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7篇)

时间: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1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时间很火,当时我也从别人那里或者网上知道了这个名字,但我并没有去看,因为我想,不就是一部美食片吗?还不如电视剧好看呢!

然而,当老师放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美食片。《舌尖上的中国》与其他美食片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了美食,还讲了人与人、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

老师先给我们放的是第一季中的一集,这里着重讲述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有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坐在一起笑意浓浓的吃饭。让人在大咽口水的同时,也不禁感到温馨。想必在外的中国人看到这部片子也会怀念起家乡,怀念家乡的美食吧!

看完那一集,我就觉得这部纪录片拍的真美。画面的构图,动作的细节,都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勾勒了出来。老师说,那一帧帧画面、一个个镜头都是从千挑万选出来的,很多场景拍了上百个镜头,导演还有摄影者将最棒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我听到这儿是十分震惊的,先不说时间问题,关键是劳心劳力,消耗的精力不是能一笔带过的。

老师第二次是让我们看了一点第二季的第一集,之后又放了关于陈晓卿导演的采访。个人觉得陈晓卿导演十分随和,可能工作上稍微有些追求完美,但是他做人还是十分好的。在采访过程中,陈晓卿导演讲了他对外界的评论与质疑并不是很关注,豁达的心态让我深受震撼。也许是人生阅历,让陈晓卿导演看上去充满了大智慧,虽然他自己说自己嘴挺笨的,不怎么会说话,但是我觉得他说的都是充满智慧的、正确的话。

第二季是人们采集食材的故事,对于美食的制作过程有所忽略,但是这也是美食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呈现了中国某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扭曲的观点、社会矛盾,虽然陈晓卿导演认为他只是在讲故事,并没有刻意的去暗示什么、去表现什么,但是在这个纪录片形成以后,社会上对它的评价、对它的深思、对它附加上去的价值观念会让它提升自己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中的地位。

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舌尖上的中国》犹如一场文化仪式,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仪式洗礼。透过日常美食的仪式镜像,我们看到的是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现。片中凸显的对普通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信仰的礼赞,既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及生存智慧的讴歌,也让人体认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和对共同体价值的一种深深认同。

也有人认为这部片子让人看了气愤,从一对江南母女走两百多公里的山路只为了采集松茸,然而只卖了5000多元。然而大城市里,饭店中的一盘松茸就要很多钱,社会的贫富差距让人感到十分难过。

我想起以往的很多看过的作品,有很多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含义,那么多的深思熟虑,然而当他出现在世人面前,世人总会将它深入挖掘,咬文嚼字,又那么点意思就要往上套,来显示出这个作品有多好,好在哪里,赋予它更高的地位。也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情况的影响,也会给创作的人带来一定的影响。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2

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礼貌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完美的回味。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以往也去旅行过,比如北京、青岛、南京、扬州、无锡等。可是我只是吃过肥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品种齐全的青岛海鲜,香鲜味美的南京盐水鸭,原汁原味的扬州炒饭。有好多旅游地点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到,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扬州的鉴真素鸭、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扬州大包子。我还都没一一品尝过。忽然觉得有点遗憾,觉得应当去尝尝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欢吃美食,也喜欢旅行,因为我喜欢那种氛围,喜欢新的环境,喜欢历史的痕迹,喜欢品尝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烟雨的江南,撑着一只油纸伞,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墙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间,那定是另一种心境。或许还会坐上一叶小舟,走水路欣赏那江南的朦胧之美。或许还能坐在小楼上一边欣赏着朦胧的江南烟雨一边品尝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烧卖、鲜肉汤包等。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呢!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不仅仅拥有烟雨的江南风景,还拥有独特的美食,我记得《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中提到了重庆的麻辣火锅,我也是个爱吃火锅的人,我喜欢火锅的味道,也喜欢吃起来酣畅淋漓的感觉。书中提到在重庆每家火锅店都有自我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见重庆的火锅味道多种多样。重庆的火锅不仅仅味道多种多样,并且菜品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毛肚火锅以牛的毛肚为主。正宗的毛肚火锅的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机会去重庆品尝这等美食,会不会让人流连忘返呢

从美味的火锅之都出来,是不是想来点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还真想来点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鲜笋。我去过黄山,那里有卖一种笋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两三天,再用高压锅蒸。蒸好后即可用来食用,比如做成笋干红烧肉、老鸭笋干汤之类的。这种笋干的味道虽不如刚挖的鲜嫩,但口感也是极佳的。如果有幸去黄山旅行必须要带回来几包才好。

