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1500字(精选3篇)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1500字篇1
近日,观看了《横空出世》这部红色影片,电影讲述了冯石将军和科学家陆光达带领着科研部队在“死亡之海”罗布泊战天斗地、克服万难,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影片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忠”“韧”“简”的科学家精神。
以身许国,无怨无悔,是他们“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忠”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影片中陆光达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归国,在漫天黄沙的罗布泊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新中国成立到1955年底,先后有一千五百多名高级知识分子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突破重重阻挠回到国内参与科学研究,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代表。1955年,在洛杉矶港口,即将启程回国的钱学森告诉记者:“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一大批科学家甘愿用青春谱写忠诚,为国家和民族鞠躬尽瘁,却没有一丝怨言,“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舍小家为大家,隐姓埋名数十载,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核潜艇事业,归家已是花甲年,有人问黄旭华“忠孝是不是不能两全”,他回答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大年放弃天价年薪归国,急国之所急,归国后用五年时间让中国进入“深地时代”。科学家们秉持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将国家需要当作个人追求,心怀国之大者,至诚报国,甘当隐姓埋名人,做惊天动地事,是他们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
不畏艰苦,排除万难,是他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
“我们没有别的窍门,就是用算盘打,也要把它打出来”,片中陆光达的原型——“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面对当年苏联的技术封锁,带领一众科研人员自力更生,从零开始,在极其简陋的研究环境里,凭借四台手摇计算机,一天三班倒,日夜连轴转计算数据。今天用电脑一秒钟都不到的运算,在六十年前,需要七八个人连续加班三个月才能完成,可科学家们却凭借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坚持了下来。罗布泊恶劣的自然环境是科学家们面临的又一大考验,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罗布泊本就植物稀少,所有能吃的像榆树叶子、骆驼草都被人们拿来充饥,以至于参与拍摄《横空出世》的李雪健都忍不住感叹,“交通也不方便,火车来不了,汽车过不来,怎么办,土豆什么的发了霉了变黑了,那也都宝贝,真是难,不容易。”搞科研是非常辛苦的,做很多事情不一定马上有成果,需要攻克种种难关,突破层层技术壁垒,但正是因为无数科学家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使得我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
心无旁骛,虚怀若谷,是他们“非淡泊无以明志”的“简”
“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邓稼先殚精竭虑研发原子弹,在一次试验失败中为查明原因,亲身涉险寻找弹体,接受致命的核污染,最终身患绝症。离去世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邓稼先依然在病床上坚持工作,老同学杨振宁来看望他,“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值得你把命搭上。”邓稼先回答:“二十块。”无数像邓稼先一样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既不贪功,更不喜个人吹捧,他们只是一心一意地将自身的科技研究同国家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大珩功勋卓著,但始终把个人名利看得很淡,他谢绝“中国光学之父”称谓,认为工作都是大家做的,不该系千万功劳于一身。“海防长城”铸造者刘永坦说到:“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能把童年时期的梦想付诸现实,是很幸福的。”科学家们淡泊名利,忘我地投身科学事业,他们身上的“简”使他们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专心致志开展科学研究。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1500字篇2
20xx年春节是一个团圆美好的日子,在春节期间看一两部贺岁电影是现如今很多人过节时选择的消遣活动,我也不例外,但是今年我只看了一部1999年上映的老电影《横空出世》。在看片的同时看到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今年的1月16日在京去世。
也许有几多人不知道于敏先生是何人。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至此,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仅余3位在世。分别是: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孙家栋,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看到这一新闻时,我想起了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去世时的情形:朋友圈的同学们或早或晚的都转发了霍金逝世的消息。为什么今日于老离我们而去时却如此安静呢?
也许是知名度不够吧?就如电影中陈志忠将军向邓稼先院士的艺术演绎者陆光达博士说的那句台词:你愿意作文篇(*)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立国者,外武内文。武无双,而御宵小乱贼;文千古,方怀正骨傲气。失武则巢危,乏文必根绝。文武兼具,刚韧皆备,临飓风而不倒,逢狂水而不散,遭苦沙而不迷,立世界而不惧。
在电影《横空出世》中,值1955年1月18日,中国成功收复江山岛,却也引起了美国人的恐惧。一时间,原子弹威胁弥散于中国大陆各个战略城市。危如累卵,大厦将倾之时,正所谓“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任其宰割。毛主席却面对芬兰大使说:“美国人的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即使美国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了,把地球打穿了,炸毁了,对太阳系说来,还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对整个宇宙来说也算不了什么。”毛主席胸怀宇宙,也并未因此轻视原子弹之威胁。当月,毛主席主持中央会议宣布:中国,要有自己的原子弹!
