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王树增读后感1000字(4篇)
长征王树增读后感篇1
是在一次党课上知道《长征》的,年轻的男老师讲到动情处竟泪光闪闪。于是下课后就买了来读,没想到断断续续,从深秋到隆冬,竟也花了两个月时间。
这期间,因缘际会去了趟北京,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北方的秋已经很深了,踏出纪念馆大门,发现路旁的银杏树有着醉人的金色,一串串树叶如风铃般在风中摇曳,生活竟是明晃晃的美好——我紧紧身上的衣服,猝不及防地想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夜里行军、饥寒交迫……那时的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群青年,甚至可以说是孩子,义无反顾地跟着党走,哪怕穷山恶水,哪怕前途未卜。是什么让他们慷慨赴死?又是什么让看似不可能的长征最终取得了胜利?
有闲暇的夜里,我便到书中寻找答案。记不清多少个瞬间,我放下书闭上眼,鼻子发酸,心绪难以平静。之后,我的眼神慢慢掠过每一个英雄的名字,试图以认真地默记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如果眼光和泪水能开出小雏菊,真希望他们的坟前此刻能有些许的暖意。英雄们的身影像是一组群雕,由信念、纪律、为民、毅力雕刻而成。假如要问,在这四种品质中,哪一种是其他品质的出发点,最终决定了长征的胜利,决定了抗战的胜利,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想,是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读完《长征》,我更深刻地读懂了这句话。
当战争打响时,红军将领喊的是:“同志们跟我上!”而国民党军官喊的是:“你们给我上”;红军官兵舍身往死,攀悬崖架人梯,冒着枪林弹雨前进,国民党官员则是开枪打伤自己,早早逃出狙击阵地;红军不同队伍之间相互协作,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要拖住敌人,不惜一切配合主力红军北进。国民党军队要么其他军队打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干脆让开通道让红军通过,以防国民党其他军队借打红军之际进入他们的地盘,灭了他们当“地头蛇”的美梦,要么干脆撒腿就撤,远远地看其他部队是如何落入红军的伏击圈的。红军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共产党人大局在胸的宽广襟怀,诠释了理想信念的伟大作用。如果不是信念,还会有什么力量让两支军队有着这样的天壤之别?
面对群众,红军一心为民,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而老百姓也给了红军最诚挚的心意。许多细节说明了这一点:“要离开于都时,从下午起,红军官兵就开始打扫借宿的老乡家的院子,把水缸里挑满水,甚至还上山割了些草把房东家的牛喂了。百姓们知道红军要走了,妇女们聚集在一起把她们做的鞋和缝补好的衣袜送给红军;年纪大些的妇女拿着针线站在路边,发现哪个红军衣服破了就匆忙上前缝几针;孩子们追着队伍往红军的口袋里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在遵义东南有个叫桑木垭的地方,红军驻扎在那里的时候,红军小卫生员经常给百姓看病。……小卫生员一个人上路去追赶队伍,没走出多远就被国民党保长拦住杀害了。当地的百姓们把红军小卫生员的遗体洗干净,埋在路边,那里从此被百姓们叫做‘红军坟’。……后来,国民党军队来了把坟平了,但是第二天,‘红军坟’就被百姓重新堆了起来。”
面对饥饿,红军严守纪律,同舟共济。在一些连队3天没有一粒青稞的情况下,仍旧对所经藏区的藏民和寺庙的财物,包括粮食给予妥善保护。当在山里发现无人看管的牦牛时,官兵们尽管无米下炊,依旧不敢杀牛,而且还割草养牛。几天后牛主人找来,红军全数奉还。经过玉米地,实在饿极了,便煮点玉米叶吃。当玉米地主人——一位老阿妈揭开红军的锅,看到煮的是玉米叶子,回家端来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给红军。连司务长给了老人三块大洋后,官兵们才狼吞虎咽吃起来,看得老阿妈在一旁直抹眼泪。部队在草地里断粮时,大家把仅有的一点东西全部集中起来,再平均分配。
面对同志,红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爬雪山过草地,死亡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担架员的负重太大,他们因为不愿丢下那些在作战中负了伤的红军战友直至自己累死,而受重伤的战士为了不拖累别人,把草盖在自己脸上佯装已死去。炊事员死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违反了轻装的规定,他们总想多带些食物,以便日后别让官兵们饿着。不单单对人,哪怕是对一匹战马,饲养员也照顾精心:“红军过草地时,他把身上的干粮全给马吃了,自己一个劲儿地掏棉衣里的棉絮往嘴里塞。一师走出草地的时候,老谢身上的棉衣里面都掏空了。”
面对伤病,红军坚强面对,置之度外。长征途中,红军许多高级军官都有负伤或患病的记录,毛泽东、王稼祥在长征一开始就是带病出发,周恩来更是差点儿命丧草地。然而他们都坚持随军,一路指挥战斗,从未懈怠。至于红军战士们更多的小病小痛以及因战斗负伤的则不计其数。让人印象很深的是“贺炳炎锯胳膊”。“没有麻药。一条大锯在开水中煮了一个小时。几个红军战士负责按住他的双腿和身体。他们还准备了一条毛巾,把师长的眼睛蒙上了。贺炳炎清醒后把毛巾扯下来,看了看说:‘都靠边!锯吧!’说完把毛巾咬在嘴里,眼睛一闭。卫生连的几个战士心一横,用脚踩住他的右胳膊,锋利的锯齿对准枪伤伤口‘咝啦’一声锯下去……”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人的一生,总归要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信念能让人拥有不竭的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进入新时期,相信每个人仍能从“长征”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滋养。或是爱岗敬业、追求不懈的工作热忱,或是英勇顽强,勇于拼搏的英勇气概,或是踏实努力,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或是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高尚品德,尤其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更应该自我叩问,是否传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
