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高中生读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3篇)

时间:

读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篇1

文化苦旅,顾名思义即是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探究的一场艰苦的旅行。在本书中,余秋雨先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故事,历代文人艰难的故事,我从中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其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道士塔》和《风雨天一阁》

《道士塔》,余秋雨先生将这篇文章小说化,而表达的内容只用三个字即可说明,那便是那带着琼瑶阿姨泪腔而仿佛在那几卷古书面前,对着死朽者的尸骨却无力回天的哀怨叹恨道:“我好恨。”我仿佛看到作者像一匹狼在黑夜中哀嚎却无奈。

在本文中王道士是一个没知识没文化的人,只因巧合以敦煌窟为家成为了道士,在这段期间王道士对莫高窟进行粉饰,绘上了西游记的故事,这看上去美妙但却是对中古历史文物的一种亵渎。王道士的作为也的确反映出当时的教育落后,也为后来的损失埋下伏笔。不就王道是发现了这莫高窟里的经书,并视其为珍宝。后来英国的考古学家斯坦因知道这件事便前来,这里,余秋雨又为我们引出了一个桥梁似得人物,那边是湖南人蒋孝婉。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类桥梁似得人物往往被掩盖,但它却往往是最重要的。在文中蒋晓婉帮助英国人用仅仅30英镑换回了那几卷古书。可是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我阅读时发出的疑问。但我想可能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迫吧,毕竟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身为一个不被重用的普通中国文人也只有到异国他乡谋出路了。

当王道士听到斯坦因提出的要求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警惕、闪躲、拒绝。这说明当时的他还算有点良知,但后来他却又同意了,这也就是因为他之前的经历,那三十磅大洋可比他平时一年化缘化来的钱多得多。而且他本也是出于善意希望中国文化能在各国展览,但却是这一念之差酿成终生遗憾。

作者曾幻想在斯因坦走的路上拦住他,但后来却又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怕官兵私藏呢?还是怕军阀混战搞得古书葬身于战场呢?原因数不胜数,最终让它在异国展览可能还会完整吧。

这便是《道士塔》,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的故事。警示我们年轻人在面对祖国文化遭受侵略时要勇于站出来维护,不像王道士那样愚昧软弱。同时也在呼吁保护历史文物。

“二百年的积存,可散于一朝;三千里的搜集,可焚之于一夕”说的便是位于宁波的天一阁。

本文中提出了“健全的人格”这一可笑的词,后来这个可笑的词又被献给康熙帝。古人好讲“健全”“圆满”,也擅长把这些完美的修饰词留给自己的掌权人。然而健全的人格包括“禁止妇女登楼”的封建族规。是一个酷爱书籍的女子最终抑郁而终。这也反映当时在既缺少人文气息有无婚姻自由的年代,一女子想借着婚姻多读一点书,其实是在以自己的脆弱生命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她失败了,却让我很感动。《天一阁》的真谛大约是叫我们坚持文化的积累,沉淀出浓郁的民族情节。

《文化苦旅》使我懂得中华民族文化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也许如秋雨先生所言“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也罢,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碟躞,以此为归。

高中生读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小兵张嘎》读后感200字优秀范文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高中范文精选5篇

★高中生《小兵张嘎》读后感相关范文精选5篇

★高中生《小王子》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

★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

★高中生《稻草人》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大全5篇

★高中生《稻草人》读后感相关范文大全精选5篇

★高中生《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相关范文5篇

★《再别康桥》高中读后感600字范文精选5篇

★高中读物《秘密花园》读后感精选优秀范文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篇2

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书房的门,余秋雨开始了文化之旅。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而我,也透过他笔下略带沧桑的文字,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文化之旅。

聆听着来自远古的呼唤,低声吟哦着文人墨客留下的动人心扉的诗篇。脑中也浮现出了一幅幅或苍茫壮阔,或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图像:积雪的群山,空旷辽远的天空,丝丝缕缕飘零的浮云,在朔风中萦绕千年的羌笛,是黄沙漫漫的阳关;叛逆得瑰丽惊人的激流,残缺的神话下,“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神女峰,清荣峻茂的两岸,是孕育了王昭君和屈原的三峡;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是漂浮着千年藻苔的西湖……

身处广袤的自然,再高大的人也变得渺小;在滚滚历史文化长河里,再繁华的盛世也不过是惊鸿一瞥;而在深邃而神秘的穹宇中,孕育了千百亿生命的地球,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那么,作为一个人,一个极其普通的生物体,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在自然面前,面对着几千年时间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仰视着无边的闪烁的星空,趾高气昂?