吃过了南方的火锅、笋干后是不是应当来点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烧麦口味不错,是大众喜爱的食品之一。烧卖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软而不熟烂,粒粒可数。吃了南方的烧麦我才体会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么不正宗,北方的烧麦馅是像小笼包馅一样,不似真正的烧麦里面是糯米。此刻真想再品尝一次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烧麦。

南方的美食数不胜数,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虽没有烟雨朦胧之感,可是有粗犷豪放之气。给我另一种感觉,如果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在屋内暖洋洋的吃着东北的酸菜炖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炖白肉是以酸菜和猪五花肉为主要食材的东北菜,口味酸辣,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之效。我家冬天也会做酸菜白肉吃,我家虽不是在东北,可是我感觉酸菜的腌制方法与东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国》也说了这个酸菜的做法,让我更加坚信了这点。我家在做酸菜炖白肉时还会放入血肠,血肠是现杀猪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在开水锅内稍煮凝结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后灌肠,扎紧捆实即成。血肠味道浓香,油而不腻。血肠与酸菜和白肉放一起那味道别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时候都比较喜欢吃血肠,味道很是不错,这菜也是很下饭。

说了这么多的美食,我还没介绍我家乡的美食呢!我的家乡美食是驴肉火烧。驴肉火烧就是把熟驴肉夹到火烧里食用,火烧口感酥脆,驴肉肥而不腻,回味醇厚。驴肉火烧加羊杂汤一起食用味道再好可是,羊杂汤虽然不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可是我认为做得也是极好的。真期望我家乡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古时不是有句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嘛!可想而知驴肉的美味,再配上我们那酥脆的火烧真是让人吃不够啊!

我想有时间不如让我们抽出时间去旅行一下,去品尝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顿美味的佳肴犒劳自我一下,这样不是很好么。期望《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能出第二册,让我们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期望以后再去旅行时能品尝到《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中提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一书感动我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让我们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3

凭着各大网站和网友们的强势推荐,我也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极具美感的纪录片。伴随着色泽圆润的画面,一段段故事也随着镜头偏转娓娓道来。倘若不看标题,你些许会认为这是一档旅游节目,美丽的山川,充满人文气息的旁白,无知无觉中便将你引向宽广中国的某个细微之地,大美山川,一方水土下造就的子民,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与自然结合,为了生存与天相争,同样也是为了生存他们竭力保护这片土地、菏泽、山川。

这是一部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纪录片,这也使它区别于传统饮食节目快餐文化。影片把观众带入一种经验的体验,结合民风俗韵,或是上山采摘、下河捕鱼亦或大海远行。记录的是一种最纯碎的生存状态,取食材之出处,经过经验的加工,让每道野味见证大自然与人类最亲密的接触。

这同样也是一部馥郁浓香的自然哲学饕餮,你会体味到在不同环境中,人们如何学会适应自然,广阔天地间,工业文明的轰鸣突然销声匿迹,最原始的人力劳作才赋予这些劳作者生的希望。反思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浮躁喧哗,我们本以为脱离了那看似肮脏的土地,便容易产生一种妄念,正是这种虚幻,才使得我们借助现代工具,无限制的开发自然,竭泽而渔。终有一日,我们才会幡然醒悟脱离开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基。从影片可以看出,西方的环保理念并不比我们早,但真正做起来,我们便相差甚多。举例来说,你在欧美会看到最纯洁、最干净的自然,在瑞士河流清澈见底,瑞士人为了保护河流,连雨水都要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再汇入河中。影片透露着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自然哲学,也希望借助这份对生命感动,唤醒人们自心底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有人说看了此片发现自己更爱的家乡了,也有人因为它爱上了别人的家乡,总之,它会通过每个人的味蕾,唤起每个中国人内心,浓浓的乡土情怀。中国很大,但中国的城市往往千城一面,仅存的几点区别的就是那巷子里飘散出的、还未泯灭的乡土气息。前不久,遇到一个驴友,要游览我的家乡,当我还在向他解释这条街道破旧的原因时,他说他所要寻找的就是这样的街道,最原生态、最市井的,那样才能找到这个城市的味道。另外,每个人味蕾中总有种味道一息尚存、挥之不去,可能是母亲的味道也可能是爱人的味道。因为,饭,盛满了爱,那个爱你的人把她的心思也一同融入其中,你出门在外久久未归,还是那个爱你的人为你留着那口饭。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见面常说,吃好了吗?吃好了,便身强力壮;吃好了,便心宽体胖。

