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收集9篇)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1
上个星期妈妈总是说:“三傻大闹宝莱坞好看啊!”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东东。昨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电影的主内容是说:在一个既属于印度又属于中国的地方,有一所叫“ICE”的工程大学,里面的主角Rancho(Wangdu)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他对ICE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实顽强抵抗,不过次次都被校长压了回去。一次因为他的朋友Raju没有自信,他就把教师节的演讲词改了。恰好碰上个死记硬背不动脑筋的'人,闹了一翻笑话。(其实是那些人长大后回忆以前)这部电影一些是喜剧,一些是悲剧,有时让人趴在地上狂笑,有时则让人泪流满面。最搞笑的要数那次教师节演讲了:因为主角把歌词改了,所以那个演讲的学生一上台就闹笑话。他说:“几十年来,Viru博士(校长)从未停止过压榨(其实是服务)学生,他将继续努力,我们尤为震惊一个人是如何一生压榨如此多的学生,如此彻底。······”然后又说:“请欣赏诗歌!响而不臭的屁是光荣的,半响半臭的屁是可忍受的,轻微的放是可怕的,无声的屁是让人致命的。”刚说完,校长就上台,把演讲的那个人掐得半死。这故事又搞笑又悲哀,而在这些事当中,让你清楚的明白了几个道理:死记硬背不动脑筋是不行的,这就让你没有创造性,假设一下如果世界全部人都没有创造力会是怎样的你就知道了;让我们明白人心很脆弱,也很容易有(没)自信,本电影的主人公就是脆弱时说:“Alliswell(一切都好)”让自己迎接事实。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教育是多麽的悲哀:考试,除了一些题之外,都是死记硬背的。有时候你精炼点,一些顽固思想的老师就说错。招聘,整天搞什么大学学历什么的,其实招一百个大学生只有几个有用的,也不学学日本的Sony公司只看能力不看学历。如果这样下去中国必将灭亡。唉!有多少人在做不想做的东西?又有多少人想不开自杀?现在物质虽然越来越丰富,但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像郑渊洁写童话,就是越写越差。什么学习雷锋是只是讲不做,我想以前妈妈那个时代,虽说是吃不饱饭,但是有自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像现在,像被软禁了一样。希望中国可以改变。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2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由印度拉库马·希拉尼执导演执导,由阿米尔·汗,沙尔曼·乔什,马得哈万,卡琳娜·卡普主演的爱情喜剧片。这部影片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的印度宝莱坞电影。该影片以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及印度特色的歌舞形式讲诉了蓝乔,法罕,拉家的故事。影片以极富戏剧性的开头徐徐展现,法罕和拉家寻找蓝乔的过程中,以交叉剪辑的方式穿插他们对过去的回忆,空间和时间的转换构造了整个故事,并以这种转换和跳跃让故事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再配以欢快的歌舞形式让故事更加鲜活和灵动,让观众难以感到乏味,是这部影片成功之所在。
故事的三位主人公是帝国工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法罕是一位热爱摄影却不得不听从父亲学希工程的顺逆男孩;拉家家境贫寒,他信奉神灵,乞求着神灵的庇佑;而蓝乔是个不拘于陈规,敢突破传统的“叛逆”男孩,三人的性格各异,而这样不同性格的组合,带来的化学反应远远超过一切。我看了这部电影两遍,心里被深深的震撼着,我在想,我是他们中的谁?影片中的蓝乔,热爱工程和机器,他好学习,成绩总是拔得头筹,但是他却不认为成绩是最重要的,他敢于和陈规陋俗挑战,开学第一天便比物理方法和刁难学生的老师抗争;敢于提问和大声质问,不惧校长的权威,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此特立独行,让我心里不的不心生佩服。而我,更加懂得了何谓突破,何谓自由。
这一场青春故事,在导演镜头的转换下,带着华丽的蜕变而来,拉家在“病毒”校长的重压之下,被逼的跳楼,害怕未来的他,选择轻生,从楼上的一跃,不由的让我心酸,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当代教育的反射?故事里的“病毒”校长一味的追求学生成绩,一味的强调市场竞争,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蓝乔在和校长较劲的那一场说道:“为何不对学习到新东西而兴奋好奇,而是要陷入疯狂的竞争?即使马戏团里的狮子也会因为鞭打而学会乖巧的坐在椅子上,这只是训练的好,而不是教育的好。”对,但是可怜的拉家却没有懂得,他以决绝的方式逃避,幸运的是他在好朋友帮助之下重获新生,新生的不仅是身体更是那不在害怕的心灵,他丢弃了用以乞求的.圣戒,以自己的态度寻求新的生活。青春不正是如此吗?有迷茫无措的时候,但是,只需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我们定会看清远方。
法罕又会是我们当中多少人的影射,对父母的顺从而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不敢反抗,有太多的恐惧只会让我们坠入更深的深渊,幸好,在蓝乔的鼓励之下,他终于肯相信自己,说服父亲,寄出了自己的信件,从顺逆到抗争,这一路的艰辛历程,不正是青春吗?
