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精选19篇)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
7月2日看完《长安三万里》的点映时,心里还沉浸在电影中呈现的故事氛围,对唐代诗人们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当我走到影院门口的时候,门外下起了大雨,当时的我心生感慨,大概老天也为诗人们的故事感到动容吧。
从那天开始,心中就郁积了一种难以说清的悲凉情绪,反复找有关《长安三万里》的预告片和零碎的影评来看,找诗人们的诗作以及相关的史料来看,脑海中也一直有一些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话语想要表达出来,但还是没有说出来。
7月10日,在《长安三万里》上映两天后,我之前一直在想,再去二刷,会不会丧失掉初见这部影片时候的惊艳和感动,一直在纠结,最后还是一咬牙,买了票去看,没成想,落泪的次数比之前多了,可能也是之前查了资料的结果,心中被触动的点又多了不少。
当影片结束,行车走过跨越京杭大运河的大桥,我看见天际的云彩如同大鹏飞向西沉的夕阳,江上之风催促航船前进,风声吹在我两鬓,我依然带着影片所给予的触动,耳边回响着“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的吟诵声,回响着“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的吟诵声。
这时候我瞬间理解到,当诗人回归到“人”的位置,诗句记载了人的情感瞬间,放大了人的情感瞬间,诗句才会如此动容。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2
“盛唐走十万里,黄鹤情怀犹耿耿。三杰群芳共绘就,诗魂今为你我鸣。”
谁不曾被那些描写盛唐的诗词深深打动过呢?当我们再次在《长安三万里》中重温这些经典,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熟悉又遥远的长安城。
诗魂今在,盛唐尚存。巍峨的凤凰城,氤氲的黄鹤楼,一袭白衣的李白,不老的杜甫,还有那些熟悉而感人的诗句,在电影的`渲染下再次活了起来。精美的动画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浪漫而动荡的年代,仿佛穿越时空,重回盛唐。
然而,当我沉浸在诗意盎然的画面中时,内心不禁涌起了一些疑问: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否真的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么相似?诗人们对待时代变迁的态度又有何不同?
原来,细细比较文献,我发现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经历远比电影中的设定差异更大。杜甫选择追随肃宗而非玄宗,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走向。李白虽然清高不群,却也无法避开世事的汹涌。
然而,又何须苛求虚构的影视作品完全还原历史?这些伟大的诗人早已超脱出尘世的名利纷争,成为千古不朽的灵魂。他们用笔墨留下的,是超越一切的风骨与气节。
《长安三万里》所传达的,正是这些伟大灵魂的共鸣——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仰望星空,追求卓越;他们在人生的风雨中倾吐心声留下闪光的诗句。正如李白所言:“朝辞长安,暮至长安,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每个人的长安之路也充满了未知的坎坷与不期而遇的惊喜。有些东西,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看清。但只要心中有诗和远方,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3
昨天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去看了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唐朝时一群著名的文人墨客经历的各种事情,有勇敢的高适,浪漫的李白,活泼可爱的杜甫……
起初,在一个湖畔,高适、李白这两位大名鼎鼎的青年,因为一个小误会,成了最友好的知己。电影中,他们两个虽然不时时刻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心却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他们不计较小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看着他们俩这么深的友谊,我不禁也想起了我自己。
记得有一次美术课上,我的同桌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没有带彩笔,想借我的用一下,并保证下课后一定还给我,我便爽快的答应了。结果一下课他是把彩笔还给我了,可是笔盖却没了,我十分气愤,质问他笔盖哪去了,他争辩说我给他时就这样的。气不过的我和他吵了一架,再也不理对方了。可我当回家才发现,原来笔盖就在我的书包里面静静躺着呢。我懊悔不已,可现在已经晚了。
我现在想起这事,就闷闷不乐。可又不敢向她道歉。现在想起来。李白、高适不也发生过冲突吗?最后不还都是迎刃而解了吗?不仅如此,他们还交了更多新朋友呢,反观我,就是跟他们反着的嘞。想到这里,我立马给我的好朋友打去了电话,并向他表示的歉意,他也立即就原谅了我。
虽然这只是一部动画片,却让我明白了友谊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有爱的'伟大。何麦曾经说过“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是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的确,友谊是可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这宝贵的友谊
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友谊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4
今天我观看了《长安三万里》,我感受很深,并且也懂得了许多。
这个电影讲了高适担任三镇节度使,抵抗胡人,云山城守不住,退回了泸水关,最后监军总领和高适同心协力,保住了长安,在总领问高适时,高适说出了他和李白的往事。
这部电影背景开始于盛唐,李白和高适都有报国的决心。李白放荡,洒脱,虽然没有行卷成功,但他没有丧失信心,继续用写诗的才能表现着自己。
高适不像李白那样放荡,洒脱,在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行后,回到了他的.家乡——梁园,继续攻读诗书和苦练枪法。
从李白身上我知道了在遇到困难时不能轻易放轻弃,从高适身上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做,这样才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