诚如作者所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王树增读后感篇2
当我拿到《长征》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翻开来阅读,因为我对它充满了好奇,
后来,通过学习《长征》我感受很深,长征是多么简单的两个字,但是它却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艰难历程。
在长征这段纪实文字中,我深深被红军们不怕牺牲、不怕困苦、不畏艰难、勇于奋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着。与那个年代相比,别提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不懂得珍惜。在家里,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爸爸妈妈这样疼爱我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让我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在社会上,我们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当年和我们同龄的小红军比起来,我们简直太幸福了。然而,就是这种安逸的生活,让我们把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给抛之脑后。
长征途中,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记得《长征》中写到,在12月份的一个下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罗荣桓带领自己的一部分官兵勇渡湘江,江水冰冷刺骨,但我们的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也从未想过放弃。再想想我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遇到问题就怨天尤人,想要放弃,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这种精神,作为领导就应该带头去做,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就像我们企业文化中的四大精神一样,以身作则、带头实干;认准目标、永不言弃。
还有就是在飞夺泸定桥当中,当时军委要求四团在第二天必须夺取泸定桥,也就是意味着他们要在一天之内走完一百二十公里路程达到泸定桥,并且夺下泸定桥。但是,当他们接到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不行,也没有任何人退缩,而是抓紧时间立即出发了。并且在整个急行军过程中,没有人有任何怨言,并且在急行军过程中,政治处的同志还说我们在跑,敌人也在跑,如果让敌人跑到前面去了,我们整个红军就危险了,我们一定要跑赢.红军在跑的过程中,不但要跑赢敌人,还要面对川军的阻拦,但是红军战士没有气馁,而是勇往直前。前进道路上,不仅有暴风骤雨,并且夜晚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就这样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着,战士们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依然坚持的跑着。当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后,领导又马上下达了过桥任务,就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战士不但没有退缩,还争先恐后的抢着做最危险的工作。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年轻的士兵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却创造了奇迹,让人们把飞夺泸定桥载入了史册。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在你走向成功的路上,难免布满荆棘,但是我们必须拥有一颗坚定勇往直前的心,最后才能享受胜利带给我们的喜悦!
还有在过草地的时候,人迹罕至的草地漫无边际,到处泥泞不堪,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使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红军小战士跟随部队一起前进,在照顾伤员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自己唯一的一小块干粮掉进了草地里,为了免得别人担心,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可是不久他就身体虚弱,走不动了,当大家得知真相后,纷纷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他,让他感受到了红军大家庭给他带来的温暖,这就是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个团队在一起,每个人都不能自私自利,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博大的心去包容别人,去真心帮助自己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团队充满向心力和正能量的时候,这个团队肯定是无往不胜的!作为一个团队长,我们也应该让自己的团队团紧紧结在一起,荣辱与共!