成长过成中,会有太多的羁绊阻挠,我们或许会害怕到软软,从而丧失自己,可是只要我们正面对待,这些羁绊,或许就会是我们学会成长的契机。把握好今天,才能掌握明天,不是吗?我们要学会突破,突破困境,突破狭隘的自己。
特立独行的蓝乔,就像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一样:“像风一样自由,像风筝一样翱翔”,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敢于挑战,他不是骄傲,他只是顺从着自己的心而出发,试问,有多少人对于陈规厌恶但确是敢怒而不敢言,而蓝乔这个“叛逆”的男孩却敢,他敢于同压迫学生的老师抗争,他敢于同校长辩论,热心的帮助朋友,勇敢的揭露别人的本性,而这样的他,并没有优越的家境,父亲只是个佣人,而自己也只是顶替主人的儿子在读书,就是这样的他,也能活的这样的随性,这样的特立独行。蓝乔的口头禅是“一切都好”,而影片中的插曲淋漓精致的诠释了蓝乔的性格,天生乐天派的他,信奉的“一切都好”,让他积极的走在了青春路上。
谛笑皆非的故事情节,也影射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学校传统的教育制度,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机械性的学习及就业压力等等不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吗?印度的这些问题,而我们中国不也一样存在吗?而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像蓝乔一样去突破吗?虽然他只是电影中的虚拟人物,但他所持有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而蓝乔那渴望心灵自由的魂魄,和敢于突破的品质,不正是青春该有的吗?不正是我们当代年轻人该持有的标志吗?
这部影片给我们的警醒,不正是要我们学会去突破去挑战吗?“病毒”校长的古板,他的固执,不仅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也害死了自己的学生,他对学生的压榨可见一斑。故事里的乔伊诺白不正是悲剧的所在吗?拉家的悲剧也不正是如此吗?他们不敢去挑战,他们害怕,而都已自杀的方式逃避,要是他们都敢于去挑战权威,或许结局就不一样,而幸好,拉家最终觉悟,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态度,而乔伊诺白的悲剧就不应该再上演,我们应该想想,成长应该学会什么?是一味的遵循陈规陋俗,一味的啃食教条书本;还是敢于突破,去质疑,去挑战,寻求自由的灵魂?答案可想而知。
诚然,我们有时会感到无力,我们的力量微弱,不足以去撼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太多人学会了装聋作哑,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去妥协顺从。或许,敢于去挑战突破的只有“蓝乔”,但是我永远相信,只要他努力过,就会在这个死沉的世界里激起涟漪。影片的结局,蓝乔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成为了拥有专利上千的科学家,建立创新型学校,他的学生,亦成为了他那像的人,感想,敢做,敢挑战。这不正是蓝乔所激起的涟漪吗?我相信,只要有他这样的人,就能够撼动整个世界。
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有着太多青春所给予的积淀,青春不正是该如此吗?一步步的积累,一点点的沉淀,慢慢的成长,慢慢的懂得,法罕和拉家的改变和成长,就是如此。我相信着,我们的青春不会荒废,不会虚度。我们对青春的憧憬,对自由和突破的追求,就会让我们活的更加青春。渴望自由和突破的力量,会指引着着我们向上,迎接青春的未来。