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百姓生活疾苦,两个人的命运都出现了很多坎坷,这让我明白了战争是可怕的,只有国家安定,每个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李白和高适在电影里也有很多名句,如李白在获赦免后,写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指之前经历的困难,现在一切都过去了。高适写的“美人帐下犹歌舞”。讽刺了当时朝庭的腐败,将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皇上,将军却依然在寻欢作乐。
李白和高适的真诚友情,就是在这战乱时代的一盏灯。从两人的友谊中我也知道了对待朋友要真诚,要守信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5
长安,一个名扬天下的盛唐名城,璀璨夺目的光芒,让世人迷醉。近日,我观看了电视剧《长安三万里》,其中被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在剧中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李白以其不凡的才华和一颗执着追梦的心,征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李白在剧中,不仅是一个潇洒的诗人,更是一个有魄力的行家里手。他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为自己的诗歌润色,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他的诗词中,富有灵气和情感;他的行动中,有一种扬帆起航的豪情。
尤其是他对诗歌和追梦的热爱,更是让人心动。他在作品中寄托自己乡愁、思乡之情,时时描绘不同人物与事物,激发了人心中对美和诗意的向往。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还有一段深情的恋情。他和想象中的`白衣女子,在万水千山中彼此相思。即使日月如梭,岁月如歌,他的记忆始终没有消散。这份对爱情的执着,让他的作品更具诗意和浪漫情怀。
观看这部电视剧,除了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激发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长安,这座城市承载着盛唐文化的精髓,更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们看到李白,这位执着追梦的大诗人,其不仅仅代表了唐代人的风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象征。他的诗和行,不仅仅是作品,也是思想和灵魂的表现。
长安三万里,追梦之旅的一个缩影,相信每一个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都应该像李白一样坚持不懈,追梦前行。让我们在李白的诗歌和行动中,探寻出属于自己的“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6
高适和李白相识于一场追逐,一场较量——李白向高适请教高家枪法,他们在一起习文练武,渐成莫逆之交。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我和同学秋实一同见证了这段友情以及唐朝由盛及衰的凄凉过程。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主要以主人公老年高适的回忆为主线。高适,字达夫,曾任三镇节度使,武艺了得,其诗多为边塞诗。李白,字太白,为商人之子,其诗豪迈潇洒。这样的`两个年轻人,在洞庭湖畔相识了。
高适自幼不善言辞,枪法箭法却出类拔萃。高适20岁时,父亲去世。他闯荡世界,立志要像自己的祖父一样报效国家。他做到了!46岁的高适被哥舒翰看中,先后任职了蜀州刺史、三镇节度使,完成了报效国家的夙愿。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长安满目疮痍:皇帝逃亡至成都,贵妃马嵬坡下被赐死,黄鹤楼火烧至毁,百姓民不聊生……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生在红旗下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看高适,看到的是家国情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看李白,看到的是洒脱飘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看杜甫,看到的是悲愤无奈,“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正如影片里高适所言:“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我想说“只要诗在,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一直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7
电影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己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影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终于成为了一只大鹏鸟。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面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8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错,就在昨天晚上,妈妈带我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老年高适回忆自己年少时与李白的过往。电影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故事和诗句,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的看到了当年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安史之乱的动荡。电影里有许多诗人,诗句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洒脱的李白,最喜欢的诗是前段时间刚刚背诵的《黄鹤楼》。
电影中的高适让我非常感动,他虽然年少时读书不好,但是他没有放弃,依然勤奋努力,从需要别人帮忙读书到后来自己能写出千古名句,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还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和李白约好一年后相见,虽然一年后,李白忘记了,但高适却如约而至。高适还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在李白等人需要帮助时,高适总会出手相助。他还是一个十分机智勇敢的人,当吐蕃军队攻打军营的时候,他能沉着冷静地,回答程公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用兵法计谋打了一个大胜仗!看到战争胜利的那刻,我心潮澎湃。我认为我们要向高适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9
今天,我和小杰、小风一起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