红军长征走过了两万五千里,这两万五千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都是无法想象的,况且红军战士不是单纯的走过两万五千里路,而是在这两万五千里路中要过雪山、走草地、躲避围追堵截,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困难和挑战,
长征的胜利是革命战士用他们年轻的生命和献血铺出来的,所以我们目前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虽然红军长征已经离我们远去,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把这种长征精神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它让我们懂得了,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也要发扬长征精神。现实中,没有一份工作是简单的、容易的、不辛苦的,没有哪一份工作是没有一点艰难困苦的,都是需要坚持的。有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就是输在了一个坚持上面,就像长征一样,坚持下来的都成了英雄。
结合我们当下的工作来说,作为一名团队长,首先我们应该团结好自己的团队,拧成一股绳,在这之前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作为团队长我们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带头卖货,给员工树立榜样,遇到困难,给予鼓励,给予支持,发现错误认真改正,遇到难题及时解决,大家互帮互助。同时,我觉得最重要的事就是坚持,今天坚持别人所不能坚持的,做别人不能做的,明天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现阶段我们多数人都还没有走完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征,我们还处于这个过程中,因此现在的辛苦生活都是在为以后能过更好的日子在打基础。我相信,我能坚持走完自己的长征,也能把它走的绚丽多彩。
长征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又是多么让人心生敬畏的两个字,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我们走向成功道路上的指明灯,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很好的运用长征精神来武装自己,直至成功!
长征王树增读后感篇3
“黑夜沉沉,朦胧的黎明前时分,
遥望辽阔而古老的亚细亚莽原上,
一条觉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龙在跃动、跃动,
这就是那条威力与希望化身的神龙!
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
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
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
飞出牢笼的鸟儿——丫环、童养媳,
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
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根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一位意大利的诗人用这样的诗篇来描述人类历史上的这场伟大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和合围之中,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征!
读王树增《长征》一书,时光也仿佛回到了一九三四年的井冈山苏区。于是自己开始重新上路,走过那千山万水,感受那雨雪风霜,认识行进在这队伍中伟大的红军士兵,缅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
“一个十六岁的小战士,他在连续刺倒了两个敌人之后,又和另外一个把刺刀刺入他后背的敌人抱在了一起,无论敌人怎样扭打他就是不松手,直到赶过来的战友把这个敌人刺死——小红军终于松开了自己的双手,他踉跄着扑向自己的战友,背上依然插着敌人的刺刀。”
“三排长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血迹,他一直爬到敌人的机枪跟前与这个川军射手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二排长已经奄奄一息,手里还握着刺刀,刺刀的刀刃深深地插在一个川军的肩胛骨里。”
“生在江南的女红军谭怀明倒在了中国西北苍凉的大山里,两眼直直地望向腊子口上那一线淡青色的天空。红四方面军妇女团一营一连,全连近百名官兵,七十多人阵亡于腊子口。”
每每读到这样的段落,自己总会湿了眼睛。这样壮丽的牺牲令江河变色,使山川动容,然而在二万五千里路上大大小小四百余场战斗中,这样的牺牲不也仅仅是一个缩影吗?董存瑞、黄继光...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在共和国的历史中熠熠生辉,而他们,这些个无名英雄却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工农红军!他们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者,他们的铮铮铁骨铸造了人民军队的铁血军魂,他们的光辉事迹必将永远激励后世儿孙!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自己曾经亲到泸定桥,海拔七千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对峙,大渡河在奇峰险山切出的深谷中冲出,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当年横跨大渡河两岸的只有十三根铁索。也许,在对面把守的国民党川军无法明白红军为何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战胜对面守军的并不是二十二名英勇的红军勇士,而是红军强大无匹的革命信念。正如作者书中解释道:“自人类进入有纷争的时代以来,所有的推进力量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而只能是某一种理想或某一种信念。”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便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毛主席的那首《七律.长征》自幼便习得,如今又有了更深刻的一层领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王树增读后感1000字
相关范文
-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大全(3篇)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通用(3篇)
《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范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3篇)
年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五篇(3篇)
年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12篇)(8篇)
学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模板(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8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大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