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精选4篇)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篇1
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分别给我们对故乡、故土之情做了最好的诠释。三个人的名字早已说清了三个人不同的命运。涛儿,涛声依旧;晋升,发财升高;梁子,山间梁柱。
涛儿始终呆在家乡,她见证了流年岁月里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这片土地赋予了她的生命,她的爱情,她的事业和她牵挂的人。她的留下是扎根于故土的留恋,是乡土中的家国情怀。
晋生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在时代的最前端行走。然而,作为时代宠儿的他,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即使生活在发达的澳洲,也因不会英语而与澳洲主流社会脱节,最终还是选择在自己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生存,与自己周围的老同乡聊天度日,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
梁子,一个淳朴憨厚的矿井工人,他在得知自己一直爱慕的涛要嫁给张晋生时,他最终选择离开汾阳这个伤心之地。他漂泊到了河北邯郸,在外地继续矿下谋生,使他重返故土的是他的肺病。由于病情恶化,走投无路时的他,最终还是回到故土。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下,理应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在《山河故人》中我们看到的是在时代变迁下的人们对故土的思念,是文化回归,是故土中的家国情怀。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篇2
几年前看到过贾樟柯导演本尊,在中国美院放映他的《三峡好人》,从细节看出他是个过度注重羽毛的人。那时候他和张艺谋因为艺术片和商业片在院线排片等问题闹得很僵,有一种势不两立的感觉——而今,他的影片仍在坚持非商业路线,而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多,从前不久不获批准上映却被传播得沸沸扬扬的《天注定》,到如今这部新作《山河故人》,他在审视,也在探讨中国人的情感、生命状态,只是对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分不再持有那么决绝的态度,他在杭州发布会时明确表示,希望有更多新导演能冲破这层"壁垒",超越他们这一代导演。
看完《山河故人》这几天,一直听叶倩文的《珍重》。这首歌如果不是贾科长在电影中重复了几遍,估计无人会对这首上世纪90年代发行的歌曲有什么兴趣。可是它相得益彰地出现在影片中,很平均地在三部分里都出现了一次。每次都放了前奏和很少一部分,却一下子烘托了气氛。起初并不明白贾科长为啥要莫明其妙放一首粤语歌曲在电影里,显得格格不入,继而觉得那是90年代,香港台湾流行歌曲肆虐的时代,小年青追求流行的东西,所以放在片中并不觉得突兀,但是这首《珍重》仍显得出跳。就像贾科长电影中有意"植入"的一些隐喻和象征,它起着点化和烘托主题的作用,虽然只是一首歌而已,却有其每次出现时的不同蕴意。
比起贾科长别的电影,这一部竟然显出一点时尚的感觉,大概与后面发生在2025年澳洲的故事相关。这部电影三段式的分割与连接,其实很有意思。1999年的故事发生在山西汾阳,煤矿粉尘扑面,三角恋情的纷争最终尘埃落定;2014年仍是在山西,但已是事过境迁,离婚的离婚、患病的患病,岁月的沧桑和贫富悬殊都显出来了;2025年则到了澳洲,人物也转移到下一代,已无家可归,家已经成了挂在脖子下的一串钥匙。
电影的叙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地方上有点姿色和文艺细胞的女人,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嫁给了有钱的那一位。没钱的那位远走他乡,最终落得肺病返回故乡,才发现女人已经离婚,孩子跟那个有钱男人去了上海,然后再去了澳洲。多年后,孩子在异国他乡长成了小伙子,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父亲语言不通,成了完全的"香蕉人"(ABC),他试图寻"根",却发现大海茫茫……
其实三段电影有连贯,讲述的是一家人的故事,看起来也很通顺,但主题的统一性上仍显得有些差强人意。所谓的"山河故人",从我们臆想到的"乡愁"中剥落了,它前两段看起来是对一段婚姻故事的戏弄和调侃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篇3