我希翼的是我们能够学会像故事中的蓝乔那样,即使我们没有优渥的家庭,但却会拥有一颗渴望突破和超越的心,由心之所向,相信未来的美好。抛弃对现实及未来的恐惧,把握青春的脚步,踏上未知的征程,让我们一起相信“一切都好”。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3
这几天,我们的语文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经典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老师点开了屏幕播放,我看了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而且这个电影接近三个小时,我本来就不喜欢看电影,尤其时间超过100分钟的。我是急性子,但我往下看了一会儿,慢慢的被这部电影所吸引,这也是我看过电影里时间最长的,我看完深有感触。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看一下这部影片。影片会给你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兰柯和他的两个室友法尔汉,拉贾三人,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结为好友。第一天兰柯顶撞了“病毒”,质疑他的教育,在学校里他遇到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乔伊洛博,但乔伊压力太大自杀了并在墙上写上“我放弃”。兰柯觉得只有机器人才会盲于听教授他鼓励拉贾法尔汉追求梦想。校长逼他退学,他走时倾盆大雨,校长大女儿却要生了,因水灾去不了医院,兰柯冒着雨帮大女儿接生,但大女儿昏倒了,他用一个吸尘器做了一个吸盘,不过最后成功接生了。而且兰柯有400项发明,又成为了一个科学家却在小乡村教书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里有些句子非常的经典,“如人生就像一场竞赛,你不跑快点就会被超越。”“追求卓越,成功就会找到你。”这两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让我明白了人要努力和追求,要不会被超越。
让我最敬佩的应该是兰柯。兰柯和查德十年前在学校打赌,赌谁以后过的好。利用查德这个人来烘托兰科身上的精神,他可以说是品学兼优,他学习不是一味的输出,而是懂得知识的`意义,他把繁琐的公式改为一些易懂的式子,但校长却觉得教育教学书上的才是对的。兰柯用400项发明证明了。
我们要向兰柯那样打破常规,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自我创新,这样就会成功。
我也深深坚信:追求卓越,成功就会找到你。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4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可以说已经充分地诠释出了应试教育的特点。电影中,兰彻可以说就是冲击这个应试教育的领头人,他认为动手能力,比所谓的理论更重要,不要让学生束缚于分数,才能做出更好的机器。
还有令我形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剧中的“消音器”,他那埋头苦读的样子可以说正是广大高中生的缩影,我们在中学阶段又何尝不是像他这样,为了提高一分,甚至把书“吃”了都愿意。
诚然书上的东西,理论确实也重要,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书上的理论,在高压锅中学习,这样的.效果并不会达到最好,动手能力也很重要,要不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思考,什么东西都按着书上来做,这样又怎能达到学业上的更高的高度呢?