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旅行,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终点站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急功近利,顾不得欣赏沿途的风景,用他所谓的好方法,匆忙地走过去。只是,最后才发现,自己心竟是空的,回首一生,茫然无措,曾经费尽心机搜罗的功名利禄,却无法填满空虚的心灵。

那么,把心放谦卑一些,虔诚一些,淡然一些,闲适一些,去享受旅程;满怀着对下一处美景的期待,脚步坚定而轻快地向着前方踏着,永不疲倦。雾气氤氲的深山中,回荡着袅袅空灵飘渺的古琴曲;金黄麦田里,随着麦浪翻滚起伏的是莫扎特轻快跳跃的《卡农》;山溪泉眼旁,如流水般叮咚作响的是晨风中的柳笛清音。渐渐地,曾经羸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而挺拔,黯淡无光的双眸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苍白空虚的心也变得色彩缤纷而充实。

心在旅途,是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是一种追求美好,又能享受过程并不断发现快乐的生活态度,它使人不断地向着最完美的境界前进。我不知道那美好的远方在哪里,没有人会回答我,但是我会走着属于我自己的道路,不断向前,享受着沿途的辛苦与疲惫,享受着花朵苦涩的甜蜜,享受着属于我一切的一切。荆棘算什么,剌破的伤口总会愈合;风雨算什么,泥泞过后的天空总会更加湛蓝;失败跌倒算什么,大不了爬起,重头再来。

心在旅途,坚定的脚步永远向前;心在旅途,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读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篇3

家里有一本记录余秋雨先生给北大学生讲课的书,是姐姐高中时买的,叫《问学余秋雨》。我二年级时翻出来看,对于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我是不大懂的。后来总算明白了一点儿,心想这个人说的真好。再后来我又在名家汇编、语文教材中陆续零散地看到几篇余先生的文章,慢慢开始对他和他所讲述的文化感兴趣。

这次国庆假期,我终于有钱买我敬仰已久的《文化苦旅》,于是立刻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顺便推荐给了一位同学。

星期六书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前两章《牌坊》《寺庙》,是在讲自己的故事,我不太感兴趣。翻到《道士塔》,我被吸引住了。

匈牙利人斯坦因、翻译蒋孝婉,出身农民的道士王国篆,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因为一个藏经洞,命运在莫高窟紧紧地勾连在一起。王道士的无知以及对财富的喝求,蒋孝婉的软弱,斯坦因的狡诈,共同把成堆的文物推向大英帝国的博物馆,成就了国衰民弱岁月的悲剧。

于是,余秋雨来到了敦煌,站在莫高窟门外,王道士塔前,仿佛穿越到了20世纪初,他畅悲,自己来到了西域的大漠里,拦住斯坦因的车队,与他辩论。引用余先生的原文“也会有一种可能,尽管概率微乎其微——我的逻辑终于压倒了斯坦因,于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了下来。”是啊,在那荒芜时代里,大清正企盼用两千年的巫术和权谋苟喘,大英帝国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高文明水平,可斯坦因在这片生长野蛮的土地上掠走的辉煌、殖民者的傲慢,使他只是一个强盗。而和强盗(哪怕他是一个精通七八门语言的学者)又有什么逻辑可言?

如果真的拦下来了呢?余秋雨接着说,“当然应该送交京城。但当时,藏经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有木箱,只用席子捆扎,沿途官员缙绅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这可是古代文物啊!如此作为,无怪乎大清之亡!余先生接着又写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即使运到了北京,也不知如何保存。

“那么不如叫住斯坦因,还是让他拉到伦敦的博物馆里去吧。但我当然不会这么做。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难处,因为我发现,被迫留下了车队而离去的他,也一次次回头看我。”

“但是,山河乱成一团,明天路在何方?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

巧的是,“就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前几天,在北京,英、德、法、俄,美等外交使团又一次集体向清政府递交照会。而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当天,列强决定联合出兵。”而几个月前,甲骨文也被发现了。在时隔上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时——一个摇摇欲坠的朽烂的国家,正在被坚船利炮横扫,似乎再用点儿力,就要倒了。

百年前,大漠一个宁静的夜晚,九千多本经卷,仍在透过时空,警醒世人……

最令我触动的,还是那篇《宁古塔》。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炭,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是康熙年间,顾贞观因思念老友吴兆骞,所作的两首《金缕曲》。而同是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写过这样两句诗:

“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余先生提到,“据李兴盛先生统计,单单清代东北流人(其概念比流放犯略大),总数在一百五十万以上。”

一百五十万人是什么概念?即使按清代三百年平均,每年也有五千人被流放,平均到每天就有接近十四人被流放到东北。

18世纪的中国,生活水平、GDP、疆域,都可以说领先全球。康乾盛世持续时间在唐之后前无古人,但就是这缔造盛世的帝王,统治着似乎代表文明的国度,每天都流放十四个人。

这些人都犯了什么法律吗?不,他们中有一部分是读书人,其余很大一部分是株连者。读书人有罪可以追责,但为什么牵连到全家老小乃至整个家族呢?

是啊,何以得牵连全家性命呢?何以得缔造盛世的帝王、战胜了无数强敌的国家,一下子怒不可遏、沉默寡言呢?

这使我想起前一阵子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红黄蓝据说是我国第一家上市的教育机构,可以说是行业龙头。然而幼儿园随意对待孩子,皇帝随意处置知识分子,像是文明人退回了野蛮。

我仍想借用余秋雨先生在《宁古塔》里的两句话: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在后面加上一句:“如果文明不用文明的法制守护自己,必然倒退回野蛮。”远如斯坦因、紫禁城里的皇上,近似红黄蓝虐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