作家余华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时间到底有多强大?贾樟柯用他的方式向我们给出了一个答案。
从中国山西偏远的小县城到遥远南半球的广阔澳洲,贾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中构筑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平台,并将其分隔为三段,将一个女人,涛(赵涛饰)的半生岁月娓娓展开。在开篇的第一段故事里,年轻的涛在纠结的三角恋中选择了富有的煤矿老板(张译饰),决定与其结婚。到第二个故事,已经离婚的涛,面临了父亲的过世以及儿子的离。第三段则是围绕已经长大的涛的儿子(董子健饰)与他的中文老师(张艾嘉饰)的相恋展开。三段故事层层推进,伴随着时代的更替,浓郁的乡愁始终萦绕在城市的上空。冷峻克制的影像,朴素的人物特写,不合时宜的喧闹声,贾樟柯依然选择了用他特有的形式刻画个体与大环境的格格不入感,人与人之间粘稠的联系,那份独特的疏离感和暧昧气息都细腻而考究地在影片中呈现出来。导演的情绪冷静又压抑,让人猝不及防的唏嘘之感却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影片中。
对于三段故事的描绘,贾樟柯选择了以1.33:1、1.85:1和2.35:1不同的画幅来呈现。如果说考究的画幅设计是为专业电影人打的一剂肾上腺素,那么导演使用的那两首贯穿影片的歌曲则更能直白地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也许无法读懂导演镜头里丰富的电影符号,但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在结尾,那首被赋予时代意义的《GOWEST》再次响起,女主角涛不动声色地跳着舞,白茫茫的雪地和她脸上的表情一样平淡,承载着她的故事太有生活感,既乏味又丰沛,那股化不开的无奈情绪如同缭绕的白雾一样,使得涛的舞蹈显得如此沸腾,感人至深。
从《站台》到《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再到《山河故人》,贾樟柯好像一直在变,但似乎又从来没变。那份对待真实的态度一直都在。记得贾樟柯在他的电影手记里曾说过,从某时候开始,有一些东西总让他激动不已。从街头喧闹的人群到小吃摊里冒出的白汽,写实的生活感都成为他镜头下的素材。也许导演不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但却拥有一双擅长捕捉生活气息的双眼。在文化文本研究中,有个关于情感结构(StructuresofFeeling)的概念,是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提出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中体验到的意义与情感价值。在这个定义范围内,贾樟柯把“漂泊”变成了影片“情感结构”的主旋律,而“现实感”成为他独有的拿手特技:当对真实的刻画到达一定程度后,从现实提炼的情绪就变成了浪漫的诗,每一帧都充满了鲜血淋漓的诗意,连感动都是猝手不及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贾樟柯之前的电影相比,在《山河故人》中,导演将触角延伸到未来,构造了其影像表达的全新面向。从这一个层面来看,贾樟柯是极其野心勃勃的。他不再满足于描绘变更的大环境对个人的桎梏,而试图将自己对未来时代的思虑融合进影像的新语境中,也许讲述的故事不是那么完整,但是诚恳的人文情怀却让人动容。在诗意的外表下,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为观众留下了有更多回味的可能性。
总体来说,《山和故人》是个挺简单通俗的故事,甚至连第三段中的忘年恋也是以粗线条来推进。平淡的故事,包裹于静谧的画面中,却成功地触动观众的情感,让人莫名地心有戚戚焉。只能说,贾樟柯确实擅长捕捉生活里每个平凡无奇流逝的日日夜夜,那些伴随年岁不断变迁的私密而无法形容的吊诡情感,就像一座暗涌的风暴,我们看不见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惊涛骇浪,但却无时无刻感受到无法抽身的那股力量。就像李宗盛唱的那首歌“时光不再,啊,时光不再”。时间的力量无法阻挡,人们无处可逃,但庆幸的是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有一块休憩地,那是现实生活特有的朴素质感。