以喜剧的形式,折射出社会的现象。希望同学们可以在追求分数的道路上,不忘初衷,做好自己想做的。
在当今物质的社会,让自己依然拥有着一个充盈的灵魂。
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喜剧,但它并没有很刻意地制造笑点,电影呈现出来的快乐往往建立在悲伤上,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不自觉地思考自己。
我们要全心全意去学习,但不只是为了成绩。我们这一生,很多时候都在为别人而活,走着别人走过的路,模仿别人的成功。引用一位智者的话: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受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兰彻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拉朱与法兰的一生,同时改变了“病毒”校长的旧观念,在兰彻追求自我、追求创新的渲染下,法兰为了追求自己的初心与父母交谈,内容虽朴素,但真实有感,拉朱也不愿去不适合他的公司工作,校长的二女儿为了兰彻逃婚等等。我不禁在想自己敢不敢像他们一样改变。
兰彻对待朋友真实善良,对待事物敢于探索,这些都令我向往。
就以兰彻的话结尾吧:我们的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自己的心“一切顺利”。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5
第一次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在入职第一年。
当时的我,经历了一波三折,刚刚安稳下来。大三时决定跨专业考研,选择了我最爱的现当代文学。凭借着一腔孤勇,就那么义无反顾地替自己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走向。考研初试顺利通过,却又毅然决然地放弃面试,踏上了应聘语文教师的漫漫征途。
曾有不少朋友很羡慕我,人生似乎没有走一步弯路。虽然没有去读研究生,但备考的大半年时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的文学素养,为后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奠定了最初的根基;当需要在研究生复试与教师应聘考试做出选择时,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算得上十分顺利地就进入体制,端上了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
我们不正如那些翻书疯狂找答案的学生一样吗?面对问题与困难,并没有认真独立地去思考,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背后,是自我的迷失。就像《森林大熊》中的熊一样,当世界开始对他持有怀疑的态度时,他渐渐从原来的坚信变为自我怀疑,从开始的反抗变为听人安排,宛如傀儡机器一般迷失自我。坚守自我,就要有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量,投入生活中去巧妙运用。
正所谓四两拨千斤,化知识为力量,才是真正的学习。
或许正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一样,从一开始,我就清晰地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能够清醒地觉察自我,明确人生的方向,或许就是我从教十年来始终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秘诀。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6
本人看过许多电影,其中我重复看得最多的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了。
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ICE)的故事。这座名校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第一(指成绩)!而兰彻用他的善良、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了科学界的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他们(兰彻、栾秋、法尔汉)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错!他是一部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他让我们知道了灵活使用知识的重要性,看到了“填鸭式”教育的失败,“填鸭式”教育制造出了许多一模一样的“人”。正如兰彻所说:“在这里新发明新思想不受重视,他们关心成绩工作去美国定居,叫我们怎样拿高分,却没叫我们怎样学工程学。就像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鞭打而坐在板凳上,而你只会说‘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一样,其他同学都只关心成绩,而不是知识。
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正如影片中的“ICE”一样,关心成绩,关心排名,我们也像影片中的学生一样,陷入了疯狂的竞争之中,大家你追我赶,都把成绩当成衡量自己的唯一一把尺子,一些学生甚至为了成绩甚至干出种种龌龊的勾当。但是显而易见,衡量一个人的尺子并不只一把呀!思想、道德这些都是一把衡量人的尺子啊!成绩这把尺子固然重要,但也不会重要到那种地步吧!成绩差了的名人多的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他们成绩差,但谁不是举世闻名的大名人?
朋友,抬起头来,从“填鸭式”教育苦海中抬起头来,让我们一起拥抱自由的美好的知识吧!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7
这个周末,我看了一部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非常的发人生醒!讲的是三个学生来到印度上学,遇到的各种事情,以及他们面对印度填鸭式教学的不满作出的对抗,其中,有一个人叫兰彻,他的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izzwell),这是他这种精神,鼓励着他身边的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不再受老师、父母的影响,影片中有一首歌非常的好听,这首歌曲也充分诠释了兰彻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
仔细回味,发现这部电影描写了很多当今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全球第一名),让我感到非常的吃惊,也对印度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和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感到深深的不满!在印度,小孩一出生,就被父母规划好了人生的的道路,没有自己的选择!而印度所面对的.这些问题和中国颇为相似,当今的中国家长有没有问过自己喜欢的孩子喜欢什么?爱什么吗?(我父母在这点上做得还不错)我想,影片中的兰彻对他朋友说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我们喜欢上一个职业后,才能最大限度的去做好它,强扭的瓜是不甜的!还有一句话:“两种方法让自己拔尖,要么提高自己,要么降低别人。”说实话,我们中国的教育,和印度的差不多,总是在提高自己的成绩和降低敌人的成绩中恶性循环,或者说,就是在提高成绩和降低理想中抉择。
所以,活在当下,认真过好每一天才是生活的本质!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8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名字让我第一反应认为这是一部搞笑电影,看完之后才明白这里的“三傻”并不是指三个傻瓜,而是三个与众不同的人。
电影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病毒”的话“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别人的巢里下单,小杜鹃破壳而出会怎样?它们会把其它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我认为这很犀利也很正确,但把这句话当做他们高压教育的借口是不对的,这样的行为甚至让人厌恶!
