段小女孩讲的故事,引导着剧情的走向,电影也少不了广告植入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其中一幕中兴手机的特写。当然也有一处bug说好的王俊凯饰演的成朗不懂阿语,然而到最后一段阿语说的特别溜。

张译演技真是没话说殷桃、张子贤、万茜和王迅的演技也在线。王俊凯其实也没有说的那么差,只是看前半段和张译演对手戏的时候,有一点尴尬,后半段看习惯了也还行。总体来说电影还是不错的,即便放到往年国庆档也能取得不错的好成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看的是夜场十点钟开始的,整个电影院就六个人三男三女,然后就是三个女人都哭了,我媳妇哭了两次,掐我手不知道有几次。

这么有带入感的电影能不好吗?另外奉劝还没看的朋友一句,看完电影不要着急走,字幕后面还有一个吴京出来的小彩蛋。

看《万里归途》观后感篇6

今天和妈妈一起看了《万里归途》这部电影,从电影开始的那一刻,我的心就高高悬起。努米亚共和国内战爆发,整座城市都是连绵的炮火,枪击声、爆炸声不绝于耳,人们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而我们中国的外交官们,冒着枪林弹雨,带着我们的同胞们,走出了一条回家的路。

剧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宗大伟,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外交人员,心里充满了外交官的使命和信念。面对种种困难,他临危不惧,最终将同胞们安全带回了家。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让我感到很害怕,很恐惧,在那样的战乱环境下,死亡离人们是那么那么近的距离。感谢祖国的强大,让我们身处和平,前方是险境,背后是祖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

看《万里归途》观后感篇7

大漠黄沙,异国他乡,战火纷飞,何处是归途……125名中国同胞,在外交官的努力下,一点点走出困境险境,踏上回国回家之路。取材自2011利比亚真实撤侨情景的电影《万里归途》,会让你在2022年的国庆节假日泪目、感动、激动和自豪。

01横看成岭侧成峰

上一部撤侨题材电影《红海行动》还犹在眼前,今年又上映了这部《万里归途》。《红海行动》侧重海军角度,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力量,而《万里归途》则是聚焦外交官的撤侨事迹。

想想也是,在境外有事,派军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靠默默无闻的外交官去交涉处理。

周恩来总理曾说外交官是文装解放军,这些不拿枪的战士,因为驻在国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会面临各种未知的危险。之前我们经常看到外交发言等画面,看了这样的作品后,很直观地会看到表面光鲜的外交工作的背后,其实是大量的付出和不易。

类似的电影还有去年的韩国电影《摩加迪沙》,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不算撤侨,而是大使馆人员的撤离过程,另外还有韩国电影中独具特色又老生常谈的南北问题,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韩国和朝鲜两个大使馆人员之间通过合作和互助撤离险境的故事。

所以在看《万里归途》时,会有电影相似桥段在眼前重叠。

比如《摩加迪沙》和《万里归途》的类似场景之一,当地民众无差别攻击大使馆的画面。《摩加迪沙》由于聚焦的是外交人员的撤离,所以有相当的笔墨描绘这一场景。而《万里归途》中也是展现了被民众攻击的大使馆与外交官失联的场景,来铺垫在外独立作战的艰难和后面国家卫星支援、同胞们努力取得联系的情节。

都是撤侨题材电影,相比而言,还是更喜欢《万里归途》。明明去年看《摩加迪沙》时还感觉非常震撼,但是放在一起比,就不是一个档次了。

只谈一点的话,《万里归途》的格局更胜一筹。

《摩加迪沙》则是依然老套的南北对立掺杂其中,我们要知道,韩国南北题材的电影已经多如牛毛了,只不过在不断找寻民族亲情的途中,又开辟了韩国、朝鲜外交官在异国他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伸手帮一帮”的新场景而已。

而《万里归途》属于多线全面叙事,在撤侨的主要情节线索之外,融入了很多国际格局和人性角度的视角和元素,比如战争与和平、国家与民族、真相和谎言、童话和现实等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从艺术作品的呈现可以看出,我们的作品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大国胸襟、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