一部纪录片,记录着的是悠久回忆,同样让我们借古明今。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推荐度: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推荐度:感动中国观后感推荐度:《感动中国》观后感推荐度:《中国机长》观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4

央视推出的这一个系列的关于中华民族美食介绍的纪录片,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引起了了社会上及其强烈的反响。

之于这个纪录片,我们都知道它并不是在最黄金的时间最大的平台播出的,然而引起的反响却是其他的纪录片不可比的,很明显真正的艺术首先是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纪录片以吃为主,却给我们另外不同的体会。

首先关于吃的历史,片中不但介绍了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介绍了它的由来,不夸张的讲及其的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单单是指她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文化,而我们不能否定的是美食一样是一种文化,它有力的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悠久的文明。也不单单是给予我们一个关于吃的方法和认识,更是在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下的快餐文化以及有毒食物的现状下,给了现代人响亮的一记耳光,不少人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会反省到自己,一部纪录片的升华点能做到如此,不怪他有如此的受众。

其次,纪录片没有高投入,没有高科技,没有大场面,有的只是最朴素的场景,最真实的现场,抛去奢华,一份真实的画面,犹如把我们送到那个曾今都是美好的年代。无疑在这样一个快速的时代,给予人安静平和的东西,往往会让人们乐于接受和喜欢。我想这也是人们必要反思的一点吧。

最后,一个好的纪录片一定的离不开一个好的导演组。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刚开始播出的时候我是一点没看的,直到听说了这个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把他看完了。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美食的,然而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纪录片,往往能抓住你心中所期待的东西。当然这也和自己本身的想法和如今烂片泛滥不无关系。可是舌尖上的中国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不可忽略的,即使在所有我认为的有意义的纪录片中,它也一定占有一席之地。不怪我对它的评价如此之高,能把一个人们不骗不太感兴趣的话题,拍出不一样的内容,不但需要机遇,技巧,感情,更需要的是勇气。而纪录片的导演组,显然具有这些能力和足够的感情以及勇气。作为观众我是幸福的,我相信他们也会因为这个纪录片的受众之多,评价之高而感到激动和欣慰。

我想当观众看到片中介绍自己的家乡菜的时候,那一份自豪还有另一份的乡愁恐怕才是更能抓住的情感,用一道菜承载着每个人的情感,是一件多么难做到的事情啊。乡愁自古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种族情绪,所谓重土难离,多少文学作品传达的那种情绪,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别是在这个高速的大背景下,多少人背井离乡,而此时有那么一档纪录片播放着故乡熟悉的气息,是多么令人想念啊,看着图片,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曾经的味道,种种的感情夹杂在一起,感动难免,而其他的呢?

然而不会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也看到很多美食的制作过程是有着很多辛苦的人们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他们或许都吃不到出自自己手中的菜肴,他们也在为生活挣扎着。也有些被禁了的美食,是建立在肆虐自然和杀掠动物之上的,当然影片中并没有拍出这些食物,但是我想每个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因此我们在享受影片给我们带来的丰富情绪之外,也应该考虑到不一样的东西。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听说舌尖上的中国,应经有了第二季,实在说我是不愿意看的,怕第二季会使第一季的成就变低,对于我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只有一季。同样的东西,并不是能有同样的收获,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导演组,同样的观众。

无论如何,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带给人思念,给予人一种自豪,传承一种文化,使人反思。像一首诗,像一首歌。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它传递的东西。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5

先前,《舌尖上中国2》在央视热播。其中美味佳肴和浓浓的中国情、中国味道联系起来。有时听着解说员磁性的声音并欣赏着朴实又绚丽的纪录片画面,我被它感动的几近落泪。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及中国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舌尖》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味道的热情。我也禁不住想写点什么,但是本人也不是什么大家,故而写这么广大的中国味道,未免力不从心。但是说谈谈在吃方面上我的味道,还是可以的。

我愿意体会山珍海味的滋味,虽然在高速发展的今日,这并非是什么奢求,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平凡百姓来说还不是什么家常便饭。