爱人的背影,城市的风,你曾听过的那首歌,最细微的琐碎,全部都变成记忆被搁在画面里,这些无聊而模糊的碎片,就是现实最原本的样子,我们经历的生活被赋予意义,我们逃到影像里喘口气,这大概就是观众总能在贾樟柯的镜头里找到共鸣的原因,毕竟,真的没有人可以绕过时间这条河。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篇4
以前看过贾樟柯的小武、世界、小山回家、还有三峡好人的一部分。小武是我影响最深的一部,这部电影唤起了我小时候对父辈的记忆,剧中的人物的举止、说话的方式、审美都有他们的影子,女主角在KTV唱歌一段特别的让我感动。山河故人中有一段在迪厅跳舞的场景,老实说我常常听说却从未真正见过,那段很美。看山河故人的时候就想起来如果我所认识的一些人能在荧幕上看看他们自己,那一定很动人。
电影中的场景有巨大的荒诞效果,群山之中精致的飞机场,雾霾下的县城,一片片的基建场面,人显得孤独而寂寞,反差,突兀,没有美感。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之外,都是孤独荒诞的场景,人如蝼蚁,不知为何而生,和现实那般相近。
山河故人,最后的张到乐如果象征着我们的未来,那这未来就如张到乐本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该不该回去找自己的妈妈。就像他所说的那么多年过去了,妈妈还是那个妈妈,还是那个故人吗。这份情怯,没有答案。张到乐恋母,恋的那般理所当然。可是当张到乐亲了他的老师之后,老师回应他,让我感到惊讶。怎么会呢,他不过是需要一个情感的依恋而已,你为什么要回应呢,他是小孩,而你是成人啊。然而,她当然可以爱,但是电影对她的感情还传达的不够那么理所当然吧,或者是我不够了解另一种文化环境的原因。
电影最后,她仍旧养着一条狗,那条能活十五年的狗可能早死了,但是对狗,对活物的感情却无法消失。从她开始跳舞那一刻,突然有一瞬我感觉,我好像就一直在等着她跳这段舞,整部电影就是在诠释这一段舞蹈所含的孤独、温情、爱恋、苦楚、不知所以的现实、青春。这样的人怎么会老呢。又该怎么想象她的死亡。是人也,难以忘怀。
梁建军,一拳头的力量含有炸裂感,后来掉在沈涛眼前的飞机也有炸裂感,这是电影中常常展现出来的一种节奏。梁建军,一怒一恨之下,誓不回来,可是肺不好了。如果死了,埋哪儿呢,还得回来。他的妻去找沈总求助,在大狮子下,两人都是侧影,可是两人的身份、处境仍旧被展现出来了。当然,发财了的沈总门前的两只大狮子,与梁建军生活境遇的压力,那股张力,彻底。梁建军,出走并没有像惯常的故事情节,就此打了翻身仗,发财致富、衣锦还乡。并没有。挖煤的仍旧挖煤。搬砖的仍旧搬砖。他借钱时所想到的第一个朋友就是当初离开时一起吃肉喝酒的好兄弟。很好,朋友还在。这段十几年后的戏份,不仅交代了乡亲依旧,还牵出老朋友们的现状,续上了再次会面以及后面的情节。梁子很自然地再也见不到远在上海的张晋生。开头张晋生与梁子的诀别那一刻,真,善,也美。
看电影迟到十分钟左右,错过了开头。看电影的状态,是边看偶尔和同伴互相弹幕。植入的苹果品牌、张晋生的口音、故事年代,以及十年后那段科幻片里的电子产品。张译是我们最熟悉的话题。还觉得梁建军的妻子比沈涛好看很多。叶倩文那首歌,后来知道是,珍重,统计出现了三次。看得不严肃,检讨与否,是另一个话题。
我们后来讨论,这电影讲了什么啊。剧情比较弱,人物的性格形象则非常强烈,如果剧情能更戏剧,那大概也会吸收更多的票房,但这不是生活,不是贾樟柯的电影。画面美。时代的印记非常多,这也算是贾樟柯电影一个特点吧。混搭感强、人物结局模糊,留白多,留给观众自己填充,好看。一个时代的巨变,身在其中很难感觉,被呈现出来则极具震撼。
除了人情温暖,如何还能走过这百年孤独呢。在心里起舞吧。
相关范文
-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大全(3篇)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通用(3篇)
《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范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3篇)
年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五篇(3篇)
年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12篇)(8篇)
学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模板(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8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大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