02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切叙事艺术的中心是人,人是叙事艺术的核心。在电影中,尤其是故事电影中,也是以人为中心来讲述故事的。

受影视作品特点的束缚,展现历史场景,依然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扛鼎,但我认为这些角色塑造地非常立体和成功。

一改个人英雄形象的高大上,张译塑造的外交工作人员宗大伟,有血有肉,有脾气有怯懦,有矛盾有纠结。撤离时也想回家陪待产的妻子,分配任务时也会做出一个普通人的选择,有心事时也会像小气男人一样阴阳怪气,和反政府军玩赌枪时也胆小怕死。那个扣动扳机的一瞬间,身体的不由自主的扭动偏离,让我们在赞叹演技炸裂的同时,也看到外交官也真的是个普通人。这个普通人身上有很多毛病,但遮挡不住他们有勇有谋,敢作敢当,善始善终地完成任务、完成英雄的转变。

相比张译,王俊凯饰演的年轻外交官稍显逊色,演员本身演技的单一,处处都是紧张和严肃,竭力装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老练和冷静,让演员漏了怯。还好后面拿着摄像机向穆夫塔喊话时,愤怒的眼泪,孤注一掷的呐喊,青筋暴起的爆发,让这个人物有了张力和成长,为他扳回了好些分数。

殷桃饰演的白婳得益于剧情的铺垫,在影片的开头,就借由章宁和同事们的嘴,让白婳这个主角悄悄登场。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处处都是跟白婳有关的元素,老公、司机、车辆、公司……就是不见白婳其人。所以当殷桃揭开头巾,观众心目中,白婳这个人物已然主角定位成功。

个人很喜欢殷桃对于角色的处理,让自己忙碌起来没空悲伤,让自己支楞起来带领队伍,直到飞机落地,心事也才落地,眼泪夺眶而出,积攒已久的情感喷薄而出,这个哭泣自然、到位、让人肃然起敬。

群像侧立处,还有好些个戏份不多但不可或缺的人物。早早消失但处处都有的章宁,瞎指挥的严处,份量十足的老将李雪健,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向往和平的平民瓦迪尔和小女孩,小市民属性鲜明的刘明辉,正义廉洁的边境官哈桑……

所以当那个异族小男孩引他们去找隐匿的中国人时,我们愧疚于以为小男孩骗了他们,而惊喜地发现,我们的电影,没有像韩国电影里矮化、丑化异国角色的做法,相反还赋予了外国角色不同的正向功能:小男孩诚实可靠的指引,瓦迪尔重情大义的牺牲,小女孩真善美的心灵引领以及边境官哈桑的真挚友谊、活着与死亡的线索传递和视觉冲击。

同时,作为一部严肃的主旋律作品,也有着它的局限性,如煽情套路必不可少,沙雕配角不可或缺,塑造人物中规中矩。瑕疵缺点可以接受,因为为了塑造主要角色,需要一些其他角色的烘托和承举。但我们要看到,承举的好会添彩加分,承举不好则会失分暗淡。

比如这部电影中,为了烘托主角宗大伟,设定大反派穆夫塔为愚蠢幼稚,连续两次玩同一个老套毫无新意的对赌游戏。第一次也就罢了,可第二次玩这个游戏时,观众早已失望,像成年人看动画片,早猜到枪里肯定没子弹,只是不得不配合你演戏看戏。

所以,尽管完成了宗大伟从平民蜕变为英雄的流程,尽管呈现了中国人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尽管展现了相信世界会变好的国际格局,但“幼稚”这一脱离叙事节奏、脱离现实的情节设定,不但没有加分,反而让观众觉得被冒犯,把一部期待值很高的大片推向低幼化的情节走向,实在让人惋惜。

当然,瑕不掩瑜,作品依然完美呈现了当代中国电影精彩的影视工业、武戏、文戏、角色塑造、故事剧情和内核表达等。

逼真的战场还原,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一个爆炸前后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在地上爬的小男孩,被自己半截身子吓到的战士,城墙上扔下的吊死人,穿行于大漠中的孤独人影……