这一部电影主要讲的是高适和李白的'一生。高适小时候不好好读书,于是决定去云游四方。有一天在路上,他旁边跑过几个贼,李白追上来,以为高适是贼,一番打斗后又和高适联手一起把贼干掉了。他们从此结为兄弟。
李白觉得高适的枪法很好,求他教自己,并以教高适相扑作为互换。
他们一边云游,一边切磋武艺一直到了黄鹤楼,就要分别了,高适要去西方,李白要去东方。他们约定一年后见。
一年后,高适去找李白,而此时在东方,李白的诗已经家喻户晓,高适受到了打击,打算回家好好学习。
若干年后,李白到高适家,说他被追杀了,他躲在高适家,追杀的人来了,他们一起把他们干掉了。
李白很喜欢喝酒,他老了,也交了很多朋友,有杜甫,有王维,有孟浩然。有一次,他们在晚上喝酒,喝着喝着他们睡着了,梦到了他们飞上了天堂。
后来,高适当了将军被困守边塞,他和将军们商量用“以退为进,首尾联攻”的方式战胜了敌军。他们欢呼起来。
电影片长约3小时,我和小伙伴们看得意犹未尽。通过这3小时让我更好地理解李白和高适的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更好地了解李白和高适这对好朋友的不同点:一个沉稳谨慎,一个洒脱不羁;更好地认识历史典故“安史之乱”。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0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动画形式呈现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的电影。影片跨越千年历史,让观众领略到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
故事的主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新作的故事背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在战斗中处于劣势,长安城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回忆起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向监军太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动画形式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唐代的壮丽景色和繁华都市长安的美丽。每一幕都仿佛是一幅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影片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的坚持和追求。他们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在影片中,我被李白的豪情壮志和高适的坚韧不拔所打动。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让人感受到了诗意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度。
《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展现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自由的探索。它通过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画面,向观众传递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观看这部电影,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对唐代文化和诗歌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理解。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1
看了《长安三万里》,零零散散的回忆汹涌而来。先是儿时学的各种古诗,当时只忙着背诵默写、了解诗意,对写作背景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的了解历史,也没有真正窥探过诗人的风骨。而后是各种熟悉的大唐诗人名字接踵而至,比如贺知章、岑夫子、王维、孟浩然、崔颢等人物形象再看完电影后一下子鲜活了,人物关系再整理之后终于理清晰了。还有学习强国上总考的一道题:唐代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和裴旻的剑,这下脑海中都有形象了。
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田园诗佛王维,却不知他们人生的经历与仕途的坎坷程度,现在终于能了解一二。大器晚成的高适如何成为大唐中功绩最的诗人。有才有财的李白为什么不适合入仕途,为什么要成为赘婿,为什么入道寻求修仙之道,共情《早发白帝城》流放夜郎途中大赦天下的喜悦。少年杜甫聪慧可爱,青年杜甫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之志,但因野无遗贤的.政治原因无缘科考入仕为官,一生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安史之乱后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靠好友接济度日,因此晚年才有“喜欲狂”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梨园三剑客,初遇时境遇各不相同,因时局因不同的选择,也有了各自人生的轨迹,最终都回归人世间,转眼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完电影也有一种感受,明白了教育的滞后性。最近比较流行的句子“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当看到教室里的学生,也想到了儿时的自己。必须去经历、去感受,让人生有更多的体验,才能更好的把搁浅的知识记忆复苏,成为自己身体里的一个闭环。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2
今天去看了《长安三万里》,看完以后,很受触动,为历史之兴衰,为绚烂之才情,为博大之胸襟和鸿鹄之志,为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之下的渺茫,为富贵不相忘、患难而不弃的真性情和知己之交,为熔铸在血液深处之风骨和气节,为不忘初衷、年复一年地自我沉淀的韧性,为李白,更为高适。
看的时候,不由得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了多大的痛楚,这般痛楚与个人内心深处的放荡不羁产生多激烈碰撞,才化成了《将进酒》中如此汹涌的无奈、不甘乃至不服气与笃定;得经历怎样的生活沉浮,才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新生之感;得经历多凶险且凄寒难耐的边塞之苦,才化作一首又一首动人心魂的边塞诗。电影里,一首首诗,不再是停留在纸页上的文字,而是诗人们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有血有肉的嬉笑怒骂的一生。
或许是电影戏剧性的夸张手法,一边看李白,一边自我调侃道,李白狂傲、放荡、不羁的'样子,像在“发癫”一样,对这种不管不顾的“发癫”,有种莫名的怦然心动,说实话,这样“发癫”真的太爽,我也想“发癫”!