小的时候偶尔便会同家里人参加农家的喜宴。那时的喜宴远不是现在一样,如今亲戚朋友都被拉到了饭店里。无论是谁家娶亲,安排的菜色始终是那一套,虽然比原来是丰富了,而久久品尝一套菜,未免格式化大家的味蕾了。再早些时候,仅仅我生活的村子里来说,但逢婚嫁,主人便会请来十里八乡的名厨共同来完成喜宴。虽然那时候的菜没有现在如此多的花样,但是同一食材却呈现出了不同的风味。

我非常回味小的时候那种浓浓的乡情菜的味道。大家都坐在在院子里,热闹非常。期间,菜一道接着一道,且不知道下一道是什么神秘,满怀期待,满怀盼望。到如今,已很长时间我再没有品尝过那种味道了。可是,毕竟赴宴吃席的机会是少的,多数还是在家里的。

我看到电视里的家常便饭是四菜一汤,我羡慕之余还是觉得如此多也是吃不了的,若是只做出来也费工夫。平常日子里,我家里每顿饭单炒一个菜。父母都外出工作后,家里便是奶奶主厨,可她是一个最不会做饭的。

但是我还是愿意吃奶奶烧的菜。她的爆炒土豆丝,丝条发软,估计是用火太过;菜色很深,估计是酱油过多;品尝之下,又有略过的酸味,当然醋是放多了。这一盘酸辣土豆丝,我一口气利用它消灭了三个馒头。我的味道大概是与众不同的。

有时奶奶对烧菜很是厌烦。此时她会以两种方法来对付。

她会将油、盐、葱花、辣椒、花椒等放入碗中,有时也加一些水。将这些放入锅中,然后将豇豆、土豆或者青椒切好洗净,也放入锅中。待到烧火锅开后,再将她的调料倒入蒸好的菜里搅拌,这就“烧”成了一道菜。

而第二种方法是异曲同工的。她也是将那些菜弄好放入锅中,只是这次是伴着一些白面和水一起入锅蒸的。她不要她的那种调料了,转而捣蒜,然后在蒜泥中加入酱油或者醋,再加些水,少许的盐,于是又成就了一种调料。待到菜蒸好以后,再拌之,于是又一种风味出现了。

这两种方法在我家使用极广,其中后者可以蒸较老的豇豆,鲜嫩的榆钱和槐花,出芽展叶不久的红薯叶子,等等。我对于这些花样,欣然欢喜,狼吞虎咽。

如果几天内吃惯了这些时令下的花样,我的味道也会不满。此时奶奶便会弃烧菜去炒馒头和烙饼。这两样可是奶奶比较擅长的。

这炒馒头极其简单,葱花馒头入锅,武火快炒,文火收工。奶奶炒的时候会家一些蔬菜,有时直接在馒头里打上一个鸡蛋。奶奶此时用火用盐恰到好处,出锅后,喷香无比。

谈到烙饼,这是奶奶最拿手的。加水和面,葱花入面,连续摔打,慢擀成饼,层油贴锅,饼张入锅,先文后武,适时翻面洒油。待到饼呈现金黄时,马上出锅。奶奶如此烙的饼说起来简单,可是唯有她亲手烙的饼才有那种面香有嚼劲的味道。此地没有出煎饼的风俗,而在饼上抹上风味酱,再卷进普通的大葱,我感觉,较之于煎饼卷大葱不在话下。

我将这两样面食奉若珍宝,每次回家这是必点的两样。

奶奶做的食物已经伴随我十几年了,就如《舌尖2》中所说,每个人的味道就如同一个定位器,无论身处何方,它总在指引着你家的方向。

所以,我的味道其实就是家的味道,其实就是家对我浓浓的爱。再如《舌尖2》中所说,“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家里的味道是属于我自己的口味,我爱家里一日三餐的人情味,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奶奶。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6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明白那上头能长出啥好吃的。”

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可是却直白地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礼貌与其它礼貌共同在历史中轮回。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礼貌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介绍一些菜系时,也总有“这是我家乡菜”之类的话,盛满了对故乡的骄傲与自豪。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辽阔的地域也带来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经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因为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融入了饮食,融入了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7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经验。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母亲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我想,对很多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艰辛的。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不过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巴适睡上一觉。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后来再也没尝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