除了这些大片角度,电影中各种小细节也都照顾地非常到位,比如主动请缨的退伍兵,同一个保温杯盖装水温度的前后呼应,夫妻关系的微妙变化,跋涉途中已经脱妆的女职工,主动抬担架的酗酒男人,属于2015的宗大伟夫妇视频的古老界面,中国特色的麻将牌,中国人独爱的汉字的红枣包装袋等……

03不识庐山真面目

“举起手中的国旗和护照,祖国带你回家!”

首尾的呼应掷地有声,令人动容。观影之余,我也去查阅了一些相关知识。

比如12308是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为中国公民提供24小时领事保护与服务的领事保护热线。我国公民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遭遇紧急情况时均可通过热线向祖国寻求保护与协助。

比如外交职务分为特命全权大使、代表、副代表、公使、公使衔参赞、参赞、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随员。

李雪健饰演的叫特命全权大使,严处实际上是大使馆政务参赞,属于副司或正处级,大家叫他严处,很可能就是正处级。

章宁和宗大伟都是一等秘书,不同的是章宁是驻努米亚大使馆的一等秘书,宗大伟是外交部领保中心一等秘书。他们都是正处级,所以他们和严处之间职务上系平级,加上多年同事,可以开开玩笑,但工作上还是上下级关系。

另外宗大伟调侃章宁留在努米亚是想接严处的班,也是合情合理,别看都是正处级,但章宁以后想要提副司级,正常路子就是需要接班做参赞。

王俊凯饰演的是外交部领保中心随员,不管正科、副科,这个年龄已经很厉害了。

李晨客串的是驻图利斯大使馆一等秘书、领事。严处设定的方案,撤侨主要走海上通道,宗大伟去哈桑那里打通的就是努米亚和图利斯边境通道,让侨胞借道图利斯撤离回国。

比如取材原型是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当时一共撤出了35860名同胞。电影里将背景时间设定为2015年,实际上2015年发生的是也门撤侨,是《红海行动》的原型。我搜努米亚的时候,屏幕上无一例外都是“努比亚手机”,后来查了查果然努米亚这个名字是虚构,改编自努米底亚,是公元前三世纪时在非洲北部的一个古老王国,早已不在。

比如外交护照,不管是《万里归途》还是《摩加迪沙》,电影中多次出现外交官手持外交护照的镜头。外交护照比普通护照多了两个字“外交”,是颁发给高级干部、领导人、外交人员、领事官员和随行配偶、未成年子女以及外交信使的特殊护照。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全世界通用,而外交护照就是“来使”身份的证明。按照国际法,不管什么情况,各国军政机关对持有外交护照的人要给予尊敬、礼遇和外交特权与豁免权。

比如“撤侨”是媒体和大众比较习惯的叫法,实际上这种叫法并不特别准确,应该是撤离所有的我国公民,包括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因为非洲没有那么多侨民,在欧美国家我们的侨民比较多。非洲大部分是中资企业的员工,还有一部分企业的外派劳务人员。但是大家习惯了这个称呼,就叫“撤侨”。因此,这个叫法跟实际情况还是有一点差别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是中国人,只要是中国人,祖国永远是他坚强的靠山。从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我们有十多次撤侨行动,十万多名同胞在祖国的帮助下脱离险境。“一个中国公民都不能少,平平安安回家”,这是身在海外的中国人最大的幸福和自豪。

2022年2月28日,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证实,当天中国开始从乌克兰撤出首批公民。

战争爆发后,除了上千人自行撤离外,我国大使馆在10天时间帮助5000多侨民撤离乌克兰。

多年之后,我们也许会看到取材乌克兰撤侨的电影,但无论中国人在哪个国家出现危险,都会有这句话为他们撑腰:“你们的背后,是祖国!”只要是中国公民,万里故乡必然会是他们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