诚然,正如影片中冯石将军朴素的话语:“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然而,时局艰难,民生凋敝,科技落后,苏联人独善其身。武衰文弱之下,中国人想要自主研发原子弹,谈何容易。1959年6月,苏联人单方面撕毁条约,一夜之间撤走专家。临走之际苏联专家莫拉索夫嘲讽道:“在这个世界上,伞永远掌握在个子高的人手中……”撕开了苏联人虚伪的面具。大雨滂沱,中国学者陆光达面无表情,只有坚定的一步,撤入雨中。紧随而来的,是一阵大风,将苏联专家手中的伞扫向一旁。戏剧性的一幕正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国人唯有依靠自己,方能在时代的风雨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他国庇护,终如浮萍。
武当兴,文不可弃。“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原子弹需造,敦煌必保。“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千年飞天梦,何日上九天?”敦煌壁画,一红一墨,是祖先低吟,是文明轻唱。敦煌若毁,罪遗千古。冯石深知如此,遂大手一挥,毅然撞入死亡之海罗布泊。黄沙万年,枯草难觅,队伍如同烂醉之人在深夜中跌跌撞撞,在不知多深的沙海中印下一个个脚印,下一秒便被自然抹去痕迹,寂寞的罗布泊如同要噬尽一个人的全部,连同影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轰”的一声,基地定桩,仿佛是与几年后那震惊世界的一声巨响遥相呼应。
“纵横南北十万里,敢问惊雷何日响?”在这张方圆十万平方公里的黄色宣纸上,中国人开始谱写原子弹进行曲。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不少战士刚从炮火中撤出,便再一次抵入风沙。家国有难,匹夫有责;不问年龄,唯凭志向。幼骨可支柱,苍体亦扶疆。自古忠孝难两全,男儿报国捐身躯。当冯将军嘶哑着喊出那句:“我们为何在这里?你们不应该回家吗?”黄风已在苍空中卷出了答案。
“战风沙那么,嗬咳!喝咸水那么,嗬咳!为革命那么,嗬咳!”一片混沌之中,一只队伍夹杂着沙尘而来,在杂乱的磁声中搅入了一片唢呐音,向动荡的死海砸进了一块定心石。自古以来,不断有人闯过这死亡之海,建起了敦煌,立上了丰碑。而今,这群鼓动着双臂的人,和他们的先祖一样,又似乎不那么一样,要于此地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迹,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迹。“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世界的浩渺,自然之磅礴,区区人类怎可撼动?唯怀倚天志,持屠龙心,初能安身立命,再可豺狼不侵,终将主宰天下。
再回首,观五十载日月,历六十年风雨。原子弹已奏响在东方大地,至今仍有余音。今日之中国,不同于往日任何时代之中国。2021年3月18日,中美会谈,以平等的身份。杨洁篪正面美方指责道:“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讲话……历史会证明,对中国采取‘卡脖子’的办法,最后受损失的是自己!”任有压力万分,不见屈服半点。“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中国人的开放从未消减,中国人的勇气从未衰竭,中国人的脊梁从未倾斜,中国人对平等共和世界的追求从未停止。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未来如何,世界未来如何,还需看当今少年风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如今少年,便是新中国的“原子弹”!不可偏安一隅,不可妄自菲薄,不可轻浮表面。少年凝望着世界,世界也在凝望着少年。愿一言一行皆立壮志,一人一心永在中华。
电影《横空出世》观后感1500字篇3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是出现在《横空出世》这部电影里一句诗词,出自于毛主席的《念奴娇·昆仑》。1935年毛主席在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了此词,词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与电影的主题和内涵遥相呼应,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
这部电影以新中国成立后原子弹的研制为主线,讲述了以冯石将军为代表的军人和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们,在茫茫戈壁滩中,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齐心协力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这是中华民族一声震惊世界的呐喊!
人,是需要精神的!电影里蕴含丰富的主题,传递了很多令人震撼的精神,让观众思潮翻涌。这部电影始终未提及爱国二字,但爱国精神渗透在每个人物的举手投足间,蕴藏在一字一句中的细节里,令人敬佩而又震撼。
什么样的力量能支撑着一群人,顶着风沙,忍着饥渴,在荒芜人烟的罗布泊,只为建造那一个不为人知的基地呢。士兵们穿过一个个沙丘,找到水源的那一声呐喊,直击人心!也许这是军人的执行命令的责任,但他们的眼里包含的是为国家奉献的光芒,也只有爱国精神才能一直支撑他们,完成这从无到有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你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吗?”电影从这句话开始了科学家陆光达的故事。我们知道陆光达的原型是邓稼先前辈,但我更愿意将这个角色看作无数科学家们的化身。在他的身上,闪烁着的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毅然回国,甚至放弃家庭和荣誉隐姓埋名,只希望用自己毕生所学报效祖国。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成百上千的科学家们靠着算盘算出了结果,并且大胆质疑,他们错了!这是对科学的敢于质疑和刨根问底,同时也是他们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治学。
在电影中展现的友情和爱情,同样是令人值得敬佩的。影片在动人心魄的基调下,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写友情和爱情。陆光达和冯石将军两个人之间的友情,其实也代表了科学家们和军人们一起为了造出原子弹而奋斗拼搏的战友情。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因为天灾而导致基地的补给十分困难的时候。战士们愿意让出自己的食物保证科学家们填饱肚子。但是科学家们并不同意,他们愿意与战士们一起啃树皮、吃树叶。
陆光达和王慧茹夫妇的爱情也同样令人感动。他们的爱情仿佛是那么平淡,但却并不失去激情和浪漫。从分别再到后来和丈夫一起并肩作战在核研制的战场上。他们的爱情是坚守,是志同道合的并肩作战。虽然只有几个镜头,但却震撼人心!
“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人手中”。苏联专家撤走时说出的这句话道出了世界弱肉强食的潜规则。是啊,我们为什么要拼命搞原子弹?为什么要拼命搞两弹一星?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永远把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吗?当我们如今再回首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不禁感叹道这真的是一个奇迹,是无数科学家前辈和军人前辈,用他们强大的精神和意志,从无到有造出了原子弹。让中华民族从此以后有了更强大的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早已不是在当时那个贫瘠年代,时代一直在变化,但是有的精神却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我们更不能忘记,我们之所以拥有现在如此好的条件,正是因为前辈他们舍身忘我地拼搏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传承前辈们的精神,努力为国家做出我们的贡献。
永远记住,人,是需要精神的!
相关范文
-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大全(3篇)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通用(3篇)
《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范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3篇)
年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五篇(3篇)
年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12篇)(8篇)
学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模板(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8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大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