主人公兰柯的话也让我有所感触“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其实不仅仅是大学,甚至小学都是“高压锅”。我认为我们就是这样的选手,也是一个新手,如果我们不明确自己的目标,盲目的陷入比赛中是没有用的,这句话不就是对印度教育方式的讽刺吗?也许这不只是对印度教育的讽刺,更是对世界教育的讽刺。
兰柯说过“一切顺利”我会永远铭记于心。
影片中最有笑点的人是查特,他很成功的`将读死书,死读书的后果演绎出来,虽然他是赢家,但他赢不了兰柯,因为他不会贯通,所以没有爬上更高的地方,而兰柯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本事,他将这种本事贯通后融入生活中,所以变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拉贾的家庭很困难,他在学校犯了错,被“病毒”逼迫,他很无奈,怎么办?他选择自己承担,走到窗台一跃而下,不过他没死,并且用真诚的语言打动了面试官找到了工作。这里不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吗?其实这里还证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要追求自己心中的方向,而不是一切听从安排,如果一切听从安排就成了机器人了,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大声对自己说“一切顺利”!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9
今天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看完电影我有两个感触,其一是电影拍的真不错,其二是真羡慕、真佩服兰彻啊!
之所以佩服兰彻有三点——第一点是他的乐观:虽然他知道自己不是真正的“兰彻”,而自己来上学,也不过是为那个真“兰彻”拿到一纸文凭,但他却积极乐观,毫无怨言地度过数年;
第二点是他对学习的那种真正热爱:如果要解释为什么兰彻要这么做,除了他的乐观,还有他那颗真正热爱学习的心,他不因他人耽误自己的梦想,不在乎那一纸文凭,他只在乎自己想成为工程师的梦想;
第三点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勇气:一句“LL”,让兰彻造就了多少不可思议的奇迹,凭一人之力,改变法汉与拉朱的命运,让他们不再被“工程师”三字所困扰,努力变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面对“病毒”的次次挑战,他都勇敢面对,甚至还成功接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一切事,都有他的那句“LL”,而事实也果真如此,一切都好起来了。
不过如此一部欢乐的电影,也有些遗憾,那就是两个半人的死亡(拉朱算兰个)。而他们的死亡都有一个原因——压力,“病毒”院长所给予他们的重重压力,一个想当作家却被逼成为工程师,只因成绩差而不被重视;家庭贫困却面临被开除的危险,他们再也受不了这重重压力,他们就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一个人身上,让一颗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小树苗倒在了石下。
成功、财富、名誉,这三样东西的诱惑力太大了,以至于几乎没有人能无视他们。人们争先恐后地去争夺这些东西,甚至不惜将比那些贵重无数倍的“幸福与理想”扔下。曾经一个个激情昂扬,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小伙子们,已经变成了一个个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傻瓜,敢问这样的.生活,真的会好过吗?他们或许还不如一只咸鱼,因为咸鱼还有翻身的机会与梦想。
兰彻没有放弃对成功的追逐,只不过他把幸福与理想放在首位,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再去想如何成功,这才是一个人该有的生活啊!奔往成功的路很坎坷,不过无妨,每次跌倒后爬起来,就拍拍自己说“LL”,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
相关范文
-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大全(3篇)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通用(3篇)
《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范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3篇)
年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五篇(3篇)
年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12篇)(8篇)
学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模板(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8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大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