最后,一杯敬现在,一杯敬明天!
最后,敬李白,敬高适,敬诸位诗人!
最后,还是要臭不要脸地敬自己,也敬陪同自己一路走来的诸位友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3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4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5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动画电影,它让我领略到了唐代诗人群像及经典唐诗名篇的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这部影片以李白为主角,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困守孤城,长安岌岌可危。
故事通过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他们在乱世中的坚韧与才华。李白的豪情壮志和高适的智勇双全,让我为他们的勇气和才华所折服。他们的诗歌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对时代的思考和呼唤。
电影中的动画画面精美细腻,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唐诗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长安城。音乐也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古典和现代的元素,给整部电影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悠远的氛围。
观看《长安三万里》让我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歌的'力量和美好。它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呈现。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我了解到了唐代诗人们的追求和思考,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生活、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注。
这部电影让我对唐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它让我明白了诗歌的力量,它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它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总之,《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影,它让我领略到了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它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呈现。我相信,它将会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唐代文化的魅力,也会让更多的人重新热爱和追求诗歌的力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6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7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爸爸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终于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终于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一路往西,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后,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保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8
今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部电影,叫作《长安三万里》。里面讲述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变化,还有好多位大诗人。其中,李白和高适就是主角。整部电影里的故事都是高适回忆的,从他和李白二十岁时相见,再到头发、胡子都白了,期间,他俩都为对方写了不少诗。
我会背的诗,里面倒是有不少,比如:《别董大》《早发白帝城》《春晓》等等,这些诗可都是我的“拿手诗”。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这些诗人和我想象的有些不同,没错,就是他们写诗时的状态。我想像中的`诗人们写诗应该是端正地坐着,拿起笔,一边吟诗一边优雅地写起来。可是,这跟我想的恰恰相反,而是几位诗人一起喝酒,喝醉了就吟诗,晕乎乎的,好像沉浸在了诗中的世界一样。总之,这让我念唐诗都想象李白一样,摇头晃脑,沉浸在美好与快乐之中。
这部电影里还出现了许许多多首唐诗,除了我刚刚写的几首以外,还有四十多首呢!之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晓》《静夜思》,还有长到十几句的《将进酒》《侠客行》。反正,里面诗很多。
你们最喜欢哪位诗人呢?我最喜欢李白了,我感觉他的诗又多又好,用一些夸张的手法,写得有趣极了。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篇19
很多人对电影中李白吟出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印象很深。我们看到影片里面的人物都是在追求“大鹏展翅”的一天,然而真正“扶摇直上”却是充满艰辛,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是没有成为“大鹏”。然而每一个人物都在努力,都在“扶摇”而上……
唐诗宋词我们从小都在背,我们也是上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或许我们都很认同,但是背完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很难有直接的“接触”,很难体会那一首首诗歌的`真正意境和思想。
《长安三万里》里的人物都在追寻成为那遥远的“大鹏”。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似乎只有高适大器晚成,功成名就并且最终“封侯”成为诗人中功业最高者,做到了“扶摇直上”。然而这只是我们从实际的得失和当时的处境名誉思考。尽管片中的李白仕途不顺,放荡不羁,一度落魄,甚至成为阶下囚,但是李白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诗仙”地位谁能撼动?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谁能到达?
我们看到他们在梦想成为“大鹏”,渴望“扶摇直上”。无论李白的浪漫不羁,还是高适的务实坚持,他们的这些精神早已幻化出无形的“翅膀”。他们已经成了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历史中“翱翔”的“大鹏”。他们不懈追求的人生就是在“扶摇直上”。
相关范文
-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大全(3篇)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范文(3篇)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通用(3篇)
《阿甘正传》观后感600字范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1000字作文(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3篇)
关于《活着》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3篇)
年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五篇(3篇)
年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12篇)(8篇)
学生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模板(3篇)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8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00字大全(3篇)